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之我要当昏君 第92章

作者:殆火

毕竟铜尺、木尺、石尺,乃至商朝现在所用的骨尺,都很容易磨损。

现在别说各地诸侯,就是以朝歌为中心的河南一地,度量衡也普遍不统一,各处都有长尺短尺,有的还是祖传的,有着百来年的历史。

铜钱出现后商业发展虽然开始,但仍旧缓慢,其中原因就有度量衡不统一,买菜卖菜都论捆,奸商能随意注水。

秀完乾坤尺之后,赵公明又拿出一个青铜斗:“此为量斗……”

然后他又拿出一根光滑的棍子、一个勾东西的钩子,以及用来提的绳子和一个铜锥事物,组装在一起。

“贫道将之称为秤,分为秤杆、秤绳与秤锤三部分。”

“这衡乃是度量衡之中最难测定的,为了将秤的准星找准,贫道费了不少功夫。”

赵公明拿出一颗珠子:“此为定海珠,重达一斤。”

然后他将定海珠用绳子捆绑一下,挂在秤钩上,一手拎起秤上的绳子将定海珠拉离开地面,另外一只手拨动挂在秤杆上的秤锤。

直到秤杆变得平稳之后,赵公明将秤杆拿到子受面前,不多不少,刚好在一斤的刻度上。

然后他又拿出其他定海珠,与第一枚定海珠一同依次挂在秤钩上,两斤、三斤、四斤……

一丝不差。

赵公明得意道:“贫道所献之物,便是这度量衡,只需按照这三样宝物仿制,并推广开来,便能让天下人都使用同一种度量衡,此外,只需每年核对一次,便能确保不再有误差。”

他相信,没有哪个君王能拒绝度量衡的诱惑,制定度量衡的黄帝、舜、禹,都是万人称颂的明君。

纣王接受度量衡之后,一定会感念他的功劳,封赏高官,这样一来,他的仕途就有了一个极高的起点,而且还有统一度量衡的功劳在身,只等封神结束,便能获取大量功德,功德正是截教最缺的东西。

也不枉他追着燃灯跑了大半个月,乾坤尺有功德燃灯自然早就知晓,但燃灯不是截教中人,元始天尊也不像通天一样敢赌,他可不敢将法宝压在人族王朝身上,一个不慎,不仅功德没得到,还会被反噬。

子受看着赵公明洋洋得意的表情,有些无语。

这东西要造他早就造出来了,只要见过秤、量斗,想仿造很容易。

最多也就是基础单位有偏差,但他是老大他说了算,基准度量到底是长还是短,根本无所谓,夏禹都能指着自己的身高体重当单位,他就是指着圆滚滚的殷破败说老殷只有一百斤也没有任何问题。

不列颠的英寸英尺和公制单位差远了,也没影响他们造出蒸汽机和无畏级战列舰,保证一个标准就不会出问题。

子受正要出言拒绝,忽的无意间看到刚才赵公明丢下的玉石,改变了想法。

路走窄了。

统一度量衡固然会被称赞,可统一的人又不是自己,别人要赞也是赞赵公明。

而且统一度量衡后,好处大大的。

首当其冲便是针对诸侯的花石纲。

刚定了度量衡,一切标准都由朝歌说了算,西伯侯的石头太长了,不合格,南伯侯的石头太重了,不合格,这么一来,不是更方便吗?

而且随着自己酒池肉林铺张浪费的行为传播出去,需要有一个更直观的单位让人们了解到到底花费了多少。

肉林一天花费XXXX肉,朝歌人民知道得花费好几十头牛几十只羊,传到北海,重量单位不统一,XXXX以北海度量来看来也就一只鸡的重量,岂不是还会感叹纣王节俭?

这不行啊!

“有劳道长,朕得道长,犹鱼得水也!”

子受顿了顿,这句话以前好像对谁说过,不过问题不大,养小金鱼都要换水的。

他接着道:“朕欲派道长与萧道长、曹道长一同推广铜钱、度量衡,不知道长意下如何?”

