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849章

作者:晴了

“他们随你们前往沙场,那可是凶险之地,本该是我带队前往,可惜……”

张劲有些蛋疼,自己已经很主动地去找了那卢国公府的管家程富,提出让自己去带队随军前往。

可惜,程富笑眯眯地告诉了自己,三公子有交待,你张劲就老老实实蹲在长安。

上战场这样的事情,还是程家人去。

话说回来,程亮与程光二人好歹之前随军出征过吐谷浑,他们二人的医术,已然在大唐军伍之中扬名立万。

这哥俩带队,的确更容易令那些军中的糙汉子信服,毕竟此番出征的精锐里边。

就有不少是之前参加过征战吐谷浑,甚至是在那一场大战中负伤得到过治疗的大唐精锐。

听闻这二位要随军前往,顿时洋洋得意地跟那些新来的弟兄袍泽们吹嘘起了程家医者的牛逼之处。

如此一来,居然让即将要出征高昌的唐军将士士气一振。

就连李世民自己也没想到,就只是因为听闻了程氏大学的医者随行,就能够让将士们如此欢欣鼓舞。

毕竟若是军中有了像程光、程亮这样的医者,将无数大唐伤卒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

有了他们,就相当于是自己的性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不论是契苾何力还是侯君集,在见到了军中的将士们的情绪变化后,有意无意地纵容着这样的宣传。

而在这个时候,李绩这位大唐兵部尚书,已经蹿到了户部去。

找到了那位户部尚书唐俭,此刻二人正在户部的压缩军粮制作工坊之中走动。

李绩打量着那些正在制作压缩军粮的工人们,这工坊里边溢散着浓郁的香味。

……

看着工人们正在将那些各种的配料正在按比例搅拌,挤压成形,还有人正在用油纸对已经凉下来的压缩干粮进行包装。

唐俭抄起了一块包装好的压缩军粮,凑到了鼻子下面闻闻那股子香味,递给了李绩笑道。

“此番根据兵部这边的要求,我们制作了五万人,一个月的压缩军粮。”

“如今这最后一批,将会在三天之后就可以全部完成。”

李绩接到了手中之后,撕开了包装,闻了闻之后咬了一口,品抿着这玩意的味道,慢慢悠悠地道。

“那就好,有了这个,大军穿越沙海,就不必担忧被高昌之敌提前查知,断我粮道。”

“将士们到时候也不会饿着肚子行军作战。”

唐俭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从长安出发,到达玉门关,约需要一个月。

这一路都算是在大唐疆域之内行进,辎重补给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

可是出了玉门关之后,从玉门关到那高昌,那就是两千里沙海。

将士们想要穿越沙海补给就是一个十分可怕的问题,不过好在,有了对于西域之地十分熟悉的契苾何力。

不过即便如此,反复地进行兵棋推演之后,仍旧有一千多里地的沙海需要穿越。

这一千多里地,只有寥寥几个绿洲,能够给大军补充水,但是食物却根本没办法。

不过好在,李绩这位跟程处弼打赌输了半年俸禄的兵部尚书很快就提出了携带压缩军粮穿越沙海的计划。

第一,压缩干粮不需要蒸煮就能够食用,第二,重量轻,饱食感足。

而且还能够保证将士们有足够的体力维持一整天的大强度运动。

若是常规的大唐军粮,就是小米,一天至少三斤,二十天,那就得六十斤的负重。

而且小米都是生的,还得需要燃料进行熬煮。比起压缩军粮的适用性,实在是天差地别。

并且这是左卫大军已经反复验证过的。为此,李世民欣然下令,制作五万人份一个月的压缩军粮。

李绩嚼巴嚼巴,将那一块压缩军粮啃了一半,实在是太干了点,接过了侍卫递来的水灌了一大口。

这才满足地砸了砸嘴,辞别了唐俭,离开了这压缩军粮制作工坊。

十数日后,军备已然齐整的侯君集与契苾何力终于率领大军驰出了长安,朝着那玉门关方向疾行而去。

……

交州城中,一干管事正陆陆续续地到达交州汉唐商行交州分行所在。

他们到达之后,径直穿过了分行的商铺,进入到了后院,虽然前些日子,刚刚获得了一次大丰收。

但是他们的脸上,都满是忧色,小声地议论着什么。

随着汉唐商行在交州大搞开发的消息从朝中传出来之后,不论是长安,还是洛阳。

大唐的达官显贵,还有世家大族们,都觉得不能再继续等待了。

毕竟一帮糙老爷们都抢在自己跟前在交州大肆采办土地,甚至陛下的爱女晋阳公主都在那交州之地获得了大量的田地。

再加上那一岁可以收三季的三季稻的出现,让无数人看到了机会。

所以,随着那些达官勋贵、世家大族的代表们纷纷抵达交州,虽然让交州的地价涨了一截。

但是,但凡是有点远见的人,在那些代表们到达交州开始大肆买地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不妥当。

