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450章

作者:晴了

“你小子发明创作出来那三几个月就可以印刷出过百万册书籍的印刷术,也同样是在挖那些世家门阀的根子。”

“毕竟许多的诗书典籍,非世家大族才有那实力和财力能够珍藏。

也正是这个原因,世家大族才能够借着掌握的书经典籍,招贤纳士。”

“若是有了这印刷术,那些几乎掌握着天下大半印书坊的世家大族,你觉得他们会眼睁睁的坐看而置之不理?”

“说个最简单的法子,老夫让长安城内外从事此行业的万余人罢市。

就说你这活字印刷术断了大伙生存的饭碗,是想要大家伙的性命。”

“再加上有那些朝中的臣工遥相呼应,你觉得,陛下会怎么选择?”

程处弼砸了砸嘴,已然反应了过来,还真是这个道理。

陛下这是在帮自己苟发育,避免让自己发明出来的印刷利器,成为受天下诸多世家门阀攻击的要害。

“陛下不把这事摆到台面上来,如此,那些世家虽然很忌惮,但至少他们抓不着要害。

如果一来,他们也就没办法把劲捏成一个拳头往一处使。”

看到三个儿子都满脸心悦诚服地仰视着自己,程咬金呵呵一乐,将空了的酒杯搁到了案几上,语重心长地道。

“陛下这么做,既是在保持你小子,同样也是在保护你发明出来的那活字印刷术。”

“孩儿明白了,原来根子在这儿。”程处弼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毕竟这个社会,或者说在隋唐时期,世家门阀的力量还是极其强大,哪怕是李世民这样杀伐决断的英主。

也对世家门阀的力量很是忌惮,以致于朝庭编撰的《氏族志》,居然将清河崔氏,也就是程处弼娘亲的娘家,列在诸氏之首。

可是把李世民给恶心得不行,大怒之下,勒令重修,并且他还亲自下令,将李氏排第一,后族也就是长孙氏排第二。

单凭这一点,就可以想象一下,那些传承千多年来的世家门阀的影响力。

若仅仅只是因为一个活字印刷术,那些世家门阀只需要略施小计,裹挟民意,那就足以让朝庭应付得十分的狼狈。

或许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一点,李叔叔才会叮嘱自己,不可泄漏。

想通了此节的程处弼满脸心悦诚服地看向亲爹,虽然亲爹已经弃文从武,但是脑子之灵活,着实令现如今的粉嫩程三郎深感敬佩。

“还是爹英明,孩儿拍马不及也。”

“哈哈,你们仨小子,记住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好好孝顺爹,有的是好处给你们。”

三颗脑袋齐刷刷地上下晃动不已,程处弼觉得,下次再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题,嗯,找爹就行。

有靠山的感觉,果然还是觉得无比的舒坦与安稳。

……

“吴兄,你这是去哪了?”一位刚刚入京,正在准备着应付春夏之交的科举的读书人。

看到了比自己提前数日入驻长安的儒生一脸兴冲冲地正要离开客栈,赶紧问道。

“原来是辛贤弟,你这是上哪去了,来得正好,快快随我同去长安县衙领书。”

“领书?”辛茂将一脸懵逼地看着这位拉扯着自己前行的吴兄。

“你莫非忘记了,昨个我跟你提及过的,太子殿下向朝庭献书一百余万册,陛下龙颜大悦,恩准将这些书籍交给礼部和国子监分派。”

“就是为了分派给咱们这些出身寒微的寒门士子,咱们只需要拿着籍书还有路引,到长安县或者是万年县,就能够领到《三字经》、《千字文》各一套,《论语》一套。”

“真的假的,朝庭居然如此大方?”

家境贫寒,来到了京师赶科,住在这里城郊,显得有些破旧的客栈里,就是为了省钱的辛茂将下意识地抬起了脚步跟着吴兄前行。

“这可不是朝庭大方,都是太子殿下的功劳好不好?”吴某人洋洋得意地向着刚来的辛茂将解释起了前几日元旦之际。

太子殿下入城,百多万册书籍入城的壮观场面,听得辛茂将悠然神往不已。

“可惜小弟晚来了,不然,说不定也能够一睹太子殿下的风采。”

“那可不,太子殿下,最是仁厚不过,而且颇有贤名,前年的时候,皇后娘娘得了重疾,后来痊愈之后。”

“太子殿下奉陛下之命前往晋阳替父还愿,结果路遇惊马摔折了腿。”

“这本就不是什么大事,可是啊,总会有一些奸佞胡说八道,说什么太子足疾,是因为什么德行有亏,我呸!”

“断了腿,怎么就跟德行有了联系?”辛茂将也是一脸的不以为然。

第667章 领书的士子,头疼脑热的印刷行业郑行首

“那可不,好在天佑太子,太子在骊山汤泉宫治疗足疾,仍旧心忧天下贫寒的读书人。”

“深知现如今像你我这样的寒门士子,读书艰难,故尔这才设法筹措一百四十万册书籍。

以献朝庭,请陛下分发,以馈天下读书人。”

“今个一早,就有差役过来招呼,说是今日长安县,万年县都会分派书籍。

不过《论语》一日只会分派一千套,先到者先得。”

“若是贤弟你再晚来一会,怕是就喝不到头汤了。”

