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浑道章 第1512章

作者:误道者

随他托意于此中,存托高渺,这一刻,仿佛原来之我已经不存,并且站到了更高所在,而在其下,可见另一我一步踏入了至高之途。

刹那间,浩大无边的神性光芒溢照出来,隐隐约约间,可见一至上难近,俯瞰众生的道人身影出现在了光芒之中!

……

……

第三百二十章 映己照诸道

至高之我出现之后,便踏动了一枚道箓之中,因为唯有以此相系,方能久存,随其此间立定,背后就有一道光明洒照出来,似向一切存与不存皆是宣示自我。

张御在成功化出此等映身之后,没有结束自己的气意运转,因为光只是一个映照之我还不足够推动变数。

而接下来,便乃是邪神之我!

所谓“邪神”,实则是介于混沌与正序之中,并以双方之玄机为食粮而蕴成之物,其时而偏向混沌,时而偏向正序,似若浊潮,便是类似之物,而当此等物事往大道攀附,并以此向上追逐,那便是邪神之道了。

其实,他更愿意称之为“易神”之道。

对于此道,他是在长久接触中已然十分了解了,当初邪神之我,曾是一度主动映照到他的面前,这意味着以他自身所具备的固有根底,就能轻易走上此途。

再则与觉霄道人的交流,更是让他对此道有了深入理解,所以引动这一个映照之我是较为容易的。

故此刻他意念一转,便见一道浑身被烟雾笼罩的道人从一团浑噩气机之中走了出来,其两眸赤红,浑身隐没于暗气之中,袍袖飞舞如烟,纵然深沉暗浊,可却意高去远,莫测难明。

其一出现,诸机好似陷入了混淆,并以一种诡谲错乱但又不失美感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而无论是气意道行,其都是与至高道人可堪一比。

这“易神之我”显身之后,同样与一枚道箓相合,旋即背后有一轮浑光照耀出来。

此身立定之后,张御继续往下推动,而紧随上述两者的乃是“纯灵之我”!

纯灵之道一直存在于那里,因为此道乃是天地之反,虽以天地之正所能去到的远端,此一道亦能去到。

但纯灵虽纯,却非至纯。

在他看来,抛开正反相对,虚实相应这等表面之理,贯通其中所有的乃是一抹灵性。

此灵性不论物事存与不存,不论到底实质与虚幻,都是存在于那里。当灵性偏向于内,向内收敛,只存自身,便是纯灵,正是所谓的天地之反;而当纯灵趋向于外,向外扩张,接触万化,那便是实躯,为天地之正。

所以只要抓住这一抹灵性,就能拿住正道,由此去往上端。

在理顺此机的时候,他将纯灵之道上的种种不合自身所意,或是种种妨碍运转都是剔除增补,还原本来,并循机向上。

在这一瞬间,他将此道之成就推动到了与妙乙道人相当的地步,或者说,两者走的完全乃是截然不同的两条路,虽以纯灵为始,可去处完全不同。

然而到此还未停下,他以自身的深厚道行和对道法的理解,继续往上推动,并触及到了那个可为他达到的顶端。

虚空之中灵光乍现,纯灵之我或说是“灵性之我”自里现身而出。

他身上灵光或虚或实,丝丝缕缕的光影灵丝,流彩纷溢,华美异常,其之身影似自是一抹影光,同样是与一枚道箓融合到了一处,并与“至高之我”,“易神之我”同列于一处。

在这个时候,张御也是发现,每多一个得道之我,他对于大道的理解也是愈发深刻。

本来气意在高渺之中多停留一分都是危险,要是无从存定自我,可能失落在此,再也无从归来,然而每多一个变化,每成就一个自我,每多一个道法的理解,便感觉能在此能多得存续些许时候。

那是因为这映照之我本身存在并非是没有意义的,更多的道理的获得,无形中也在把他往更高处推动而去。

得悉这些,他知道这条路是正确的,故他没有停下,继续推动气意,而再下来,乃是……混沌之我!

迄今为止,每一门道法都需要他在气意之内真真切切的走一遍,这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而其余之道无疑是正序之道,唯有现下所欲行之道乃是以混沌为道,以变化本身为道。

如今的混沌修士,似如李复缘和万道人,纵然利用了大混沌的力量,可他认为,仍是为大混沌所主宰,并且很难改变这个位置,也是因为这个缘故,这两人必须占据元空,时时抗衡变易侵染,以维系自身之存续。

还有一个,就是诸如霍衡、真余这等受大混沌意志为寄托的混沌寄身,混沌寄身比混沌修士在混沌之道走得更远,并且占了一个不死不灭的好处,可他们比混沌修士投入的更为彻底,若说混沌修士还有跳脱之望,他们几乎就无此可能了。

