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189章

作者:玩蛇怪

  可赵骏的屁股从来都没有歪过,坐的位置也从来都是靠百姓这一边,看到这样的事情,自然心里不舒服。

  更重要的是,他没能力改变这一切。

  “唉。”

  中午下班后,赵骏走出政制院,迎面撞来风雪,心里叹了口气。

  其实心情不好除了开封府报上来的诸多问题以外,还有全国各地乱七八糟的一堆麻烦事。

  坐在这个位置上,底下的官员们有报喜不报忧的,但也有报忧的人,赵骏又专挑那些忧去看,自然积累了大量负面情绪。

  比如京西路的郭邈山、张海起义,从五年前他们就开始造反,占据了商山附近,之后被官军围剿,辗转到了均州、光华军一带,也就是后世湖北武当山到老河口市这片区域。

  又有两广地区发生少数民族起义,战乱不止。然后广南地区瘟疫横行,民众死伤无数。赣州从八九月开始秋雨不断,“久雨江溢破城郭,人多溺死”等等……

  各种各样的问题频繁出现,让赵骏的心情也一直过得非常压抑。看多了这样的麻烦事,他却无能为力,那种深深的负罪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人生总是这么痛苦,不止是小时候。”

  赵骏晃了晃脑袋,看着天空还在飘雪,便缓缓走出了西华门,先回到自己家中,换了身衣裳,随后出门向街市而去。

  身边依旧是人跟着。

  但汴梁此时的治安好了许多,不像以前那样随时都跟着上百人,周围方寸之地,就是狄青等几个护卫。

  然后就是明里暗里跟着的三十多个察子,穿梭在人群当中,与赵骏若即若离。

  “知院,你怎么了?”

  狄青看着赵骏心事重重的模样,纳闷道:“是生病了吗?”

  赵骏摇摇头道:“没事,就是有些烦闷。”

  “许是饿了,不如吃碗汤饼。”

  旁边石玉大大咧咧地说道:“一碗汤饼下肚,保管什么烦恼都没了。”

  狄青白了石玉一眼,说道:“怕是你想吃汤饼了吧。”

  石玉挠挠头道:“我猜知院也想吃。”

  “你这家伙。”

  狄青作势要打。

  “哈哈哈。”

  赵骏笑了起来道:“午时了,确实都饿了,不如吃碗汤饼暖暖身子。”

  他们是武人,武人没那么多心机。

  刚开始跟着赵骏的时候,狄青等人还是小心翼翼,不敢说话。

  但随着在一起久了,他们发现赵骏其实很平易近人,甚至还教狄青他们读书,教他们一些兵法。

  什么“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还有“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蘑菇战术”,以及“走活一盘棋——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之类。

  有时听得一知半解,有时却觉得恍然大悟,特别是狄青,学东西快,领悟了不少东西。因此众人还是非常感激赵骏,也与赵骏日益熟络。

  真正在一起久了之后,他们之间说话也就没有了刚开始那么拘谨,少了几分生疏,多了几分友谊。

  街面上人来人往,倒是比夏秋时节少了许多,没有那般热闹。

  因为汴梁冬季漕运几乎半停滞,一年时间里,除开堵塞的时间,漕运大概只有二百四十天在正常运行,冬季之后,运河容易结冰,便停得差不多。

  没有了漕运经济,很多外地来务工的人就会回去过年,所以显得城中都萧条了不少。

  不过即便大雪纷飞,街道商业还是没有停下。

  赵骏等人找了一家面食铺子,他们家就在街边摆摊,搭了个棚子,冬天后生意不是很好,除了赵骏他们以外,就只有另外一桌人。

  “掌柜,来六碗汤饼,再来三笼角子。”

  “好嘞。”

  掌柜的应了声,便开始下面。

  就在这个时候,两个女子牵着一个小女孩从街边商铺里走了出来。

  路过这汤饼店,其中一个少女频频看向赵骏,走出了十多米,与另外一侧的女子耳语了几句,她们便拉着女孩又回来,特意坐在了赵骏他们邻桌。

  “掌柜,来三碗馄钝。”

  那年龄较大一点的女子像是女孩的母亲,坐在了背对众人的位置,而那个年轻女子则面向赵骏。

  她年龄大概也就十六七岁,长相甜美,不时探头过来,盯着赵骏的脸。

  狄青等人自然瞧出来,那少女似是瞧上了知院。

  知院长得俊美,走在汴梁街上,也不是没有女子频频侧目,这种情况,倒是屡见不鲜了。

  只是显然赵骏心思并没有在这些上面,依旧撑起下巴,眉头紧锁。

  便在这个时候,小女孩古灵精怪地走了过来,奶声奶气地道:“大官人,你怎么坐在这皱眉,是不是有心事吗?”

  赵骏被惊醒过来,低下头,才发现是个小女孩,年龄约莫八九岁,模样煞是可爱,便展眉笑道:“你这小丫头,你怎么知道我心中有事?”

