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之我要当昏君 第81章

作者:殆火

伯夷、叔齐来到朝歌后,先去拜访了老王叔箕子,他们也不笨,孤竹国消息闭塞,不知中原发生的要事,纣王突然改变进贡,肯定发生了什么。

可从箕子口中听到一系列事情之后,两人均是感到不满。

纣王的确有可取之处,北海距离孤竹国不算远,平叛事宜他们早已知晓,也隐隐约约听到些鬼方亲附的传闻。

这些都能说明纣王的英明神武,可问题在于“何不食肉糜”。

这是为人君者应该说出的话吗?

那些粟米都不能饱食的平民百姓,拿什么去吃肉羹?

朝歌狩猎队在伯夷、叔齐眼中,只是纣王自欺欺人,弥补过错的补救行为。

只是朝歌一地组建狩猎队,又能猎来多少野兽,只是这样就能让百姓沾上肉味?

根本不能,只是纣王不知民间疾苦的一块遮羞布而已。

酒池肉林一天不废除,就一天不会好转。

酒池便算了,这是善举,看到发明出野果制酒,两人都很欣喜,迫不及待的想带回孤竹国中,可他们无法容忍肉林的存在。

大肆熏晒肉块,时不时便会取下,犒赏后妃,就连那三百名近卫,听说也是吃的满嘴流油。

伯夷、叔齐觉得,自己有必要劝谏纣王,千万不可继续奢靡下去,虽有明主之姿,也不能如此享乐。

箕子只是无可奈何的笑笑,闻太师和杨任都劝不住肉林,你们两个诸侯子又怎么能做到?

不过他还是将两人带到了宫中。

子受一见两人,就发现两人的不凡,虽为诸侯子,但衣着并不华贵,也没有佩戴玉佩等奢侈之物表明身份地位,腰背挺得笔直,一看就知道是品格高尚之士,铮铮傲骨,在民间甚有美名。

这种人绝对看不惯自己铺张浪费的行为。

箕子道:“此孤竹君长子与三子,墨胎允、墨胎致,善古琴,在北地颇有贤名,特来朝歌觐见。”

子受初一开始,还没明白过来,但孤竹君几字听得耳熟。

不食周粟的主角不就是孤竹君的俩儿子吗!

伯夷、叔齐在商周易变之时去西岐养老,按时间推算,现在正值壮年,差不多就是眼前的模样。

人才啊!

杨任爱喷,也据理力谏,但受限于消息传播速度,他的名声只局限于朝歌一地,出了朝歌没人认识。

伯夷、叔齐不同,他们在整个北地都极有名声,动辄就能带动自己在北地百姓中的风评。

这就是朝中大臣和地方名流的区别,管你朝中多高的官,都不如地方上的名人。

子受暗自思虑,只要让伯夷、叔齐认为自己是昏君,北地百姓肯定也会对自己指指点点,孤竹国就更不用说了,那是他们的主场。

这似乎是件很容易的事情,这两人本就是高义之士,不是吹,是真的高尚,流芳千古,孔子和太史公都卖力吹过的那种。

两人为了防止争夺国君之位导致兄弟阋墙,毫不留恋权势,离开孤竹国,光明磊落,诚信礼让,兄友弟恭,堪称道德楷模。

两人来到西岐,言“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拦下姬发车驾阻止他伐商,据理力争,不畏刀斧加身,勇气可嘉,开创“非暴力运动”,比佛陀早了1000年,比明确概念的“圣雄”甘地早了3000年。

两人更绝的是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气节高尚,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虽然历史上的记载不一定可信,但现在伯夷、叔齐的贤名的确得到了北地百姓的认可,这就够了。

子受决定将他们培养成自己的昏庸值制造机。

“两位爱卿不远千里前来朝歌,朕当以酒池肉林款待!”

