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浑道章 第158章

作者:误道者

张御点了下头,等到役从将笔墨纸砚送至,他提笔起来,把范澜、齐武以及此来一众弟子的名姓写了上去,随后想了想,又把桃定符、英颛两人的名姓也是添上。

在青阳上洲到处都有关口和查验,还有检正司这等署司,修士有一个妥善的身份告册还是有必要的,若无此物,除非去到洲陆之外,不然是寸步难行。

明善道人把纸拿过,也不细看,直接收拢在了袖中,道:“稍候我当去接东庭玄府诸位道友,我先带道友前往认下玄柱所在。”

张御跟随他出得殿阁,直接来到后殿某一处广场之上,这里矗立有一根三丈高下,丈许来宽的敦实玉柱,柱身通透明亮,内中似有云雾飘绕,表面散发着阵阵柔和玉光。

他看了几眼,发现这玄柱倒有点像两枚玄玉拼合之状,再结合方才那位玄首所言,不难猜出这应该就是青阳玄府用于传法的玄玉了。

只是如此巨大,倒是未曾想到。

明善道人道:“我观张道友,内外皆明,当是已观读到了阐真之章,这根玄柱之上记有我青阳玄府之中所有第三章书的章印,记有一百四十四枚,还有六十四篇章法,另有观荒古篇、玄异篇、精奇篇观想图共计三百副,道友小心自观便可。”

张御一听,心中有些讶异,问道:“道友,这玄柱莫非就这般任人观看么?”

明善道人笑道:“我青阳玄府不同,并不敝帚自珍,只要是入我玄府之人,这些章印章法可任凭观看。”

张御却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而且对于一个建立了至少两百余年的玄府来说,这些章印似乎也稍稍少了些,他思索了一下,问道:“敢问道友,玄柱里藏纳的这些章印,俱是何时所落?”

明善道人看他一眼,笑道:“这根玄柱是五十八年前玄首在此落下的,不过自此之后,再未添过一印,增过一法,多过一图。”

张御眸光微动,这也就是说,这近六十年来的玄府章印并不在此,却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他回想了一下,方才那位玄首给他的感觉,并不像是一玄修,而像是一位真修。

不过玄府也从来没说定要让玄修来掌权,只是真修一般不太爱理事罢了,可总有一些人是例外的,所以也不算太奇怪。

只是这位玄首的作为,看起来似也是偏向于真修那一套,我不会和你多解释什么,东西给你了,自己去学,自己去看,能不能修成全在你自己,也与我无关。

可他总觉得,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一定还有更深层次的缘由。

明善道人一定是清楚的,不过他能感觉出来,其人虽然说话客气,看似亲切温和,可实际上却是透着一股淡淡的疏离隔阂,其人不言,那一定时不愿说,所以问也无用。

他心下一转念,道:“不知府中可有典册收藏么?”

明善道人道:“张道友是问前人道册么?倒是有一些,不过都是六十年前的了,自玄首执掌青阳玄府后,就免了这些繁琐的东西了,那些东西另有放置之地,不过离此不远,道友欲观,我引道友前往。”

张御抬手一礼,道:“那就劳烦了。”

玄柱就在这里,也跑不掉,所以他并不急着看。

反而前人所留下的记载,那里面既有前人的经验,也有私下的总结和心得,记载的详细一些的,等若是将自己的修行经历展现于他人眼前,是非常值得一观的。

在前往那处的路上,张御问道:“明善道友,冒昧一问,我等一路过来之时,却未曾见到几位道友,不知玄府中的诸位道友又在哪里修行?”

明善道人道:“我青阳玄府来去自如,并无什么规矩,各位道友想做什么便做什么,哪怕去军府任职都是可以,在外只要遵守律令就好,所以没有几位道友常驻玄府。”

这时他看了看张御,笑道:“道友可是想寻人印正道法么?”

