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593章

作者:晴了

看到了宁忠那一脸的诡色,李承乾摸了摸有些臊的白嫩脸庞,旋及很硬气地挺直了身形。

他这绝对不是故意去偷听,只是觉得自己作为这两位的顶头上司。

为了避免他们发生激烈的冲突,自己才会在这里静待时间,好及时进去劝阻。

看到这于志宁家伙如此倔强,程处弼一脸嫌弃地摇了摇头。

“于詹事啊,我还以为你已经学聪明了,没想到……”

看到程处弼那副令人讨厌的表情,于志宁整个人都不好了。

“程三郎,你莫要再三挑衅老夫,惹急了于某,一会我,我去殿下那里弹劾你。”

“挑衅你?我就问问于詹事,当初我们为何要向朝庭进献那一百四十万册典籍。

又为何要请陛下恩准太子殿于在东宫试养阉猪?”

“自然是为了助威太子殿下,平息朝野对于太子殿下的议论,提振太子殿下的声望。”

于志宁已然搁下了筷子,警惕地打量着程处弼。

“若是还有类似的事情,你觉得太子殿下去做了,会有什么坏处不成?”

于志宁张了张嘴,半天吭不出一声来。

而站在屋外的李承乾频频颔首不已,甚至还冲身边的宁忠小声地评论了句。

“还是处弼兄知我心意。”

一旁的宁忠点头以示附合之余,隐蔽地翻了个白眼,实在是不知道应该说什么了。

反正自己说什么,想必殿下都听不进去。

反观程三郎那家伙就算吱上一声,太子殿下都会脑补成处弼兄是为了他着想。

“太子殿下观政、听政,这修的是殿下的思维方式。

而太子殿下做的那些利国处民之事,则是太子殿下的在身体力行。”

“这就是为什么陛下对于太子殿下所作的这些事情,赞许有加的原因。”

说到了这,程处弼滋了一口酒,看向被自己说得哑口无言的于志宁。

又适时的补上了一刀,这他知道敢对自己的下场。

“倒是于詹事你的想法,我多少能够猜测出一些来,不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听到了这话,怎么都觉得这话既扎心又刺耳的于志宁不乐意地明着程处弼看过去。

看到这家伙一脸洋洋得意,一脸挑衅地打量着自己。

最终,满肚子郁闷的于志宁长叹了一声。“你说的这话,也太难听了。”

“于某的想法是,太子殿下,如今储位稳固,既然如此,又何必再生枝节?”

这话让李承乾不乐意地皱了皱眉,撩起前襟就想往屋里走。

第890章 孤不惧之,便是数十载又如何?

不过很快,他还是强忍住了冲动,想要好好地听一听处弼兄会怎么应对。

程处弼不乐意地搁下了筷子,朝着于志宁反问道。

“于詹事啊,你可是太子詹事,相当于是太子殿下的大管家,更是东宫的主要主事者。

东宫属臣的表率,你这样的态度,可有考虑过太子殿下的感受?”

于志宁同样也很不乐意,总觉得自己才是东宫的大佬。

却老是被程处弼这个粗鄙武夫瞧不起,心中甚是恼怒地道。

“程将军,那照你的意思,太子殿下想做什么,我等就由着他不成?”

“太子殿下提出了建议,既然他是有心要为朝庭做事。

这个想法有错吗?既然你也觉得没错,那我们应该做的就不是去阻止。”

“而是应该去替太子殿下出谋划策,想一想,怎么做出一件利于朝庭,利于百姓的事情来。”

于志宁呵呵一乐,没好气地朝着程处弼一礼。

“既然程将军你如此气定神闲,想必你已然心中有了腹稿,还请直言相告。”

看到于志宁那副气极而笑的模样,程处弼心中份外舒爽,果然,怼人更容易令人念头通达。

“你还真别说,我的确有一件既利于国,又利于民的好事。

既然于詹事你这么诚心诚意的相问,我便告诉你也无妨……”

“……”于志宁一脸黑线地瞪着这个洋洋得意的程处弼。

老子在怼你好不好,拜托你的脑回路能不能正经一点?

等了半天,看到于志宁仍旧是那么一副气鼓鼓的模样,程处弼正要开口,就看到了李承乾从屋外快步行来。

“处弼兄,是什么样的好事,可以让小弟去做?”

