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第328章

作者:大英柱石梅中堂

北方的丁零部首当其冲,一直在单于庭当智囊的丁零王也只能返回部落里,应付鲁萨尼人的骚扰。

等他回来,发现了情况的变化,当即顿足捶胸,大呼不妙。

众贵人细细盘算起来。

现在右贤王部都进入了乌尼亚,与都护府距离很近。为了保护农田、矿藏和税卡,必须留下军队镇守。

都护府境内各部士兵,有万余人。按以前的经验,这里的兵力不算太多。

然而为了防止这些人突然进攻,右贤王在新领地各处布置了三万人——攻城拔寨的时候,匈奴人一向吃亏。再加上需要把守的地方为数不少,不放这么多人看家,实在不觉得安全。

为了让当地能够利用起来,再加上要养活这三万士兵,右贤王部的人几乎都在那里定居下来。连同宝贵的工匠和器械,也都搬过去了。

这段时间没什么战事,大家都未能察觉。经过丁零王提醒,仔细一算,才发现整个右贤王部,已经像被钉死了一样。

在那里居住,日子比游牧舒服太多,收入也很丰厚。贵人们根本不想丢下这些产业。哪怕在汉朝的大鼎口下混一天算一天,也比在草原上流浪强。

想要调他们出战时,贵人们的反应都比以往懈怠了很多。单于强行要求各部出人,大家就叫苦连天,反复找理由推脱——这是以往很少见到的。

丁零王说,这样时间长了,整个部族的战斗力都会下降。但贵人们都表示,现在这样钱多啊。

丁零王又说,右贤王部能抵挡的只是都护府的士兵,一旦汉朝再次派出主力,匈奴人经营起来的田产矿脉,都得白送人。但诸小王都表示,现在这样钱多啊。

丁零王也没辙了。

果然,没多久,就有坏消息传来。

日逐王原本在带人在都护府西边屯田,然而都护府突然要求他提供贡金。日逐王拒绝后,都护府就三番五次派人骚扰。

他们不仅自己派兵,还雇佣了不少流浪骑手和廉价佣兵团。这些人没什么战斗力,劫掠方面却是一流的,也不需要多少钱就能成群结队地拉来。匈奴人被袭扰的烦不胜烦。

日逐王召集军队想要反击,都护府士兵随即缩回堡垒去了。匈奴人不想在攻坚上损失太多,想抄掠回来,都护府腹地又戒备森严。去攻打那里,还是得和汉军在城垒下硬耗。

趁着匈奴主力离开,西洲盗匪又开始从四面八方涌来。

现在正是耕作的关键时节,连续的调兵和袭击,让匈奴农夫苦不堪言。日逐王实在没办法,只好花钱消灾。

钱程放出话,说自己喜欢和平,只要每年按时纳贡,就不会没事打仗。之后,他便宣布战争结束,按合同停止了与盗匪佣兵的续约,把他们丢在日逐王领地,自己撤军回家了。

事情的发展开始超出控制,日逐王一边来回调动士兵剿匪,一边急忙向单于求援。

屯田的事情是单于亲自要求的,这也是匈奴人一直以来的经验——想要让自己强大,只靠放牧是肯定不行的。哪怕耕种的地方不是很安全,也比没有好。

现在这种尴尬情况,众人始料未及。

第290节 第二十三章 匈奴志愿者

以往,匈奴人在西域和漠北屯田,汉军虽然能到,但距离还是很远。现在这样,双方面对面地住在一起,但相互都无法吃掉对方的情况,他们也没有应对的经验。

汉朝的扩张已经快到极限了,国内很难再给边区提供更多的支援。现在都护府的各种行动,与其看作是朝廷开疆拓土,不如说是他们自己试图稳固辖地更恰当。都护府的军事行动往往沿着山河边界展开,目标也是不听话的当地小领主,很少打匈奴人的主意。

匈奴人也不想大举进攻他。

就算能够打赢,事情闹得这么大,汉朝主力肯定得再来,到时候,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地盘也守不住。单于廷里还传言,钱程和霍去病最近关系不错,现在霍氏各部就在河西到西域一带分散休整,万一把他们都招来,就麻烦大了。

再说匈奴本部一共就这么点人,在草原上还算雄厚,但和周围这一圈比,哪怕西洲土人都比他们多得多。如果继续消耗下去,单于廷还能不能维持对各部的控制,都会出问题。

大风暴消失后,匈奴人的后方看似扩大,但危险反而增加了。他们西边,是刚刚兴起的鲁萨尼人。鲁萨尼的领主们十分乐于开拓领地,风暴刚减弱到能过人的时候,就有人得到他们的赞助,尝试向东探索。探险队沿着北方的河流,不断深入,有的甚至一路跑到匈奴腹地。

