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717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老祖宗从来不会是墨守成规。

夏商周,朝朝都在变化,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有了春秋战国,各国开始了变法。

赵国的胡服骑射,秦国的商鞅变法。

汉朝的儒法,唐朝的科举,宋朝地主阶级的兴起,明朝的恢复华夏衣裳,开始重建文明。

“这件事的责任,是我的疏忽。”

谢有成说道。

连日来他想了很多,夜不能寐,最后选择出来承担责任。

“登来的事情,我处理的不够完善,导致于今日之祸,是我没有重视。”

“不要谈责任,现在该如何解决登来?”

唐清安一则担忧登来的安全,二则忧虑登来流民之事。

本来金江镇和山东地方官员达成了默契,此次的变化,会让地方官员们驱赶流民,不会再让流民流入山东。

而且第一镇的事情还未决,第二镇还在和朝鲜对抗,第三镇第四镇都是大麻烦。

杨春搞出的事情,破坏了金江镇的脚步。

第五百三十二章 你儿子姓马啊

登来发生的事情,暂时还没有在金州大规模的传开,因为金州正在裁军。

古人对战争的描写,留下了大量可歌可泣,宏伟悲壮,史诗英雄等类型的诗词歌曲。

但战争是残酷的,是无情的。

真正经历百战的老兵,他们的内心是麻木的,已经千疮百孔。

第三镇节制使朱秀。

“关于军校毕业生担任中下层军官的培养事宜,以及从民间招募新兵事宜,应以缓为重,不可急躁。”

字如其人,朱秀性格沉稳,他的字也像他的性格一样,看上去方圆体正。

第三镇是特殊的,属于军司直管,朱秀权利并不大,但是没人敢小觑他。

“报。”

门外的声音,打断了朱秀的思路。

“李伯升参将求见。”

“请进。”

朱秀放下笔,抬起头,声音厚重。

四十一岁朱秀,身材魁梧,相貌伟岸,是金江军大老中难得的美男子。

厚积薄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他是除东海堡将领出身外,军中将领的第一人,论军中的威望,彭大海也不如他。

遍数军中诸帅,只有将军的义弟,刘承敏节制使才能压他半头。

“参见朱使。”

李伯升进门,行礼。

“快请坐。”

朱秀起身。

“有何事找到我这里来了?”

等李伯升落座后,朱秀笑着问道。

老兵们念家啊。

家里几十亩田,有婆娘,有孩子,很多人不愿意打仗了。

当然,有些人想要建功立业。

但是更多的人,只求温饱而已。

相比安详的生活,谁会喜欢吃苦呢。

金江军军纪严明,不允许屠戮劫掠坑害百姓,士兵们愿意为了家乡而战,却不愿意离开家乡。

三年的休生养息,锋利的刀刃不知不觉间染了锈,需要用磨刀石好好磨一磨。

所以第三镇上下很忙碌,作为参将的李伯升更是忙得脚不沾地,因此朱秀才有此问。

“听说了登来的事,会不会导致生变?”

朱秀思量了片刻,认为李伯升作为参将,有资格知道此事,点了点头,认可了他的担忧。

“此事目前还没有定论,但你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

如果军司改变战略,当下能调动的只有第三镇。

李伯升眉头皱起,急忙道,“那现在应该停止裁军。”

很多老兵已经不适合军营,身体和心都飞了,强求不来,因此第三镇除了加强操练,另外就是同意部分老兵的退伍申请。

一边撤裁老兵,一边补充新兵。

这些年里,从国内移民了近两百万的流民,要在其中招募新兵,扩大流民在官方的声音,是将军定下的调子。

和当年将军光复金州后,加强辽东百姓出身的将领官员是一个道理。

还有军学校的毕业生。

以前大战连连,战损不低,导致每年毕业的学生人数不定,如今形势改变,也导致军学校每年的毕业生越来越稳定。

平均每年五六百到近千不等。

军司因地制宜,提出了新计划,通过这次的裁军,把在军中从军数年的军校生出身的军人提拔起来。

然后把新两年毕业的军校生,补充为伍长,什长,甚至队长,带领新兵。

新老搭配,保证金江军的战斗力。

“老兵要退伍的人不少,必定会导致军心混乱,战斗力的下滑,原本是给了一到两年的时日来操练,现在形式有变,咱们要考虑一二。”

“此事要分两方面来看。”

朱秀的声音不急不躁。

在他看来,不论形势怎么变,金江军都不会被动摇。

因为主动权在金江镇。

以他们的政通人和,又占据主动,已经是立于不败之地,没有必要轻易打断自己的步伐。

“两百后生蛋子就能拿下登来,应该慌乱的不是我们,而是朝廷呀。”

朱秀感叹道。

“老兵忠勇,他们退伍后回到民间,就是咱们在地方上最稳定的力量,从长远来看,是有利金江镇的。”

李伯升愣了愣,他倒是没想这么远。

“老伙计,目光要放长一点,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哦。”

朱秀开了个玩笑。

“嘿嘿。”

李伯升不好意思的笑了两声。

对于朱秀的提点,李伯升感激对方的好意,不过他是个粗人,打仗的事他别无二话,更多的事情,他就不愿意想那么详细。

流民出身,靠着战功走到今日,虽然学了文字,读了书,到底思路僵硬,很难转过弯来。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朱秀,响应将军的号召,军中将领,特别是大将,每日都要读书。

朱秀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把书本放下。

近水楼台先得月,朱秀只有有空,就会去军学校,和那帮子教官讨论。

朱秀犹如定海神针。

他不慌不急,整个第三镇上下有条不紊,按照军司的要求,一步步的落实政令。

以大连湾一带,到牧场驿,旅顺,中左所各地,分设数营。

两万余军,仿佛没有声音,除了操练就是操练,老兵的退伍,新兵的加入,将领的去留,不起半点波澜。

不久。

军司下达军令,第三镇准备冬季大练兵。

金江军的老军,四年前的数量为九万。

后来陆续抽调金江军老兵,组建新合军。

第一镇,以八千金江军为骨干,组建的一万新合军。

第二镇,以六千金江军为骨干,组建的一万五千新合军。

第三镇例外,没有新合军,只有两万六千金江军。

第四镇,以一万金江军为骨干,组建的四万四千新合军。

金州直属将军的亲卫营,是九千金江军。

然后就是散落在沉阳,辽阳,海州,复州,镇江,昌图各地,合计近三万金江军。

全军各族兵,合计四万五千。

金江军数量降低为六万五千兵,金江军与新合军合计总兵力为十三万余。

军司的冬季大练兵,对象为辽东全境的六万五千金江军。

三年的时光下来,军司要摸底。

兵额过半的新合军,经过多年的战斗,内部之间的磨合渐稳,战斗力逐步上升,肉眼可见。

而金江军的战斗力还保持了多少,谁心里也没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