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妙探 第2章

作者:七七家d猫猫

“这些都是受害者的名字,对吧?”

听筒里,一片沉默。

短短一秒,却仿佛整整一个世纪。

“晚安,杰夫。”

下一秒,电话就已经挂断,传来一阵忙音。

……

电话另一端,柯克-赫尔(Kirk-Hull)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将变声器收到口袋里,顺势也将双手塞入口袋。

不知不觉,从2023年的华夏穿越来到2012年的纽约已经整整三周。

和曾经的警察工作比较起来,现在作为私家侦探,有着诸多不同之处,但共通之处也比想象中更多,适应起来并不困难。

整整十天前,柯克接到一份委托,来自一位黑人,理查德-柯蒂斯(Richard-Curtis)。

这是一位纽约格林威治村小有名气的人物,他拥有六间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酒吧,孕育出无数大牌歌手,至今依旧有无数独立音乐人渴望踏上这些酒吧的表演舞台,类型涉猎爵士、民谣、摇滚以及蓝调等等。

他的独生子,大约三年前和家里决裂,离家出走,而后就彻底消失不见。

一直到三周前,理查德接到来自警局的电话,邀请他前往警局认尸。

曾经,理查德也不断告诉自己,就当作没有这个儿子;但真正看到儿子的尸体,一夜之间就衰老了十岁。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还没有来得及舒缓,警局就以“抢劫引发暴力事故的可能性较高但因为流浪汉流动量巨大目前缺少直接证据难以确认犯罪嫌疑人”为理由,迟迟没有动静,调查似乎完全停滞不前。

理查德着实难以接受。

理查德不相信警局,他和NYPD的恩恩怨怨就是他的创业史,同时也是一部血泪史;于是,他找到了柯克:

时薪一百美元。

理查德想要了解这三年时间里丹尼斯到底发生了什么,又经历了什么,最后指引他走向这样的结局。

柯克接下了这份工作。

经过初步调查,柯克确实发现蹊跷。

“小指消失”,这个犯罪细节并没有公开,而是记录在调查报告里,怎么看都不像是简单的抢劫导致暴力过激。

随后,柯克就进一步发现,过去这段时间里,NYPD档案里至少能够查询到七起案件都有相似的作案手法。

而且,清一色全部都是流浪汉。

非常非常大概率,可能是连环杀手。

柯克认为,凭借自己一个人的能力,调查起来就有难度。

毕竟,连环杀手和普通案件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后者是从个人出发,犯罪动机是有迹可循的;前者却必须从案件出发,不同案件的不同线索全部串联起来才能够找到作案模式,性质不同。

工作量以及工作性质,彻底不同。

然而,理查德给了柯克一个无法拒绝的条件:

查明真相,时薪翻倍;如果能够让罪犯接受法律制裁,再翻倍,并且还有附加额外奖金——

“那样的话,我就没有必要另外聘请职业杀手了。”

理查德如是说。

第002章 山雨欲来

连环杀手案,这是一个挑战,但并非不能完成。

如果展开调查,他们就需要NYPD调动起来。

一方面,证据琐碎而庞大。

仅仅凭借柯克一个人,精力有限,所以需要充分利用官方资源;然后根据NYPD的调查,再筛选线索。

另一方面,通过合法手段逮捕并且审判凶手。

私家侦探的证据,是不能用于刑事案件法庭审判的,柯克不仅需要自己调查,还需要引导NYPD调查。

有难度,但回报丰厚。

于是,柯克接下来了。

第一步,柯克要求理查德-柯蒂斯自己向媒体提出抗诉,表示自己的案件没有得到重视,尽可能利用他的人脉将新闻推广炒作起来,他们需要舆论的支持,向NYPD施压,最终目的就是继续案件的调查。

然而,没有奏效。

新闻,报道是报道了,但就只是不起眼的豆腐块而已,一丝水花都没有。

对媒体来说,他们需要爆点、需要噱头、需要血腥、需要戏剧性,否则,2012年的当下,连环杀手似乎也欠缺些许话题性,转眼就被淹没在网络信息海洋的狂潮里,更何况,理查德一个人独木难支。

本来,接下来第二步柯克是准备联系其他受害者家属,联合发出声音,形成一股力量,但最后放弃。

且不说是否能够联系上其他流浪汉家属,即使他们全部愿意,人微言轻,媒体那群鲨鱼也未必在意。

既然媒体渴望戏剧性,那么柯克就给他们戏剧性——

黑人。连环杀手。

还有最最重要的,NYPD的失职,并不是普通失职,话里话外都在映射今年的选举,是有预谋的失职。

尽管这是地方案件,但连环杀人案却没有惊动FBI的警报,反而被压得严严实实,由此可见幕后利益纠葛应该没有那么简单,柯克只需要一点点暗示,相信“纽约时报”的那位记者应该能够挖掘出更多。