现在还没财政大臣、户部尚书之类的职务,毕竟货币都不流通,但只要铜钱推广完毕,就能开设新职位,到时候卖官鬻爵就全靠老赵了。

这等修道之人肯定不通政事,好忽悠,看他随地捡玉石的水平,多半能挣到钱,挣钱就是好事,建奇观建长城都要钱,好好计划一番,还能树立起一个与民争利、与贵族争利的贪财形象。

“臣遵旨!”赵公明直接称臣,这个起点他很满意,而且做得是度量衡推广,这样的君王哪里找?

丝毫不贪墨臣下功劳,别人不知道,他比谁都清楚,这是天大的功德!

难怪之前与师尊在朝歌一行能看到无数功德金光。

子受想着新定的度量衡,想着想着,想到了龙吉身上。

这年头人们对自己的体重都不关心,但他很关心龙吉的体重。

以前住在山里,被天帝关禁闭,多半伙食不好,现在出来了,每天都吃馒头,吃啥补啥怎么也该更加丰满一点,能够准确掌握龙吉的体重变化情况,也是好事一桩。

……

第124章 至宝

火云宫中只有人族三皇和随侍童子,由于要镇压人族气运,三皇从不离山。

不过镇压人族气运的并非是他们三人本身,只凭一两人根本镇压不了偌大人族的气运,他们三人所守护人族至宝崆峒印才是镇压气运的关键之物。

三皇的功德与人道气运相切合,得以进入火云宫中神魂不灭。

三皇之下还有五帝,但五帝功德不够,虽然能进入火云宫中,却无法保持清醒。

他们只好将神魂寄托在崆峒印上,以自身功德温养崆峒印,发挥其更大威能。

此时三皇正围绕这崆峒印而坐,印玺之上有龙凤交纽,印座四面有五帝面容,印玺下则有大道符箓——“崆峒”二字。

轩辕黄帝拿着崆峒印,开口道:“少昊以凤鸟立制,创文武百官,各司其职,今有始皇封鸡为君,暗合其道,神魂可依。”

他伸指于崆峒印上一点,印上少昊的面容瞬间隐去,有一光点浮于空中。

“颛顼创制历法,帝喾订立节气,有后人以颛顼历、节气为基础,制万年历,神魂可依。”

轩辕黄帝又伸指一点,印上颛顼与帝喾的面容同时隐去,空中已有三道光点。

他接着道:“尧、舜文治武功俱臻美备,为古昔圣王,以气运存之。”

五道光点在空中闪烁,光点中隐隐有五个虚影,对着三皇拱手相拜。

崆峒印成了一方只有龙凤交纽的印玺。

“人族应天地大劫,此宝当入世相助。”

三皇对视一眼,将崆峒印往洞府外一扔。

和三书一样,没有刻意规定目标,这种等级的宝贝会自动寻主。

三皇都知道商灭周兴,虽然现在更看好商王,却也不会在大劫未起时就出手相助,一切都看商周自身,他们作为人族的代表,不会偏帮。

毕竟无论是商还是周,都是人族,甚至都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子孙,手心手背都是肉。

至于三书都往朝歌飞去了,那也只能说是朝歌中的商臣更适合三书,三皇根本不管这些,就算得到三书的商臣叛商归周了,只要保证三书在人族之内,他们就不会在意。

……

一道光落在了岐山。

西伯侯姬昌府上的奴隶正在岐山上寻找奇珍异石,为朝贺时的花石纲做准备。

虽然姬昌早有反心,但在纣王彻底坏了名声之前,面子工作还得做足,西岐大义不能失。

一个奴隶偶然见到光芒落下,似是从光芒中见到一只如火大鸟,又似见到蜿蜒龙影,忙去寻找,结果看到了一块石头。

这块石头平平无奇,就像路边挡路的石头一样碍事,可他分明记得早上来过这块地方,那时这里还没有石头,一定是刚才落下之物,听说凤凰不落无宝地,这石头一定是宝贝,刚才那大鸟肯定是凤凰。

