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之我要当昏君 第396章

作者:殆火

群臣为之一愣,姬昌这谥号,好像是……美谥啊!

而且几个字,就将姬昌的行为瞬间洗白。

称天子不叫跪舔仙神,那叫启天弘道,多年翦商大计不叫身怀野心谋逆造反,那是替父亲报仇,纯仁至孝。

再加上姬昌广为流传的贤名,伟光正的形象,就这么确立起来了。

纣王这……这是在称赞自己的敌人?

辛甲立即道:“陛下,此事重大,臣对谥号有些兴趣,还请陛下容臣回去研究一番,来日再确定谥号,姬昌的谥号,不可就这么定下了……”

群臣自然纷纷赞同,把姬昌捧这么高,他们再打西岐,岂不是显得不仁不义?

“不可!”子受果断摇头拒绝:“姬昌难道配不上这个谥号?他所推广的菜圃、农具、小麦,少说也使得数万人不用再饿肚子,难道还担不起吗?”

“陛下此言差矣!”杨任振振有词,道:“姬昌做了再多事,也改变不了他暗中勾结蛮夷来攻,心有不臣的事实!”

“陛下乃名义上的天下之主,姬昌是下属诸侯,是臣,哪有以臣攻主的道理?如此大逆不道之人,定要上个恶谥才行!”

“臣知晓陛下一生仁义,可决不能因为姬昌的些许假仁假义而宽容以待,姬昌一个无德无才之辈,怎能担得起如此谥号?陛下才是德布于四海之人,还请陛下三思!”

杨任这一番慷慨陈词破口大骂,自然得到了朝臣们的赞同。

马上他们就要攻打西岐了,自然得极力抹黑姬昌,姬昌越坏,他们越理所应当,不仅师出有名,军心也更稳定。

“什么蛮夷,那些不过是居住偏僻的人,难道他们就不是炎黄子孙了吗?诸侯也只是名义上称臣罢了,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哪有什么主臣之分?”子受还是摇头,不肯退让:“姬昌的谥号就这么定了。”

杨任同样不肯退让,梗着脖子道:“那还请陛下说出个道理来,不然臣绝不会同意。”

子受一时间哑口无言。

说出个道理?我哪有什么道理啊!

歪理倒是不少,我要给姬昌竖立个正面形象,用姬昌来反衬出自己的昏庸。

而且姬昌的所作所为,也确实令人佩服,身具高位还能每天种田做实事,比当今的只知道吃喝玩乐的贵族诸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菜圃就是姬昌自己在西岐种地种着种着发明出来的,上位者能亲下到田地里,这可不容易。

反正子受认为自己是做不出来的,拿着农具都嫌累。

是后宫妃子不漂亮还是贡品瓜果不好吃?好好的皇帝不享乐,闲的没事去泥地里打滚?

可子受觉得,他要是实话实说,只怕杨任等人更不同意。

他思来想去,装出一副严肃的样子,沉声道:“诸位爱卿,莫非还不懂吗?”

懂……懂什么?

杨任等人一愣,莫非陛下此举,有深意?

这并不是单纯的给姬昌上谥号,而是另有算计?

甚至这份算计,比抹黑姬昌与西岐获得大义更重要?

按陛下以往的行为,好像……确实有可能。

子受见着臣子们面上的迟疑之色,心中颇为得意。

要你们脑补,补出后遗症了吧!

“朕只想说,懂的都懂,不懂的,朕也不会在这朝堂上解释,此事事关重大,细细品吧,利益牵扯太大,说明白透亮了,对任何人都没好处,此事涉及的东西太多,牵扯到的人也很多,朕只能说到这个地步。”

群臣一阵沉默,陛下都这么说了,那必然确有其事。

只是他们一时愚钝,没能想清楚其中的关节,便是崇侯虎,也没能看透。

子受乐了,没想到还能这样对付群臣!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灵机一动之下的方法,还挺管用!

见着群臣再没有对姬昌的谥号有异议,他继续道:“今日最后一件事,不日便要开战,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朕决定设立一个战略忽悠局。”

战略忽悠局?

这又是一个群臣没听过的新名词,不过他们根据纣王前面所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心中倒也能猜得一二。

鲁雄出列,拱手问道:“敢问陛下,这战略忽悠局,可是用来搜集敌国情报?将情报调查后统一整理分析,从而得到敌军的动向、部署,以便应对,类似于将军中的探子如六部一般进行整合,从而使情报传递、分析更具效率?”

群臣大多和鲁雄一个想法,六部制已施行多年,除了最开始的不便以及所需要的官员太多外,他们已经渐渐发现了好处,六部各司其事,将负责专业事务的官员统一起来,比以前分散开来更有效率,这战略忽悠局,应该就是在战时设立,将探子、侦察兵等进行整合的部门。

不少人都兴奋起来,以往情报不便传递,现在有了驿站,有了轻便的纸,自然能轻松将各地的情报收集整合,汇聚各方情报来总领大局,自然比局部部署要精确得多。

这可是个好办法!

而且大商的敌人不止西岐一家,还有其他各路诸侯,在攻打西岐的时候,也不能忽略其他诸侯的动作,有这么个战略忽悠局,便能在攻打西岐的同时,一并关注其他诸侯的动向,以免腹背受敌。

见着群臣亮闪闪的眼睛,子受连连摇头。

真按鲁雄所说的去做,那就成了个正儿八经的情报机构了,还不如叫大商中央情报局呢!