一切,朝着大选方面引导。

其实,大选年,这就是一把双刃剑。

正是因为NYPD调查局知道案件可能掀起惊涛骇浪,他们选择封锁消息,在发酵前就已经掩盖。

但如果走漏风声,无法继续隐瞒,如此敏感如此棘手的案件出现在今年,那就必须给出一个交代,否则民众不会善罢甘休。

甚至,还可能进一步引起高层注意,比如市长,乃至于州长。

一旦有了关注有了热度,那么,一切都不再是问题,NYPD无法再继续当鸵鸟下去,同时还必须投入大量资源——

七位受害者,而且全部都是流浪汉。

难以想象,这些受害者的随身物品是多么庞大又多么复杂的数量,可能包含大量垃圾,仅仅筛选这些线索就需要消耗无数精力。

但现在,柯克不需要自己亲自动手,就拥有人民公仆的帮忙,事情立刻轻松许多。

接下来,静静等待舆论风暴酝酿发酵全面引爆就行了。

脱掉一次性手套、用酒精湿纸巾为听筒消毒、将公共电话亭周围的痕迹全部抹去。

然后,再次将衣领竖起来,转身迈开脚步,那个身影就消失在夜色里。

街道对面的阴影里,一个醉汉直接躺在道路上,半个身子掉到外面,就好像表演走钢丝失败的杂技演员,含糊不清地念叨着听不懂的嘟囔。

远处传来引擎声响,拐角处躲在避风角落里的站街身影们纷纷走了出来,朝着声音来源探头探脑地望去,结果车辆直接呼啸而过根本没有停留,她们又失望地缩回阴影里。

谁都没有注意到那个行走在黑暗里的身影。

夜色,正浓,世界徐徐安静下来。

一场风暴,正在酝酿。

……

叭,叭叭叭。

明明只是吸烟,却发出摁喇叭的声响。

阿德里安-古斯曼(Adrian-Guzman)满脸烦躁,又重重地、重重地吸一口烟,积郁在胸口的烟雾终于再也压不住,一口气吐出来,整张脸颊就包裹在一团缭绕之中,那颗生姜头脑袋如同着火了一般。

视线已经看不清楚,却依旧死死盯着手里那份“纽约时报”,无法移开。

头版头条。

“纽约时报”。

头版头条。

“不存在的黑人连环杀人案——

克里斯-亚当斯、丹尼斯-柯蒂斯……”

简洁明了的标题直指重点,副标题上没有任何赘言,只是将七个名字一一罗列,如同一则讣告,却在黑色铅字之中彰显出份量。

不愧是“纽约时报”,不需要哗众取宠也能够牢牢抓住视线。

下意识地往右下角作者署名一瞥:杰夫-明格拉。

嗡!

脑袋里一阵轰鸣,如同喷气机从耳膜之上低空飞过一般,浩浩荡荡地拉出一串尾音。

“纽约时报”是怎么回事,从哪里得到的消息?

所有受害者名字和信息都准确无误,包括警局内部调查报告才知道的消息,这肯定有内线走漏风声。

上面,估计要发疯。

其实,最后一位受害者也就是数天前而已,不是阿德里安接手,但他觉得有些奇怪,正准备询问办案警探,结果案子就以疑似抢劫过失杀人但暂时无法寻找到犯罪嫌疑人为结论搁置下来。

反正,流浪汉嘛,没有人会继续追究。

问题就在于,这已经不是第一起、第二起,就阿德里安所知道的,就至少是三周内的第三起事件了。

这,正常吗?

阿德里安利用自己的时间,翻看了一下卷宗,又询问了一下不同案件负责人,隐隐察觉到些许异常——

每位案件负责人都经历相似的情况,手头上还有更重要更麻烦的案件需要复杂,上面一直在催促,于是“没有那么重要”的流浪汉案件就暂时搁置。

巧合?

然而,还没有等阿德里安继续展开调查,“纽约时报”就引爆了炸弹——

连环杀手?

如果真的是连环杀手,而警局不约而同搁置调查,并不是没有人注意到其中联系,根本就不是巧合,这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警局因为他前段时间的打探而怀疑他是消息走漏的源头,怎么办?

一时之间,阿德里安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担心什么,脑海里乱糟糟的思绪就好像不断膨胀的气球一般。

不止是他,整个特别调查司也充斥洋溢着一股低气压,躁动不安的气氛缓缓蔓延,山雨欲来风满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