等匈奴人西迁,双方的接触频繁起来,冲突的次数也大大增加了。为了土地、水源、猎物,双方经常打起来。边境的小部族频繁向单于告警,贵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战争爆发是迟早的事情。

而东边,一直被匈奴人压制的东胡各部,现在也扬眉吐气起来。他们原本底子就不弱,现在匈奴主力离开,就趁机扩大地盘,争夺草场,欺凌留下的匈奴人。有人觉得自己实力很强,甚至跑去挑衅汉朝。虽然他失败了,但其他各部见此情景,知道南下无望,更加热情地向西进攻,试图在这边夺取好处。

两相夹击之下,匈奴的处境反而更危险了。

而且现在,很多人也不想打仗了。

和汉朝的战争持续了很多年,汉朝固然消耗很大,但匈奴蒙受的损失,同样难以忍受。最富饶的漠南和西域丢失殆尽,在漠北的城塞都被远征的汉军破坏了,宝贵的工匠和器械大量损失。草原能养的人原本就有限,又要常年躲避汉军进攻,草场与水源都不能稳定维持,生活越来越困苦。

单于廷也在不断压榨手下人口以支持战争。牧民频繁被征召,时不时就会出现死伤。为了补足连年作战的缺口,民众手里的金铁都在减少,正常生活都受到了影响。战马损耗越来越严重,为了补足马匹,育种的母马频繁受孕,有些已经怀孕就堕/胎,不堪使用了。一个马背上的国家到了这种地步,损失多大可想而知。

不知情的外人看了汉朝的记录,会觉得他们日子不好过。而匈奴人的困难,则被无视了——他们连记录都没多少,日子多苦,只有自己心里知道。

贵人们也失去了劫掠汉地的动力。以往是草原根本养不起这么多人,不去抢劫没法维持生活。但现在就算要抢,也是去抢劫西洲土人。大家又不傻,放着好对付的肥羊不管,非要去和汉朝死磕。

单于廷碍于面子,明面上还保持着原有立场。但各部小王已经心思活络起来。匈奴贵人精明而实际,该跑的时候很少硬耗着,处理外交也是同样。单于的手下报告说,不少人都开始暗自和汉朝打交道。

明眼人都能看出,今后贸易的规模能达到多大。这种事情,越早参与,能赚到的就越多。而且,冒着生命危险去抢劫,哪有坐家里收钱来得舒服。

一些贵人眼疾手快,已经开始利用关税和贸易赚钱了,其他人纷纷效仿,唯恐落后。他们的商队从汉朝人手里购入中原物品,转手卖给西洲诸国,就能到手高额的利润。吃到甜头后,贵人们乐此不疲。

以往和中原人互市,很少能维持长久。草原人原本产出就不足,哪怕通过贸易让自己的物资存储更均衡,总量不够的问题也是无解的。中原人做生意,也是要赚钱的,又不会一直免费养你。所以不论当时多亲密,和亲也好贸易也罢,到最后还得打起来。

但现在这都不是问题了。俗话说和气生财,钱不够大家可以好好商量。大不了,还可以找西洲人要嘛。

右贤王手下的几个部族小王,已经和都护府搭上了线。

周围有些西洲领主十分顽固,坚持认为都护府的人都是假信徒和异教徒。他们团结起来订立条约,封锁自己的领地,禁止参与东方贸易的商队经过这里,连附近路过的维塔利亚商人,都受到他们的滋扰。

都护府方面都很气愤,决定教训教训这帮人。但现在都护府人手不够,匈奴小王们不知得到谁的指点,主动和他们勾搭起来。

最终,都护府用那片地方的销售权为代价,雇佣匈奴小王出兵攻打领主。

不过直接动手的话,双方都不太方便。匈奴人想做生意,又担心不好跟上头交待,怕单于追究他们投敌。都护府这边,朝廷确实鼓励招纳投靠的匈奴人,招揽的人多了还算主官的功劳。但这种雇匈奴人打人的事情,以往还没这么见过,真要认真办起来,还是很麻烦的。

后来钱都护想了个好办法。他让匈奴人声称,自己是自愿参加战斗的。还把一个叫阿蒂拉的小姑娘派去带领这些人。那个小姑娘的地位很微妙,她是当初单于收养,后来送给钱都护的,在双方看来都能算是自己人。诸小王和贵人们也认可她,觉得她是钱都护的妻室,

双方都对此很满意。阿蒂拉去转了一圈,匈奴人就成队地“自愿”加入她麾下。她带着这支志愿军,很快就把负隅顽抗的小领主们清扫干净了。小王们捞到了战利品,还得到了商路控制权,很是欢欣鼓舞。