这种事,他怎么会做呢?

战略忽悠局,自然以忽悠为主。

第510章 战忽

对外忽悠敌人,对内忽悠自己人。

总之,先把这些大臣忽悠瘸了再说。

“战忽五局负责梳理境内的情报,如境内的谣言、敌国的探子、各郡县动向等……”

“战忽六局负责境外的情报,但要注意一点,并非是收集情报,而是散布情报。”

子受自然有自己的想法,这散布情报,就是赚取昏庸值的最优方法。

这几年来,子受对昏庸值的算法也算是有了心得。

做什么不重要,目的是什么,做的好不好,都不重要。

关键的是反响。

虽然按照地位不同有不同的系数,总来来说,只要人们认为他是个昏君,只要人们破口大骂,不管做的事是好是坏,那就都有昏庸值赚。

战忽局,正迎合了昏庸值的生产机制。

哪怕大商一片繁荣景象,只要能通过战忽局制造假象,让所有人都认为大商已经衰败不堪,正在走向灭亡,纣王昏庸无道,暴力淫乱,臣子助纣为虐,为虎作伥,大商子民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别管事实是如何,只要大多数人都信了战忽局的鬼话,昏庸值肯定唰唰的涨。

可以说,战忽局是重中之重。

只要战略性忽悠成功,原地飞升打穿天道就不是梦。

当然,第一步是先忽悠住群臣,新建一个部门可不是随口一说就能做到的,必须要君臣配合。

再者,子受也就只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具体实施还得靠下面的人。

“朕决定将玄鸟卫纳入战忽五局中,由崇应彪负责。”

子受倒没有多余的想法,他单纯的觉得,崇应彪好用。

而且崇应彪即使再忠心,也改变不了其纨绔本色,生活作风一直都有问题,长久以来,即使工作上不出什么问题,也容易遭人攻讦。

群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崇侯虎是为数不多支持大商的诸侯,如今正要开战,有必要对其进行安抚,同时也是做个其他摇摆不定的诸侯来看,只要投了大商,必定真诚相待。

为崇侯虎的独子崇应彪升官,无疑是最好的安抚手段。

虽说俸禄、地位不一定比以往高出多少,但这战忽五局总揽大商境内的情报,可以说是莫大的信任。

而且这并不是为了安抚而迫不得已的行为,崇应彪虽然生活作风有问题,但也正是这样的问题,让他在以玄鸟卫为代表的泼皮闲汉中,颇有声望。

战忽局要情报,自然不是靠那些精英官员,市井中人才是最好的消息源,如此反而是一举两得,极为恰当。

见群臣没什么异议,子受继续道:“战忽六局由师延负责。”

这个人选,就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师延是何许人也?

朝中文武,大多都没听过这个名字。

伯夷迟疑片刻,才出列问道:“陛下,敢问这师延,可是太乐署的师延?”

太乐署掌祭享钟律,教习乐舞,将士跳的万舞,戏曲的剧本,都是他们编的,是伯夷司掌的礼部的下级部门。

师延就是太乐署的头头,太乐丞。

子受点头道:“不错,正是他。”

伯夷皱眉道:“陛下,师延素有才能,擅长琴艺,戏曲也多是他所编写,能陶冶情操,启发民智,在民间之中颇有声望,许多弟子还曾自发游历四方,唱戏说曲,对我大商做出了一定贡献,可……”

可再怎么说,这人就是个搞艺术的,要他奏乐可以,要他弹琴可以,要他编曲唱戏也可以。

战时也能发挥作用,比如编个军乐,或是来一个智取岐山、三打雷震子之类的戏曲,娱乐的同时凝聚军心士气。

可让他来掌管情报机构?

子受开始忽悠:“诸卿有所不知,朕说了,这战忽六局负责境外的情报,可与以往的探子、内应不同,并非是收集情报,而是散布情报。”

“重点就在这散布情报上。”

“一味的探听情报,过于被动,我们得到的情报,可能是假消息,也可能只是些许蜚语流言,或是根本没用的消息,而依西岐军将的凝聚力来看,更有可能是,西岐万众一心,丝毫情报都打听不到,既然如此,大费周章的去探听消息,反而白费力气。”

“何况打探情报是很危险的事情,身处敌境,一旦事情败露,必死无疑,甚至还会在临死前受到非人道的审问,最后惨死。”

“朕不想用我大商子民的性命,去换取虚无缥缈的情报,但战事一起,不得不做这些事情。”

“所以朕就想了个办法,反其道而行之,不需要打探太多敌人的情报,只需要放出我们自己的假情报。”

“这样一来,无疑安全了许多。”

“而且还能示敌以弱。”

“这些散布出去的假情报,以抹黑我大商为主,上有无道昏君,下有奸佞小人,民不聊生生灵涂炭,一次两次,他人还不会信,只要说的多了,敌人总会放松警惕,如此便有可乘之机。”

“除此之外,还能让敌人摸不清我军虚实,所谓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这便是战忽局的真正用意所在。”

这番话语,引人深思。

似鲁雄这等军中将领,竟觉得颇有道理。

情报基本都是用人命堆出来的,每一条简单的军情背后,便是数十条人命。

如果以纣王的方式来做,放弃探查情报,而是直接释放假情报,不仅能让探子生还率更高,还能给敌人带来一定困扰。

我不探听你的情报,你的假情报就骗不过我,反过来你主动探查我的情报,只要这些假情报信了一点,你不就自己搞不清真实情况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