  “是姨母说的,她对娘说,大官人皱眉的样子好好看,只是让人有些心疼。”

  小丫头一番话,让邻桌少女快羞得钻到地下去。

  她只是想看看帅哥,万万没想到外甥女直接跑到邻桌去把她卖了。

  “哈哈哈哈哈。”

  赵骏大笑了起来,揉了揉小丫头的脑袋,随后这才看到了邻桌两个女子,见是两个女子带着小女孩出来,便说道:“怎么只有你娘和姨母带你出来,三个女人家走在街上,不怕危险吗?”

  “不怕!”

  小丫头挺起胸膛道:“娘说,咱们汴梁来了位赵青天,他打跑了很多坏人,让咱们女孩也可以出门了。”

  “是吗?”

  赵骏一愣。

  “是啊。”

  小丫头两只总角辫随着她说话一抖一抖,可爱极了,她指着远处街道方向说:“那位赵青天,就住在咱们清泰坊咧,有他在,我们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像以前那样,走在街上,就被坏人拐走了,这是娘说的。”

  “原来是这样……原来是这样……”

  赵骏嘴里喃喃自语了两声,随后原本心中的阴霾,便一下子驱散,脸上露出了阳光般和熙的笑容,抬起头看向天空道:“是啊,这也许,就是那位赵青天,该做的事情吧。”

  他的目光从刚开始的迷茫,也逐渐变得坚定起来。有些事情,或许会很难,但不管怎么样,也依旧要去做,哪怕难如登天,也无怨无悔!

第161章 离开前的规划

  临近年关,街头愈发清冷。

  汴梁百姓很多都是周围各县的打工人,离东京并不远。

  今年在汴梁打工赚钱之后,就买了些过年用的东西,大包小包,或坐船、或走路、或坐驴车,回乡下去了。

  犹如后世年底的北上广深,汴梁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座空城,街头巷尾也少了几分繁华。

  不过越距离年关,皇城东华门一带反倒热闹起来,因为按照每年的惯例,赵祯在新年、上元节以及他过生日这天,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

  百姓聚集在东华门附近,朝廷会邀请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进宫赴宴,接着放起爆竹、烟花,整条街道都是来往民众。

  皇家还会发放吃食、少数铜钱以及一些生活物资。

  特别是今年,由于城内出现了不少冻死的人,开封府挨家挨户上门慰问困难群众,大量收购木炭,送到百姓家中,以解决燃眉之急。

  由于景祐三年除了淮南地区前年大旱的后遗症还未恢复以外,大部分地方倒还算风调雨顺,粮食不缺。

  今年汴梁的粮食价格也基本维持在一两百文一石,只要在汴梁有份工作,要想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还是没什么太大问题。

  可缺乏御寒棉衣,就算衣食无忧,还是因为天冷有一些老人小孩冻出病来,很快发烧死去。

  在这种情况下,开封府和皇城司都以皇家的名义,赠送炭火御寒。

  这就叫与民同庆。

  “北宋中期与元朝初期不算太远,满打满算不过两百来年,棉花种植就已经比较普及,特别是长江中下游流域,这说明在这个阶段,棉花能够适应中原的气候。”

  观稼殿内,还差几日就过年了,官员除了少数值班的,基本上都休沐。

  政制院也已经放假。

  不过大家也都没有走,只是不像以前那样白天上午上值处理政务,现在众人上午在家中休息,下午过来坐两三个小时听课,晚上回家与家人团聚。

  院子里的孩子们也回家了,赵骏已经教了三个月的课,小学的课程基本都已经教完。

  赵骏则闲得没事做,该处理的政务已经处理完,便只是吩咐下去,让各州路将今年的情况数据上交到统计司,平时就走访一下民间,或者在宫里讲课。

  今天还是讲讲棉花种植以及推广。

  现在的阶段就已经不是科普阶段,而是大宋遇到什么问题,然后他帮忙解决的阶段。

  比如冬天御寒能力。

  他对众人说道:“元代初年,政府设立了木棉提举司,大规模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每年多达10万匹,后来又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绢、丝、棉)之首,可见棉布已成为当时主要的纺织衣料。元以后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当时植棉和棉纺织已遍布全国。老朱能全国推广棉花种植,其实也是继承了元朝的制度,所以我们应该也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即便目前还不能让棉花四处开花,可有些事情还是要去做,为将来铺路。”

  王曾沉声道:“我已经派人将棉花种子送到了广州,让人在当地迅速开展种植,相信很快就有结果。”

  “嗯。”

  赵骏点点头道:“广东是丘陵地形,无法大面积种植棉花,但是还需要先让棉花在广东生根发芽,再往长江中下游流域慢慢推广,我希望至少在五年之内,棉花要在广州遍地开花。”

  “但那也是以后的事情了,今年汴梁冻死的人比往年少了一些,可朕的心里一样很是难受,若是大宋可以像后世一样,无惧寒冷该多好。”

  赵祯叹了口气,他为人仁厚,跟赵骏一样,看到那些灾情的劄子,心里同样堵得慌。

  “也不尽然。”

  赵骏想了想,说道:“我这些天走访民间,深感民间御寒能力差,没有棉衣的时候,百姓只能用木炭取暖。但木炭取暖有很多弊端,比如散热不均匀,持续效果短等,我想到了更好的办法。”

  “什么办法?”

  “蜂窝煤。”

  “蜂窝煤?”

  众人互相对视,不知道这又是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