于是乎,他便抱着石头,往西岐跑去,回到西伯侯府,请求面见姬昌献宝。

姬昌正因收不到姬鲜的消息而苦恼,本来他计划好,以土方南下逼迫纣王签订不平等盟约为开端,结合鬼方、东夷、百越等方外蛮夷叛乱,来向纣王发难,以此削弱纣王的威望。

可谁知道,纣王竟然完美化解了土方南下,鬼方更是直接拒绝了使节的要求,食盐、兵刃半分不取。

“如此一来,只剩下百越与东夷可用……”姬昌皱眉苦思。

西岐的“翦商计划”蓄谋已久,久到什么时候呢?

久到上一代恩怨就已经开始了,那时商王文丁猜忌姬昌的老爹姬历,以封赏为名,将姬历召到身边,名义上进行封赏,实则软禁了一段时间后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那时,姬昌与他的母亲太姜就开始策划翦商,收拢民心,以图大事。

文丁之后帝乙继位,为了缓和双方关系,将妹妹嫁给了姬昌,这才让双方关系不至于那么紧张,可姬昌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计划。

姬昌捋着长须,喃喃自语道:“不过纣王多有荒谬之举,更有封禅之事,想来定能引得各路诸侯不满,加上蛮夷之乱,依然能够趁机发难……”

有人来报,一个采石的奴隶有要事求见。

姬昌让奴隶进来,其实他挺看不起奴隶,这时代诸侯贵族对奴隶都是这样的看法。

姬昌的贤名在于爱民,比起寻常诸侯来,更善待百姓,可奴隶在他心里连民都不算,虽然他拒绝了纣王调动奴隶修长城,却不是心疼奴隶在北疆受冻,而是西岐同样需要奴隶的劳动力。

“有何事?”

奴隶跪在地上,将石头捧在手上:“此石从天而降,又有凤凰栖落其上,必有奇妙之处。”

姬昌皱眉接过,左右看了半天,怎么看都只是一块普通石头。

再看看低贱的奴隶一脸献媚的样子,不由得一阵厌恶,这样的奴隶他见得多了,路边捡到石头都觉得是宝物,想献上讨好自己,从而获取更好的待遇。

此时,又有人来报,负责姬鲜与西岐的人回来了,姬鲜久无音讯,恐怕已遭不测。

姬昌大怒,他虽有百子,但真正在意也就那么几个,姬鲜正是其中之一,不然也不会将联络方外蛮夷的重任交给他。

而今自己看重的儿子生死难料,又怎能不怒?

姬昌看着手中的石块,又看着唯唯诺诺的奴隶,怒从心起,这时候竟还有人以石块消遣自己?

什么奇石,分明与普通石头无异!

姬昌将石头一掷,不巧砸的奴隶头破血流。

往常他不会这么失态,但今天,又是计划不利,又是姬鲜遇险,实在是心烦意乱。

望着地上的血,姬昌稍稍冷静下来,于是和颜悦色道:“本侯听闻爱子遇险,悲痛至极,既然此石乃宝物,便赏赐与你,来人,将他带下去治伤。”

那奴隶抱着青石,还想说什么,可额间的鲜血流到嘴边,嘴里一股血腥味,登时整个人晕晕乎乎的。

已有侍卫进屋将他带下去疗伤,几个路上侍卫还不停说笑着,夸赞侯爷仁慈,奴隶以青石谎称宝物,以下犯上,竟也有如此厚待。

姬昌在侍卫们离开后,望向窗外。

“东夷善射,陈塘关一地兵马,守关万无一失,却无力平乱,战乱必将维持一段时间,百越之地地势复杂,大军无法进驻,兵戈一起,非数年不得平。”

“只需再数年谋划,纣王必失天下之心,无道昏君,当倾力伐之。”

姬昌看着窗外的云彩感叹道,当今纣王有明君之姿,可惜想法太过天真,过于理想化的君王,只适合活在民间的故事里。

第125章 乱世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