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第310章

作者:大英柱石梅中堂

钱程事后统计伤亡,以便向朝廷汇报。他发现,伍长到屯长一级的小军官,损失十分严重。守城时,经常要与敌人来回争夺,还得不断组织小队反扑。城里的精锐士卒,伤亡也高的吓人。

以往倒是很少有人关注这点。或者说,以往也没有谁遇到过这么极端的情况。

西洲的处境其实很险恶。这里也太偏远,无法随时等待中原的补充。

都护府上下现在认定,只提前训练士卒还不够,还必须提前准备一批后备的军吏。否则万一出了问题,临时征召恐怕是来不及的。一次失败很可能导致兵力更加捉襟见肘,引起连锁反应,让漏洞越来越大。

目前,都护府尚且安宁。钱程与不少国家和领地达成了和约,停止相互攻击,维持和平状态。周围的西洲贵族纷纷表示,自己热爱和平,一定会恪守约定。

——当然,傻子才相信蛮夷的承诺。

都护府方面根本无法判定他们什么时候翻脸,只能尽力加快整备的速度。

钱程认为,朝廷派来官吏,也有监视原有官员的意味。之前都护府幸存的官吏,都算是钱程的老战友,当初一起出生入死过的。碰到这种情况,朝廷都会给予有功官吏升迁,调去其他岗位,再调新人过来。

现在辖地突然扩大了很多,官吏数量严重不足。朝廷想让这里尽快运转起来,才要求都护府众人继续留任。否则,他们很多人,应该是要调回中原的。

钱程自己的官职其实也是个例外。

像他这种因为上司殉职,临时大幅提拔的人,按以往习惯,正式授官时都会再降低些。

他能保留职务,有战功的原因。

朝廷计算军功,考虑的是斩首数与己方折损。多出的越多,功劳就越大。如果自己损失太重,就得不到封赏。如果得不偿失,将领就会被追责。

至于这场战争,守城时,很多敌人死于冻饿,城下的尸骸也不好统计了。但哪怕只算向西洲进军时的战果,由于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先锋位置,击杀敌人与己方伤亡的比例,也十分惊人。

算下来,钱程部的斩首、损失比例,甚至比当初骠骑将军率领本部,奔袭匈奴人时创造的记录,还高出一大截。

然而斩首太多,导致西洲首级严重贬值。

朝廷里很多人一开始不相信这个数字,又觉得以往数量作假,也没有这么夸张的。但哪怕按甲士算,数量都很庞大。

西洲的铁冶炼起来非常容易,价格也不算高。普通士兵身上,也常常能挂着几块铁。至于压紧的织物或者皮革做成的铠甲,就更多了。都护府方面原本认为,这些人也算是甲士。

然而朝廷提高了甲士认定的标准,还制定了新的兑换比例。

都护府上下出生入死大半年,一直在和西洲人拼命,觉得这些人带来的压力非常大。朝廷却认为西洲人战斗力不行,不能按匈奴人的标准来记功。

钱程原本也没太高期望,但都护府的大小军官、吏员们,既没能回家,奖赏也低于预期,总觉得自己吃亏了。

自从朝廷开始对外用兵,延长服役期的情况就经常发生。而且不止戍卒,边疆的官吏,也经常遇到这类要求。

延长服役会妨碍农业。军队的骨干,是各郡有田产的农夫。这些家庭,大部分都是一夫一妻外加两到三个孩子。作为家里支柱的男人长期服役,对家庭生产的影响很大。如果出现死亡、残疾,那么这个家庭就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而战争时,落在百姓头上的赋税,是会增加的。按皇帝的诏令,现在征收人口税的年龄,已经降到了三岁,超过秦朝,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但朝廷和皇室的用度,依旧不足。

民众承担不起赋税,要么成群逃亡,要么投靠官吏不敢惹的权贵,以求庇护。而那些逃不掉的家庭,甚至有人杀死婴儿,以求减少赋税的支出。

连年战争后,百姓的负担已经十分沉重了。

钱程以往进谏,反对继续开战的时候,就说过这些事情。

天子完全不理他。

事后,钱程在边塞时,屡屡反思,才想到,朝中官员和皇帝本人,恐怕多少也是知道实情的。他的行为,其实是把大家都了解但不愿提的事,又一个劲地拿出来说。

从进谏的结果看,皇帝明显是不欢迎这种惹人烦的家伙的。

钱程知道再怎么劝也不会有效果,也就不再提这些事了——他既不是皇族,也不是勋贵、重臣,却已经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哪怕按孔老夫子当初提出的严格要求,他也算尽了忠,没什么可指责的了。

