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之我要当昏君 第50章

作者:殆火

子受下意识皱眉,浓眉大眼国字脸的李靖看起来就是副忠臣模样,很不讨喜。

李靖道:“陛下,陈塘关之中,敢在酒肆街巷非议封禅者,已尽数缉拿!”

咦?干得漂亮啊!

子受懂得一个道理,人们都有逆反心理,越是抓捕越是严打,就越是要议论,明面上不行,就偷偷来,和上辈子404风暴时一样,依旧有人顶风作案。

李靖心中忐忑,公然质疑封禅,显然是对权威的一种挑战,若是诸侯也就算了,可这些人是平民百姓啊!

他在接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就派人在陈塘关中的逮捕传播流言之人,还找到先行一步的近卫,探听有关“皇帝”的礼节称谓,决不能在纣王面前失了礼数。

因为李靖觉得当今纣王,是明君,哪怕自称始皇帝,也只是稍稍提前了一些,十年、二十年之后,功绩必然超过三皇五帝。

李靖热情的态度让子受有些纳闷,这不合理啊!

莫非李靖表面上是忠臣,内里却想当狗腿,其实是个大大的奸佞?

子受道:“李卿家,今日尚早,可否陪朕往民间一行?便衣出行即可,朕想听听百姓们的真心话。”

先探探李靖虚实,如果真是外忠内奸,一定要重用。

子受带着李靖、殷破败,离了临时府邸,往乡间走去。

陈塘关并不发达,道路有些难行,子受见到一处人较多的酒肆,打算进去休息会儿。

有些破旧的酒肆生意竟然格外好,子受一眼看到坐在中央的崇应彪,里三层外三层全是人。

崇应彪拍了拍大肚子,发出几声咕噜响,表情十分严肃。

他坐在中央席上,扫视周围一眼后,清了清嗓子,中气十足的开口道:

“当今纣王数日前去凤凰山封禅,自言功盖三皇五帝,欲取始皇帝为号,封禅仪式刚举行到一半,就下起雨,周身都被淋湿。”

话只说了一半,便不再言语。

下面的百姓议论开来。

“纣王封禅遇雨?”

“这……我听闻德不配位,便会降下天谴,莫非这是……”

“嘘,不可妄言。”

“陈塘关里最近多有讨论,我觉得……”

“慎言啊!已经有不少人被抓去了,李总兵往日对我们那么好,也不知是怎么了……”

子受竖起耳朵,听着人们的议论声,发自内心的感到高兴。

就是要百姓们心生不满!整天议论这事儿才好!

就是德不配位,就是狂妄自大!

崇应彪干得不错啊!

李靖看着子受因为压制内心喜悦而微微抖动的身体,心头一紧,莫非陛下生气了?

他刚要开口,就看到子受招了招手,要来一碗酒水,淡然的一口饮下。

这一举一动,李靖不由得又高看几分,这是何等气度?不只是明君,更是仁君啊!

在这等非议下,也能泰然自若的喝着酒水,此前自己还上表抓了不少人,陛下内心一定很失望,只是想保全他李靖的颜面,才没有表示不满。

此时的酒度数虽然不高,但也能助兴,又正逢这几日大肆抓捕传播流言者,越是想捂着,人们就越是内心痒痒。

一来二去,推杯交盏间,人们便如火如荼的讨论起来。

好一阵子后,崇应彪又开口了。

他嗓门大,一吼全场就安静了下来:

“你们只知道纣王行封禅之事遭逢暴雨,可又知道随后发生的事情吗?”

百姓们不解,还能有什么事情?不就是淋着雨中断仪式狼狈下山嘛!

不敬天遭了天谴哟!

崇应彪豪爽的闷下一碗酒:“纣王太阿剑出鞘,对着苍天一划,大声质问!”

说还不够,崇应彪又演了起来,右手高举虚握,情景再现。

“此为……是非功过自有万民评价!”

“此石亦为……”

“……当以身镇人族之运、卫我大商、护我社稷……”

“……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立万世之基业……”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崇应彪连嚎带跳手舞足蹈着将封禅之事侃侃道来,一刻后,故事渐渐接近了尾声。

他话音忽然一转:“暴雨不仅停了下来,天边更有金龙、凤凰将纣王接走,与那三皇五帝论道,而后更是带着凤凰山神女归来,云开见月,群峰致敬!”

子受脸上本来带着微微笑容,现在几乎可以挤出水来,和封禅那天的暴雨似的,极为阴沉。

之前不是干的挺好吗?加词儿干嘛?谁要你画蛇添足说这个?