而这两个都不是他的选择,他所映照的混沌之我,乃是一条他所独有的道路。

由于一直以来以至高之力问对大混沌,所以他敢说自己对于大混沌的了解不下于任何人。

就算霍衡等人,虽得混沌之寄撒很天然能够运使权柄,可正是如此,受自身之所限,却不见得能明了此中变化之理。

大混沌能无可能中化变可能,这是最为关键之所在,每每把握这一线可能,道理上就能去到终极之所。

然而维持变化,但又不能放任变化,这就需要他去主动推动变化,让变化渡去,而后再度归回,并于此中取到自身之所用。

想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他自身所问对得出的感悟,还有接触恒常之道得来启发。在与五位元圣还有元一道人几番较量下来,他也是从中获益了许多。

其实恒定本身并无问题,但是永常之恒定,并将此置于一切之上,那就要坚决挪开了。

在明晰了这些之后,他气意一转之下,空无之中竟有一丝混沌变化生出,而后一个混沉难观,偏移诸机的道人身影化显出来,其之形变动不绝,于万而一,又于一而万,似若侵彻万古,行于过往未见之上。

这混沌之我落下之后,稍稍一顿,才是与那一枚道箓相融一体。

这具混沌之我,已然超迈了往来所有混沌修士,乃至混沌寄身的境界,从出现之后,就会变易一切,若是维系不住,那么就将吞夺前面诸身,甚至将他主身替代了去,进而将外部诸有皆是拖入混沌之中。

张御没有动用至上之气去克制,而是以高渺之机牢牢定,同时他开始运化第五个未映之身,此一回,乃是“御中之我”!

不过眼下他所推动的,并非是他真正的根本之道,而恰恰是之前与恒常之道问对之时所推导出来的道法。

每一个映照之我,都是象征着一种可能,并且实在的映照出来。此一我乃是在没有大混沌力量干涉之下的纯粹御中之力,唯有此身存在,才能将不同的力量统合到一处,并推动运转。

由于此前已然推演出了此道之演化,所以他气意落下之后,便顺利无比的将此身显化出来。

便见诸机碰撞之中,似有一股调和万有之势被拿动,一缕气意从下往上逐渐演绎出了全部的道理与攀附之路,旋即有一名身影玄渺道人自虚无走了出来,其既动又静,似在那里,又似无处不在,随着诸有存在而涨落起伏,徜徉在一切物事运转之中。

若说先前出来诸般气意,乃是凌乱且各立一处的,可随着“御中之我”一出,并与道箓相合之后,便立时将之统御起来,而后诸机运转,以他为中心,变化向外层层扩张,使得这方所在生出种种有序之变。

而在张御这里推动映照之我的变化时候,至高化身所持那一剑仍然牢牢对准着元一道人,遥指向其眉心所在。

元一道人选择来到这里,那是因为元空之空十分有利于恒常之道,他在此非但能够长存,还能够反向排斥张御,使得那一剑终究无法落及己身。

而因为只有两人沉入此间,远离诸道,故此刻也唯有他们二人之道存续于此,下来若无其余变化,那么可以一直如此下去,直至一方无法维系长存,崩退化灭。

可随着张御主动发起变化,并持续推动之下,那么这一切就又不同了。

这使得恒常之道受到了撼动,原本的绝对稳固一旦出现了挪移,那只会崩塌的更快。

还不仅在于道法本身,当这些变化出现,并逐渐延展开来后,这里就不会再是元空之空了。这里的叠合缝隙将会被抹平,这等缝隙将会出现在别处。

虽说元一道人仍是可以选择挪去那里,可是在这个间隙之间,恒常之道亦将失去优势,那一剑若抓住这空隙,追及上来将他斩破,那么这一战也就结束了。

他知晓此理,张御同样知晓,他看着元一道人不断向下沉陷的身影,现在明面上只剩了下两条路。

一个就是以某种手段填补空隙,在又一个元空之空的出现后挪转过去,不过前提这当中不出现任何变数。

还有一个,便是稳固恒常,在道法上与他一决胜负。

到底会如何选择?

元一道人没有让他等待下去,很快揭示了答桉,其将手中那一株道莲一摆,又一次放出玄妙光芒,这回此物却是从他手中飘了出来,倏忽间似照演出无穷玄理,并化为无边之广,将这一处元空之空生生撑定在了那里!

……

……

第三百二十一章 感道断天恒

张御见得此番动静,便抬首望去,便见那宝莲放出之后,此间原本已然被逐渐填补的叠合空隙,又一次被撑了起来。

宝莲之上此时生出无数丝缕不绝的光丝,若滴水般垂落而下,玄光湛溢,仙音洋洋。在此灵芒照耀之下,恒定再固,使得此间不至偏移,而因为那五名映照之我出现所推动起来变化,似乎又都顿止了下来。

可是他并不因此突变情势而动摇,身上气意依旧昂扬。

这株宝莲本是为替代元空而生,只是此前受形势所迫,为能顺利侵灭他们,不得不放弃替代之用,只为窃夺元空一时之权柄。

及至现在,其又放弃这一时权柄,只为能够在此撑起恒定,定压变化,纵然暂时阻止了元空之空的蜕变,将此间重新固守在了恒常之中,可如此一来,其人也就没有退路了。

他眸中神光闪动,看来这位是准备在这里与他决一死战了,不过,这也正合他意!

