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255章

作者:晴了

亲自提壶倒了一杯色泽呈琥珀色的茶汤。

“兄长请……”长孙皇后将一杯菊花茶往前推了推,朝着这位难得入宫的兄长长孙无忌道。

“臣多谢娘娘。”长孙无忌恭敬地答了一声之后,这才端起了茶汤,饮了一口,两眼一亮赞道。

“好喝,入口微苦,却又回甘润嗓。”

长孙皇后温婉一笑,自己也端起了茶碗抿了一口淡淡地道。

“菊花茶不但能够清肝明目,更有养生之功效,是程三郎在九成宫时所研制出来的一款养身茶饮。”

听到了程三郎这三个字,长孙无忌的脸色不由得一僵,旋及勉强一笑。

“看来这位程三郎果然多才多艺,虽就跟是将门子弟,但是诗赋与医道,亦是擅长。”

“本官觉得这小子虽然有些……过于憨直,但的确是一位年青才俊,不止本宫,便是陛下,也对他甚是喜爱。”

长孙无忌又勉强抿了一口菊花茶,便置于案几之上,正欲开口。

就看到了长孙皇后朝着四周扫了一眼。“都下去吧……”

很快,殿内的一应宫娥宦官们都悄然而安静地离开了立政殿,只剩下这对兄妹。

“兄长,你方才的那番话,小妹就只当是作为舅父的你,对于青雀的喜爱。”

“妹妹你此言何意?”长孙无忌微愕,看向这位温婉贤淑的妹子。

长孙皇后平静地望向这位兄长,古井无波地道。“其实……小妹很清楚,在兄长的眼里。”

“承乾也好,青雀也罢,便是雉奴……他们,都是兄长你的外甥,都是陛下的嫡皇子。”

“但是在小妹的眼里,每一个都是我的血脉延续,他们都是独特的,都是唯一。”

长孙无忌勉强一笑,点了点头。“这一点,为兄自然也是知道的。”

“小妹担心兄长不知,所以,特地提醒一声,还望兄长莫怪……”长孙皇后脸上再一次绽露出了温婉的笑容道。

长孙无忌半晌无言,看着跟前那碗色泽呈淡琥珀色的茶汤,微微颔首。

“妹妹,有句话,愚兄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长孙皇后轻叹了口气,抬手示意长孙无忌继续。

“想必妹妹你也知晓,自古以来,为君者皆有君王姿仪,承乾的腿怕是这辈子……”

“所以呢?”长孙皇后的脸色渐渐地沉了下来,双手交叠,置于膝上。

看着妹妹那双已然渐渐温度消失的目光,长孙无忌赶紧垂低了头。“是臣失言了。”

长孙皇后数息之后,这才缓缓开口。

“兄长,你不仅仅是我夫君最信重的臣子,更是我孩子的舅父。

望兄长你谨慎一些,这话,小妹不希望再听到第二次。”

“是,臣,谨记。”

兄妹二人都默默地端起了茶碗,浅啜了口,长孙无忌勉强又说了几句话之后。

便黯然地告辞了情绪显得有些淡漠的长孙皇后,离开了立政殿而去。

长孙皇后站起了身来,看着兄长的背影,脸色显得有些阴晦。

这些日子,兄长来见自己的次数多了些,只是这几次,话里话外,除了拉家常之外。

就是在自己跟前夸奖青雀,长孙皇后何等样人,焉能不明白兄长的心意?

正是因为明白,这才越发地觉得失望。

长孙皇后索然无味地将茶碗搁下,步出了立政殿,朝着甘露殿的方向而去。

第359章 夫君他绝无惩治承乾的心思

长孙皇后来到了甘露殿外时,听到了从殿内传来的夫君那压抑着怒意的连声冷笑。

而守备在殿门口处的赵昆看到了长孙皇后,明显地松了口气,在得到了长孙皇后的示意后,转身朝着里边快步而去。

铁青着脸的李世民坐在案几前,散落了好几本奏折于案几下,甚至还有几本都飞到了丈许外。

听到了脚步声,李世民不悦地皱起了眉头,就听到了赵昆的禀报。

“陛下,皇后娘娘来了。”

“唔……”听到这话,李世民揉了揉脸,吐了一口浊气站起了身来。

很快,便看到了长孙皇后那张温婉而又令人心宁的俏脸,让原本心烦意乱到极点的李世民心头一松。

“观音婢来啦,你兄长他人呢。”

长孙皇后朝着赵昆打了个眼色,看到赵昆快步走出了甘露殿。

长孙皇后弯下了腰来,将那些奏折一本本地捡起来,摆到了案几上。

“家兄已经出宫了,夫君,他们又惹你生气了。”

