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第2章

作者:大英柱石梅中堂

第一部分:早期国家的建立与“神圣华夏帝国”

自黄帝至颛顼,中土人类已然有了独霸天下的势头。到尧、舜之时,人类的组织已日渐完善,他们的统治覆盖了绝大部分已知的文明地区。

有人将这个时代命名为“虞”,认为这是中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国度。

不少人十分推崇那个时代,认为那时政治清明,民众安乐,是圣君贤臣的典范。

由于那时的君王被称为“帝”,因此推崇者便参考科技时代出土资料中的赞美语句,将那个圣人辈出的美好时代,称为“神圣华夏帝国”。

但也有很多人质疑这个观点。

他们发现,那时战争与暴力依旧是绝对的主题,在扩张势力的同时,政权内部也充满了斗争。禅让制并非想象中那么美好,反而可能暗藏着众多利益交换与政治阴谋。

那时,东夷、三苗等部,同样是联盟中的一员。四岳中,就有东夷的诸侯。更重要的是,这些名称代表的部族,与后世的同名者并不完全一致——五帝时代的东夷与商周时的东夷,范围就差别很大了。因此,用后世才成熟的“华夏”一词来命名,并不妥当。

他们还指出,诸帝对各地的控制十分无力,诸侯们拥有军政大权,天子能管辖的,只有自己邦国的直属领地。他的权力,也是因为自己原本就拥有的势力强于其他竞争者,而非来自帝号本身。

甚至继承制度都并不完善。四岳、十二牧等人,拥有推举、选拔继承人的权力。诸帝也需要考虑他们的意见。

因此,学者们主张实事求是,反对过誉的称呼。他们认为,“神圣华夏帝国”既不如宣传的那般神圣,也不是严格的华夏,更称不上真正的帝国。那时的诸帝,也只是天下众多邦国组成的联盟的首领。

古籍记载,神农之时,人们使用石头作为兵器;黄帝之时,人们开始使用玉器;大禹的时候,才使用青铜。在那个古老的时代,虽然出现了许多英雄人物,但强求那时的先民,能达到后世理想的标准,并不是正道。

虽然尚不清楚第一纪文献中,这个名称指的具体是何物。不过学者们认为,这种形式的组织,毕竟是尚在使用石器、玉器的时代存在的。

不如说,强行称之为“帝国”,才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历经诸多考证与争论,这个说法虽然一直存在,但已不是严肃的称呼了。

*

第二部分:治水与妖兽

尧的时代,发生了一场洪水。后人普遍认为,这是人类彻底掌控中土之前,面对的最后一次危机。

伯益是舜手下的一名官员,主管山林、河泽、鸟兽之类。他也是大禹治水时的副手。

洪水的原因众说纷纭,带来的严重问题却远不止洪水本身。

耕地被淹导致了饥荒。野草、野兽疯长,各种妖魔鬼怪也趁机出没,威胁人类的安全。

作为应对,禹一边指挥修筑水利,一边让另一位助手后稷指导民众耕作。

而作为管理山林鸟兽的官员,伯益也有自己的职责:一方面需要尽量消除妖兽的威胁,一方面要保障肉食的供应——治水要花费的时间不会短,长时间的重体力劳动,只吃菜是不行的。

这两个任务都很重要,却都很麻烦。直到有一天,伯益得到了某处妖兽噬人的报告,一气之下想通了这件事。

“——你能吃我,我凭什么不能吃你?”

过去,人们大多是不敢这样做的。山精野怪时常被当做神灵崇拜,民众惧其淫威,往往只能献上祭品以求苟活。面对恶神与巫师的压迫,大多数人敢怒不敢言。

不过从绝地天通的时代开始,各邦国纷纷开始着手打击邪神与它们的巫祝。人们也渐渐改变了认识。他们发现,这些神灵,也不过是强大些的生物而已。

人类的发展从未停止。洪水的泛滥与妖物的大规模出现,更是让灾民在愤恨中坚定了决心。

伯益的想法并未受到阻挠,而人类也已经拥有了实践的能力。

不少人甚至发现,以前总是令人恐惧万分的神大人,其实也挺好吃的。

不过伯益自己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完成。他需要对这些生物进行系统的调查与记录,并通报各部。有了信息的整理与沟通,天下百姓都能因此得利。

这是一名首领的职责。

但这又不止是为了天下百姓:灾难中积累的经验必须传承下去。有些惨剧,发生一次就够了。

既然自己这代人遭受了灾难,就把经验总结出来,留给后人。中土文明就是这样一步步前进下去的。

这是一名中土人的职责。

治水的大军在九州奔波,伯益与他的助手们也四处考察。

比如某天,他们发现了一种被当地人称为鯈鱼的东西,虽然叫“鱼”,但它其实长得像只鸡。只要把头去掉,其他部位都可以吃。它充饥的效果是普通肉类的六倍,美味得让人忘记忧伤。

(鯈鱼,其状如鸡而赤毛……食之可以已忧。)

他们还发现过一种叫鵸鵌的东西。虽然名字很难记,但它其实长得像只鸡。只要把头去掉,其他部位都可以吃。

这东西吃起来可带劲了,让人几天都不想睡觉。

(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鵸鵌,食之无卧。)

