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之我要当昏君 第204章

作者:殆火

其实也挺正常,老祖宗们从来都不缺少创造的智慧,差的只是机缘巧合下的灵光一现。

……

九间殿里,群臣以抱怨居多。

没事休沐干什么?

朝中公务繁多,又正值改革官制以及变法时期,陛下在腊祭时赏赐休沐日,这不是添堵么?

陛下统领大局,三日一朝修养身体倒是没什么,可臣子不行啊!

他们恨不得睡在殿里,把自己掰成两个人用。

在得知陛下要强行让他们休沐后,更是个个废寝忘食,希望能在休沐日来临前完成手头上的政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那是常规操作。

今天,箕子抱来了一叠纸,放在桌案上。

不过没能吸引到群臣注意力,一个个专注处理政务,哪来闲暇关注他人?

箕子有些尴尬,本打算在群臣面前装个逼逼。

他轻咳一声,才有几个人抬头。

“王叔是有何事?”

杨任有些不满,昨夜有寺人来通知,明天他就要被强制休沐,今天不处理好事情,只怕下头要出乱子,御史台的公务繁忙啊,想要喷的好,喷到点上,必须搜集更多素材。

箕子道:“诸位可自取。”

啥玩意啊,取啥呢?别耽误事,再不抓紧时间就要放假了!

要不是箕子年老又是王叔,群臣可不给他这个面子。

大家纷纷靠了近去,拿起桌案上的东西,初一摸,倒是极轻,手感也不错,黄黄的,倒是看不出作何用处。

众人都是一脸懵逼,但也没有随便议论,议论只会耽误时间。

他们全都注视着箕子,别耽误事,有事快说。

箕子对着辛甲道:“我听闻辛大夫有一支笔,可否借予在下?”

辛甲手中有支上好的兔毫笔,兔毫包扎在笔杆外围,以麻丝缠紧,外面再涂漆粘牢,笔锋尖挺,是他平日里用来记事抄写木牍竹简的好帮手。

御史台三巨头杨任喷,太颠狂,辛甲写,玩得就是笔杆子。

箕子接过笔,道谢一番,便蘸墨书写。

在这黄黄的东西上书写?

群臣不解,他们认为箕子拿来的这东西多半也是锦帛之类的丝织物,刚才的墨有些浓郁,写在竹简上倒没什么,如果写在锦帛之上,必然化开,模糊一片。

有的人心疼起来,好好地浪费锦帛干什么?

却见箕子将笔豪入墨,缓缓一拖,轻轻一点,笔锋顷刻转向纸上。

箕子神情肃穆,比干做不了的事,他来做。

落笔,笔锋如刀,手腕微抖,纸上便多了黝黑的一横。

所有人都愣住了。

箕子浑然不觉,又是一横。

这两横粗墨,宛如李靖挑起的浓眉,一看就知道是个忠君爱国的笔划。

两横极为寻常,却又不寻常,没有出现墨迹化开,凝成一团的情况,而是轮廓分明的一横!

箕子停手了,讪讪一笑,他一开始就没打算好要写什么,只是心血来潮。

最近都在议论变法,一直想着变法变法,想着想着就会想到李靖的浓眉大眼,下意识的就将那两条两条眉毛给画上去了。

再往下,只怕还会顺手画出鼻子嘴巴来。

箕子道:“此物为纸,造价低廉,制作简单,用作书写,堪称不世之宝。”

一下子,整间殿内鸦雀无声。

纸,居然是用来书写的!

所有人都被这么给惊得目瞪口呆,有些人已是激动的说不出话来了。

不得了,不得了!

这么说来,此物如果用作书写,无疑是最好的材料,什么绢布、竹简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

箕子有些得意,群臣的表现和昨天的自己一样,看来大家都是能臣干吏嘛!

箕子将笔还给了震惊中的辛甲:“诸卿可取纸一试,用来处理政事,应当事半功倍。”

这下子群臣再不抱怨休沐,纷纷取纸一试。

有了纸,处理政事速度加快,一天的政务只需要半天就能完成,哪怕在休沐,甚至外出时,也能随身带着纸张处理政务。

毕竟这纸比竹简轻得多,没人会带着几十份竹简出去玩,但带着几十张纸,就简单许多了。

而且那些获赏陈塘关观潮、灌江口日光浴的臣子也不再担心,路已修好,又有轻便的纸,往来消息迅速,人在外地,一样能处理朝政。

写着写着,群臣纷纷意识到了另一件事。

纸的出现,远不只是让他们在休沐中也能处理朝政,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

……

第262章 你写错别字了!

