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405章

作者:晴了

特别是自打去岁,因为与程处弼发生争执,甚至官司都打到了陛下御前。

结果怎么也料想不到,自己居然被程三郎那个混帐玩意给怼得下不来台。

最后自己原本太子右庶子东宫属官身份,也被陛下给轻描淡写地就抹掉。

理由是为了自己着想,说什么自己年长,又要参与修订五礼,编纂《隋书》,难以两面兼顾。

但实际上,就是因为陛下听信了程三郎那个混帐玩意的谗言,至今让孔颖达仍旧耿耿于怀。

现在,又冒出了这样一本《三字经》来,这让同样是斯文人,自诩天下读书人表率的孔颖达心中充满了不安。

但是,偏偏又找不到作者,自己无法知道是谁……

思来想去,孔颖达突然嘴角微微一扬。“既然你不现身,那倒也无妨,老夫便来当一当你的引荐之人。”

“来人,速速备马,老夫要入宫奏事……”

……

同样的事情,亦在房玄龄的府中发生,只是,房玄龄这位敦厚长者,没有孔颖达那么多的小心思。

知晓了这《三字经》的存在,他亦派出了家丁,满长安的搜寻,在实在找不到创作者的情况下。

房玄龄也同样想到了带着这份《三字经》入宫去面呈陛下,这样的大才,自然不能让他遗于民间。

应该像马周一般,入朝为陛下效果,为大唐的强盛呕心泣血,添砖加瓦才对。

房玄龄也乘着马车来到了皇宫之后,便匆匆地往甘露殿而去。

此刻,甘露殿中,李世民正在欣赏着刚刚到手的《三国演义》一面吃着小鱼干。

旁边还摆着一茶清肝明目的菊花枸杞茶。

那一碟小鱼干是闺女特地拿来孝敬自己这位老父亲的,这让李世民老怀大慰,可惜方才观音婢和闺女在这里呆着。

不然李世民绝对会让赵昆拿来珍藏的酒中精华,好好的美美享受一下。

现在娘子刚刚牵着那已然有些困倦的闺女去歇息了,估摸着应该已经离得足够远。

“赵昆,去,拿一瓶那酒中精华过来,就着小鱼干,怎么可以没酒。”

赵昆心领会神地快步走到了一旁,那个殿中摆放着的造型精美的铜壶滴漏前。

打开了下面的青铜板,从里边拿出了一瓶酒中精华,还有一个雅致的呈现半透明状的玉杯。

一杯酒倒上,李世民美滋滋地抿了一口,瞬间,一张老脸挤成了菊花状,半天才舒展开来。

赶紧把小鱼干丢进了口中美滋滋地咀嚼起来,继续有滋有味的欣赏着手中的《三国演义》。

这才喝了没几杯,就听到了外面传来的禀报声,房玄龄前来奏事。

李世民愣了愣,放下了手中的书册。“宣……”

不大会的功夫,房玄龄快步入殿,朝着李世民恭敬地深施一礼。

“房卿免礼,快快坐下吧,今日卿来寻朕……”

房玄龄面上带着一丝小得意地双手奉上了一本折子。

“陛下,臣得到了一件好东西,特地请陛下欣赏品评一二……”

“哦?那朕可是要好好瞧瞧。”李世民扬了扬眉,从房玄龄手中接过了折子,摊开只看了一眼。

“???”李世民一脸懵逼地看着那折子中的内容,又下意识地回头瞅了一眼乐呵呵薅着长须的房玄龄。

李世民的脑子一下子有点乱了起来,这不就是程三郎那小子搞出来的东西吗。

可问题是怎么会流传出去了呢?

“这……这是……”李世民话还没问出口,就得见宦官来禀报。

“陛下,散骑常侍孔常侍有要事求见陛下。”

李世民将折子合拢,朝着房玄龄微一颔首之后示意让孔颖达入殿,他有些好奇,这家伙怎么也来了。

孔颖达步入了殿中之后,看到了房玄龄亦在此,微愣之后,矜持地朝着房玄龄颔首,朝着陛下恭敬地一礼。

“陛下,臣今日偶然得到了一篇好文章,这篇文章,令臣甚是惊讶,故尔……”

听到了这话,李世民的眼皮不由得一跳,眼光的余光突然看到了书案上,那之前程处弼与恪儿送来的样书。

而《三字经》赫然在列,正好露出了最上面的三字。

李世民表情从容地抄起那本方才在翻看的《三国演义》盖到了上面,将《三字经》完全覆盖住。

接过了孔颖达递过来的《三字经》手抄本,将它与房玄龄呈来的折子摆放到了一起。

李世民这才朝着二人颔首一笑,满脸欣慰地道。

“二位卿家,不愧是朕之肱股,你们这份惜材爱材,为国荐材之心,着实让朕欣慰不已。”

“这《三字经》果然是给天下向学的稚童开蒙最佳之作……”

房玄龄正要开口,身边的孔颖达却抢先插嘴道。

“陛下,臣请陛下尽快找到《三字经》的作者,将这样的贤才纳入朝堂,为大唐效命。”

“……”

