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之我要当昏君 第338章

作者:殆火

双反寒暄几句,随后杨戬说出自己的担忧:“马善能够辩善恶,可如何保证入伙的弟兄,能一直保持初心不变呢?”

这是极为严重的问题,一个人在入伙的时候没干坏事,谁能保证他以后也不干坏事?

邓忠顿时明白杨戬是来探听虚实的,他倒也不怕,身正不怕影子斜,毫不犹豫地回答道:“由我们这些当家的共同监督,这也是陛下信赖我们,让我们前来的原因。”

“杨将军身为荡魔大将军,若是不信,也可以来山上监督我们几个当家的,如若我们入了魔,走了歪道,那将军便替陛下,将我们除了。”

“这倒不必……”杨戬连连摆手,他只是来探听虚实的,这事是纣王所托,他可不敢随意插手。

邓忠却是极为认真的道:“温良将将军带入梁山,另有目的。”

“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对象,现在是山贼,下一步则是民间百姓,将军若是不愿与我等匪类为伍,但还请暂留数日,助我等一臂之力。”

杨戬有些听不懂了,按理说他弄清楚事情时候,就可以走人了,可看邓忠的意思,似是不愿意,甚至还想留他一阵子。

他这么个“荡魔大将军”,如果没有人发现倒还好,可如果被发现了,荡魔大将军入了贼窝,却一个贼都没杀,不是白白暴露了纣王的梁山惑敌之计吗?

邓忠有些不好意思的解释道:“温良之所以急着将将军带来,是因为将军适合与他人交流,咱们几个当家的……面相都不太好。”

杨戬看了看堂中几人,顿时了然。

辛环就不用说了,鸟人一个,温良也是个蓝脸怪,梁山几个当家甚至都不能用面相不好来形容,一个个全是歪瓜裂枣,出去闲逛都会吓着下孩子。

联系起邓忠那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对象”就明白了,梁山在吸纳完山贼之后,是吸纳百姓,百姓之中有着更多的能人,也有着更多不愿仕官,或是家眷都在诸侯领地,不便入商的人。

这些人只有加入梁山这种民间组织,才能一展所长,但梁山几个当家的面目吓人,不好出面接洽。

杨戬深深地望了几人一眼,沉吟片刻后,道:“梁山所图之大……如果能在收拢山贼后,进一步团结百姓之中的能人、有威望之人,定能更进一步,兴许不能帮助陛下在乱世中一统天下,却能让民间百姓在乱世中有一个依靠,得以苟活。”

“这一切虽然是陛下所托,但陛下嘱托几位时,却不是以商王的身份,而是一个心怀天下的普通人,大臣也不会支持,你们身处暗中,无法得到朝廷的帮助,一旦扩张,必会引来各地诸侯重视,甚至是围剿,到时候又该如何面对?”

“就连陛下,说不定也会迫于压力,反过来派兵征讨,便是你们几人,也有性命之忧。”

邓辛张陶四兄弟都是直肠子,却也能清晰地认识到扩大势力的危险性。

固然能帮助纣王实现各地百姓安定,但一个不慎,就是身死。

而且他们现在已经团结了山贼,实行了惑敌之策,足够诸侯们喝上一壶,虽然还不能更进一步在乱世时保全各地百姓,但也做得足够好了。

可几人不约而同的摇了摇头头。

除了四兄弟外,温良也是如此。

善良的山贼,是有追求有梦想的山贼。

这时候,应该有些匪气。

邓忠继续道:“我们知道,死了便死了,若能功成,活下来的人更多。”

杨戬沉默一会儿,点了点头。

邓忠笑起来:“杨将军肯相助,便容易了许多。”

杨戬道:“该如何行事?”

“飞凤山的闻聘、崔英、蒋雄三位当家入伙后,已经可以开始第一步行动,我等已有安排,在各个山头开设分寨,不只是大商境内,其他诸侯领地之中也要遍及。”

“可能会受到诸侯围剿,可能会遭到百姓冷眼,但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贼民一家亲。”

“贼民一家亲?”

“让百姓们看看山贼王的能耐,乱世一到,若是受到乱军欺压,还能上山找到组织,日子苦一些,也好过没了命。”

“只要在山里躲上一阵子,等到天下安定,就能重新过上平静日子了。”

“天下安定……那是怎样的天下?”

“是纣王的天下。”

说话的确实半天没有出声的温良。

他目光中透着一股别样的锐气。

人人都想着争权夺利,想着一统天下,想着称王称霸。

无论如何,乱世之时,苦的都是百姓。

唯有纣王一人,在乱世来临之际,安插下了山贼王,好让人们能够在乱世之时上山入伙,乱世之中,一家一户的自保能力可远远不如抱团的山贼。

温良其实对纣王统一天下并不抱多少期望,他那义弟马善也曾透露过,有仙人说过商灭周兴是大势所趋天命所定。

可他觉得,不管天命如何,纣王最值得一统天下。

第435章 自我学习,自我提升

朝歌。

这一两年间入朝为官的人,基本都是些庸碌无能之辈,有能力的都被张大刷了个干净。

老臣对这些新官早有不满,要是拿着高额俸禄干实事,那也就算了,可拿着钱啥事也不干,成天混日子,这是哪门子事?

