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之我要当昏君 第98章

作者:殆火

子受随意打量一番,三十名乐女样貌倒是不错,穿着较为轻薄的舞衣,隐隐见着身形婀娜,可惜,比妲己、龙吉差了何止一筹。

扯一扯纱,扇一扇扇子,时而抬腕低眉,时而轻舒云手,玉袖生风。

伯夷不亏为琴艺大家,乐声响于耳畔,和着舞蹈,竟令人忘却烦恼。

可总有人不懂风情,比如仍旧被缚的黎侯。

反正他已经有了死志,无所顾忌,柔美勾人的乐音,在他耳中成了十恶不赦之物,大声道:“陛下!桀喜艳舞淫声,追求声色享受,夏灭,侈乐乃亡国之音!”

仓啷一声,伯夷用力过猛,弹错了一个音,琴弦也断掉了。

伯夷走到黎侯身前,冷声道:“此陛下奢靡之术,你又怎懂得其中深意?”

一边正吃肉喝酒的孤竹国国君忧心忡忡,这才数月未见,自家素有贤名的大儿子,怎么成了这幅模样?

又是为纣王弹琴编曲,奏靡靡之音,又是怒斥忠言直谏之臣,行奸佞之事。

纣王的奢靡生活,已经腐蚀了他那颗有志之心吗?

孤竹君有些失望,自己年迈,要不了多久便会撒手而去,还以为伯夷会是最适合的继承者,现在想来并非如此。

只是入朝歌数月,就已经懂得阿谀奉承,极尽享乐之事,若成了国君,实非国民之幸。

伯夷在众目睽睽之下,面不改色,一字一句顿首道:“饮食者,侈乐者,皆民之所愿也!”

第132章 奢靡之术

“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赡其所愿,则能用之!”

“假使百姓着兽皮、冠牛角、食野草、饮野水,怎能用之?”

“尝美食,听美乐,诸侯贵族行奢靡之事,轻贱有实之物,看中无用之物,则粟米价贱而珠玉价贵,百姓可食价低之粟米,可穿廉美之衣冠,足其所欲,方能为国尽忠。”

伯夷站在黎侯面前,唾沫星子乱飞。

黎侯惊愕抬头,望着一脸严肃的伯夷。

你谁啊?我不认识你啊!你咋上来就开喷?

子受听得稀里糊涂,这怎么奢靡之风还成了好事?伯夷一点节操都不要了?

倒是商容、杨任等若有所思,勤理政事的东伯侯似有所悟,姬昌也微微低头,竖起耳朵仔细听着伯夷之言。

伯夷清了清嗓子,太乐署中收集曲谱时,他也未曾忘记思考酒池肉林之意,而就在半月前,他终于明白了。

伯夷朗声道:“当今天下,贵族诸侯皆以为无事积财,以待有事,此谬也,诸侯贵族者应拿出钱财大量消费,美饰车马尽情驰乐,多置酒醴尽情享用,方才不会留有遗憾。”

“今有野果酿酒之方,又有牲畜喂养之法,行如此奢靡之事,便能促使百姓酿酒养牲,促进农业生产。”

“领地收入不囤积于库府,当主持其事,收取财物以满足需用,若不以此财满足需用,则应放于市场上积累生利,有时收入愈积愈少,有时可愈积愈多,此营利无常,却能繁荣地方,百姓别无所求,只有重利,上下奔波,唯利所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铜钱新定,有财利而后能流通,有流通然后能繁荣地方,假使诸侯贵族皆藏财于府中,不花费不享乐,则财利呆滞而交易不畅,人迹罕至,百姓苦顿。”

“诸侯贵族建亭台阁楼,使穷人有所劳;装饰堂皇的府邸,使雕、画工匠有所劳;制造巨大棺停,使木工有所劳;着华服绸衣,使女红有所劳,不仅如此,还有各种祭祀用品、各种仪仗与各种殉葬物,享用奢靡之物,才能使百姓做工以维生。”

“臣,伯夷敬上,与其予人财帛、饮食,不如行奢靡之事,使人劳有所获,自成其事,此谓无内外之患!”

