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之我要当昏君 第196章

作者:殆火

半晌,有一个蛮子上来问向乌骨:“她会还你吗?”

乌骨笑道:“不重要,当时我难逃的时候,也是身无分文,身上一些骨链骨饰,没有人愿意收购,我找到了正在修路的伯夷大人,发现我竟是第一个南逃北方族人,其他鬼方人、土方人虽然早就在此,但他们已经从属大商,属于大商子民。”

“那时伯夷大人也不知该如何处理,只是先给我了一些钱财,让我应应急,上报后再行处理。”

“想来那时候,伯夷大人也没想着我会还吧,我作为一个牧奴,敢从首领面前逃走,难道不敢从修路的民夫中逃走吗?”

“可伯夷大人还是相信我,也许是那些钱并不多,大人不在乎,也许这就是大商,是文明之邦的行事风格。”

“直到今日,我也没有逃走,其实经过一段时间,我也知道,我们这些异族民夫,俸禄以及食宿都比征调的民夫差了许多,更别说普通百姓。”

“但这里安稳,我惦记着伯夷大人的好,惦记着大商的好,惦记着当今纣王的容人之量。”

“我们所图的,也不是什么钱财,能过上安生日子,每日辛苦些就辛苦些了,总比以前要好,而且我们所做的,都是为了大商。”

“路修好了,我们不就能和平常百姓一样过日子了吗?”

身边的小弟似懂非懂,乌骨在回忆中不断唏嘘。

没过一会儿,有人高喊着:“伯夷大人、晁将军、万大人回来啦!”

……

第251章 减产

“万大人,陈塘关竟有一半的土地没能种出粮食?”

伯夷皱着眉头,万年得纣王之命游历天下,没想到如此人物,竟也会犯错。

陈塘关自从去年起,就开始种植水稻与小麦,今年年初开始大规模种植,可谁曾想,失败了。

晁雷也是一对虎目盯着万年看,有些不可思议。

“李总兵本不欲大规模种植,是万大人建议的?”

晁雷一再提高音量,他偷袭了东夷,立下惊人战功,还抢了一票让东夷几百年存下的财物一空,这一切都是在李靖的支持下才做到的。

因此,他和李靖关系很好,陈塘关近半土地种不出粮,这锅李靖也得背一半,弄得民怨四起,变法恐怕也会失败。

万年道:“有些地方成功了,有些地方却失败了,的确是在下疏忽了,果然还是得多外出游历,凡事不能一蹴而就,小麦鲜有人种植,百姓对小麦习性不熟悉,才导致了失败。”

万年顿了顿,又道:“不过小麦产量比粟米更高,这是可以确定的事情,以小麦所制的馒头,也更为果腹,不过恐怕要等到一两年后完全掌握经验,才能成功大规模产出。”

晁雷忧心仲仲道:“我自然信得过万大人,去年陈塘关也的确种出了小麦与水稻,只是……”

伯夷叹了口气:“只是大半土地没有产出,也不知道还能不能继续种下去。”

万年摇头:“倒也未必,我相信陛下的气魄。”

伯夷道:“希望如此,明年初,路就该修完了,到时候异族就会和普通百姓一样生活,需要更多的生存手段,小麦种植推广到各地,也是美事。”

乌骨有些感动,没想到伯夷大人已经在为他们考虑之后的事情了。

他们本打算修完路就投奔西北都护府,听说黄都护将归附的部族都送去采矿了,也算是个稳定营生。

不过开始大规模种植小麦与水稻后,乌骨有了其他心思。

不从事耕种是因为身为异族,对此一窍不通,根本比不得熟练耕种的中原人,让他们耕种反而还会破坏土地。

但在新的耕种作物下,就不同了,大家都不太懂,起点差不多。

听万年的话,陈塘关有许多农家改种小麦失败,一年下来颗粒无收,大家不都一样吗?!

伯夷问道:“万大人可是准备回朝歌?”

万年点头:“虽然还有许多地方没有去过,但当务之急,还是告知陛下,近七成小麦种植失败,如果李总兵无法压制下民怨,说不定还会变法失败,人人声讨。”

万年很自责,他之前让李靖在陈塘关推广小麦、水稻,看到去年小规模种植成功,有些急功近利了,没有继续试种总结经验,直接大规模种植,结果却是这样。

伯夷大义凌然道:“这又是什么难事?尤大夫前些日子传来圣命,要我回朝叙职,若是陛下怪罪,我必为万大人解释,此举功在社稷,些许骂名又如何?”

万年一脸愧色:“当不起……”

伯夷道:“有何当不起?”

万年道:“当不起,修路功在千秋,何况还有那诗歌。”

说到诗歌,伯夷哈哈大笑,转头问向晁雷:“晁将军,那些新搜集的诗歌可都传下去了?”

晁雷拱手:“自然。”

伯夷满意的点点头,晁雷等水师从陈塘关归朝后,直接被调到了伯夷这里。

这群人都是军官,而且有功劳在身,怎么可能屈才与民夫一同修路?

而且这些人不少都出自陈塘关九湾河的难民区,稍有不顺就容易爆发不满情绪,异族本就吃得不好穿得不暖,再加上有人带来负面情绪,恐怕会直接爆发。

伯夷一开始以为这些人是来添乱的,思考良久,才明白纣王的用意。

水师是利用什么逼服东夷的?