不过不满也没用,老臣们弹劾了无数遍新官,甚至还弹劾识人不明的张大,可全都被子受压了下去。

因为这些以玄鸟卫为代表的新官,确实是在混日子,也没啥太大贡献。

但他们也没啥太大缺点啊!

除了白嫖俸禄外,找不到作奸犯科、以下犯上之类的罪名,挑不出毛病,怎么惩治?

不入朝倒好,入了朝廷当了官,想再扔出去就没那么容易了。

这段饱受弹劾的时间里,张大一直都很迷茫,甚至怀疑起了自己的能力,为什么经由自己之手挑出来的,都是这么些个混子呢?

莫非是陛下定下的招贤方针有误?故意做出了什么误导?

但是很快,他就没有这种疑惑了。

因为从各地来到朝歌的贵族,带来了新官所需要的一切。

贵族们为了宣扬先祖的功绩,绞尽脑汁写出了各种事迹,为了让人们更容易理解,还加上了不少细节。

好比混凝土、算盘。

而这些都是被历史尘封,寻常人所不知道的“新鲜”知识。

这些内容,正适合这群混日子,没什么能力的新官啊!

平庸,代表着如同白纸一张,可以在上头随意写写画画。

像那些有能耐的人,他们都已经是五颜六色,有着自己的思想,形成了独有的思维模式,怎么能接受那些新鲜的东西呢?

于是,张大也不含糊,他是眼瞎,但能力没问题,立即便为新官统一安排好了学习任务。

各家贵族出的报纸都被收藏、剪裁,当做教科书使用,为那些新官的空白脑子填塞内容,每天了解、研究一位人族先祖的事迹,每周做一个大方向的总结,写下自己的感想,再通过休沐日交流心得体验等等。

这其中所耗费的资金,在新官的高额俸禄下根本不成问题。

至于新官们愿不愿意?

还能有不愿意的人?

一个个都是得过且过混日子的,日子过得去啥也不重要,再说了,他们也知道纣王在老臣的弹劾中力保,总得做点什么吧?

以前是真的没能力,也没机会,过一天是一天,现在机会就放在眼前,哪有不干的道理?

俗话说,德不配位、必有余殃。

即使他们可以不在乎朝中的弹劾,但他们摸不准什么时候纣王会顶不住压力,到时候官没了,钱也没了,一朝好日子就没了!

简单的道理谁都懂,过惯了好日子,意味着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变高了,更加担心失去这种好日子,因为新官们都知道他们自己根本不具备相匹配的能力。

就像以前玄鸟卫们一有机会就想立功一样,六部新官开始行动。

以往的忐忑不安导致了现在的脚踏实地。

只要努力学习,吸收知识,老臣们就不能继续弹劾,他们就能继续心安理得的享受高额俸禄。

于是,沉寂了许久的新官们,终于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看着一个个接受新知识的新官们,张大无比感慨,陛下这招,简直神了。

甚至,只有这样的官员,才是最适合大商的官员。

纣王早就提出了郡县制,可只有一两处地方在施行,姜文焕更是只能靠着个人勇武镇压黎郡,行政无比困难,这其中的问题在哪里?

在于基层官员不够。

这些官员,需要的不是多么强的能力,而是“可批量培养”。

因为所需要的数目太大了,等到日后纣王一统天下,将需要多少这样的底层官员?

就算有十七八个招贤馆,也不够用啊!

唯有自己培养。

而现在已经做到了,贵族们所宣扬的先祖事迹,成了新官成长的最良土壤。

张大觉得,应该上奏一下。

虽然纣王已经有阵子没有过问招贤馆的事情,表现出了对自己的极大信任,但张大觉得毕竟是件大事,还是上奏一下比较好。

毕竟纣王为这些人担了那么久的压力,现在终于看到了成果,怎么也得报报喜。

想到这里,张大立刻提笔。

……

“左边一点……”

“右边一点……”

“对对,再用点力!”

现年一岁半的义子一号黄天祥,正在子受背上踩着。

义子二号高明则在一边等着轮换,义子三号高觉则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

妲己怀里的武庚才半岁月,体重不够,不过等他长大了,也得学学。

昏庸值掰正之后,子受已经重拾信心,甚至有些膨胀,只是时不时能感到背后有阴风吹过。

然后他看到了张大的奏疏。

怎么办?

一群混子开始自我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