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412章

作者:晴了

那是因为光亮、发达、吉利这六位,都是程处弼已经认可的弟子。

而且都不乐意让其中某一对,一直跟随在程处弼身边。

而自己这一组则跟怨妇似地只能留在府中,得不到三公子的亲切关爱和严肃指导。

面对着这六个叽叽歪歪的家伙,程处弼还真不好说啥,最后灵机一动,便想出了这么一个极富有智慧的轮班制。

每一对弟子,跟随程处弼到骊山呆一个月,反正剩下的时间也就差不多三个月,刚好。

跟随程处弼到骊山汤泉宫,自然不是让他们在这里浪,程处弼要在这里对他们言传身教,特别是向他们传授各种理论知识。

留在长安卢国公府,当然也不是就能够瘫在卢国公里边成天吃吃喝喝睡吹打屁。

而是每天都要进行各种术式的练习,例如第一天摘除阑尾手术,第二天是摘除胆囊手术,第三天是前列腺摘除术,第四天是脾脏摘除术……依次类似,轮翻练习。

不但要做手术,还要他们写病历,观察被施术的鸡兔羊等动物术前和后术的情况,记录在案。

如果这些小动物在手术过程中,或者是术后死亡,那么他们还要进行解剖,明确它们的死因是自杀还是他杀。

还是因为手术过程当中,某一处的失误而导致的。哪怕是程处弼不在,管家富叔还有济叔会负责监督他们有没有偷奸耍滑。

等到程处弼回长安后,自然他们六个会全跟随程处弼左右。至于邓称心嘛,一来年纪还小,二来基础薄弱。

另外重要的一点是这小子心眼贼多,人又机灵,哄得六位程姓师兄心怀大悦。

都自动自觉地把他给排除在轮班制之外,这让冷眼旁观的程处弼不得不承认,油嘴滑舌,果然也是很有好处。

自己把这小子收为弟子,也不算亏,至少邓称心虽然在实际操作之中,逊色于他那六位师兄。

但是理论基础十分扎实,之前由自己口述,武媚娘亲笔抄录修订的那几本华佗科医学书籍,邓称心学习的成绩最好,理解能力也更强。

……

程处弼坐到了屋外,天气已经越来越凉,原本骊山上的各种野花,都已然不再绽放。

唯一尚在怒放地,便是一朵朵色彩各异,造型各异的菊花。看到了那些菊花,程处弼就不由得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关于自己才华横溢的传言,正是去岁的那一首被李世民起了一个名字非常啰嗦的赋菊诗开始。

至今日然过去了一整年的光景,正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程处弼唏嘘感慨了老半天,一回头,那三个家伙第一把都还没打完。程处弼不乐意地拍屁股站起了身来,决定离开院子出去溜达一圈。

毕竟今天吃过午饭之后已经打了一个多时辰的牌,作为太子殿下的专业医者,程处弼觉得应该刷刷存在感,提升一下影响力才对。

迈步离开了自己的院子,就遇上了那正好从隔壁院子里边晃荡出来的于志宁。

于志宁打量着程处弼,不禁一乐。“哟,程将军这是要上哪,怎么不打牌了?”

第605章 关老夫屁事,拿眼神鄙视老夫是几个意思?

“让他们玩,于詹事若是闲得无聊,就去跟他们玩上几把,我得去殿下那里逛逛,看看太子殿下的情况如何。”

于志宁搓了搓手指头,终于觉得自己作为太子詹事。

还是不能因为玩牌这样的小事情影响到自己东宫第一属官的责任。

“那咱们一块过去吧,一会回来,老夫再过来玩上几把。”

去程三郎的那里打牌,不但可以打牌消遣娱乐,还能够蹭上一顿色香味俱全的晚餐。

而且这小子那里用来治疗口疮的酒中精华,更是一绝,啧啧啧……

遗憾地是,自己想要从他那里搞点那玩意回府珍藏,偏偏程老三这小子不乐意。

还叽叽歪歪,说什么酒中精华那玩意属于是管制类消毒药剂,只能当他的面服用,不能外带。

搞得于志宁只能又气又乐地厚着脸皮,天天以治口疮之名前往程处弼的院子去蹭吃蹭喝。

但不得不承认,那酒中精华一开始的时候喝着觉得太过辛辣。

一旦入喉,简直犹如一把子烧红的刀子,从嗓子眼一直捅到腚眼。

可是之后那种舒爽感,绝对现如今大唐的各种酒类无法给予的。

经过了这些日子的相处,于志宁总算是渐渐地琢磨明白,应该怎么跟程三郎相处。

这位又杠又愣而且还很横豪的程三郎,你只能顺着毛捋,绝对不要逆着来。

反正一句话,别跟他杠,因为你根本杠不过他。

这小子虽然是个武家子弟,但是嘴皮子刁毒的程度,让打嘴仗经验十分丰富的斯文人于志宁都自愧不如。

二人连袂而行,朝着太子汤庭院而去,来到了庭院内,一打听,知道太子殿下正和太子妃在花园里边赏菊操琴。

程处弼不太理解地摇了摇头,小声地吐了句槽。

“赏菊就赏菊,操琴就操琴,两件事一起干,就不怕分散注意力啥也干不成吗?”

那位禀报太子行踪的小宦官和于志宁都一脸黑线地看向这位。算了,懒得搭理他,不然杠起来又没个完。

二人朝着花园行去,行不多远,便已经能够听到了悠扬的琴声,还有那幽远的洞萧声传来。

听到了萧琴之声,不消说,必定是太子殿下两口子又在打配合,这个时候,程处弼与于志宁很有默契地没有循声前往。

而是慢下了脚步在花园里边瞎溜达,毕竟,二人也不乐意看那对小夫妻在跟前眉来眼去。

再说了,万一那对小夫妻情到浓时,嗯嗯哼哼……自己等人冒昧地窜过去,岂不是有大煞风景的嫌疑?