二话不说,直接喊上三百近卫,带着两人往酒池肉林而去,顺带也捎上了箕子。

葡萄酒哗啦啦直接倒满酒池,巡游肉林,取肉割肉,再运来一车车鲜肉,铜柱炮烙,和之前一模一样。

不同之处在于,之前是大宴群臣,这次只宴请了三个人,更加挥霍无度。

箕子都不忍直视,他很清楚,以伯夷、叔齐的性子,多半要行劝谏之事,这下陛下的奢靡之行,怕是要流传到北方了!

但他觉得这是好事,也许陛下知道后,能够改正。

殷破败等人忍着口水,吃剩的都是近卫的。

子受一个劲的吃着,吃不下也得硬撑,还得装出一副自己特喜欢吃的样子,让伯夷、叔齐看到自己发自内心的贪图口腹之欲。

伯夷、叔齐吃了几口,葡萄酒是真的好喝,烤肉与腊肉,是真的好吃,但看着纣王大快朵颐的样子,也是真的没胃口。

为人君者,怎么能做出这种事情呢?

如果将这些腊肉、鲜肉换成粟米,能养活多少百姓?

只是这一顿宴饮,又吃了多少寻常人家一辈子都吃不到的肉味?

他们知道一国之君与平民百姓不同,地位尊贵,有些享乐,也是应该的,可纣王此举,却是太过了,这要臣子们怎么想?

君王如此,臣子便会以奢靡之行为荣,如此一来,朝中奢靡之风盛起,后果难料。

伯夷、叔齐对视一眼,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失望。

宴毕,两人回到临时府邸之中,一直愣愣的坐着,直到傍晚,肚饥发出咕咕声。

叔齐道:“兄长,已是傍晚,宫里送了些饭食招待,我等先吃些东西,再想劝谏之法。”

伯夷叹了口气,意兴阑珊道:“三弟,将那些饭食分给百姓吧,明日叫他们不要再送了,你随我往城外一行,找些野果、野菜果腹即可。”

第108章 不食商粟

走出朝歌南门,伯夷、叔齐已经累得勾起腰。

朝歌很大,两人的临时宅邸又在中心城区,幸好天色渐晚,路上没多少人,换做正午,现在都出不了城。

“兄长,那边有果林。”叔齐指着不远处。

“走,再撑会儿。”伯夷坚定的迈着脚步。

两人以不让朝中酿成奢靡之风的坚定信念为支撑,一步步走到了果林中。

不想果林中已有不少百姓。

叔齐的步伐愈加沉重,难道酒池肉林还不止,纣王已经昏庸如此,贪图享乐收刮民脂民膏,让平民百姓无以生计,只能到野外摘取野果果腹?

素有德望的箕子竟然在欺骗自己,为纣王掩饰?!

“纣王……无道啊……”看到百姓们积极摘着野果的一幕,叔齐不忍抹了抹眼睛。

“瞎说什么呢?”这时一老翁缓步上前,挤到叔齐身边,似有嗔怒之色。

啊?

叔齐一愣,早已听闻纣王声称“罪在万方”,难道已经严苛如斯?

百姓都议论不得,张口明言必有严惩?

叔齐心中顿时又沉重几分。

“听你们的口音,是从外地来的?”一老妇凑上前来,顺手摘了串果子。

“我与兄长从北地而来。”叔齐礼貌答道。

“你们也是听闻朝歌有野果酿酒之法来的?已经有不少人来询问了,老妇跟你们讲,山葡萄酿酒是最好的,别看它酸不拉几扔山上都没人要,但用来酿酒,酒液颜色鲜红,质地醇厚,口感非常好,可惜九月份才成熟,成熟的山葡萄那是又黑又亮,现在也只能采采其它的野果酿酒了。”

伯夷在一边摘了些果子,又在地上摘起野菜。

老妇望见,疑惑道:“这野菜可酿不得酒,摘野菜干什么?”