“陛下圣明,酒池肉林实乃治国之道,民富,则可使之,则天下安!”

子受被伯夷一番言论给整懵了。

奢侈富民以治国?

我好不容易用酒池肉林酿成朝野奢靡之风,你也能给圆回来?

而且……听着还真是那么回事。

“臣东伯侯姜桓楚愿尊陛下旨意,行奢靡之事,富领地之民,安百姓之心。”

沉稳干练的姜桓楚出列,直接扔下一记重磅炸弹,东伯侯可是皇亲国戚,四镇诸侯之首。

其实他刚才本来也因为黎侯提出的奢靡之风、夏桀之事而背过身表示自己的不满,如此铺张宴饮,即便以他的身份地位,也觉得有些太过。

可听了伯夷的一番言论后,细细一想,这不正是纣王在劝他们一同行奢靡之事吗?

作为一个勤政的诸侯,姜桓楚很清楚百姓与贵族的状况。

天下百姓并非全是以种地为生,还有许多匠人都得依靠诸侯贵族生存。

百姓家无余财,只有诸侯贵族会买新衣、添美饰。

如果诸侯行节俭之事,这些匠人靠什么来生存呢?

只有诸侯贵族们奢靡起来,享受起来,才能将果酒酿方、饲养牲畜的方法传播出去,才能让铜钱流通起来,才能让百姓有所劳,劳有所获,才能安居乐业。

子受用他后世的眼光,想了好一阵子,才明白伯夷的意思。

这特么是经济学啊!

奢靡就是在发展经济,拓宽工商业,提供就业机会,改善民生!

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因为这时候商业没有兴起,铜钱都才刚刚出现,哪能有什么商贾?只有一种模糊的概念而已。

所以如今大量的钱财,都掌握在诸侯贵族手中,比之后世,贫富差距更为可怕,因为中间直接断层了。

这奢靡之术,分明是缩小贫富差距、平抑社会矛盾啊!

子受觉得这个结算期的昏庸值离他越来越远。

“臣XXX愿尊陛下旨意,行奢靡之事……”

从姜桓楚出列之后,一个又一个诸侯想明白了,纷纷站出来表示陛下圣明。

就连对伯夷大失所望的孤竹君,也喜不胜喜,只是他依然觉得伯夷不适合当孤竹国君。

能想明白纣王的奢靡之术,伯夷显然更适合入朝为官,治理大商天下,而非孤竹国小小一隅。

甚至还有一小部分诸侯发自内心的赞叹,身为一方诸侯,吃穿用度当然要用最好的啊!谁端来的粟?吃肉喝酒一样能吃饱!

伯夷说得好,有钱为啥不享受反而去节俭?临到将死之时才发现这辈子都守着库府,没吃过好的,没穿过华服,岂不是憋屈死?

一些诸侯们纷纷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仿佛吃得越多喝得越多,就能证明自己有多称职似的。

当然,仍有部分诸侯不以为意,奢靡之风利国利民?闻所未闻,荒唐至极!

地上的黎侯觉得自己应该说点什么,强自辩道:“此诡辩,古今天时相同,圣王以勤俭为美,又何来奢靡治国之谬论?!”

伯夷眼含凌厉:“天同时同,人亦同乎?岂不闻陛下曾言事在人为?”

人……确实不同。

“尧舜之时,山中林木人们可随意砍伐,河中水产人们随手便能打捞无数,地广人稀放牧牛马互不相遇,习俗也互不相知,不出百里就可以满足生活所需,人人耕以自养,以所余供君王,所以天下太平,以至于昆吾之金深埋地底无人开采。”

“而今时林木难伐,水产难捞,土地贵重,人口增多,生活破败贫困而且食养不足,为由以奢侈之术发展新业,百姓生活方能振兴,非是虚名,而是事实!”