张御道:“是有此意。”

明善道人言道:“嗯,此事容易的很,道友只需将贴书送去府内治道殿中,若有他人愿意与道友论法,自会邀道友前去印证。”

两人边走边谈,几句话的功夫,就来到了一处偏僻殿阁之内。

明善道人推开其中一间楼门,指着里面摆满了经卷的书架道:“自青阳玄府立成后,至今已有两百余年,除了前一百年录本送到了玄廷之中存放,后来百余年的前人记录都在此地,不过只及阐真之章,道友可在此慢慢翻览。”

张御执礼谢过,待明善道人离去之后,坐了下来,开始仔细翻阅前人典籍,这一下却是沉浸进去,一连两天不曾从这里出去。

到了第三天,有一名役从找来,对他言道:“张师叔,有一位师叔欲寻人印证道法,明善老师走前曾关照过,此事可先来问一问张师叔,不知是师叔否方便?若是无暇,弟子也可去推了。”

张御想了想,站了起来,将卷册放归原位,道:“还请带路。”

那弟子打个躬,随后便在前引路,在走廊之中转来步去,来到了一处金石所筑的大殿之内,里面坐着一名肩宽背厚,高大雄健的披发修士,其身着百棱道衣,衣袍裹紧了身躯,浑身满溢着力量感。

役从打个躬身,就退出去了。

那名披发修士见到张御,他一皱眉,道:“道友是近日从都护府归来的?”

张御道:“正是。”

披发修士修士顿时流露出了失望之色,摇头道:“那便这一场印证便算了吧。”他站了起来,似欲离开。

张御身上的心光此时微微升腾起来,大殿之内顿有一片光亮洒开,他道:“道友何不一试呢?”

那修士脚步一顿,看了他两眼,面色变得认真了些许,点头道:“也好。”

……

……

第八章 变化

披发修士对着张御一抱拳,自报名姓道:“惠元武。”

张御抬袖一礼,道:“张御。”

惠元武神情无比严肃,道:“道友既然邀我印证,那我是不会留手的。”

张御点头道:“道友尽管出手,我当领教高明。”

他正想看一看,现如今的青阳玄修,实力到底达到了何等境地,与他之前见到的玄修又有什么区别,而与人斗战一场,那就是为简单的了解方式。

惠元武道一声:“道友小心了。”就在说话的时候,他身上光芒骤亮。

张御感官敏锐无比,在这一瞬间,却是一下看到了近百章印闪烁过去的光华,大殿之中,似乎出现了一个裹满岩浆的光人,他浑身散发出躁动的光与热,同时一股无比危险的气息从对方身上散发出来,这就像是火山海啸即将爆发出来的前一刻。

可即便观读到第三章书的修士,拥有近百章印,且又能同时运使出来,这也太过夸张了。

但不管对方是如何做到的,下来必将是迎来惊天动地的一击。

这一刻,“敏思”之印自然而然转动起来,周围一切都是慢了下来,他可以从对方的身躯及心光转运方向上分辨出来,此人下一个动作必然是冲过来对他一拳。

换成其他一样不了解情形的玄修,就算此刻明了了对方的动作,也没有用处了,因为对方的速度太快,就算思维跟得上,身躯也跟不上。

可他根基无比深厚,就在意念转动的时候,心光和身躯也是跟着一起动了,不过即便如此,他也判断出来,自己不可能完全躲避开这一拳。

这一刻,他做了三件事,以心光排斥一切对自身有害的外来物事,并转动了“周流”之印,同时口中言道:“敕……”

惠元武的那一拳已经轰到了他的心光之上,然而恰恰是因为他的身躯偏去了一些,并没有落到他的正面躯干上,而是直接从胸前擦了过去,但是其人的第二拳却是紧随其后而来,下来是第三拳,第四拳……

就在这一刹那,数百拳被轰了出来,每一次都是轰击在了他的心光之上,但是每一次随着他的身躯转动,都是偏了那么一点,再加上心光足够坚韧,以至于并没有在持续连而累积的力量下被攻破。

……镇!”

直到此时,第二个字才从张御口中说了出来。

瞬息之间,惠元武身上闪烁的心光力量被一下压退到了心神深处,浑身的光芒也是一下消退下去,就像炽热通红的岩石被一下扔到了冰泉里,尽管只需要片刻工夫,他就能重新唤出力量,可他知道,自己已经输了。

他的心光不但用于进攻,也同样是用于保护自己的,现在骤然失去,就算对手不出手,攻势的余波足以将他的身躯撕碎。

这处论法大殿中虽有法器护持,不用怕有性命之危,可是也仅仅如此而已,以往也不是没有被打坏道基之人。

可就在这个时候,一只手轻轻按在了他的肩膀之上,同时一股心光冲入进来,将他浑身上下护持住。

惠元武只觉自身轻轻一震,而后就站稳了身躯,他心有余悸的抬起头,看了看张御,抬手一礼,无比郑重道:“张道友,多谢了!”

