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634章

作者:晴了

“你居然做出这么多了?”李世民凑到了跟前,看着那被程处弼打开的木箱子。

里边码着整整齐齐的油纸包,程处弼抄起了一个油纸包,递到了李世民跟前道。

“这东西很容易制作,小侄就干脆多做了一些,省得到时候李兵部觉得太少,不够用来给将士们试吃的。”

李世民打开了那个巴掌大小,厚度不过半寸左右的油纸包,看到了里边露出来的压缩干粮。

李世民先是仔细地打量了几眼,又凑到了鼻子跟前闻了闻,不禁奇道。

“这到底是用什么做的,怎么感觉有股子奶香味,似乎还有果仁的味道……”

“叔叔好嗅觉,这里边掺有一定比例的羊奶,还有一些干果,芝麻什么的,不过主料是黄豆还有小麦。”

听了程处弼的解释,李世民忍不住扫了这小子一眼,不禁乐道。

“处弼贤侄,该不会这东西的原料,就是老夫赏赐给你的那些吧?”

……

程处弼嘿嘿一乐,抄起了另外一块,掰了一半,递给了旁边的赵昆。

“来,赵叔你也尝点,不过最好就着水吃,不然太干。”

李世民也尝了几口,便放了下来,而这个时候,李绩终于匆匆地赶到了甘露殿。

看着摆在甘露殿中的那三千斤压缩干粮,亦是吃了一惊,仔细地询问起了程处弼。

听到了程处弼的解释,这样一块半斤重的干粮,就足够普通将士半天的消耗。

李绩忍不住也抄起了一块品尝起了味道。

而程处弼继续侃侃而言地解释起了这干粮的便携性。

吃了好几口之后就觉得嗓子眼发干的李绩赶紧灌了口茶水,看向一旁的李世民

而李世民听了程处弼的解释,他搞的这压缩干粮所使用的这些食材。

怕是三十斤压缩干粮所消耗的原料,怕是足以买下一百斤小米。

但问题是,如果程三郎制作出来的压缩干粮,一斤就能完全满足一位大唐将士一天的能量消耗。

而小米却需要差不多两斤半的份量,如此一来,原本只能背负十天口粮。

也就是差不多二十五斤口粮负重的大唐将士们。

相当于背负了二十五天的口粮,若是再加上五斤,那可就是一个月不需要任何补给。

不但极大地减轻了大唐后勤运送辎重的困难,而且还提高了大军的行动效率。

李绩也看到了陛下的表情,上前一步,朝着李世民低声进言道。

“陛下,臣想拿这些压缩干粮,给将士们试上一试。

看看是不是真的像程三郎所言般耐饿抵饥,又还能够让将士们有力气行军作战。”

“若是真的可行的话,倒也可以试制一批,以备不时之需。”

“特别是若是我大唐武贲在需要长途奔袭,深入敌境腹地之时,若能够有这样的军粮,倒可以解决许多的困难。”

听到了李绩之言,李世民也不禁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既然李卿你有此言,那就照你之言,拿去让将士们试上一试……”

站在一旁的程处弼听到了这二位长辈的讨论,忍不住插嘴道。

“小侄倒觉得,若是李绩叔你想要试验的话,最后是分组试验。”

听到了程处弼在身边叽叽歪歪,正在担忧自己半年俸禄要插翅而飞的李绩顿时不乐意了。

“看来处弼贤侄有自己的想法是吧?来,给老夫好好说道说道。”

程处弼看到李绩斜过来的目光,不过他倒懒得跟这位长辈计较。

毕竟自己很快就成为胜利者,没必要跟即将失败的倒霉鬼计较。

“不不不,小侄的意思是,可以将试验的将士分成两组,一组仍旧按过去的配给发放军粮。”

“另外一组则用这压缩干粮作为军粮,如此一来,更容易比对出结果。”

李绩虽然心中不爽,可是听到了程处弼这番建议后,大巴掌重重地拍了程处弼肩膀几下。

“行啊,你小子,这个办法不错,陛下以为如何?”

李世民看到一脸黑线的程处弼吡牙咧嘴地揉着肩膀,差点乐出声来。

算了,懒得理会他们在底下的小动作,李世民抚着长须点了点头。

“既然你觉得程三郎的建议不错,那就如此。”

至于这两人之间的赌约,自然是要等到实验有了结果才能分出胜负。

……

清晨,又是早朝时分,官员们正朝着两仪殿前行,一名官员凑到了相熟的同僚身边。

“兄台,昨日内子到你府去拜访嫂夫人,说是你府中已经用上了贞观炉。”

“原来是贤弟,没错,前天才拉回来的,你也知道,贱内身子不好。

所以听闻了那贞观炉烧泥碳比用木碳取暖强得太多,刘某就让下人去订了货。”