纣王多次强调先祖的伟大,强调人们应该崇敬先祖而不是祭祀天神。

为此甚至还有制天命而用、神权人授、商之命大于皇天上帝等在常人看来大逆不道的狂言。

百姓诸侯等,都不太能接受,但群臣却能接受。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知道更多世间的事,掌握更多的知识。

而老祖宗们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智慧,在于知识!

纸,这种无比便捷而又便宜的东西出现,无疑为知识的传播普及带来了可能性。

人人都能了解到老祖宗们的知识智慧,认识到人族想要成长,需要依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祷告上苍,这样的天下,恐怕才是纣王期望的天下。

多年后有人以学富五车来赞美一个人懂得学问多。

学到的知识足有五辆马车承载的书册那么多,那么五车的书,究竟有多少字呢?

问,一册竹简长二十五厘米,宽两厘米,高五厘米,其中有三十字,马车长两米,宽两米,深半米,求五辆马车能承载多少文字。

这是一个简单数学题,答案应该是几十万字。

那么在座的各位都是学富五车。

可如果将竹简换做纸,所能承载的文字呈几何上升,这就是纸张和竹简之间的巨大差距。

群臣纷纷意识到,有了纸,知识与信息的传播就能够大大加快,对于大商的发展有着极大意义,甚至在可能到来的战争中,也能起到不小作用。

他们甚至想到了一件更为严肃的事情。

纣王任用小臣,从奴隶、平民之中启用人才,这一行为为人诟病的原因,不就在于小臣之中参差不齐,的确没有太多才能的人吗?

如今大商要依靠着贵族,不能将贵族得罪太狠,还不是因为贵族人才多吗?

平民百姓中是有人才,但几千几万人之中,才能出一个人才,贵族则不同,十几个人中,就能出一个。

朝中的官员也是,为什么现在朝中的官员有许多都是父死子继,代代相承?

因为他们传承着知识。

这是群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这时候贵族与诸侯掌握大权,除了土地、出身,就是手中的知识。

在此之前,朝中例如杨任等保守派臣子,不愿纣王与诸侯贵族彻底撕破脸,原因无他,理政治天下都要靠他们,步子大容易扯着蛋。

在官制朝六部制变革时,杨任更是担忧。

六部之中添加了许多新的官位,但是有知识有能力胜任这些官位的人少,如此更加得向贵族诸侯屈尊纡贵,摆出一副礼贤下士的姿态。

可如果有纸呢?

如果能够自行培养出大量的官员,哪怕只是识文断字也好,都能减少许多麻烦。

如果再从这些人之中选拔官吏,必然又是一批人才,十几二十年后,哪里还需要顾及诸侯贵族?

群臣颇为激动,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甚至还为大商的未来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杨任赞道:“老王叔可比古之先贤!”

箕子摇头,虽然都是王叔,没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发明纸的是比干。

只在群臣面前装装逼倒也没什么,可这等赞美他却承不起。

箕子受比干所托,为了不让纣王苦恼而顶着纸之发明者的头衔,但他分得清到底是谁的功劳。

别人可以不知道,他必须一辈子都清清楚楚。

这是比干对他的信任,也是纣王对他的信任。

箕子道:“杨大夫明日就要休沐,还是趁着今日,用这纸多处理些政务吧!”

众人一听,对,正事要紧,纸的事之后在说。

此时崇侯虎忽然道:“陛下应该还不知道王叔发明了纸吧?”

北伯侯其实不用处理政事,整天游手好闲就行了,但并不妨碍他出入大殿,为群臣解惑。

箕子点头,纣王三日一朝,他还没机会上谏。

崇侯虎道:“纸乃国之重器,陛下定然重视,明日便是陛下上朝之时,不若我等便以纸为载,上谏朝事。”

众人闻言,纷纷抚须:“北伯侯所言极是!”

刚才群臣还只是试着写写,现在在崇侯虎的提议下,便是直接用纸来处理公务了。

在竹简上写一个字的功夫,都够在纸上写十个字,大家为了在休沐之前处理好政事,当然争分夺秒,怎么快怎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