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326章

作者:晴了

出了东宫,这才行不多远,就看到了前方有一个眼熟的身影,程处弼策马快步朝行。

“为德贤弟?”

“咦?原来是处弼兄,哈哈,咱们弟兄可真是够有缘的。”

李恪扭头看到了程处弼,不禁大乐,勒住了马缰等到程处弼赶上自己,二人缓缓并肩而行。

“你怎么在这?”

“小弟今日去拜访了一位之前曾经教授过小弟学业的师长,没想到这位师长,如今正在给我那四弟办事。”

提起四弟,李恪就一脸隐隐蛋疼的架势。“那家伙,当年就那么个小不点,现如今怕是比我两个还要重。”

“比你重多少,那都是小问题,重要的是像他那样的体重。

饮食又不知节制,而且一看就是那种不喜欢运动的人群。

呵呵……我觉得吧,他说不定年纪轻轻的就会有下三路的病。”

“???”李恪一脸懵逼地转过了头来。下三路的病是什么鬼?

程处弼看到了李恪那张诡异而凌乱的脸,耐心地解释了一句道。

“不明白?就是痔疮啊,便泌啊之类的病,很容易年纪轻轻就找上他。”

“兄台……你,你不是治便泌上瘾了?”李恪咽了口唾沫星子,总觉得处弼兄说这话的时候,表情很兴灾乐祸。

“胡说八道什么?我这只是站在一位专业的医学工作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程处弼不乐意地瞪了一眼这货,不过仔细一想,咦?……这段日子,不是给长孙无忌治便泌,就是给柴绍治心绞痛顺便搂草打兔子的又治了一把便泌。

“唉……话说回来,怎么这段时间,这些人生病都生得如此的单调。”

听到了处弼兄这句很有味道的感慨之言,李恪哭笑不得地摇了摇头,赶紧转移话题。

“对了,今日我去拜会那位师长,可是听到了一个消息……”

“什么消息,这么神神秘秘的?”看到了李恪的表情,程处弼好奇地凑到了近前小声地问道。

“你不知道,我是在魏王府的别院里见到的师长萧德言,当时,萧老正在另外一人言语。

说是魏王殿下希望他们加紧编撰《括地志》,争取能够在今冬,或者得明春之时,能够弄出成绩来。”

程处弼一脸懵逼。“这有什么了?”

不愧是被李世民称为因果类己的李恪,这个时候总算是展示了他聪慧的一面。

“呵呵……兄台,你可是东宫属臣,你站在我大哥的角度去想一想,还不明白吗?”

周围的喧闹声,正好让两人的低声交流完全地掩盖了下去,程处弼听到了李恪的嘀咕。

很快明悟了过来,说好听一点,李泰向要向朝堂百官,向大唐天子展示他的能力。

而这一年多以来,太子殿下,有什么建树了吗?不好意思,没有……

哪怕是献上制盐之法,但是对于那些朝堂大佬们而言,利国利民的制盐之法,利的不过是升斗小民。

在他们的眼中,什么样的能力重要,那就是搞文学创作,最是容易得到声望,受天下读书人追捧。

例如那位孔颖达这位干巴瘦猴的老头,参与修订五礼,编撰《隋书》。

只这两项,就让他隐隐为大唐文坛魁首,鸿儒巨匠,至少在文学圈,绝对是风头一时无两。

难怪这老头嚣张跋扈到根本不把李承乾这位太子放在眼里,训斥太子就跟训斥灰孙子似的。

而且,也正是他牵头向朝庭提议,请李泰负责修撰《括地志》。

这些日子以来,至李承乾足疾不见好转的希望,从李承乾与那长孙无忌开始割裂起。

整个朝堂的风潮开始变得涌动起来,而李泰那么一个吃吃喝喝,闲得没事就喜欢吟诗诵赋的胖子。

这样的人能是明君?程处弼实在是看不出来,至少程处弼觉得,不论是李承乾,又或者是跟前这位。

甚至是那个能屈能伸的小李治,都要强过那个魏王李泰。

程处弼呆坐在屋子里,目光看着跟前那盏摇曳的烛火。

自己只是特么的一个乡镇卫生院的技术骨干,不是权谋高手,这个局里,全都特娘的是一帮子老谋深算的老司机。

自己能咋办?玩阴谋,呵呵……自己玩那种宫斗小游戏都活不过第二集。

更何况真实的权谋之争,那会更加的凶险。

第468章 魏王搞个《括地志》,那太子搞个啥?

程处弼揉了揉眉心,怎么办,这是一个大问题。

李承乾,是自己的好兄弟,虽然没跟他斩过鸡头烧过黄纸,但是两人却已经都在内心把对方当成了挚交。

作为一位纯爷们,程处弼当然不怕事,也不怕惹事。

但问题是这样的权谋斗争,却不是他程处弼靠蛮力可以解决的问题。

愁啊……难道去询问武媚娘,让这位双商极高的姑娘给自己出主意?

嗯,想想也就算了,毕竟现如今武媚娘双商再高,那首先也得先经历大量的磨砺和成长。

现如今的她,跟那些朝堂中的老司机相比起来,也太稚嫩了点。

治好李承乾的腿,这事自己就可以办,但是怎么能够让李承乾这位太子声誉一时无两,天下无双?