伯夷抬头答道:“食之。”

老妇话音一转,乐呵呵道:“说的也是,果酒虽好,却不能果腹,朝歌的无心菜也是一绝,老身以卖无心菜为生,二位要不要买些?此是朝歌特产,一捆只要四文钱。”

眼前这两人穿着简朴,不像大富大贵之人,不像以前那些华服贵族,问了价又不买,白欢喜一场。

这……

伯夷望着老妇希冀的神情,站起身,掏出箕子给他们换取的一贯铜钱,取了几文,买下了无心菜,也算为民分忧,有了这些钱,老妇的生活应该会好上一些,不用摘果酿酒补贴家用。

叔齐蹲下身,与兄长一同采野菜。

老妇看他们取出一贯钱,便知道身份不一般,可内心又多了许多疑惑,忍不住问道:“老身看你们是贵人,为何要采这野菜为食?”

伯夷叹声道:“我们兄弟二人本是孤竹国使臣,见纣王酒池肉林贪图享乐,靡费钱财,便决定不食商粟,宁愿采野菜果腹,也要劝谏纣王改正。”

老妇疑惑更甚,甚至产生了一种这俩人是不是脑子有问题的想法,可惜这时还没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然一定会以此来反驳,这野果,就不是大商的了吗?

老妇扒拉着草丛,没找到几个果子,于是道:“纣王贵为人君,贪图享乐便享乐了,若不是纣王,土方早把朝歌给打下来了,岁贡压在我等身上,又不知道要交多少田赋哟,还有这果酒,像那老翁,以前只能在家蹉跎,现在却能摘些野果酿酒,拿去市集卖也可赚些钱财。”

老妇指向刚才那个嗔怒老翁,叔齐没想到,内里竟有这般缘由。

“万大人多次感叹,果酒全是纣王铸酒池的功劳,想来肉林也有深意,我等平民百姓管那么多做什么,有些小恩小惠,就够了,时不时还能去赛马赌马,赚些小钱。”

叔齐愣了愣,好像和想象中不太一样。

伯夷从老妇的话中发现了些什么,问道:“赌马又是什么?”

老妇笑眯眯答到:“每七日城外马场便会举行赛马,我等可押注,若是押中便可得来钱物,我那小儿子可喜欢了,哪怕就押上十文、五十文,也能看个乐呵,纣王每次都会亲自参与,我们呐,主要是看那些贵族,看他们大手一挥便是数千文,挺有意思的。”

赌马……

伯夷皱起眉头,他越发觉得不对劲。

酒池肉林,赌马,这不都是玩乐之事吗?

他早就听箕子提起果酒的来历,与酒池有什么关系?

不都是万年苦心研究出来的吗?!

如果没有果酒,纣王罪名更甚,只是个意外罢了。

百姓们不通政事,不知酒林之害,认为可能有什么深意,可他们作为孤竹君之子,通晓政事,又怎么不知道这些东西百害而无一利呢?!

纣王恐怕就是因为被这些懵懂无知的百姓赞颂,被朝中百官推崇,才有了骄纵之心,酒池肉林,与亲自赌马、赛马,与那些骄奢淫逸,只是享乐游玩的贵族们又有什么不同?

不可如此啊!

伯夷、叔齐均是想到了这点,再也忍不住,必须及早劝谏,拨乱反正,让纣王醒悟过来,有过失能及时改正,也不失为明君。

伯夷问道:“敢问老妇,下次赛马是何日?”

“便是明日了,两位也要去押上一注吗?”老妇打开了话匣子:“今日你们买了无心菜,老身便告诉你们,这赌马啊,也是有技巧的,你们是孤竹国使节,有钱,但也不能像贵族那样贪得无厌,只押高赔率的马匹。”

“前阵子还有个富道人,每次押注都押赔率最高的马匹,一押就是十贯,从没赢过,可给我乐死了,可惜最近都没见过他,家底恐怕赔了个干净,也不知道是不是玩不起了。”

“像我们这种平民之家,早就摸清了门道,只要押些低赔率的,偶尔会赔,但总体来说,能赚点小钱,稍稍补贴家用,别看那些贵族们对此不屑一顾,可我们这才是生财之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