因为南方的人口不多,特别是交州都督府一带的人口,根本无法消化那么多的粮食。

随着现如今开垦出来的土地,如果全部种上三季稻谷,一年的三季产出,当地的消耗,怕是连一成都不到。

那么必然会令整个交州的粮价跌到一个令人心疼的地步。

为此,大家都不禁忧心忡忡地开始未雨绸缪起来。

而今日的聚会,正是由汉唐商行交州分行的主管事程安要求召开的。

程安此刻正在仔细地看着那封来至泸州的书信,这封信的手笔,正是汉唐商行的发起人程三郎。

程安之前随海船南下去浪了一圈,回来之后,就正好知晓了那些人正在赶来交州的消息。

知晓了这个消息之后,程安也不禁有些蛋疼,正不知道应该如何是好的当口,却收到了这样一封来自于泸州的信。

第1260章 我家三公子,拿出了解决交州问题的好办法

程安在看到了信之后,原本心中的烦忧尽去,这才会有今天将汉唐商行诸位股东的管事尽聚于此的原因。

等到这些愁容满面的诸位管事都尽聚于此之后,程安笑眯眯地清了清嗓子。

“诸位,诸位还请静一静,今日程某奉我家三公子之命。

特地召开此次股东大会,正是为了解决大家担忧的事情。”

听到了这话,一位管事不禁奇道。

“怎么,莫不是远在泸州的程三公子已经知晓了咱们的难处?”

“正是。”程安点了点头大声道。

此刻,那十数位管事都已然安静了下来,目光落在了程家身上。

只不过,大家的目光里边满是疑虑,毕竟程三郎虽然很有脑子。

但问题是此刻他已经奉命前往泸州赴任,泸州那一摊子事,怕是他都还忙不过来。

居然有心思来解决这交州都督府的问题?

再说了,他们这些管事,哪一个没脑子?大家这些日子集思广益下来,也没能够想到一个好办法解决。

总之大家虽然都安静了下来,并不是相信了程安,而是都想要看看,程三郎能够想到什么样的办法。

“各家各府所采办的荒地,如今开垦也差不多过半了,而今,越来越多的势力,到这交州之地来采办田地。”

“其实这是好事情,只是,如果大家都种植粮食,必然会让这交州之地的粮价下跌到一个无人问津的地步。”

“而我家三公子也在听闻了这个消息之后,一直在考虑,用什么样的办法来解决这个危机。”

“直到我家三公子到了泸州之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特地从泸州送来了书信……”

说到了这,程安的嘴角扬起了一丝玩味的笑容。

“我家三公子,拿出了解决这个大问题的好办法。”

……

听到了程安满满自信之言,一名性急的管事忍不住站起了身来大声地道。

“还请程管事快快告诉我等,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才是。”

“其实很简单,我家三公子的意思就是,除了刚刚收获的这一季。

接下来,我们程家的田地,将会全部种植甘蔗。”

“甘蔗?”一干管事不由得面面相觑,不过很快就有人反应了过来。

“甘蔗,程管事,程三公子的意思是,种植甘蔗用于制糖是吧?”

“正是,除了制糖之外,还有其他的大用处,只是这些用处,程某不便明言。”

“若是诸位不放心的话,我可以先在此告诉诸位管事。

汉唐商行,将会收购所有交州产出的甘蔗。”

“价格不会低于市场价,另外,汉唐商行已经准备在这交州都督府修建一座大型的制糖工坊。”

“原来如此,该死的,我怎么没有想到……”一位管事一巴掌拍在了大腿上,满脸尽是喜色。

糖,是的,这玩意在什么时代都是供不应求的。

早年间,华夏民族还在中原地区,没有深入南下发展的时候。

甜味是极其难得的,只有蜂蜜,还有麦芽糖,才能够达到令有幸福的甜度。

之后,随着疆域越来越辽阔,随着甘蔗制糖的出现,出现了石蜜,这玩意程处弼一直叫它红糖。

石蜜的出现,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令人幸福的甜美味道。

这也是为什么天竺人敢拿细砂糖贩卖到长安的原因,就是因为人们对于糖类的需求。

不过,天竺的细砂糖,程处弼一开始开以为是特娘多高档的货色,直到上手了才知晓。

天竺人贩运来的细砂糖,分明就是碾碎成粉末状的红糖,跟细砂糖根本不是一个品种。

可为什么天竺人的糖敢卖到大唐的长安城来,就不得不说一个原因。

石蜜是完全看天吃饭的产物,纯度不足,甜度也远在红粮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