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爷棍下不留生 第97章

作者:造化斋主

就在旁观的莲花寺弟子担心冷场之时,人群中一只手高高举起,徐胜定睛看去,发现是一名陌生的和尚,推测是外地而来,并非莲花寺弟子。

他没有担心对方故意找茬,当下拈起一朵花瓣,运转梵天轮指的法门,屈指射出,花瓣带着金色长虹落入提问僧人的手中,既聚焦了所有观众的目光,又令提问者心中一凛,这等举重若轻的技艺,可见外界对侠僧在武艺上的称赞绝非虚捧。

不过,提问者本来就没有捣乱的心思,并未生畏,用洪亮的嗓门开口道:“敢问侠僧,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徐胜不假思索道:“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

“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

“再问侠僧,何为佛宝?何为法宝?”

“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

提问的和尚原地思索片刻,缓缓点了点头,双手合十,躬身拜谢道:“多谢侠僧指点,贫僧之惑已解。”

他正要坐回去,徐胜又道:“佛友已解开疑惑,但在场的其他施主未必明了,还请佛友告知他们你的答案。”

和尚愣了一下,旋即想到,莫非对方并不相信他,故意用此法来考验他是真的知道,还是假的知道。

心中顿生不满,但面上不露分毫,反而以坦荡之姿应对,昂首道:“修行如果不在因地上用功,不知以不生不灭心为本修因来澄浊、解结,一旦遇到境风,烦恼遇缘而生,就易起退心,若能依教观心,安住中道实相,则能圆成无上菩提。

“罪性并不是一个实有,它既不在心内,又不在心外,它是心的幻用,其性本空,觅之不可得,正如人之心性本空,却能生万法一样,佛法原来是不二的,并非在心之外另有一个佛与法。”

这番解释自然比之前的问答要容易懂得多,虽然依旧有些拗口,但四谛郡本就佛法盛行,兼之来参加法会的听众多少有些佛法底子,因此一言开释者不在少数。

“多谢法师解惑。”

“大师的问题问得好啊!”

“不像是莲花寺的和尚,莫非是金刚寺的高僧?没想到就连外寺高声也来听侠僧说法。”

没了灵能禁音,坐在和尚旁边的人们纷纷向他合掌致谢。

和尚先是茫然,旋即心灵一动,抬头看向高台,发现徐胜正手拈花瓣,嘴角带笑地望着自己,恰如当年“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的典故,他心中豁然开朗,半是惭愧,半是感激道:“多谢侠僧指点,贫僧受教了。”

徐胜哪有这般七巧玲珑心,只是觉得这和尚提的问题太专业,不适合眼下场合,故意装作高人姿态,令其不敢继续提问——事实上也的确歪打正着。

虽是一头雾水,但不妨碍徐胜带着嘉许的表情缓缓颔首,宛若尽在掌握中,接着他又请众人反问。

因为有人当了出头鸟,接下来敢举手的人就多了不少,徐胜故意筛掉那些看起来就很精通佛学的人,故意点了一名五十多岁的大爷——在这个世界,凡人五十岁算不上高龄,但也足够可以称为大爷。

大爷起身后,虔诚一拜,道:“大师,弟子被风疾折磨很是痛苦,想必是我罪障深重,乞求大师慈悲,为我忏罪。”

徐胜听得无言以对,倒不是觉得荒谬,而是想起了禅宗二祖和三祖的问答。

同样的问题,二祖此时会说:“将你的罪拿来,我替你忏去。”

三祖则遍寻周身上下,最后遗憾回答:“弟子未能找到自己罪。”

二祖道:“我已经把你的罪障忏悔净尽了,从今以后,你当归依三宝,过出家人的生活。”

然而,眼前大爷不是拥有如玉慧根的三祖僧璨,而他徐胜也不是二祖慧可,慧可的佛法不是他的佛法,当即喟然道:“既然得了病,那你便该去找大夫,我虽学过一些药学,却不懂得如何治疗风疾。”

大爷对这个回答明显不怎么满意,道:“可若不是弟子罪孽深重,为何要遭受这等病疾折磨?”

