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之侠道墨问 第219章

作者:鱼龙服

因此,他不仅仅是为了雁春君而去,也是为了这十四万降卒和他们的家眷而去。

方城、武遂已经被燕军围得水泄不通,一只飞鸟也无法飞过,而雁春君则是坐镇在方城之中,亲自指挥着大军抵御燕军的进攻。

可是,燕军却没有再进攻了,而是不断的在城下喊话,劝着他们投降,回归故土,共御外敌。

姬丹甚至亲自到城下承诺既往不咎,只要愿意归国,他们依旧是燕国最忠诚的战士,是燕国最优秀的将领。

也正因为如此,士兵的士气也越来越低迷,叛逃的也不在少数,若非雁春君在压着,恐怕方城和武遂也早已沦陷。

而现在,燕国派来了一个雁春君不得不见,也不得不重视的人。

“见过昌国君!”雁春君终究是在方城城主府中接见了前来劝降的燕国昌国君,乐间。

所有的将校们也都聚集在了门外等着,也不知道自己在期盼着什么。

“雁春君真的希望燕国灭亡吗?”乐间看着心力交瘁,两鬓斑白的雁春君也叹了口气,低声问道。

“燕国还有的救吗?”雁春君看着乐间反问道。

他很清楚乐间在燕国军中的声望,他的父亲是燕国的大将军,他的同室兄弟如今也是赵国左将军乐乘,而因为攻打东胡,覆灭了东胡,让整个燕国不再经受蛮夷入侵之苦,所以乐间在燕人心中也等同于李牧在雁门关的地位。

只要乐间下令,恐怕他麾下的这些将校也都会集体叛变。

第412章 雁春君的抉择

“都进来!”雁春君爆喝了一声,堵在门口偷听的将校们不小心撞开了门口,跌倒了一地。

可是又都很快站定,看着房中的乐间和雁春君,最后目光还是聚集在了雁春君身上。

“诸位都是燕人,也是赵人,跟随本君的时间也都不短了!”雁春君目光从一位位将领身上划过。

“诸位想走,本君不拦,传本君令,打开城门,想走的,现在就走!”雁春君丢下了一面令牌,让城门令打开城门。

不少将校都意动了,目光看向了乐间,在犹豫着。

也有不少将校都在看着雁春君,目光坚定。

“今日,我等就在这把话,把事,把理说清楚。”雁春君见没有人离开,然后示意所有人坐下。

乐间皱了皱眉,没有说话,也没有喧宾夺主,更想知道雁春君想什么,诚然他可以带走大部分将士,但是雁春君不走,这些离开的将校也将无法第一时间投入战场。

“这些日子,或者说这些年,赵国的政令,赵国的礼遇,可曾有将吾等区别对待,诸位不用回答,摸着自己的良心去回答自己。”

“相比于燕国,诸位好好想想,是赵国更适合我们燕人生活,还是说燕国能给予我们更好,给予燕人更好的未来?”雁春君看着所有将校问道。

“这……”所有将校都迟疑了。

他们来赵国也有几年了,也都清楚自从赵国变法之后,赵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大兴土木,大兴水利,与民生息,确实比曾经的燕国更好。

赵人也没有将他们区别对待,容许他们将家人接纳入赵生活,田地,农具、谷物种子也都免费发放提供,赋税、徭役也是诸国最轻。

“雁春君可又怎么知道自从大王继位后,燕国也在励精图治,休养生息,与民便利。”乐间知道不能让雁春君再说下去,否则,这些将校都会动摇了。

“弑父、弑君、弑师,这样的人,有资格成为王?”雁春君冷笑,无论燕丹现在做的怎么样,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但是这些都否定不了,大王继位后,燕国也确实变得更强了!”乐间说道。

“是吗,那除了吞并东胡,穷兵黩武,他还做了什么,燕国的体制有改变吗,燕国有多少惠民之策,有多少大型水利,大型工程,有多少轻徭薄役?”雁春君反问道。

乐间没有回答,雁春君却回答了。

“没有,他姬丹继任之后做了什么,加重了徭役,提高了赋税,增加了军队开支,扩充了大军,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燕人头上,真正让燕人获利的什么都没有!”雁春君冷声说着。