……

第66章 臣有罪

崇应彪自我感觉良好。

他横行霸市、强抢民女,但他知道自己是个好臣子。

一开始,崇应彪与兄弟们完全按照纣王的吩咐,散布封禅称皇帝的事情。

可后果很严重,百姓们竟敢非议,这怎么得了?

近卫们一思量,一定是他们弄错了什么,没有领悟到陛下的真实用意。

一直到闻仲派人调查流言,李靖派人逮捕散布者,他们都没想明白。

好在自家随驾的老爹是个聪明人,崇侯虎发来密信,告知纣王深意。

语言的艺术!

先让百姓们怨声道载,再说出实情,说出事情始末!

百姓们最相信鬼神之说,而纣王又是灌江口祈雨又是凤凰山阻雨,还有龙凤呈祥凤鸣九天,这是哪门子德不配位?

近卫们开始行动,分布在每一处人多的地方,先是说出封禅称皇帝一事,引来百姓议论不满,接着,说出实情始末,完成一个大反转。

百姓们就会有一种“原来是这样”的心理。

从而忽视最开始的一些漏洞,比如以纣王如今的功绩,的确称不上功盖三皇五帝。

因为他们被后面的“真实情况”吸引了注意力,讨论的都是阻雨、龙凤等各种奇异征兆,甚至还有些游手好闲之人,想去凤凰山看看“石大夫”,好一个“是非功过自有万民评价”!

和越是不让散布流言,越是心里痒痒想议论的原理一样,人们都被数日前未曾揭露的真相镇住,甚至还有不少阴谋论出现,之前的谣言中并未阐述全部事实,一定是有心人刻意隐瞒!

这样一来,龙凤呈祥凤鸣九天的事情,就愈发可信了!

如果是假的,为何要隐瞒?!

子受有些郁闷,看这场面,声名多半要逆转。

不过,不要紧的。

“真相”与谣言形成的反差,让百姓们更加相信真相,可他还有后手。

我来陈塘关是专门背锅的啊!

水淹陈塘关一下来,天谴的锅背在身上,岂不是又是一个风评逆转?

甚至他觉得,近卫们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之后水淹陈塘关时,百姓们会更加愤怒。

因为百姓们对自己抱有期望,觉得有祥瑞,是一代明君。

可事实呢,完全相反!他们被骗了!

祥瑞他们没有看到,哪怕再怎么深信不疑,在天降洪水之下,也都会认为是对德不配位的君王进行天罚。

想到这里,子受心里舒坦不少。

连带着,手里的馒头,也吃得更香了。

说起来,这馒头还是老面馒头,比较筋道,有嚼劲,上辈子专家们曾说过不能迷信“老面”,根深蒂固的传统发面法或隐含致癌隐患,可又不是每天吃,量不够哪来什么问题。

馒头配上度数不高的酒水,还挺饱肚子,子受刚想起身,突然发现了盲点。

馒头?

朝歌都没这玩意,陈塘关怎么会有馒头?

如今最重要的农作物有三种:黍、粟、稻。

黍,亦称稷,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糜子、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

粟,就是小米,也是当今最主要的主食。

不过黍和粟有个共同点,就是产量不高。

剩下的水稻产量还可以,但种植面积极少,因为最适合的种植地在江南,而商朝疆域只覆盖了江北,江南是百越部族的自留地。

虽然早在夏禹时期,大禹就大力推广过水稻种植,但始终没有成规模,没什么人重视,也就没有开发出专业的培育、管理方法。

至于这麦子……

麦子作为馒头的原材料,虽然在五谷之列,但在目前这个时代,比水稻更冷门。

因为现在人们的脑洞开的不够大,加工手段有限,麦子虽然产量更高,但吃麦粒还不如吃粟米,所以没人想到研磨成粉后做成馒头、面条之类足以果腹的食物。

馒头的出现,大概提前了一千年。

子受看向李靖,拿着仅剩的一个馒头问:“这馒头是谁人所创?”

李靖听到发问,有些不好意思:“此乃臣之妻所发明,没有取名字,陛下以馒头为名,倒是颇为贴切。”

子受有些兴趣,追问道:“此物如何发明而来?”

李靖道:“臣受友人之托,开辟一方田地种植麦子,这麦子产量颇高,但可食用的麦粒部分不多,多出来的大量麦皮,也只能喂养牲畜。”

“府中不知该如何处理收割下的麦粒,陈塘关又距朝歌甚远,想询问友人,却又怕麦粒坏掉,便研磨成粉加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