他现在最大的理想就是趁自己还在西洲,尽快把这里经营好,或许可以让中原的日子好过些。

问题如今都摆在这里,如何解决,就需要他自己去思考了。

PS:

历史上汉末的数据是1236万6470户,5767万1401人。每户4.66人。

从已有资料看大部分家庭是一夫一妻,平均有2.66个孩子。

另外按尹湾汉简的数据,东海郡当时有男子706064人,女子688132人,比例大约102:100

v

PS2:

当时儒生对人口逃亡和土地兼并的分析:

文学曰:“……民非利避上公之事而乐流亡也。往者,军阵数起,用度不足,以訾征赋,常取给见民,田家又被其劳,故不齐出于南亩也。大抵逋流,皆在大家,吏正畏惮,不敢笃责,刻急细民,细民不堪,流亡远去;中家为之绝出,后亡者为先亡者服事;录民数创于恶吏,故相仿效,去尤甚而就少愈者多。”

——《盐铁论·未通》

(文学说:……百姓并不是愿意逃避公家的赋税徭役而甘心去到处过流浪的生活。前些时候,军事频繁,费用不够,于是根据财产来征收赋税,经常落到现存者的头上,农民还要去服劳役,所以没有都去耕地。抗不交税的大都是豪强人家,征收官吏欺软怕硬,不敢向豪强深加责问;于是更加苛刻地催逼小百姓,小百姓实在受不了,就逃亡远去;中等人家继续承担着这些赋税,后逃亡的要为先逃亡的承担一切;安分守己的百姓经常受到贪?污吏的压迫,于是起而效尤,逃亡的人越来越多,留在故乡的人越来越少。)

不过知道也没用,皇帝不听。昭帝时期改变政策,才开始重视起来。

o

v

第254节 第三章 草台班子(上)

想要在西洲站住脚,首先得解决安全问题。

没人帮忙训练,钱程索性决定自己练兵。军吏不够,就自己培养。

以往,低层的军吏大多是从士兵中提拔的,主要是选拔有功劳、能带领属下、能完成日常文书工作的人。他们的能力,基本来自个人经验和学习军中的规程。

但现在,钱程没那么多时间让他们从头开始积累经验了。

既然这方面不足,就只能靠另外一方面补充。他认为,可以按照学校的方式,直接对准备担任军吏的人进行教育。

当年诸子百家,教什么的都有。他觉得,没什么是教不会的。把知识和经验总结起来再传授出去,效率比让大家自己摸索,肯定高得多。

钱程的想法也不是凭空出现的。而且提出之后,都护府里就有不少人表示支持。

他的支持者多种多样,有鼎士,有各类从事土木、后勤、运输等工作的军官,还有幕僚们。

这些人大多接受过正式教育,有更高的文化素养,能够熟练地书写、计算。他们从事的工作,对知识的要求更高,对数字也更敏感。

现在军中流传的各种小册子,除了要求士兵普遍学习的军法与规程,就是这些人使用的手册了。

大鼎改良后,发射时使用的数据要调整;到了新的地方,周围的道路里程、承载货物的能力,也需要及时记录,通知各部军吏,以便计算如何安排行军道路和补给运输;至于士兵训练,相关的章程就更多了。

这些习惯,很多都源于秦人——秦人对数字有种近乎狂热的爱好,不止在军械和部队组织里,连一亩田里,不同品种的种子应该播多少,他们都会研究出一个推荐值,再让官吏到处宣传。

在汉军里,很多习惯都延续了下来。现在都护府的署衙里,就有几台印书的机器,除了印发公文,也印制这类小册子,给军吏们参考。

对钱程来说,还有个启发,是来自赵飞雁的。

几人讨论时,她提出一个设想:能不能像生产器件一样,训练士卒乃至军吏。

现在,虽然军中的规章是一致的,但不同的军吏们,训练手下的习惯可能并不相同。而各个将领,也都有自己的风格乃至世传的家学。他们训练士兵的手段、顺序和方法,都有多多少少的区别。