“若非赵国强势,大王又如何会如此!”乐间反驳道。

姬丹或许也想着削减军队开支,退兵还民,可是赵国的崛起,让燕国却不得不被逼着增加军队数量,而为了维护军队的数量和战力,又不得不增加赋税和徭役。

“赵国强,能有秦国强?为什么赵国能做到的,燕国就做不到呢?赵人能做的,燕人就做不到呢?是赵人更坚韧,还是更能吃苦,亦或是燕人就都是好吃懒做之辈?”雁春君冷笑。

乐间再次沉默了,不是谁都有天子遥那样的魄力,敢在国中变法改革,诛杀权贵的,燕国数百年,贵族根深蒂固,难以撼动,想要学赵国的做法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

“绝影!”雁春君突然叫了绝影一声。

绝影也出现在雁春君身边,同时将一个装满了竹简的托盘递呈到了雁春君面前。

雁春君随手抽出了一卷竹简,展示给了众人看,“这是天子遥三年,五月的方城人口迁徙记录!”说罢,雁春君将竹简当着众人的面打开。

“一日,自燕入城安居者,十二户,三十四人;二日,自燕入城安居者,十五户,四十六人;三日,自燕入城安居者,十九户,六十人……三十日,自燕入城安居者,七十六户,共计五百三十七人。五月总计入城安居者,五百三十九户,共计三千八百二十一人!”雁春君一字一句的念着,没有一个数据是造假,全都是方城户曹的统计。

“这还只是随便抽取的一个月,仅仅一个月,从燕国逃入赵的丁户就多达五百三十九户,将近四千余人,这是什么概念,昌国君应该很清楚吧!”雁春君将竹简丢到了乐间身前。

乐间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更不信这是事实,颤抖着手去捡起地上的竹简,手指在刻刀雕刻的赵文上一个字一个字的划过,知道最后看到上呈邯郸,以报相府留存的大印后,不得不承认这是真实的数据。

一个月从燕国逃入赵国的民众就达到了接近六百户,等同于一个小的乡县了,而这还只是方城,没有算上武遂等于燕接壤的各个城池。

平均算去,等同于一个月时间,就有将近万人逃入了赵国!

“燕国若真如昌国君所说,姬丹励精图治,与民生息,燕人为何还要大规模,自发的迁入赵国?”雁春君看着乐间反问道。

“国策、政令,民众是看不懂的,但是他们却又是最清楚哪里更适合他们生存!”

“庞煖、李牧将军的攻城略地,为什么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昌国君还不懂吗?”雁春君叹息地望着乐间说着。

这是燕国的悲哀,他也多希望姬丹能有所作为,也多希望燕国能强大,这样哪怕他身在赵国,也一样能感到欣慰,甚至这一次也能够一死了之,不负燕赵。

可是燕国终究是让他失望了,燕国民众的选择让他更清楚的看到什么是大势所趋。

“绝影,敲响点将鼓,沙场聚兵!”雁春君再次下令,将整个方城的大军全部召集到了沙场之上。

战鼓擂动,整个方城的士兵也都朝着城中校场赶赴而来,然后就看到自己的一众上官和雁春君以及昌国君乐间都站在了点将台上。

士兵们都有了不祥的预感,犹豫着望着点将台上。

“若是雁春君和昌国君让我们叛变,我们该怎么办?”士兵们都在交头接耳的试探着身边的袍泽的想法。

第413章 问道于民

“一个人难道还能背叛两次?我们现在过的挺好的不是吗?”

“我父母妻子都来了,我已经找不到什么再回去的理由了!”

“我不想回了!”

“我家人还在那边!”

“我们有的选择?”

……

士兵们七嘴八舌,什么想法的都有。

但是,也有人说出了关键,一个人难道还能背叛两次自己的国家?

第一次他们没得选,但是这一次,他们有的选啊!

“静!”小旗官挥舞着令旗,示意各个营校安静,同时擂鼓声也戛然而止,所有人的目光也都朝着高台之上唯一站在前方的那道身影望去。

雁春君看着下方的士兵们,他也不是什么都没听到,有的士兵也说出了他的心声,一个人怎么能两次背叛自己的国家呢?

最后躬下了身子,重重的行了一礼,让所有士兵都浑然一凌,凝重地望着雁春君,等着他的话音和选择。

“士兵们,孤乃赵之内史,两郡之长,也是旧燕雁春君,姬无伤,同样也是尔等之最高军事长官。”雁春君缓缓开口。

士兵们纷纷站直了身子,继续等待着他的话音,内心却也在煎熬着。

“孤也多么希望能如同诸君一般,生于寻常巷陌家,不做堂前燕。因为这样,我就不需要去考虑,去承担那么多的责任。”

“孤的一言一行,一个决定,都意味着无数人的生死。”

“有人不齿,有人羡慕孤的出身,但是孤要告诉诸君的是,这个位置,不仅仅代表着权势,同样代表着责任。”

雁春君再次开口,然后指向了自己的满头白发,“孤如今四十又五,却满头华发,为何?”