第594章 老夫怎么收拾你们这两个让我损失财帛的家伙

李世民的脸上展露出来的是一个欣慰而又安祥的笑容,可是手已经开始掐着自己的大腿。

特别是看到了孔颖达一脸义正辞严,唾沫星子横飞的在这为国荐材。

也不知道这位学问挺大,可心眼却不大的孔卿家若是知晓了《三字经》的作者,正是他恨之入骨的程三郎。

李世民已经能够想象到那样的画面,想必这位孔老卿家必定会羞愤交加到难以自抑,指不定会抽自己几耳括子。啧啧……

房玄龄看到陛下的表情有些古怪,觉得自己也应该站出来再加上一把火。

虽然自己跟那孔颖达不是一路人,但是,大家都是朝庭大员,亦都是效忠于陛下。

自己今天来的目的也正是向陛下举荐才俊,所以,等那孔颖达喘气的功夫,房玄龄也开口进言道。

“陛下,臣以为,应该派人详查《三字经》流出来的源头,如此,当可寻到《三字经》的创作者。”

“这样的大才,必定是胸有丘壑的才俊之士,若不能为朝庭所用,岂不是遗才于野?”

到了这,李世民知道自己再不表态,怕是就要露出破绽了,只能硬起了头皮深以为然地道。

“二位卿家之言,甚合朕意,的确,朕毕生之志,就是希望尽纳天下贤良入仕朝庭,开创难得的盛世气象。”

李世民觉得,这位创作出《三字经》的作者,必定是一位难得的才俊。

他一定会派出人手,仔细地寻找线索,务必会将这位作者找到,说服他入仕朝庭。

当然,也顺便夸奖了一番这两位卿家的爱材荐才的优良品质。

更是赏赐了这二位各丝帛百匹,等到房玄龄与那孔颖达二人心满意足欢天喜地的离开之后。

旁边表情古怪的赵昆总算是吐了一口浊气,特娘的,想必陛下也很难。

李世民的脸色渐渐地变得狐疑起来。

“莫非,居然有人,知晓了程氏印书坊已经成为了晋阳的产业后,还去打了主意不成?”

“赵昆,找人去打探一二,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另外看看那印书坊内,可有问题。”

赵昆点了点头,快步到了殿门外,召来了麾下一阵叮嘱,这才回到了殿内。

李世民这才又刚饮了两杯酒中精华,又听到有宦官来禀报。许国公高士廉前来觐见陛下。

李世民有些不乐意地顿了顿手中的酒杯。“今天这是怎么了……罢了,赶紧把这些东西收起来。”

方才来的是房玄龄和孔颖达,他喝点小酒倒也不妨事,可是这会子过来的这位可是观音婢的亲舅父。

不大会的功夫,须发花白,却仍旧精神抖擞的高士廉便入了殿来。

“老爱卿不必多礼,快坐下吧……来人,给高卿奉茶。”

李世民起身相迎,亲自挽其臂坐下。

高士廉坐下之后,呷了一口茶汤,便伸手入袖中,取出了卷起来的纸卷递上前来。

“多谢陛下,老臣今日本不该前来叨扰陛下,可实在是见到了好文章,起了爱才之心,恐才遗于乡野……”

李世民这才刚回到位置,屁股还没完全落下,看到高士廉递来的纸卷,李世民身形一僵。

半天这才缓缓地坐下,接过了纸卷打开仔细一看,眼角一阵抽搐。整个人都不好了……

这特娘的到底怎么回事?又是《三字经》。

李世民只能保持着洗耳恭听的架势,听着这位长辈讲述起他意外听到了家中的孙儿在念诵《三字经》中的内容。

之后,他询问了孙儿后,大吃一惊,于是便派人寻访,弄来了一部份的《三字经》内容之后,越发地觉得这《三字经》太过六六六。

作为陛下的亲舅父,他自然要为了自己的外甥女婿作想,也要承担起为国荐材的责任和义务。

听着这样的故事,李世民只能照着方才的表情,先是惊讶加上错愕,之后表达了对这篇《三字经》的喜爱。

之后,又对舅父的行为表达了自己的欣慰与感慨,更向舅父拍胸口表示。

自己一定会派出精干的得力之士,去认真地探问这位贤才的所在,让他为朝庭效命。

当然,为了表彰舅父的为国为民之心,李世民赏赐了丝帛百匹以示嘉许。

高士廉很是欣慰,又很感动地起身拜别了大唐皇帝陛下,在李世民的亲自相送之下,离开了甘露殿。

回到了甘露殿,李世民已经静不下心来继续欣赏那精彩的《三国演义》。

总觉得这个事情里边透着一股子古怪,但是偏偏又不知道该如何形容。

看了一眼站在身边的心腹侍卫头子,李世民揉了揉眉心道。

“赵昆,朕总觉得这件事情里边,透着一股子蹊跷。”

赵昆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答道。

“陛下,臣也觉得有些古怪,就感觉,似乎一下子整个长安都是知道此事了似的……”

“真特娘的,跟程老三那小子扯上关系的事情,总要闹出妖蛾子来……妖蛾子……”

李世民的脸色突然一变。“程三郎那小子这段时间是在骊山还是在长安?”

“陛下,这段时间,他应该是正在长安,给虞世基的孙女诊治暗疾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