“……”程处弼与于志宁的目光都落在了这位太子殿下的身上。

然后扫了一眼跟随着太子殿下步入屋中,一脸诡色的宁忠。

得,有过偷听前科的太子殿下,十有八九方才又在蹲墙角。

……

程处弼与于志宁两个老司机都反应了过来,赶紧起身给太子殿下见礼,就像没有看穿太子殿下又在偷听墙样一般。

李承乾略有些腼腆地一笑,还是忍不住主动开口道。

“二位不必多礼,快快坐下吧,方才孤溜达了一圈,刚好到门口,就听到了处弼兄你那句话。”

“事情是这样的,臣作为医者,在太医署呆的时间也不算短,知晓了不少大唐医家的情况。

我朝的医者,所使用的医书,以及太医署所用的医学著作。”

“有些是直接承自上古,有些则是经过历朝历代的修订编撰的医书。”

“即便是前隋的名医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至今也有三十余载。”

而大唐王朝立国至今,不论是民间医者,还是官方的医官,所使用的医学著作,也都是比较不成体系。

甚至于有些医家,居然还是以秦汉朝时间编撰的医书为基础进行学习。

各朝各代,对于许多疾患的称谓,甚至都不统一,而用药,也会有差异性,并且在治疗手段上,同样也有差别。

而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还有各种药方的辩证,许多良方,却仍旧未能够广泛的传播开来。

还有就是,从《神农本草》只记载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直到陶弘景又增三百六十五种。

但程处弼这位后世的医学生虽然不读中医,却也知晓后世的中药大辞典有多厚,曾经问过学中医的同学才知晓。

建国后的中药大辞典,所收录的中药材就足有五千七百多种,大部份都是植物药,接近五千种。

剩下的一千种左右则是包括动物药,以及八十多种矿物类药物。

而这个时代,哪怕是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又添了三百六十五种加起来才不过七百多种药材。

就像胡博士告诉程处弼,例如那黑胡椒,味辛性温,可补脾、肾,有温阳驱寒,下气消痰的作用,对于缓解风寒有一定的好处。

还能够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泄泻,并且他是有实操经验的。

但问题是,至今为止,却无有医学著作将其列入药物之列。

所以,程处弼在兴办私学的时候,又邀请了那么多的艺术大师加盟。

为的就是能够在时机成熟的时候,编撰大唐的医药大辞典。

……

听了程处弼的这番陈述,李承乾愣愣地看着程处弼,小心肝已然呯呯直跳。

甚至又重新抄起了酒杯开始继续喝酒吃肉,心里边则是越来越亮堂。

直到程处弼砸巴着嘴皮子,抄起了一旁的茶水润嗓子之际。

李承乾的目光落在了身边同样听得一脸懵逼的于志宁身上。

“于卿,你觉得程卿的这个提议如何?”

于志宁按捺住心头的悸动,目光直勾勾地看着这个一抬屁股就能蹦出一个好主意的程三郎喃喃地道。

“殿下,程将军的这个提议,臣十分认同,但是听了程将军的这番分析下来。”

“臣觉得,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里边要做的事情,那可是太多了。”

“但若真是能够编撰成功的话,那这可真是一件,造福万民的医学巨著……”

程处弼看到一脸意动的李承乾,还有那位同样目光也开始变得热切起来的于志宁。

呵呵一乐,先给这两位浇上一瓢冷水,让他们冷静冷静。

“这是自然,我大唐地大物博,单单是派遣人手,前往我大唐各地搜集药材,绘制药材形状,编撰药典。

怕是所耗之时间少则数载,多则十数载,若是半途而废……”

李承乾看着程处弼,不禁笑了起来。“处弼兄可愿助小弟一臂之力?”

“……这是臣的本份,尽是臣的心愿。”程处弼当既郑重地点头应诺道。

李承乾的目光看向了于志宁,于志宁亦与程处弼一般向着李承乾作出了表态。

李承乾站起了身来,在屋中缓缓踱步,双手紧握成拳,目光坚毅地道。

“孤不惧,莫说是十数载,便是数十载又如何?能为天下黎民百姓做些事情,孤焉有不乐意之理?”

“前隋立朝不过短短数十载,都能够有《诸病源候论》流传于世,我大唐之盛,更胜前隋。”

“我父皇仁政爱民,体恤天下黎庶,孤为太子,国之储君,自然也要效法父皇……”

第891章 咱们的做法,完全可以与《括地志》般类似

太子李承乾很激动,程处弼倒也能理解,这位年纪轻轻,性格比较活泼好动的太子殿下。

成为太子之后,这么些年来,简直就像是被圈养的哈士奇一般,很不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