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414章

作者:晴了

程处弼觉得自己这位作者不吐血,怕是那些前来围观热闹的市井百姓们怕也会纷纷皱眉掩耳走避。

嗯,这帮子家伙也不适合,程处弼目光一转,怎么办,还能有哪一个大集体适合朗读者这样的工作?

程处弼站起了身来,开始在亭中走动,思考。

李承乾呷了一口清肝明目的菊花茶,欣赏着亭外的绽放的菊花,时不时看一眼处弼兄。

唔……不是孤不用脑子,而是孤实在是在干舆论宣传方面不擅长,这样的重任,还是交给处弼兄自己思考比较好。

程处弼目光移出了亭外一扫,看到了立身于亭外不远处,精神抖擞,意气昂扬的左卫精锐。

不由得两眼一亮,咦……等下,太子此番前往骊山汤泉宫,来的可不止有左右卫率,还有左右宗卫率、左右虞侯率以及左右内率。

至于太子左右监门率则是负责东宫守备的,所以没有随行。

虽然因为是低调地伴驾上皇,不过前来的诸率的精锐加起来,也足有近千之数。

若是让这些大唐武贲之士,列阵于朱雀大街两翼,拱卫太子殿下前行,慷慨激昂地朗诵着《三字经》。

啧啧,程处弼已然脑袋里边有了画面感,的确要比歪瓜裂枣的东宫属臣,又或者是娘里娘气的宦官集团,要强过太多太多。

“殿下,臣已经有了万全之策。”程处弼当既一扭屁股,朝着李承乾一礼,无比自信地道。

“哦?不知处弼兄策将安出?”

“他们最适合!”程处弼并指如剑,指向了守在亭外的那些精锐护卫。

于志宁看了外面一眼,整个人都不好了。让一群粗鄙武夫来念那玩意,那岂不是打他这位东宫头号文官的脸吗?

“……程将军,这不妥当吧?你让一群粗,咳……一群军卒来朗读这《三字经》,会不会显得太……”

“那于詹事你能有更好的主意吗?”程处弼摊开了双手,朝着于志宁道。

“之前我说让东宫诸官念,你不乐意,你总不能让宁公公领着一票宦官来念吧?”

“???”宁忠一脸黑线地扫了一眼程处弼,又看了一眼于志宁。自己真特娘的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咱家可是屁都不吭一声,你们能不能别老找咱家的麻烦?

“程将军,于詹事,咱家可念不了,毕竟,嗓子不好。”宁忠是一位很有自知之明的宦官。

当着满长安百姓的面去读《三字经》,宁忠觉得自己可没有程三郎那样的厚脸皮。

再说了,以他为代表的东宫宦官都是不完整的男人,嗓子又尖又娘,平时需要他们开腔的地方还真不多。

于志宁目光呆滞地看着程处弼,嘴开合了半天,愣是找不着适合的理由来反驳这货。

东宫属官都是读书人,还真没办法像大唐的军伍之士那般可以如臂使指,敢不听军令,那帮子糙老爷们直接按军法剁脑袋都敢做。

但是自己可以吗?不好意思,不行……这让于志宁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

既不乐意看到那些粗鄙武夫去朗诵《三字经》抢风头,也明白帮东宫属官做不到如军伍般服从上级。

“若是随行的千余军卒,肃穆前行,拱卫殿下行于朱雀大街,齐声而诵《三字经》。

这效果,肯定要远远好过于让东宫属官和宦官。”

程处弼洋洋得意地看向李承乾道。“殿下,臣真的觉得此法可行,还望殿下恩准臣来主持操办入城典礼。”

李承乾看着处弼兄那副迫不及待,兴奋地得难以自抑的模样,虽然很想直接点下脑袋。

可是一想到处弼兄那但凡是但事情就很容易闹妖蛾子的惯例,让他不禁有些犹豫。

“要不这样,处弼兄你来主办,让于詹事协助你如何?”

“那当然没问题,如此一来,也才显得殿下身边文武齐心嘛。”程处弼倒不觉得有何不妥。

李承乾左思右想,还是觉得有些不太妥当,毕竟照处弼兄这办法搞下来,闹腾的声势,必定会不小。

这样一来,也不知道父皇那边会怎么想,终究自己只是太子,总不能太过喧宾夺主。

“孤……孤还是觉得心里边没底,要不,孤先跟父皇说一声吧。”

程处弼倒也没办法反对,这事要是李世民不乐意搞配合,怕还真搞不定,毕竟如果没有事先打招呼。

呵呵……之前已经欠了五百贯,要再不提前打招呼又要搞一场声势浩大的入城仪式,程处弼觉得到时候就不是增加几百贯债务的问题了。

“说是必须要说的。”程处弼点了点头,眼珠子一转,哎哟,自己岂不是又可以浪回长安一趟?

“要不,臣亲自回长安走上一趟,直接禀报陛下?”

“毕竟臣才是主事者,由臣去禀报陛下最适合。

另外,臣还得去查看一眼印书坊那边的进度,也好跟吴王殿下商议一下,到时候筹办车辆运送书籍入城的问题。”

……

话都说到了这份外,所有人都无话可说,一致通过了程处弼的提议。

不过程处弼并没有第一时间就回长安,而是先将诸率的将领都聚拢到了一起。

向大家宣读了太子教(太子的正式命令称教)。

等到听完了太子教的内容,是让他们背下《三字经》的全文时,一干糙老爷们全都傻在了原地。

一位四十出头,斗大的字认不了几箩筐的郎将差点就疯了。

“程将军,殿下他这是想要干嘛,我们这些糙老爷们去背那玩意有意思吗?”