黎侯被伯夷驳的没有话说,眼睛一转,另辟蹊跷:“古今人不同,是也,古时未有西戎之患,而今西戎势大,以奢靡金银结好,以岁贡交之,能安边患!”

伯夷被黎侯的思路转换弄得一怔,他是北地之人,根本不知晓西戎利害,进入了盲点。

他看向纣王,不知该如何是好。

他猛地一惊,纣王星目含威,眼中似有一丝奇怪的东西。

好像……好像是气急?

子受面无表情,沉默的上前。

黎侯仍旧以龟甲缚倒在地上。

手中有剑,剑名太阿。

想当昏君,除了应该以荒谬之行引人攻讦,还可以提三尺剑,杀想杀之人。

黎侯话里话外都是结交西戎,还称要交付岁贡。

是的,西戎势大,西岐姬昌也只能被动挨打。

可昏君嘛,要随心所欲一点。

第133章 君王一怒

黎侯这模样,多半是姬昌死忠,姬昌又是个实锤反贼,在商灭周兴的大势下,这些人都是敌人。

虽然是个能贡献昏庸值喷子,可不是自己这边的喷子,敌人还是少些好,可以反可以乱,但都得在可控范围之内,肯定要削弱西岐,昏君才能当的长久,从黎侯入手是个不错的选择。

太阿剑剑柄入手,温润如玉。

子受居高临下望着地上的黎侯道:“古今之人不同,君不同,王不同,朕非成汤亦非帝舜,黎侯可知罪在万方?”

黎侯不明所以,下意识答道:“似有耳闻。”

他很快就想起纣王在陈塘关所言的罪在万方,竟然公然推翻圣王舜与成汤先王之言,简直不可理喻。

黎侯意识到了什么,瞳孔一缩,纣王这意思是要治自己的罪?

也对,第一次质问时就已经得罪了纣王,纣王肯定起了杀心,只是顾及大殿之中的文武诸侯,没有直接动手。

黎侯不怕了,治罪就治罪,难不成你纣王还敢当着八百诸侯文武百官的面,在这大殿里杀人问斩?

历代君王,哪怕要对诸侯下手,也要偷偷干,像文丁杀姬历,都得先软禁。

一旦光明正大动手,诸侯人人自危,没有哪个君王能负担起这种代价,诸侯不一定会因此反叛,但只是指责攻讦都会让君王焦头烂额,饱受骂名。

想到这点后,黎侯狠下心,反正他忠的是西伯侯:“古今之人不同,然公侯之怒相同,若公侯怒,臣伏尸于殿,流血五步,大王失诸侯之心,西戎东进,天下不稳!”

他不认这个始皇帝,王就是王,地位可以比诸侯稍高,但不能完全碾压,至高无上的皇权和有得分说的王权,区别很大。

这是赤果果的威胁,姬昌给他交过底,东夷、百越都已经叛乱,北方又有土方、鬼方、羌方等威胁,如果西戎东进,战事一起,社稷必然动荡。

底气很足,他料定纣王不会做的太过,还需要诸侯为其守疆呢!

铿锵一声……

太阿剑出。

太阿剑本就是法宝,剑锋掩映着铜柱下的炭火,物华天宝,光射牛斗之墟。

历来敢随便杀人的君王,都被骂死了。

比如周夷王,周夷王派兵把齐国国君姜不辰关进囚车,拉到镐京,在宫殿门前,架起了一口大锅,煮沸,当着大臣们的面,将姜不辰丢进锅里煮死了。

这件事情,震惊了朝野,震惊了诸侯。

从此以后,诸侯就不去觐见周王了,怕一不小心被抓起来煮杀,此举大大加深了君王和诸侯间的矛盾。

所以说,杀人是不对的,尤其是杀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