徐胜木着脸道:“你之所以遭受折磨,不是因为你罪孽深重,而是因为你没有及时找大夫治病,你早一日治好病,便少受一日折磨。”

大爷茫然道:“若依大师这番话,求佛岂非无用?”

“有没有用,得看你是想做佛信徒,还是想做佛学徒,若是前者,求佛可得心安,何来无用?若是后者,专心精研佛法便是,你便是见到佛祖,佛祖也只会给你一本佛经,让你好生学习参悟。”

正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十万八千里求来的不是庇佑众生的佛陀菩萨,而是三藏真经,到头来,众生还得靠自己修炼,别想一步登天。

原文中如来便说:“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

“佛祖无法将人直接送达彼岸,但会告诉你们造船和划桨的方法,你们要自行学习,靠双手渡过苦海,若有人跟你说,只要跪在岸边,求佛祖帮忙就能将你送达彼岸,不用多想,那人绝对是骗子。”

徐胜没有就这个话题继续讨论下去,否则就要砸破许多人的饭碗,私下里跟人谈谈倒也无妨,一旦公开来讲,就会有人为了“利”来强行搏他的“理”,甚至就连莲花寺也容不下他,如今的他尚无能抵抗这股反动的力量,只能点到为止。

第三次提问,徐胜点了一名五大三粗的中年人。

“大师在上,小人是一名屠夫,常听说人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小人若不屠宰牲畜,如何奉养家人?”

“佛说不可杀生,是因秉持众生平等的原则,不该枉造杀孽,而且不同追求的人守不同程度的戒律,正如本寺弟子中,出家弟子守戒最多,在家弟子次之,俗家弟子最少,守戒是为了自我修行,而非强迫他人,就连我曰常也会食肉,如何能强迫尔等弃业?

“职无贵贱,人无高下,人食畜禽,是万物互养之循环,你只需谨记,不要枉杀、滥杀,沉迷屠宰,浪费食物即可,既是守法公民,便无须心怀愧疚。”

“多谢大师解决,小人终于能挺起胸膛做人了。”

中年人露出一副释然的表情,他并不是真的想放弃职业,只是在一座佛法盛行的城市里居住,如他这样的屠户免不了要遭受周围人的指责和排挤,因此需要有一名德高望重的大人物来替他撑腰。

徐胜同样看出了这一点,但他愿意做这名“大人物”,因此才有了上面的一番回答。

第四次的提问者,是一位面色沧桑的江湖人。

“在下疑惑者依旧是方才那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若依着这句话的道理,岂不是为恶者更容易成佛?为善者需要日日修持戒律,谨言慎行,最后还不一定能觉悟成佛,而为恶者只需一朝顿悟,这岂不成了修桥铺路无尸骸,杀人放火受招安?”

徐胜笑道:“这是众人之误解,佛门中对此句的解释有两种。

“一者言,‘放下屠刀’并非指真正杀人的屠刀,而是指恶意、恶言、恶行及一切妄想、妄念、迷惑、颠倒、分别、执着,如阿罗汉一词含有杀贼之义,可杀贼并非真的把贼给杀了,而杀尽烦恼之贼,故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是佛!

“另一者言,此句中的‘佛’并非佛陀,不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而是指佛性,佛性是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佛性,皆有成佛的可能,故而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放下屠刀,便成了拥有佛性的正常人,而在此之前,你连佛性都丧失了。”

江湖人点了点头,又问道:“敢问侠僧更相信哪一种说辞?”

“我吗?某家觉得这句话就跟‘浪子回头金不换’是一样的道理,旨在劝人向善,若是较真,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难道就是真理?

“我若找一身无分文的乞丐,用一寸金换他一寸光阴,他会不会换?