赵飞雁认为,可以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然后据此对士兵进行训练。军吏经验不足的话,就在下发的章程里,把规矩写的详细些,让他们照着去做就行。

都护府的这些新兵,是朝廷从中原各地送来的,彼此之间没什么磨合,习惯的差别倒是不小。用这种方式,也可以解决配合困难的问题。

指挥的军吏,只要也跟着学习一遍,至少可以大体了解如何指挥这支队伍。哪怕换了人,也能够适应——就像学会了口诀,就可以用弩瞄准;器件坏了,更换备好的配件也能用一样。

钱程觉得这个设想很有意思。

提出之后,都护府里很多人都支持他,尤其是鼎士们。

鼎士其实处于一个不尴不尬的位置。他们学识相对丰富,提升的空间却很有限。

天子表面上使用儒家学说,却并没有给儒生多少优待,也不愿意真心听取他们的建议。而高级军官,经常被将帅世家和皇亲国戚垄断着。鼎士们升到头,也就是个专管自己这行的中层军官,至今还没有人能升到统帅一部的位置。

每每谈论这些,鼎士们都心中不满。

而那些支持他的军官与幕僚,也都是差不多的态度。如果钱程的计划能够得以实施,那么这些人肯定会参与训练。总归是在正式部队中获得了发言权,为自己这些人今后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留了些可能性。

普通吏卒也是支持这个举措的。学习书写原本就他们得以提升的重要渠道,有条件的人都会尽量参加,所以学习的氛围也很浓。现在有人愿意把他们组织起来,无偿教他们,众人当然愿意。

钱程以前当燧长的时候,就给周围的人教书。别人来请教他,他也不拒绝,因此在都护府里颇有些名望。新来的人多方打探,听说了他的事迹,便不再疑心了。

钱程决定先试一试。

如果在中原,这种事情是没必要也不太可能施行的。各地郡卒早就养成了习惯,一直以来运转的也都不错。而朝廷的精锐部队,基本都是将校们挑选士兵,再辛辛苦苦训练出来的。现在多了一群人,要争夺训练士兵的权力,他们自然都不会高兴。

要知道,汉军的将领们出身都不低,有些甚至在战国时,就是名将家族了。最新近崛起的一批,也都是骠骑将军这种当朝外戚。

而普通人出身,参加军队的话,就算有些学问和功底,也最多也就是到二千石水平——当然,能做到这种程度的,已经堪称人杰了。

对钱程这种普通出身的人来说,如果真想进入朝堂,读书做官这条路,希望比参军大得多。平民、小吏出身的卿大夫,现在其实也不算少了;但同级别的将领,就困难太多。

不过西洲这边倒是问题不大。

西域已经够偏远了,更何况这里——有点势力的,人家也不会来这种鬼地方。

西域并不是个适合获取战功、借此进一步升迁的地方。以往的历任都护,提拔最高的,也就是真二千石级的校尉。至今也没有一人当上将军过。

对普通人来说,这个待遇确实很不错了。但对于那些起步更高、要求也更高的勋贵,这种僻陋又没前途的环境,肯定不是个好选择。

而都护府内部,也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

以往,都护府其实很少从事这方面工作。府中士卒,都是中原训练完毕后调来的,只要维持正常操练就可以了。这次的情况其实属于意外,大家都是新手。

都护府里,就有人觉得钱程的方法纯属乱搞。

第255节 第四章 草台班子(中)

老派的军官们普遍看不起书生。现在的情况,也就只比开国那阵子好些。他们认同钱程,也是因为钱程能打胜仗,和他读过什么书没关系。

见钱程想用教书的办法训练军吏,他们都觉得靠不住。

其实钱程自己心里也没底,不过好在他也没对这支部队期望太高。本来也不指望他们能做到名将手下那些强兵的水平,只要尽快学会些基本技能,记住以往总结出的经验。钱程觉得,能达到平庸的水平,他也就心满意足了。

他希望这些人能尽快承担防务压力。至于主力部队,原本就有朝廷的正兵,也没指望他们。

也有人指出,这样其实是纸上谈兵。

钱程解释道,带过兵的人,都知道统帅一支庞大军团的难度。赵括被人当做反面案例,也是因为他出门就碰上了白起。

但西洲这边的人,白起的水平恐怕还很远,白旗倒是比较熟练了。

钱程觉得,赵括来这边,都能横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