之后,哪里有西洲领主破坏自由贸易,正义的匈奴骑兵就会及时出现,向领主问罪。

双方合作的非常愉快。

PS:有人专门研究过匈奴单于和贵人的寿命。和汉朝战争日渐激烈的时候,寿命一直在缩短。分析说是环境恶劣,而且精神压力太大。实际上他们当时日子很困难。后世的游牧国君都少有混到这地步的

(要么早投了,要么灭了,当然也有很多是直接跑路了。历史上匈奴这种坚决不搬家的其实挺少见的……按理说大月氏混的多舒服,他们不可能不知道)

不过呼韩邪投汉之后,单于吃得好睡得好,寿命一下又回去了……

PS2:匈奴也出现过阏氏干政的事情,就很迷

v

PS3:

阏氏是妻子的意思(不限于单于的妻子),古人有些认为是胭脂同义。不过也有现代人考证发音,认为原意是保管家财的人。

当然这个说法同样有点迷就是了……或许匈奴女人地位也没那么惨吧……

居次是公主的称呼,不太清楚词源的意思。后面其他各种游牧政权,公主的名称大多直接搬汉语,这个词也没人用了。

像王昭君的一个女儿,名字叫“须卜居次云”。须卜是夫家的姓(匈奴妇女是跟丈夫姓的),居次是称号,云是名。意思就是嫁到须卜氏的叫云的公主。

(实际上除了中原,基本都是改丈夫的姓。或者说中原这种最多冠夫姓的才是特例。

现在应该也就港台才有了。

它和其他一些“传统文化”差不多。你硬要说它是传统……它其实也没多传统。

起码不是汉唐传统,最多是明清传统吧。

和网上经常吵的一些“抛弃传统”的话题差不多,这本质上其实不是选择保留还是废弃“传统”的问题。

它是选择保留汉朝传统,还是保留清朝传统的问题……)

o

v

第291节 第三十四章 联合弟国

右贤王知道这些事情后,十分气愤,埋怨手下赚钱也不喊上自己。

单于自己都有些眼红,却找不到门路,也不好意思向汉朝低头,只能寻找其他办法。

现在汉朝是主要的供货者,面对这种又能打、又能带大家赚钱的大老板,匈奴贵人当然知道该怎么表现才对。

贵人们认为,应该抓紧时间进一步改善关系,加深与汉朝的合作。现在,正好就是个绝佳的机会。

钱都护并不索要太多,只要大家每年交钱就行。

很多贵人声称这完全没问题。原本都是匈奴找汉朝要钱,结果汉天子抠门的要命,单于只要百来人一年的粮食,她都不给。

现在大家都有钱了,又不差这点。随手给点钱就把汉朝打发走,还能让对面看看匈奴人有多慷慨,一看就是特别有面子的事。

单于廷里,主和派贵人迅速增加了。

也有人本能地感到忧虑,但贵人们过了太久的苦日子,完全不想放弃手中的税卡和资源丰富的土地。

西洲这边说是草原也没错,但这种草原,定居点的密度,比匈奴人老家那边高出太多。以往要是有这种地方,早就被隔壁中原人直接抢走了。匈奴人其实很缺乏在这种条件下长期对峙的经验。

现在,都护府的堡垒和匈奴人的边寨几乎面对面,真要打起来,匈奴肯定又得吃瘪。

不过,和以往虚与委蛇的和亲不同,很多贵人是真的不想打了。

匈奴人实在是贫困太长时间了。大家拼死拼活,不就是为了过好日子么?现在好日子已经来了,安心经营就行。犯得着冒着再次失去的风险,去找汉朝人的事么?

很多人已经开始寻找各种理由。有人发现,在西洲都护府,负责经营银钱的,是个涂山来的狐狸精。

贵人们立刻心思活络起来,到处宣称,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的苗裔,和涂山氏一样有亲缘。所以,大家都是亲戚,有话好说,能谈生意就行。

一时间,匈奴别部那些来路不明的小王们,都在强行认亲。都护府那边反应不过来也没关系,总之大家都是狐狸的亲戚了。

有些甚至已经开始行动,准备礼物了。一般是准备牛羊马匹;富裕点的,能拿出库存的胭脂;有个领地里有矿的小王,甚至打算送一片草原给她。

单于廷的决策者们也十分茫然。

如果只有一两个贵人心里有异念,单于大可以逮捕乃至废黜、处决他们。但如果大批贵人都在这么想,他也没办法了。

更别说,垦荒、耕种、开矿,这些还是单于廷主动要求大家做的。

定居,耕种,定牧,这些都是匈奴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东西,从他们被秦人赶出老家就开始,现在终于有希望了。从河套一路逃到漠北,就是为了躲避汉军兵锋,现在汉军也没有进攻的意思了。

第一次有了能定居的地方,有了喘息修养的机会。两件快乐事情重合在一起。而这两份快乐,又会带来更多的快乐。得到的,本该是像撑犁护佑一般幸福的时间……但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单于廷众人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