“太会了!别说一寸光阴,十年八年都愿意换,若是依照这一逻辑,‘一寸光阴一寸金’岂不成了虚言?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旨在劝人向善,‘一寸光阴一寸金’旨在劝人珍惜时间,两者皆用了文学修辞手法,细究字眼便显得无聊且低级了。”

江湖人面露恍然之色,拱手道:“受教了。”

之后提问继续进行,敢举手提问的人越来越多,直到暮色降临,众人才意犹未尽的收手。

当徐胜宣布法会结束的那一刻,插在腰间的阐提戒刀大放光芒,就连刀鞘都阻挡不住,俨然是要当场晋升!

(斋主:早上对上一章平行世界进行了修改,结尾增加了不少内容,订阅较早的同学可以刷新一下,尤其是昨晚订阅的同学,你们白赚了一千字,我亏大发了!

顺便推荐一本《我的老婆是四胞胎》,文风跟先飞(东方快鸟)很像,就是少了一股骚劲,书名不正经但内容相当正经,古风仙侠类型,有股实体书的味道,书名上的四胞胎因为作者写得不够直白,结果还要特意点出角色出现在哪几章*′?`)′?`)*′?`)*′?`),跟本人的手残不同,作者发表了日万宣言,且今天就上架了,喜欢这类型的读者不妨支持一下)

第一百七十七章 轻松晋升

徐胜与瀛州众人达成的协议中,有一项就是尽快编撰史书,记述封印八岐蛇魔一役,此外,他还让青叶寺更新编撰了四谛郡的地方志,同样也将这一战役录入。

尽管单看契合条件的内容“留下足以载入史册的功绩”,理论上讲不需要真的编入史册,只要做了相应的功绩就算合格,但修行之事再谨慎都不为过,没必要争这一时半会。

徐胜等到瀛州那边克复京都,派人确认之后,这才举办了今日的法会,而即便做了这些,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一定能晋升成功,毕竟“载入史册”这个条件可高可低,上下限差距极大。

幸运的是,并没有发生最严苛的情况,灵格晋升判定成功。

强大的精神能量从阐提戒刀中涌入徐胜体内,识海中,出现了一名身穿单薄朴素衣服之人,其装扮非道非佛,更像墨者。

而且与前三次晋升的情况不同,这次出现的灵格虚影自带环境特效,身旁寒风猎猎,冰雪卷荡,宛若身处极寒之地。

其人裸露出来的皮肤被冻得通红,脸庞萎靡瘦削,单薄的衣服在凛冽风刀寒剑中像是无用的护甲,仅仅充当一个遮体作用,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那双充满智慧与坚毅的眼睛,就好像伸手不见五指的至暗深渊中出现了一道希望的光芒。

其目光并不热烈,反而过于平静,仿佛自己在做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就好像仓颉造字、燧人取火,是一定要去做且必须让所有人都知道的事。

人影融入徐胜的神魂中,他再度体会到了那种灵魂升华的快感,宛若晋升到更高的层次,升格成更高级的物种——仅限于精神层面。

除去环境特效外,还出现了外魔阻道,一阵阵呢喃邪语进入耳畔,带着蛊惑人心的味道,明明听不清具体的语言,却莫名让人沉醉其中,想要聆听更多,此外还有一幢幢奇形怪状的幻影,不知是域外天魔还是克苏鲁之流的诡异生物,想要随着传道者的虚影一起钻入徐胜的神魂中,这是下三品灵格晋升时从未有过的情况,

然而,徐胜的根基实在太雄厚了,不提三元修为,常人晋升六品前都只修炼过三种灵格,而他足足修炼六种,神魂厚实无比。

呢喃邪语在他听来如同王八念经,不可否认的确很烦,但也只是很烦,远没到头晕脑胀的地步,便是那些诡异幻影在他看来也只是造型猎奇的非主流,哪怕直视也没有出现目眩神迷的异状。

“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滚开!”