“昔日若是屋子里边取暖,所耗的木碳,一天就得十来斤,而且还不暖和。”

“自打用上了那贞观炉后,整个屋子都温暖如春,而且一点味道也没有,实在是舒服。”

“是啊,顾某也听内子回了府之后,就开始发了牢骚,说是家里边一点也不暖和。

哪像兄台府中,烧着那贞观炉,整个人都暖洋洋的,而且一点异味也没有。”

“所以就想问一问兄台,到底是在哪家铺子订的,小弟一会得空,也去订上几个……”

不远处的几位官员,他们讨论的主题,也同样是那烧泥碳的贞观炉。

随着报纸关于铁炉子的宣传和推广,几乎在第一时间,长安城内外以及周边州县的铁匠铺都差点要忙疯掉……

第951章 我说茂公老弟,你跟那程三郎打什么赌?

不为别的,就因为这玩意是名声如雷贯耳的程三郎搞出来的,又得一了陛下的赞赏,并亲自命名。

想想吧,这玩意可是陛下都试用过的,那还能差到哪去?

在看到了报纸上的宣传那一刻起,有不少的铁器铺子就开始让师傅制作,然后买来了泥碳,把贞观炉给烧起来。

摆在了自己的铺子门口,让那些走过路过的路人们,能够感受到那铁炉子温暖人心的力量。

哪怕是之前不看报纸,成日只知道辛苦劳作的百姓们。

在路过铁匠铺子,感受到了这样的热烘烘的暖意。

也会起心打听打听这到底是何物件,为何摆在空地上,都会这么暖和。

这样的宣传效果,实在是给力到了极点,订制量呈现出暴发式的增长。

房玄龄抚着长须,正在乐呵呵地跟着马周一边朝着两仪殿前行,一边小声地嘀咕。

他们所聊的话题,也正是那这几日以来,惹得整个长安朝野都在谈论的贞观炉。

马周跟程三郎没打过多少交道,但是他还是很佩服这个挺能闹妖蛾子的年轻人。

“随着长安的人口越来越密集,导致现如今的木碳、竹碳越来越贵。”

“贫民百姓们经常都在为冬天的取暖发愁,而现在,居然又多了一条路子。”

房玄龄点了点头,深以为然地道。

“一斤木碳的价格,买上七八斤泥碳都够了,这还是运到了长安城内的价格。”

“而且关中泥碳可是有不少的,只是过去,由于用的人太少,所以采办泥碳的量也不大。”

“如今随着这贞观炉了出,怕是那些原本跟泥疙瘩似的玩意,已然又成了金疙瘩喽……”

“还好陛下有先见之明,严令控制泥碳价格。”

“陛下已经开始按排工部多派匠人寻找泥碳,准备新开掘更多的泥碳,以供应百姓。”

“房相府中,想必也用上此物了吧?”

“哈哈,那可不,我家那不成器的二郎,是直接从程三郎那里弄来了一个贞观炉。”

“当时老夫还不太乐意,觉得这小子是瞎胡闹,可结果等烧起来之后,可真是暖和啊……”

说到了这,房玄龄不禁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老二自打跟了程三郎。

虽然成日不着家,可好歹懂事了不少似的,跟自己在一起的时候,倒比过去话多了不少,有问有答。

哪像昔日,蹲在自己跟前简直就像是一块木头,半天都放不出个屁,实在让人不痛快。

……

同一时刻,两仪殿内,那些宦官们正在忙碌着。

原本耸立于两仪殿内的八个巨大的用以烧碳取暖的铜炉已然撤走。

此刻,换成了八个约有半人高的造型十分精美的贞观炉,下面都垫上了约有尺许厚的石板隔热。

在炉身上,甚至还浮雕起了漂亮的纹饰,而在贞观炉的周围,特地用栏杆圈起来。

这是为了防止这温度很高的贞观炉,烫伤某些好奇心旺盛而意图作死的人。

这玩意跟程处弼当日进献的铁炉子在外形上的差距。

简直就像是优雅而又充满艺术感的金属雕塑跟路边的铁疙瘩区别那么大。

而这八个大型贞观炉所散发出来的热量,让整个两仪殿内,都变得十分的温暖。

跟昔日用碳炉取暖的感觉,简直就是天差地别。

另外,遵照陛下的吩咐,在天子御案后方也搞了两个铁炉子。

过去天子一直都嫌腚太寒,现在既然要更换供暖设施,自然也要满足陛下要求供暖充足的心愿。

等到臣工们已然聚集到了两仪殿外,随着鼓声被敲响,武孔有力的力士将沉重地殿门缓缓地推开。

就在打开殿门的那一瞬间,一干朝庭重臣们,都感觉到了一股子暖风,迎面拂来。

“居然这么暖和了……看来,陛下还真是关心我等,你们看,这里边原本的碳炉都换成了贞观炉了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