“就是,我等乃是军中健卒,又不是那帮叽叽歪歪的读书人……”

“少他娘的胡说八道,没看到于詹事在,于詹事实在不好意思。

王郎将他没别的意思,这小子嘴笨,莫跟他一般见识。”

“……”作为被太子殿下指派前来协助程处弼的于志宁,只能黑着脸懒得搭理这帮子不会说话的粗鄙武夫。

第609章 对于足癣,程处弼真可谓是印象相当的深刻

程处弼没有想到,原本自己想得好好的规章条陈,居然在一开始就遇上了阻力。

不由得心中大恶,大巴掌猛地一拍案几喝道。“什么意思,殿下的太子教你们难道还想违逆。”

“莫非尔等都忘了尔等乃是东宫诸率军人的身份了吗?”

程处弼愤怒的咆哮声,再配合上那份被他举得高高的太子教,很快就弹压住了那些家伙。

不过看到那帮诸率的副率、郎将等人都面带不悦。

作为武家子弟,被亲爹言传身教过的程处弼自然很清楚,打一棒子之后,不给点甜枣是不成的。

“诸位将军放心,殿下之所以要用上我等,正是因为我等忠心耿耿于殿下,效忠于殿下。”

“遍数东宫,唯有我东宫十率的武贲健卒,才能够有足够的精气神办下此事……”

程处弼几番言语下来,一干诸率的老司机们总算是面色转和,虽然对于背诵《三字经》那玩意有些不乐意。

可是程大将军家的程三郎还真说对了,唯有咱们这些行伍之人,才能够真正做到整齐划一,令行禁止。

看到这些家伙的情绪转变,程处弼自然是打蛇随棍上,再扔下了一颗甜枣。

“……另外,但凡是能够在十日内背诵下来的士卒,每一位,都能够得到两百文钱的奖励。”

“当然,若是十日之后才背诵下来的士卒,只能领到一百文的赏钱。”

“若是到得二十日才能够背诵下来,那就只有五十文……”

“程将军,你说的是真的?”虽然两百文钱,对于他们这些郎将而言,算不得什么。

但是对于他们麾下的那些大头兵而言,两百文钱可真不算少。

“呵呵……只要你们觉得可行,那本官现在就去向殿下禀报,向殿下请来太子教。”

太子教已经下了,没奖励也得背,既然背《三字经》已经是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背了还能有钱拿,谁不乐意?

最终诸率的将军们都纷纷表达了一定会传达下去,保证让那些弟兄们都打起精神来,努力拼搏背书。

朗朗上口,让人过目而不易忘的《三字经》,的确要远远比《千字文》或者是《论语》好记太多。

……

刚刚把那帮子糙老爷们搞定,程处弼这才回到了自己的院子,开始的收拾行装,窜回长安城浪个几日。

不但要去禀报皇帝陛下,还要让李恪那哥们赶紧准备几百本《三字经》运来骊山应个急。

好让那些糙老爷们都能够人手一本《三字经》既背书又识字。

千余字而已,一个半月的光景,有奖励在前面勾引着,相信那些大唐武贲之士应该可以用背诵下来。

这边行装还没收拾完,程处弼就见到了李世民派来传讯的护卫。

“足疾,李靖李大将军……”程处弼轻拍脑袋,想起了之前,得胜还家的亲爹程咬金曾经提过一嘴。

这位李靖大将军脚汗很大,烂脚丫很严重,前些前就需要杵拐杖。

而这一次军旅劳顿下来之后,又于次复发,返回长安的时候,只能一路乘车而返。

还让自己抽空去给李大将军去看看,这边自己还没抽着空,那边皇帝陛下居然也传来了消息。

这下子,程处弼开始认真的地思考了起来,该怎么解决足癣这个问题。

唔……足癣,又称脚气(不是缺乏维生素B1导致的脚气病),烂脚丫,又叫香港脚,系致病性真菌感染引起的足部皮肤病。

这玩意不但具有传染性,而且还在全世界广为流行,可谓是最早的风行全世界的病种之一。

由于人的瞳底和趾间没有皮脂腺,从而缺乏抑制皮肤丝状真菌的脂防酸,生理防御机能较差。

偏偏这些部份的皮肤汗腺又十分丰富,出汗比较多,加之空气流通性差,局部潮湿温暖,有利于丝状真菌的生长。

这是一种很顽固的病症,一般而言,夏季发作最为厉害,等等到冬天的时候病情多会好转。

对于足癣,程处弼真可谓是印象相当的深刻,毕竟伴随了他几乎整个童年和少年生涯。

早年的鞋大多不透气,偏偏小娃娃,哪个不爱闹腾,一野野一天,等等到晚上脱下鞋袜,啧啧……

那股子味道,绝对是令人印象深刻,程处弼可是记得很清楚,自己十一岁就有了那玩意。

没患上过足癣的人不知道,患上了才明白,那种病绝对是一种类似于噩梦的存在。

痒到头皮发麻,痒到让人恨不得拿水烫它几下,有时候,不搓它,它在那痒,等你真伸手去搓。

呵呵……搓着的时候爽,搓完之后则会更痒,特娘的……

现在程处弼一想起来都还有些头皮发麻,忍不住活动了下脚趾。

犹记得当时住校的时候,一间寝室,六个爱运动,喜欢踢球的熊少年,齐刷刷的重症足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