一念神动,幻影破灭,呢喃声止,识海中诸般异象消失,徐胜以一种水到渠成的姿势顺利晋升。

众目睽睽之下,哪怕徐胜身上发生动静不算大,仍是引起了众人的关注与议论。

“这是……灵格晋升了!?”

“应该是吧,我又不是灵修,如何清楚里面的门道,不过看那些青叶寺弟子的表情,应该是灵格晋升无误。”

站在会场外围负责维持秩序的青叶寺弟子,发现动静时先是紧张,接着惊讶,最后化为狂喜,纷纷开口恭贺。

人群中,那位之前提问的和尚愣在原地,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竟然当众晋升六品,该说他胆大还是自信……”

常人晋升六品灵格,不仅要找个安静的密室来尽可能隔绝外界的影响,还会请来长辈在旁边护法,以防发生意外,可以说要怎么谨慎就怎么谨慎,而像徐胜这种做法,在他们看来简直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了。

如何徐胜晋升失败,人们就会拿他当反面例子,教训后辈不可盲目大义,一定要重视灵格晋升的风险。

可偏偏徐胜成功了!

而且是以一种轻描淡写的姿态晋升六品,长辈叮嘱的种种风险在他身上似乎全然无效。

“果非寻常人物,这样的天才不能以常理揣度,之前有流传他曾封印来自瀛州的三品妖魔,本来以为是江湖人惯有的无稽吹捧,如今看来,倒也不是没有可能……而且晋升六品,意味着他已经成长起来,不能再用看待新人的目光。”

不提其他人心中产生了何等震动,徐胜感应了一番新晋的身体,脑海中第一个念头,乃是自己终于可以修炼完整的《天龙法体》,练成这门莲花寺的第一横练法身。

按照宗门规定,只有六品修士才有资格修炼全篇《天龙法体》,但有资格不等于有能力,像徐胜若非通过三件独一型灵格拓展了身体的素质,现在只怕依旧不能修炼,天龙法体的门槛就是这么高。

不过,剩下的两篇功法还得回莲花寺申请,眼下别想利用外挂来一步圆满,只能暂且按下这一冲动,当务之急还是测试新获得的灵能,毕竟单凭沟通魂器得到的灵能信息并不全面,具体有什么样的效果还得靠修行者自行摸索。

“今日法会到此结束,感谢诸位的参与,本寺已经备好了斋饭,诸位若不嫌弃粗茶淡饭,可留下用斋。”

徐胜宣布法会结束,将善后之事扔给了道慎方丈,便要回房间测试灵能,离开前,他顺手对道慎用了一下“慧眼识才”,立刻得到了信息。

人物:“道慎(周谨)”

灵格:六品“上师”

神元:11200

气元:8150

精元:5500

灵能“慧眼识才”必须紧密接触才能得到详尽的信息,像徐胜这样隔空施展,就只能得到三元修为的内容,但对他来说,这点有限的信息已是相当有用,借此可以大致了解到对手的实力。

过去,徐胜缺少参照物,根本不清楚自己的三元修为到底是强是弱,若是强,到底又强出多少,如今总算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

根据亲身体验,三元修为的数值越大越难提升,故而不能单纯的认为,10000精元的武者的身体素质,是5000精元的武者的两倍,事实上若真让两者比拼力量速度,必然是成年人欺负幼童的场面。

“这项能力不仅可以搜寻人才,还能用来侦查敌人的情报,了解对方的特长。”

第一百七十八章 测试灵能

在回房间的路上,徐胜不断用“慧眼识才”来鉴定身边人的三元属性,其中神元最强者当属师兄空真,达到了一万六千之数,只比他低一万点——晋升六品“传道者”让徐胜的神元从两万三提升到了两万六。

精元最强者是廖潇潇,达到了一万五,相当于徐胜的一半,这不奇怪,她修炼的下三品灵格全是精于武道,其中七品灵格的“金刚力士”自带的灵能“金刚神力”能大幅提升身体素质,而且她还修炼了四篇《天龙法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