二人匆匆地赶到了长安县县衙外,就看到了无数儒生打扮的人已经排起了长龙。

操着天南地北的口音彼此寒暄不已,二人也快步挤到了后面。

而前方,那些儒生走到了书吏跟前,书吏接过他的籍书和路引,仔细地询问几个问题之后,将这些内容录于纸上。

交给旁边的主管官员,由着主管官员盖上了印鉴之后,这位身上的衣襟浆洗得有些发白的中年儒生。

从一名差役的手中,接过了一本《三字经》一本《千字文》,还有一套共七册的《论语》。

那位差役一边递过去,一边还特地交待道。

“一人只限领一次,别想着在我们长安县领过了又跑去万年县领。

若是查实,不但你们领到的书籍会被罚没,甚至可能会失去参加科举的机会……”

“多谢官人,怎么可能,能够得到这样一套,已是天大之幸也,草民谢过官人,谢过太子殿下……”

这位中年儒生激动得面色发红地将这九本崭新的书籍用一块布包裹起来。

紧紧地抱在了怀中,这才喜孜孜地快步而去。

等到辛茂将与吴兄排队排到领书的时候已然过去了一个多时辰。

而后方的队伍,非但没有减少,反倒是人越排越远。

辛茂将与吴兄二人仍旧十分幸运地是前五百个之列,二人都拿到了《千字文》、《三字经》和《论语》。

在那些无数尚在排队的儒生羡慕嫉妒的目光中,二人也是匆匆地抱着怀中的书籍快步而去,似乎生怕被人抢走一般。

他们就这么一路疾步而行,甚至忍着饥肠辘辘,一直就这么走回到了那间客栈,这才松了口气。

“小二,快点,给我们送壶水来,再来两份汤饼。送到我们的房间来……”

听到了店小二的答应声后,二人钻到了院里,来到了较为偏僻的一个角房。

这是二人合租的,价格相比起长安城内的客栈来,简直是便宜到令人发指。

二人坐在屋内,放下了各处怀中的书籍,不约而同地放声大笑起来。

辛茂将端来了盆水,将手擦洗了一遍,这才小心翼翼地拿起了这些抱了一路的书籍。

崭新而又干净的《论语》,打开之后,里边的字迹都十分的清晰,没有半点墨块浸染的污痕。

远比他昔日在老师那里读到的那套《论语》更加的精致。

纸张的质量虽然比不上那种难得一见的贡纸,却也属于难得一见的坚韧纸张。

只要自己精心珍藏,放上个二三十年怕都不会有问题。

“不愧是太子殿下的手笔,这字迹,应该是印刷的吧?”

吴兄仔细地打量着里边那过于僵硬,有些缺乏艺术的飘逸感的字迹,十分笃定地道。

“肯定是了,若是抄录的书册,就算是一万人,想要抄录这一百四十万册,怕是三年五载也够呛。”

辛茂将郑重地将《论语》摆放到了一边之后,拿起了那本《三字经》道。

“这《三字经》莫非就是那位吃过熊心豹子胆,喝过狼心狗肺汤的程三郎的大作?”

一听到辛茂将提及程处弼,这位吴兄顿时精神一振,满脸神往地道。

“正是,传闻这位程太常可是有天纵之姿,不但武勇过人,力能举鼎,其文才诗赋,亦是天下罕有……”

就是他们在客栈中,聊及程三郎过往的英雄事迹的当口。

也有一些拿到了书籍的儒生,在半道上,就被人花了平时书坊一倍甚至是两倍的重金,从他们手中拿走了书籍。

不多时,那位曾经想要去找许大师麻烦的郑行首的跟前,就摆放着几套花大价钱从那些贫寒儒士的手中采办来的《论语》,还有《三字经》与《千字文》。

此刻,他的跟前,好位几雕匠和印书坊的印匠,正各处拿着一册书籍仔细地打量,甚至于还拿口水去粘纸张。

其中一位印匠干脆撕下了半张纸,放进了口中仔细地咀嚼,看得郑行首满脸不自在。坐在郑行首身边的一位年轻公子也是满脸嫌弃。

不过还是由着这些印书坊的老司机们一边继续操作一边低声的交流。

足足过去了两刻钟,他们得出的结论就是,这是印刷出来的书籍。

“但是这纸张着实与我们所用的纸张不同,感觉更加的坚韧,吸墨性更佳,虽然逊色于贡纸,却也不会差得太多。”

“他们所用的纸张,其材质应该不是木头,其味道,倒也有些类似于稻草或者是芦苇。”这位正是方才把纸扔进嘴里边品尝滋味的那位工匠大佬。

“其他还有什么?”

“还有就是他们印刷的字迹很清晰,而且行首收罗来的这些,字迹几乎没有区别。

而我们印书坊的雕版,若是以泥版或者是木版,最多只能印刷出一两千页,怕就已经不能再用了……

当然,小人猜想,或者他们用的是我们不知道的坚固材质,兴许是石版也说不准。”

郑行首旁边坐着的一位年轻公子突然冒出了一句话。“为何不用更紧固耐用的金属来制版?”

“……”那七八位老匠人齐刷刷地用看傻子的目光打量向这位年轻公子。

把这位身份显贵的年轻公子看得浑身不乐意,脸色顿时一板,就要发作。

好在那郑行首及时地开口解释道。“三公子有所不知,金属的质地过于坚硬,使之雕琢十分的困难,且金属无法吸附墨汁。”

“不吸附墨汁,那便无法将字迹拓印下来,自然也就……”

“原来如此,是某失言了。”这位三公子略微有些不太好意思地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