李世民怒笑着将那几张长孙皇后刚刚捡起来的奏折一一摊开。

“那本,弹劾太子失德,这一本,还是弹劾太子失德,你再看这一本,弹劾太子詹事于志宁是奸佞……”

“太子做错了什么?观音婢你可还记得,半个月前,太子说他想在东宫典膳厨那里,兴建一间屋子用来储物。”

长孙皇后满脸错愕地点了点头。

“妾身记得,当时夫君你还说多大点事情,你是太子,这等小事,自己作主便是。难道……”

李世民冷冷一笑,将手中捡起的一份奏折递过去道。

“你看看,东宫少詹事张玄素的折子都说了什么。”

长孙皇后这才扫了两眼,就不禁黛眉紧拢在了一起,语带嗔意地道。

“张卿虽是好意,可是语气如此苛责,妾身都看着觉得难受。承乾已经不是稚童,他……”

就在夫妻二人低语时,却听到了殿外传来了赵昆的声音。“臣参见上皇。”

……

李世民夫妻二人刚刚起身,就看到了脸色难看的李渊快步进入了甘露殿中。

目光扫过李世民与儿媳妇,李渊勉强露出了一个笑容。“儿媳妇也在啊。”

“儿臣见过父皇。”夫妻二人齐齐恭敬地朝着李渊一礼。

李渊抬手虚扶之后,目光落在了李世民身上。

“起来吧,今日,刘政会到大安宫来见老夫,说了一些事情,所以,老夫就特地过来。”

“就是想亲自问一问皇帝可曾知道,朝中文武百官这数月以来,弹劾攻讦太子失德之事?”

李世民心中一跳,千想万想,倒真没想到父皇居然会从刘政会那位太原元谋老臣口中知晓这个消息。

“父皇……儿臣知道。”

李渊深吸了一口气,脸色沉了下来。

“好,那老夫再问你一句,你准备如何处置我那孙儿?”

李世民被李渊突如其来的怒火梗得一滞。一时之间不知如何作答。

好在这个时候,长孙皇后移步上前,搀住了李渊的胳膊低声道。

“父皇息怒,您想必是误会了,夫君他绝无惩治承乾的心思。”

“父皇,承乾是儿臣的嫡长子,秉性温和仁爱,颇识大体。儿臣心疼他还来不及,岂会责备他?”

“至于朝中臣工群议纷涌,儿臣也一直在弹压,就是不想让承乾受委屈。”

看着李世民在跟前,明显显得有些激动的辩解,甚至还拿起了案几上那些弹劾太子的奏折,陈述他的想法。

原本怒意生升的太上皇李渊,渐渐地恢复了冷静。

只是这种冷静里边,既有几分的如释重负,更有几分难言的痛楚。

如果不是为了李承乾,李渊实在不乐意搭理这个与自己两看相厌的儿子。

即便关系已经比起过去好了许多,可是,李渊仍旧觉得自己跟这个儿子,没有任何话题。

一切的起因,自然是因为那一场让自己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剧。

赵昆立身于甘露殿外,殿中仍旧会有只言片语传出来,此刻,殿门附近的所有闲杂人等都已经被他驱离。

只是,里边传来的交谈声,仍旧让他觉得有些心惊肉跳。

“父皇……父皇?”李渊的耳边,传来了长孙皇后有些焦急的低唤。

总算是让他回过了神来,勉强地朝着这位善解人意的儿媳妇露出了一个笑容。

“老夫无事,既是如此,那就好。承乾是个好娃娃,你们……你们可要好好珍惜。”

“父皇放心,他是儿臣的儿子,儿臣自然要维护于他。”李世民斩钉截铁地答道。

李渊微微颔首,缓缓起身,走到了即将与李世民错身而过之时。

大手缓缓地落在了李世民的肩膀上,用低沉得只有他们两人才能够听到的嘶哑嗓音道。

“二郎,希望你不要让老夫对你再一次失望。”

李世民霍然转身,看向父亲那蹒跚离开的脚步,推金山倒玉柱地拜倒于甘露殿中。

“父亲,请相信孩儿,这一次,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李渊的身形一滞,并没有回头,只是摆了摆手,继续向外走去。

李世民看着李渊离去的背影,双手死死地紧握成拳头。

长孙皇后担忧地看了一眼夫君,看到了夫君投来的示意目光,快步追了上去,亲自将李渊送出了甘露殿。

……

第二天,朝会之上,李世民宣布,太子与东宫属官程处弼进献的兵棋和沙盘之物,已然传至了李靖军中。

李靖以及诸路兵马总管都对此赞喻有加,认为此物于军国大事极有助益。

故,赐太子宫外别院一座,赏东宫属官程处弼金千斤,绸缎百匹,以慈奖励。

可即便如此,朝中对太子的弹劾依旧,这让李世民份外的头疼,却也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