轰隆隆……

两人交手的余波此时才在大殿之中回荡起来,周围都是狂旋的气流。

惠元武的攻击集中而凝练,在某些章印的作用下,浑身上下包括外部的力量都是朝着敌人落去,没有一丝一毫的浪费外泄。

这些全是被张御的周流之印导引出去的。

周流之印可以敌人的部分力量反送回去,但是他考虑到这个章印在青阳玄府中有极大概率也是存在的,那就很可能被对方针对布置,所以他宁可将之引导去别的地方。

他看了看惠元武,道:“惠道友,我看的不错的话,你适才当是动用了近百章印?”

惠元武哈哈一笑,道:“道友应该是方才来这里不久吧?”

张御点头道:“确然如此。”

惠元武看着张御目光露出佩服之色,道:“道友能凭旧印击败我,着实是了得。嗯,我知道友肯定有很多疑惑,刚才多亏道友援手,我承你这个人情,道友有什么尽管我,我惠元武知无不言。”

张御也的确有一些问题要想请教对方,于是邀惠元武到一边的席座之上落座相谈,后者也是欣然应从。

待坐定之后,他思忖了一下,道:“我今日才到来青阳玄府,方才明善道友引我去观外那根玄柱,说是任凭观看,道友可知,玄府如今为何如此做?”

惠元武撇嘴道:“那些东西,早没用了,玄府不放开也没人去练。”他又道:“我劝道友也别去观读那上面的章印,现在青阳玄府的玄修,也没有几个会照此修持了。”

张御问道:“哦?这是为何?”

惠元武想了想,道:“这么说吧,要说原来那些章印是‘大印’,那么现在我辈玄修所用的,就是‘小印’了。”

张御不由来了兴趣,他也知道自己问到关键之处了,便问道:“何谓‘小印’?”

惠元武道:“这就需要慢慢说道了。”接下来,他便将自己所知道的东西都是详细解说了一下。

张御听罢,这才了解了这其中的分别。

按照惠元武的说法,六十年前浊潮爆发后,不少前所未见的敌人涌了出来,在与之交战的过程中,玄修发现自己所使的章印有许多缺陷。

首先是章印与章印之间近乎没有配合,哪怕同时运使多个章印,也不会有叠加的效用,因此它们彼此都是相对独立的。

这就像是一个军阵,遇敌时每一个军卒都是单独战斗的,力量并无法集中起来。

其次,过去玄修修道的理念,每一次章印追求的都是完满观读的思路,这就导致了推动的心光也大量耗费,用在斗战中,就显得臃肿而无效率。

尽管玄修自己也能调和印章运使的效用强弱,可除了那些天资出众之人,根本没几个人能在激烈斗战中顾及到这么精细,能及时唤动章印助战就已经很不错了。

于是随着与敌人交战,出现了一种的新的思路,那就是“众缺可为满”,也即是用诸多小印去组成大印。

我们不必去追求每个章印的完满,只要懂得很多基础小印,再相互叠加运使,往往就能爆发出不亚于甚至超过原来大印的力量,且互相之间还能变化组合,从而演化出不同的大印来。

当然,这些小印这也是在原来大印的基础之上向下分化的,并不是空中起楼阁,可以说,没有大印就不可能有小印的出现。

这就像玄法修行总是带有一些真修的影子,因为玄法本就是从真法演变过来的,这里的道理是一样的,每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都是有脉络可寻的,有源头可追溯的,无法去凭空捏造。

这个变化具体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惠元武不知道,但他感觉好像是一瞬间就出现了。

张御心里有一个判断,总的来说,这应该是玄法在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后,在某个契机的引动下,终于出现了一个井喷式的大爆发。

这里面恐怕既有来自外敌的影响,也有来自诸多玄修大能的推动,是诸方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惠元武言及自己所知道的基础小印一共有二百四十个,全部从属于“身”、“意”二正印。

不过观读每一个小印,只需要用到原来十分之一的神元,甚至更低,所以只要观读二十个左右大印的神元差不多就可完成所有小印了。

他通过一定的章法组合变化,现在能发挥出相当于原来三、四十个章印的力量,故是他的战斗力却一点也没有因此减弱,反而大大加强了。

不止如此,他言称还有许多秘传章法不知道,不然实力可以进一步提升,潜力还有的挖掘。

张御听到这里,也是叹为观止,没想到本土的玄法在这几十年里出现了这大的变化,不过他也发现此间出现了一个问题。

玄修大多连原来的大印变化都掌握不好,这么多小印又是如何做到相互调和并发挥应有效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