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384章

作者:晴了

程处弼等到称心离开之后,从箱子里边抄出了一只鹅毛笔,唰唰两下。

龙飞风舞,几如天外飞仙一般的签名便在笔下诞生。

将书信,还有那《三字经》修改好的样稿都装进了信封之后。

程处弼眼珠子转了几句,让程发去交待那李恪遣来的信使,让他现多留一天。

抄起了那张删删改改过的《三字经》原稿,便朝着那太子所在的后院行去。

已然已经不用再牵引,而只是打着夹板的李承乾此刻就斜坐着,与亲爱的娘子苏氏正在病房外的树荫底下下着眉来眼去棋。

时不时,两人落子之际,手指头还时不时地勾搭一下。

眼尖的程处弼看到了这一幕,不禁有些好奇,既然李承乾有这样一位美丽动人,又善解人意的太子妃。

那为什么还想要去当双向插头,这,的确是一件难以理解的医医课题。

不过好在,邓称心已经成为了自己名下的弟子,至于李承乾是没机会跟那小子搞在一起了。

当然自己还是要经常关注一下这位大唐太子爷的兴趣和爱好,时间地纠正他曾经在另外一个历史时空跑偏掉的取向。

避免那种很不正经的事情再次发生。

“处弼兄,怎么有时间过来,快快过来吧。”

李承乾在身边宁忠的提醒之下,总算注意到了呆立在不远处,一脸若有所思的程三郎,笑着招呼道。

“微臣参见太子,参见太子妃。”程处弼快步上前后,朝着这二位恭敬一礼道。

“微臣有些事情想要跟殿下禀报,没想到扰了二位下棋的雅兴。”

性格温婉的苏氏朝着程处弼颔首一笑,这才起身告辞道。

“程将军说的哪里话,本宫与太子不过是消遣而已,殿下,那臣妾就先告退了。”

等等到苏氏在宫女的搀扶之下行出了一段距离之后,程处弼这才从怀中拿出了那份被涂改得全是斑斑墨迹的《三字经》原稿,递给了李承乾。

李承乾接到了手中,看到了打头的“三字经”那三个字,不禁一乐。

“哎哟,没想到,处弼兄不但诗才了得,如今居然还会撰写经文了都。”

“……殿下麻烦你看完再说行不行,我这不是经文,而是准备用以给天下有志向学的稚童开蒙所用的小玩意。”

“哦?那孤倒真要好好瞧瞧才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咦?”

李承乾面带讶然之色地看向处弼兄,又看了一眼《三字经》。

“处弼兄这个……”

“这个其实是臣想着,用类似童谣儿歌的形式,创作出来的,用以启蒙的小玩意,不知殿下觉得如何?”

程处弼面不红心不跳地道。有道是,第一次干会脸红,第二次干会内疚,可是干得多了之后,不仅仅是熟练了,而且还很能锻炼人的胆量和意志力。

“孤只是觉得朗朗上口,可仔细品抿,这里边可是有不少的短句,竟然是诸子百家里的精华。”

“处弼兄你稍等一下,宁忠,速速去请于卿过来一趟,他乃是饱学之士,熟读四书五经,想必他能够看出更多。”

不大会的功夫于志宁也赶了过来,就听得李承乾言及程处弼创作了一种准备用来给天下学童启蒙的好东西。

于志宁直接斜了程处弼一眼,看到这家伙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

于志宁差点就乐出声来,就这种粗鄙武夫搞出来的玩意,该不会是童谣儿歌之类的那种小玩意吧。

然后就听到了李承乾继续言道。“这《三字经》犹如儿歌童谣一般朗朗上口,孤也觉得很适合学童启蒙……”

李承乾说不下去了,因为他看到于志宁一副快要乐出声来的模样。

程处弼也同样看到了这位太子詹事那副模样,当然不乐意了。

“于詹事你那是什么表情?小瞧我是吧……”

于志宁赶紧正经起来,朝着程处弼一礼正色言道。

“没没没,绝对没有小瞧程将军的意思,只是觉得,像程将军这位的豪迈之士,居然还能编撰儿歌童谣。实在是令于某佩服……”