如果不是有心人认真统计,恐怕很少有人能想到,还有这么多奇怪的生物,可以食用。

后人甚至从记录中发现,他们连凤凰都调查过。按记载,凤凰其实长得也像只鸡。没人知道,他们怎么从华丽的羽毛下发现这个事实的。

很可惜的是,他们没有记录凤凰的味道。

(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

就这样,记录一点点积累起来。

水患终于退去,禹与伯益等人深思熟虑后,将这些记录整理成书,命名为《山海经》,向天下传示。

伯益又将各类妖物按口味、猎取难度和药效等标准,划分等级。诸侯们也都赞成此事。以四岳为首的诸侯大会专门组织人手,负责为新发现的妖物评级,并定期进行修订工作。

数十年的水患,九州之邦国彼此合作,九州之物力取长补短,九州之人相互学习、共同劳作。即使有不情愿者,在生死攸关的灾情与天下苍生的大义面前,也无力反抗。

水患结束后,九州诸国已凝为一体。

它们的联盟依旧显得松散,它们内部依旧充满争斗,它们的语言文字都有不小的差别。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大势已成。

真正的统一,只是时间和由谁来执行的问题了。

“——维禹之功,九州攸同。”

这是禹的功劳,也是他身后众多有名、无名之人的功劳。

人类的时代,终于完全到来了。

(后续待补中)

第4节 从“神圣华夏帝国”到“食谱战争”(二)

第三部分: “食谱战争”、机构的变迁与最初的法典

“——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食者不蛊。”

治水成功后,新的问题又浮现出来。

人们早早就发现,有一些妖物同样具有智慧,其中一些甚至能幻化人形。

以往,人们需要面临的大敌太多,根本没精力注意他们。但随着人类势力的扩张,彼此如何相处,成了棘手的问题。

如何对待他们,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人试图从第一纪的遗存资料中寻找应对方法,也没有成功。

大部分人对这些家伙并没有好感。灾难中,人们吃够了苦头。有灵智的妖物不见得就会有和人类相同的善恶观,更不见得就会亲近人类。实际上,趁火打劫才是他们最常见的选择。

当然,绝大多数人其实也不在意这些妖物的态度。

人们只关心他们好不好吃。

不过妖物与妖物之间,比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还大。其中一些与人类时有交流,甚至通婚都有发生过。

一直以来,这些都只是个人行为,并没有造成多大影响。直到禹自己的婚姻。

伯益等人对此保持沉默。

尽管不少人心中,多少有些芥蒂,但不管怎么说,这些狐狸比其他妖怪,还是更容易接受一些。

而质疑大禹是否心向人类,只会被民众当做笑话。

不过在他去世后,形势很快发生了变化。

那是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一切都在迅速发生改变。

伯益继承了首领的位置,但人人都知道,夏后氏才是如今最大的势力,这禅让制,恐怕越来越难以维持了。。

不过很多诸侯依旧或明或暗地支持他。太过强大的领袖,总会不断试图削弱诸侯们的权力,这是古往今来的定律,也是诸侯们竭力避免的事情。

他出身的东夷各邦,也更倾向于“自己人”。大禹的威望曾经将九州各部强硬地聚在一起,当他逝去后,被掩盖的古老冲突与成见,又渐渐显现出来。

只是当时的双方也没想到,矛盾的总爆发竟始于一句话。

伯益即位后,对妖物的考察与记录的更新,依旧由诸侯大会挑选的人士负责。

工作依旧还是那个工作,只是他们的目的,却很难说是否和以往一样纯粹了。

终于,在例行的大会上,向天下公布最新的妖物资料时,诸侯们发现,其中多了一条。

“——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食者不蛊。”

谁也不知道这又是哪位尝出来的。大家只是或窃喜、或担忧、或单纯看热闹地关注起后续的事态。

夏启的反应非常强烈。

夏后氏的代表指责编纂人员影射、诋毁先帝,要求追究滥害无辜者的责任,并借机质疑诸侯大会的动机。四岳等人则反唇相讥,认为这是人类的基本权利。而编纂工作也是当年包括大禹在内的所有诸侯一致同意进行的,为的是天下万民,夏后氏无权擅加干涉。

会议不欢而散,冲突随即迅速升级。

夏后氏本身关注的方向,也不再是母族的安全问题,而是希望趁机剥夺联盟与诸侯会议的权力,让天下成为自家的天下。

反对者们也行动起来,打出保护人类权力的旗号,指责对方连吃饭的自由都要干涉。他们要求维护古老的传统和伯益的合法地位,打破夏后氏的野心。

双方都开始集结军队,准备用最后手段解决问题。

事件迅速发酵。民众的不安、君主的野心、邦国的利益、部族间的夙愿、两种制度的冲突……都纷纷牵扯进来。大变革的时代积累起来的无数矛盾终于全面爆发。至于吃不吃九尾狐,已经没人太在意了。

战争开始了。

得益于常年积累的实力,夏后氏最终取得了胜利。夏启攻杀伯益,成为了第一位真正的国王。

后人追究起因,将这场大战称为“第一次食谱战争。”

*

伯益兵败身死之后,夏启却开始对他的祭祀。归根结底,他也是大禹的故交、人类的英雄。即使只是为了安抚诸侯与伯益的部众,这些事情也是该做的。

伯益等人也终究是治水的英雄。他们尚且顾念着大禹的旧情,只在道义上进行指责,对嫂子与侄儿多少留有情面。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

伯益失败后,不服的人依旧很多。强势诸侯之一的有扈氏就明确表达了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