两个大佬爷们瞎溜达,不大会的功夫,就看到了前边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坐在小径旁的石凳之上。

手里边拿着一本书册,正看得津津有味,正是太子殿下身边的贴身心腹近宦宁忠宁公公。

宁忠也注意到了这二位连袂而来,搁下了手中的书册,朝着这二位一礼。“见过程将军,见过于詹事。”

“二位可是有什么事情寻殿下?”

“没什么大事,等太子殿下和太子妃忙完再说,哟,宁忠公公也在看《三字经》?”

“程将军你的这《三字经》,看似简单,可仔细研读起来,才发现咱家还是小瞧了程将军的才华学识。”

这话让程处弼不禁一乐,打量着这位今天不知道开了哪个窍,居然知道拍自己马屁的宁忠。

打量着宁忠,程处弼不禁有些好奇。“宁公公,东宫的宦官,有多少识字?”

“东宫的宦官能识字者,其实并不多,比如像咱家,乃是一直陪伴于太子左右,咱家也算是托了太子殿下的洪福……”

程处弼这才知晓,这些宦官之中,少有读书识字的,毕竟在这个时代,读书那是士子和着官宦阶层的特权。

当然,作为太子殿下身边的心腹近侍,自然也能够获得读书识字的机会。

“其实咱家还有一个疑惑,其实已经想问程将军很久……今日既然殿下不在此,咱家就冒昧地问上一句。”

“说吧,若是我能答的,自然不会吝啬答你。”

心情好的时候,程处弼向来都是很讲道理,也是很与人为善的好人。

“程将军你弄出了活字印刷术,印刷出了那么多的书籍,等到太子殿下回京之时,必然会声势不小。”

“咱家在想,到时候,若是那些市井百姓好奇相问……”

“没想到,宁公公你居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程处弼掀了掀眉头,插嘴打断了宁忠的提问。

满脸欣慰地打量着这位颇有头脑的宦官,忍不住又扫了一眼身边的于志宁。

没想到,堂堂的太子詹事都没能看出来的问题,倒被他这个太监给看出来了。实在是……

“???”看到了程处弼扫过来的目光,于志宁整个人都不好了。总觉得这小子的目光里边有嫌弃,还有鄙夷。

这特娘的又是咋了?宁公公跟你叽叽歪歪,关老夫屁事,拿眼神鄙视老夫是几个意思?

……

程处弼懒得搭理那个被自己扫了一眼之后就开始一脸黑线胡思乱想的中年老男人。

负起了手,缓步绕着圈子凝眉道。“你提的这个问题,我之前就已经考虑过了。

若是我们将数十万册书籍,运入长安,运入皇宫,这绝对是一个绝佳的宣传太子殿下的机会。

可惜一直都没有找到适合的切入点,毕竟,总不能让随行人员跟走夫贩卒一般大声吆喝。”

这话让宁忠和于志宁都深以为然地连连颔首,真要那么做,那可就太掉价了,着实有损太子殿下,国之储君的威仪。

但是,如果屁都不吭一声,直接送进皇宫,那样低调到令人发指的举动。

简直就是锦衣夜行,浪费一个绝佳的宣扬机会。

特别是自打太子足疾难愈,是因为德行有亏;魏王殿下暗疾难愈,是因为私德有亏的流言八卦。

已然让于志宁、宁忠他们已然意识到了舆论宣传所造成的效果巨大,所以,再不似过去那般不注重这些情况。

若是昔日,他们只会气极败坏,指不定又会叽叽歪歪几句什么清者自清,要么就只知道想着借助朝庭的力量去打压流言。

第606章 不光我们动嘴,更要殿下动腿……

但是当魏王李泰的流言喧嚣尘上,将太子的流言给盖下去之后,算是让他们意识到了居然还有这样的骚操作。

再之后,《三字经》的横空出世,取代了魏王李泰的暗疾,成为了长安以及周边地州的话题排名第一。

现如今魏王李泰正在暗暗庆幸不已,甚至心中对于《三字经》的创作者心生感激。

程处弼甚至从李恪那里听闻,魏王李泰也在指派人手四下寻找《三字经》的源头。

据李恪传来的消息,魏王李泰这位自认学识渊博的斯文人。

很希望能够寻访到《三字经》的作者,跟他请教和讨论一些学术方面的问题。

程处弼收到了这个消息时,也很是哭笑不得兼兴灾乐祸。

也不知道魏王李泰知晓《三字经》的创作者,正是他魏王李泰暗疾流言横生的始作俑者。

这货会不会气得想杀人,唔,就他那矮挫胖的米其林轮胎体格。

程处弼觉得自己站着不动,一只手都把把那家伙给收拾得服服贴贴。

嗯,闲话略过不提,现如今最需要办的事,就是怎么让那数十万册书,成为宣传殿下的工具。

怎么宣传,总不能跟后世撒传单,贴膏药广告似的乱来吧,那样太不正经,指不定还会被别有心用的人弹劾。

嗯,那样容易闹妖蛾子……程处弼觉得自己是正经人,特别是刚刚欠了大唐皇帝陛下五百贯之后。

程处弼觉得自己暂时还是少闹点妖蛾子,毕竟事关太子殿下清誉,一定要正能量。

看到程处弼一会喜动眉梢啧啧有声,一会又剑眉紧锁长吁短叹,这么神神叨叨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