言论。

散布流言,使得东夷留守人员人人自危,进而趁虚而入,巧妙的让夷人奉上财物。

如果将这些言论用在异族身上呢?

异族不念书没文化,伯夷也没精力教导他们念书识字,但上陆的水师可以。

可问题在于大部分水师也没啥文化,比异族好不了多少。

这时候伯夷就想到了纣王交给他的另一个任务,搜集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的内容很简单,无非是对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偶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最多的则是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歌谣。

比如歌颂姬昌与太姒的关关雎鸠,歌颂纣王威加四海的曰商是常等。

学起来很简单,水师学会歌谣后,便与异族一起唱,什么鬼方、土方,大家没文化,但歌还是能听懂。

伯夷选取了大量唱诵劳作的诗歌,每逢劳动修路时,便有水师负责歌唱。

一方面,它可以鼓舞精神,调节情绪,组织和指挥集体修路;另一方面,它也具有让异族人了解大商文化的功能,让异族不仅从身份上转变为商人,更从内心变为一个彻彻底底的商人。

这两者互不冲突,而且互惠互利,修路初期,劳动强度大,异族没心思思考歌谣所表达的意思,只是按着韵律劳作,鼓舞精神团结一心减少心情波动。

而到了中期,强度减小,在劳作之于,异族们有了思考的时间,一听,这歌挺好听的,讲的是啥?

噢,原来是讲的纣王英明神武,歌颂大商的美好生活啊!

好!作为大商的一份子,我们也感到光荣!

这些诗歌,在水师的传唱下,一点点改变了异族,兴许一开始的确有人不满,但最后,他们都变成了乌骨,很知足,有了凝聚力。

这时,乌骨提起了鸟夷女子的事,一番商讨后,几人便一同找到了那女子。

晁雷一脸惊诧:“你是……”

女子看见晁雷,也是一惊,甚至还有些许害怕。

晁雷神情复杂道:“此女乃鸟夷首领之女。”

乌骨瞪大了眼睛,女子说过她的家人都被劫掠的其他部族给杀了,这岂不是代表着鸟夷首领身死?

“这件事只怕有些麻烦,东夷似乎出了乱子。”

……

第252章 种啊!继续种!

“这该如何是好?”

伯夷没点战争天赋,对战事一窍不通,他只能看着晁雷,这里有统军经验的,也只有他了。

晁雷皱眉,开始思考。

他认出了那个女子,鸟夷是第一个奉上财物的东夷部族,曾在接收财物时,见过一面。

如今鸟夷首领身死,岂不是代表着东夷内乱?

晁雷忽然惊喜起来,这一切的开始,就是平灵之乱。

国师曾向鸟夷借兵平叛,以玄鸟玉佩为抵,许下大量财物借兵。

原本鸟夷就因为被水师忽悠,第一个封赏财物,最是被其他夷人部族排斥,也因此,原本拧成一股绳子的东夷,生了些裂痕。

而玄鸟玉佩则将裂痕扩大。

东夷各部族以为鸟夷与大商暗通,又见着一堆鸟夷士兵带着无数财宝归来,便起了歹念。

东夷首领是因为没有钱财犒赏族人从而因对外部压力,才想着借兵给申公豹。

可其他部族,同样面临着巨大压力。

首领之所以是首领,是因为首领能给下头的人带来利益,可现在首领手中半分钱都没有,利益何来?

其他部族首领看着鸟夷从大商手中得到大量钱财,正好又一直抵触第一个当夷奸的鸟夷,便光明正大的开抢。

晁雷定了定神:“此是陛下与国师的分化之计,平灵叛乱,国师虽然借兵,但夷人并没有出多少力,国师却还是将王宫大部分财物交给了夷人,便是为了分化东夷。”

“东夷诸部强大,虽不如西戎,却也是我大商劲敌,但如果成功分化东夷各部,让他们各自为战,东夷便不再是我大商心头之患。”

伯夷似懂非懂的点点头:“此事必须上报给陛下,还得先将这个女子安置好,万兄可先行一步,这里有些有关女性异族的事情,也得一同上报,她们虽然也能修路,但终究比不得男性,还是得想出一个更好的安置方法。”

……

九间殿,子受正打着哈欠。

群臣见怪不怪,哪天纣王正经上朝,才是怪事,反正这都是纣王对臣子的提醒。

万年已经来到朝歌,带来了陈塘关秋收不佳的消息。

朝臣议论纷纷,商容脸色凝重。

鲁雄愁眉苦脸,闻仲黯然神伤,杨任愁云满面。

陈塘关近半土地因为改种小麦、水稻失败,没有收获,变法即使成功了,也失败了。

粮食才是百姓的根,继续这么下去,必然怨声道载。

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种植以往熟悉的作物,来年有个好收成,再做打算。

即使要种植小麦与水稻,也得让一家一户先从小规模种植开始,完全掌握方法后,才能扩大规模。

不过这样一来,这一年的变法,却是白费了,而且以后再行变法,更加困难,因为种植小麦与水稻都是李靖下令,如此结果,威信大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