可惜,这个时代,还没有舆论媒体,没有网络,所谓的声望靠的都是那些文人士子、市井百姓们的口口相传。

就在程处弼揉着脑门冥思苦想的当口,就听到了屋外传来的脚步声。

一抬头,就看到了娘亲一脸温婉地推开了房门。

“娘亲你怎么过来了……”程处弼赶紧起身相迎。

“娘听富叔说你今天进了府,脸上就没笑过,吃了饭就把自个关在屋子里边,想必是遇上了什么烦心的事情。”

娘亲崔氏走到了程处弼跟前,看着这位高出自己一个头的三郎。

忍不住宠溺地抬起了手,习惯性地刮了下三郎那英挺的鼻梁嗔道。

“你是我儿子,遇上了心忧之事,怎么也不知道过来寻娘?”

程处弼嘿嘿嘿地傻笑了几声,赶紧请娘亲崔氏坐下,给娘亲也满上了一杯清肝明目的菊花茶。

“娘亲喝点茶汤润润嗓子,孩儿这不是担心扰你休息……”

“娘哪会睡那么早,昨个刚从莒国公府拿来了几卷极难得的春秋时间的竹简,那可是至今已有近千载的好宝贝……”

看到娘亲一提起孤本残卷的春秋竹简就两眼放光的模样,程处弼浑身无力。

感觉自己这位老程家的文化担当,也只能在娘亲那浓烈到足以令人窒息的书卷气中瑟瑟发抖,伏首顿地,以示拜服。

等到娘亲神采飞扬的足足就跟了柱香的功夫,看到跟前三郎那线呆若木鸡的脸,不禁有些不太好意思地笑了笑。

“……哎哟,明明是说你的事,娘怎么一下子就走神了。”

“没事,娘亲的学识之渊博,见识之高远,实在是令孩儿汗颜。”

程处弼真心诚意地给娘亲点赞道。这是真心话,虽然娘亲说的引用的那些春秋竹简里边大段大段的文言文,让程处弼如听天书。

但是程处弼觉得这样的娘亲很有魅力,充满着一位女性高级知识份子的知性魅力。

绝对比那些后世的所谓白领大佬坐在漫咖啡里边,端着杯几十块钱的咖啡。

拿腔捏调的中文里边夹着一串英文字母,张口闭口谈着几千万,甚至是上亿规模的大生意要强上太多。

“你呀,不但模样长得跟你爹一般,就连这嘴,也跟你爹一般甜。”

娘亲美滋滋地又伸手轻刮了下程处弼的鼻梁笑道。

“……”老程家的颜值担当程处弼砸了砸嘴,像爹,这话从何说起……罢罢罢,您老觉得像,那就像。

程处弼倒也不隐瞒,面对着亲娘,又何必隐瞒,于是便将那排骨精太子与米其林轮胎魏王之间的故事说了一遍。

娘亲崔氏安祥而又沉稳地听着,一又能够安抚人心的妙目,一直都专注地看着程处弼。

等到程处弼言罢,娘亲崔氏不禁冲程处弼赞许地一笑:“三郎是真的长大成人了。”

“太子与魏王之争,娘之前跟一帮姐妹言谈中,听到过只言片语,了解不是很多。”

“倒真没想到居然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

娘亲崔氏那双仿佛永远都眯着的双眸沉静地看着案几之上的烛光,半晌之后,这才沉静地道。

“其他人的心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陛下和娘娘的心意。”

“只要他们站在太子这一边,那么太子自然是稳如泰山,所以三郎你不必担心。”

“至于编撰著作,得来的声誉。”娘亲崔氏目光一转,落在了身边专注倾听自己言语的程处弼身上。

“唉,可惜了……”

“娘亲此言何意?”程处弼有些懵,明明在说太子的事情,你看着我说可以嘛意思?

“娘的意思是,如此,太子也能够有您我儿这等才华学识,那该有多好,想要名望声誉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

这话说的,程处弼自己都觉得有点脸红,腼腆地摸了摸有些发烫的脸。

……

母子二人足足聊了小半个时辰,程处弼将娘亲送回到了后院,这才晃晃悠悠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经过娘亲那番条理分明的开解,程处弼自己也轻松了许多。

的确,太子位置稳不稳,这一切都要看太子自己会不会作死,再有,大唐皇帝陛下的意志会不会偏转。

都不会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增加太子的名望声誉……

怎么增,对方号召了一帮子文学大佬去搞那什么《括地志》,自己总不能呼朋唤友。

号召一帮子斩鸡头烧黄纸的兄弟,窜到太子殿下跟前去搞一本《括武志》出来吧?

坐在案几跟前,打量着案几上的笔墨纸砚,这些都是读书人的文房四宝。

目光一转,落到了旁边,娘亲交给自己的,她已经抄录完成的《三国演义》前几册。

案几上除了那几册《三国演义》,剩下的还有一本《千字文》。

那是之前用来教育三个弟弟写课业的范本……

程处弼愣愣地看着《千字文》,又扫了一眼《三国演义》,突然之间,脑中灵光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