士兵们也都诧异地看着雁春君,他们记得没错的话,上一次见到雁春君的时候,他的头发也还黑白参半,却没想到短短几个月,就满头华发了。

“孤是燕国的雁春君,却没能带领着燕国走向更加繁荣富强,如今为赵之内史,同样也没能让赵国免遭战乱。有时候,孤就在想,像孤这样的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占据高位,却无法为生民谋福祉,为君王分忧,这是失职!”

“为人臣,无法为君主分忧,是渎职,而孤一生侍奉两位君王,皆如此,理当受此双刃!”雁春君说着,取下了绝影腰间的匕首,猛然间插入了自己的双腿。

“君上!”绝影、四周的将校以及下方的士兵们都愣住了,想要冲上去阻止,却见雁春君颤抖地双腿坚持着站立,挥手阻止了他们。

“为万民之长,却不能为万民谋福祉,让百姓安居乐业,免遭战火侵袭,有愧于民,理当承此一刃!”雁春君再次以匕首插入了自己的左臂。

鲜血顺着雁春君的双腿和左臂冉冉流淌,而雁春君的脸色也越发苍白。

“何至于此,罪不在君啊!”乐间闭上了眼,也不忍再去看。

“而这一次,孤依旧不知道该如何去抉择,去选择,是为无能,当再受一刃!”雁春君将第四柄匕首再次插入了自己的腰间。

“君上,不必如此了!”士兵们都双目含泪,他们很清楚,这些事其实罪责都不在雁春君。

“绝影,扶我到士兵中间坐下,让所有士兵们也都围过来坐下,孤这一次想听听他们的意见!”雁春君苍白沙哑着声音,让绝影将他从点将台上扶到士兵之中。

“喏!”绝影绝对遵从着雁春君的命令,抱起雁春君就飞身落下了点将台,出现在了士兵中间。

“大伙儿都围过来坐下,说说心里话,孤想知道你们真实的想法!”雁春君低声说着,靠着就近的士兵们一个传一个的表达了他的意思。

士兵们也很快就围坐了过来,将雁春君团团围住。

“在这里还是要向诸君说声抱歉,这一次孤还是让诸君失望了,也请诸君原来孤的懦弱无能。”雁春君还想再以匕首插入自己的腰间,却被就近的将校以手掌握住了匕首,夺了下去,果断的插进了自己的腰间。

“身为副将,不能为主将出谋划策,这一刃就由末将来受吧!”副将夺下匕首,果断无比的代为承受。

雁春君也无力阻拦,只能点头,然后望着四周的一张张年轻又不年轻的脸,继续道;“诸君且说说一下自己的心里话,这里没有什么雁春君,没什么燕人、赵人之分,有的只是一群前途迷茫、无家可归的孩子。”

“诸君且说说,接下来,你们愿意跟谁走!”雁春君望着所有人问道。

“我们……”士兵们都沉默了,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开口,也不想做第一个开口的人,也终于明白了雁春君说的责任和压力是什么了。

“但言无妨,所有将校营将不许阻拦,不许插嘴,大伙儿都说说!”雁春君冷眼扫向了四周的将校,不许他们插嘴和眼神威胁。

“你叫什么,你说说你的想法!”雁春君看向了自己右手边最近的一位士兵问道。

“回君上,我……”士兵刚开口,就被雁春君挥手打断了。

“我说了,现在这里,没有什么君上,有的只是年长你们几岁的同样未来迷茫的老哥哥!”雁春君说道。

“喏!”士兵点头,然后继续道,“我觉得,天子和赵国对我们很好,赵人也没有把我们当外人,前段时间,家中来信,他们被户曹大人分配到了河间,还分到了三亩良田和一头耕牛,家里也盖起来大房子。我不知道什么家国大义,我只知道,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能给家人们安居乐业的才是国。所以,君上,我不想回去了!”

士兵说完之后,低下了头,不敢去看任何人。

“嗯!”雁春君点了点头,看向其他士兵,才发现,许许多多士兵也都纷纷低下了头,代表着他们的想法与这士兵是一样的。

风雪落下,风声,雪声遮盖住了所有声音,一直到华灯初上,雁春君才重新走上了高台。

上一篇:东京文艺教父

下一篇:本王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