这话让程处弼觉得这个斯文人是在讽刺自己,可偏偏又不好发作,只能闷哼了一声坐了回去。

罢罢罢,且让你张狂得意一二,回头有机会不报复回来,老子名字倒起写。

……

于志宁从宁忠的手中接过了那份上面涂抹得乱七八糟的《三字经》原稿,顿时眉头皱巴到了一起。

表情嫌弃得犹如不小心看到了道路两旁,一条野狗短暂停留之后,留下了一坨尚在热气升腾的不可明状之物。

只是,当他顶着敷衍的表情,目光扫过了那上面的字句后,很快,发出了一声轻咦。

满脸惊疑不定地看了程处弼一眼,然后又垂头看向手中那方才犹如狗屎般的《三字经》原稿。

然后小声地在那里嘀嘀咕咕,程处弼支愣起了耳朵,能够听得出来,这是这位于詹事正在吟诵着那《三字经》上面的内容。

从最开始,似乎有些不好意思,略带羞涩的嘀咕,到得后来,开始摇头晃脑的大声吟诵。

看到于志宁这位诗书满腹的太子詹事已然开始激动得满面红光,大声诵读。

便是悄然地回到了病房,正与宫女一起在给夫君收拾屋子的太子妃苏妃也忍不住起了好奇心,朝着屋外张望而去。

第560章 父皇想要收拾我这个粉嫩娃是期待已久

李世民手指头轻轻地敲击在案几上,哒哒哒,哒哒哒……

如此反反复复的敲击着,脑袋也在那里轻轻地东摇西晃,甚至偶尔而读出一两句。

从最开始觉得只是朗朗上口,犹如童谣,可是等通读下来之后,李世民的脸色就凝重了许多。

又命人去取来了《千字文》看了一遍,又再一次重新诵读起了这《三字经》。

一旁的李恪已经都没办法再维持正襟危坐的姿势,干脆就跌坐于蒲团之上。

李世民越读,越觉得《三字经》中回味无穷,等到第二遍通读之后,忍不住拍了拍案几,下意识地吆喝了一声。

“赵昆……你且去唤……罢了,你先退下。”

赵昆这才堪堪快步赶了过来,却又接到陛下这样一个命令,只能带着满脸的懵逼,又退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这个时候,李恪终于有点忍不住了,小声地开口相询。

“父亲,这处弼兄他弄出来的这个《三字经》,你觉得可还行?”

“这也是那小子弄出来的?”李世民看了一眼李恪,忍不住想要再求证一二。

“如果处弼兄没有忽悠孩儿的话,那就应该是他所作。”

“这小子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李世民牙疼般地吸了口气道。

“就这么说吧,这《三字经》虽然字有重复,词无藻华,可是却朗朗上口,且又朴实无华。

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如童谣儿歌一般,而这其中的道理,却又有着一股子大道致简的意味在其中。”

“例如这几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还有这,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意思就是东汉末年的孔融让梨的故事。

才四岁就知晓将大的梨让给兄长,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都应该知晓的……”

“而且这里边,还有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其中,明白为父的意思了吗?”

李恪有些懵逼地看着激动得脸孔开始发红的亲爹,绞尽脑汁地想了半天,这才有些犹豫地道。

“父亲的意思是……处弼兄的才华很厉害?”

李世民怕听得此言,张了张嘴,却还偏偏说出来反对的话来,摇了摇头叹息道。

“差不多吧,总之程三郎这小子做事,真是神鬼莫测啊……”

“此书的字句形式,还有朗朗上口易记易读的优点,相比起那《千字文》而言,怕是更适合用以启蒙学童。”

“怕是日后,我大唐学童,又多了一件启蒙的利器。”

听到父皇半吐槽半惊叹的评价,李恪实在是无话可说,半天才犹豫地道。“父亲,处弼兄弄出来的这东西,真的有你说的那么好吗?”

李世民看向李恪,呵呵一笑。“看来恪儿你这段时间应该是学业有些荒废了才对。”

“这样吧,你将这《三字经》抄录一份,回去之后,将上面的典籍故事都给为父摘录下来,五天之后,交给为父。”

“对了,为父先提醒你一句,这里边,有不少的民间流传的孝悌向学的典故,若是你所摘录下来的故事不足二十,小心为父罚你。”

“……”李恪一脸黑线地看着父皇那张明显带着一丝兴奋与期待的脸。整个人都不好了……

果然,我就知道,父皇想要收拾我这个粉嫩娃是期待已久。

李恪只能提笔,老老实实地将《三字经》给抄录了一遍,这才辞出了甘露殿。

等到李恪离开之后,李世民又反复地打量诵读着那《三字经》上的内容,感觉这上面简直没有一句废话。

里边不仅仅有大量的典籍故事,更有着许许多多浅显的道理。

几乎每一句,都令人意犹未尽,足足看了数遍之后,李世民这才搁下了这份《三字经》。

手指头再一次轻轻地在案几上敲击不已,满脸皆是唏嘘感慨之色。久久不言……

等到李恪离开了甘露殿后,便气极败坏地打马朝着府中而去。

回到了府中之后,李恪就赶紧叫来了管事,让他们速速去请几位通读四书五经,博学广闻的先生过来。

等到管事领命快步而去之后,李恪满脸丧气地看着跟前那份《三字经》,忍不住小声地吐了句槽。

“不过千余字,居然有那么多的典籍故事,这特娘不是难为人吗?”

但又有什么办法,父皇已经下了死命令,自己要是从中找不出二十个典故来,怕是少不了一顿皮肉之苦。

李恪没有继续等待,而是开始抄起了毛笔,开始将自己所知晓的故事勾画下来之后,绞尽脑汁地将那些故事的出处,还有故事本身给抄录下来。

……

正在后院的书房之中,戴着一副黑框眼睛,正在那里专注地进行着抄录典籍工作的崔氏,听到了书房外面传来了管家富叔刻意的脚步声。

只能无奈地搁下了手中的毛笔。“可是程富在外面?”

“正是小人,小人有事要禀报夫人,梁国公的夫人卢氏,礼部虞尚书的夫人王氏前来探访夫人……”

“她们怎么来了?”崔氏愣了愣,摘下了眼镜,揉了揉那被镜枉压出了痕迹的鼻梁,这才起身步出了书房。

“快去请那二位夫人入府往前厅,我收拾一下,就会过去会客。”

管家富叔答应了声之后便快步而去,很快,年近六旬的王氏,与那四十余岁的卢氏都坐到了厅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