元一道人这边以道莲定压住了变化,却还没有终止举动,其身上又是同时生出五道虚影,恰是原来先天五太的气意所凝,分别朝着他所化显出来的五个映照之我而去,并在顷刻间与后者之气意撞在了一起。

这是因为宝莲纵是镇压此方所在,可映照之我只要还在,变化仍是存在,故需以先天五太之气意分别针对,才能配合恒常之道强迫其往内收敛,直至彻底失绝变化。

张御可以看出,到了这里,元一道人除了至上之气能够用来维护自身之外,当也是用尽了全部的手段了。

这个选择其实也在他预料之中,随着他与众道一步步的逼迫,这位也是一步步的退缩,只是将之前的积累不断释放出来用以挽回局面。

不过只要那恒常道法还在,只要能够赢下此战,那一切都可赢了回来。

但是终究是有地方不同的。

为了避免他们的不断进逼,也是由此形成了眼下之局面,随着他们二人的逐渐沉陷,诸道被他们两个人都给排挤了出去,可说这方元空之空中只剩下了恒常与变化这两个道法。

哪怕这是元空之空,这里亦是在大道之下,纯粹了恒常,又何尝不是纯粹了变化?

而这里只有他们二人,也只有他们存在,所以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斗战结果,也将决定终道为谁所得。

那么当这条件具备,足够他对元一道人发起道争了!

这看去多此一举,似是无论道争存在与否,赢家输家似乎都不会为此而改变,可道争的存在,这却能由此得到窥及上道的机会,并且一旦被动进入道争,也是将对方纳入了自身的节奏中,方便他使动最后一个后手。

至于元一道人是否会接受,正如此前元一天宫对诸道发起问对之请,这是对道之剖问,对道之审视,若是连此都不敢接,或是回绝,那么哪怕只是稍微的迟疑,都有可能造成对道法的动摇。

你连自己都不敢信自己的道法,你又凭何能胜过对手?更别说眼下接与不接看起来也似没有区别。

张御一意转过,便将道争之念传递过去,随后凝视着元一道人,等其做出决断。

不出他之所料,元一道人没有丝毫迟疑,立时接下了道争只请。

因为其人存信自身之道,并不认为自身会输。便不言场上种种,自他们斗战之后,天数的变化并没有停下,如今已经快要到达上限了,若是不快些结束,就算恒常之道赢了,也无可能攀去终道,在这等情况之下,又如何可能拒绝?

既然这位已然答应下来,那么就以最后一战论定胜负!

五大映照之我乃是以高渺之能牵引而成,可以说每一人出现,都是代表了他自身去到此境后目前所能呈现出来的最高境界。

可尽管被封堵了五个映照之我,却还有一个道箓存在于那里,并未纳入任何映照,他的变化也未曾结束。

而他将这最后一个映照之身,留给了的玄法之身。

玄法乃在于众法,非是他人一人之法,这里既有他自己,亦有他人,所以这并不是靠他一个人能够完成的。

他心下一唤,两道只有他自己能够看到的撑天拄地,不见始终的光幕分立两边,一半浑沉难明,一半明光遥照。

同一时刻,训天之章亦是随之浮现而出,在此之上,先是大道六印显现出来,而后再是往下,则是一枚枚由他乃至众修立造的道印浮现而出,仿佛在一瞬间,无数星辰被逐次点亮,并由微至广亮了起来,形成了一道浩浩荡荡的璀璨银河!

这里寄托了他攀道一路以来的意志信念,亦是寄托了天夏众玄修的上进之愿。不过只是如此,仍是失之于狭隘,玄法只是攀道之阶,而上道之路又何止一道?他之心念,唯愿天下众生皆是有道可寻,有道可攀!

随他此意传递出去,这一股意愿不再是局限于训天道章之中,亦是去到了玄浑天中,这一时刻,天夏一方上至大能上修,下至凡尘生民,都是看到了一只跨越诸天,横亘于过往未见的玄浑蝉悬于穹顶之上!

与此同时,他们也是感受到了一股磅礴浩大意念传递而来,这一股意念满是昂扬奋发,无限进取之念,仿佛向众生昭示了天夏立成以来,维新维变,上下同欲之念。

这是天夏道念,是天夏一路行来之寄托,而无论上境修士,亦或是天夏子民,皆存此心,皆存此志,纵有小瑕异思,亦难撼大势之洪流!

伊洛上洲所在,幽谷庐舍之内,桃定符感受着那意念之中所传之道,所宣之志,胸中有一股意气激荡翻腾,几要溢出,他操起长剑,昂然走出庐舍,看着浩瀚星宇上那只星蝉,扬声颂道,“大道玄浑乾坤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