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229章

作者:晴了

看着李世民美滋滋地欣赏着手中的好宝贝,赵昆看了一眼自己那扶刀的右手手指上那还未消退的冻疮。

“这个臣倒真不知道,不过,此物的确是好东西,于军中确有大用。”

李世民点了点头,目光扫过赵昆的手,不禁忆及当年,自己亲自迎接那些有功将士们。

当看到那些个因为冻伤而失去了指掌的大唐武贲,李世民的面色显得有些唏嘘。

“不错,可惜早是能够再早些年拿到就好,不过现在也不算晚。”

正说话间,却有人前来禀报,东宫少詹事张玄素有事前来禀报。

“又是东宫属官……”李世民的脸色,不禁一沉。“就让他在甘露殿等着吧。”

又朝着赵昆打了个眼色,赵昆心领神会地叫来了一名护卫叮嘱了两声,很快这名侍卫便朝着东宫的方向快步狂奔而去。

看着那名前来报讯的宦官快步而去,李世民这才收回了目光。“再把弓拿过来,朕再练练手。”

赵昆想了想,还是老老实实地听从大唐皇帝陛下的指示,继续陪着李世民在这里继续练习箭术。

直到射了十数箭后,李世民这才活动了下发酸的胳膊,将弓摆到了一边。

让那些护卫们都出手练习箭术,一直等到了那名被赵昆指派而去的护卫赶了回来。

在李世民的耳朵边一阵低语之后,李世民这才显得很是无奈地轻叹了一口气。

“赵昆,你去告诉张玄素,就说朕乏了……有什么事,让他上奏给朕便是。”

赵昆看了一眼李世民那副很无奈的表情,恭敬地答应了一声之后,便快步朝着甘露殿的方向行去。

李世民看着赵昆离去的背影,无可奈何的摇了摇头,长叹了口气。

……

已经在甘露殿中,呆了有一段时间,可是张玄素内心的火气却犹自不减。

一想到自己在东宫,弹劾太子语气稍重,程处弼便开始在一旁阴阳怪气地讽刺自己。

重要的是,太子詹事于志宁非但没有出言相帮自己,居然还从中当起了和事佬。

甚至于自己气得拂袖而出时,于志宁追出来,埋怨自己有些太过份。

那能叫过份吗?作为太子殿下,杵着根拐杖在处理政务的丽正殿里边蹦来蹦去。

还锻炼身体,那就是有辱斯文,那就是有失太子威仪。

等了老半晌,终于听到了有脚步声从殿门外传来,张玄素回头一看,却是天子身边的心腹侍卫头子赵昆。

只是为何只见赵昆,却没有看到其他人随行而至,张玄素愕然问道。

“赵将军,陛下呢?”

“陛下今日料理政务实在操劳,已经乏了,不过担心张少詹有要事,特地让末将前来见张少詹。”

“请张少詹将所奏事由写下,末将自会呈给陛下。”

这下子,张玄素可不乐意了。“陛下为何不愿意见我?张某来此,所为的亦是东宫机要之事……”

赵昆却眼皮也不跳一下的重复道。仿佛他只是一个没得感情的工具人兼复读机。

“张少詹,既然如此,那就还请你将事由写下,本将会亲自呈给陛下。”

张玄素看着一脸麻木的赵昆,直接就气极而笑。

“好,那既然如此,本官就干脆连请辞的奏折也一并写下,不知赵将军以为如何。”

“写不写,那是张少詹你的事。”赵昆眼皮都不抬一下,继续很麻木地道。

那浓密的毛胡子,几乎让人无法看清楚他的表情变化。

最终,气极败坏的张玄素,就在甘露殿内写下了两份奏折,一份是弹劾太子在丽正殿内杵拐杖失仪。

另外一份,则是他自称能力不足,说的话太子又不乐意听。

想要投诉,却又无处可述,无奈之下,觉得自己实在是承担不起东宫少詹事的责任。

干脆请辞少詹事一职,希望能够走向其他的工作岗位。

继续为朝庭效命,哪怕是去呕心泣血,都比呆在那东宫里舒服。

写罢,张玄素便愤而离去,赵昆则拿起了这两份奏折,赶回到了金水河畔交到了李世民的手中。

李世民看罢之后,随手就搁在了小几之上,起身看向金水河。

河面上的冰层,已然消减了许多,只是冰层却仍旧死死地将流淌的河水锁在冰面之下。

或许,唯有春来,才能完全销融……

……

张玄素跑去皇宫告状的消息,很快就在东宫之中传扬了开来。

当然还有他意欲请辞东宫少詹事的事,也同样传了出来。

不过,皇帝却压了下来,不许他请辞。

面对着那些东宫属臣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李承乾的腿伤迟迟不愈。

而越来越显得异样的目光和表情,李承乾只能默默地继续承受着压力。

大唐皇帝下诏:配德元良,必俟邦媛,作俪储贰,允归冠族。

秘书丞苏亶长女,门袭轩冕,家传义方,柔顺表质,幽闲成性,训彰图史,誉流邦国,正位储闱,寔惟朝典。

可皇太子妃,所司备礼册命,主者施行。

贞观九年春,李承乾,这位大唐王朝的太子殿下,终于在东宫迎娶了他的太子妃,武功苏氏女。

第321章 也不知道搞点吹拉弹唱,气死老夫,走了

太子与苏氏,成为了夫妻,这是一个举国欢腾的大喜事,将一切的杂音都完全地掩盖住。

太子与苏氏成亲的第三日,李世民下诏,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皆是真人等身画像。

以供铭记和凭吊那些活着的还有已然逝去的大唐功勋之臣。

李世民这一举动,自然获得了满朝文武的一致赞同。

只是,能够有机会有资格在那凌烟阁内留下真人等身画像的功勋之臣,不过二十四位而已。

李世民正在慢条斯理地拟定着名单,慢慢排序,反正大唐天子已经在朝堂之上说了。

此事,等到他拿捏定了名单,再交给诸位臣工议定。阻止了一干朝堂重臣跃跃欲试的心思。

只能暂时偃旗息鼓,等到名单出来再说。不过,那些功勋卓越之辈都十分的自信。

就比如文武双全的程咬金,也很笃定自己绝对会在凌烟阁青史留名。

春天的来了,不过长安城的雪尚未尽化,但是老程家的主心骨。

文武双全的老父亲,也要步上战场,继续为大唐建功立业。

说不定能够大胜一仗,争取让自己能够在凌烟阁的排名再往前插一插,挤了挤。

……

而在归营的头一天夜里,程咬金跟三个成年的儿子,好好地促膝长谈了一番。

叮嘱这程家一二三老老实实当值,莫要不开眼的惹事生非。

不然,待程大将军得胜还长安后,一定会让不听话的孩儿,好好的知道老程家家法的厉害。

另外就是,春暖花开之后,娘亲就应该会离开清河,往长安而来。

到时候你们这三个成年的娃娃,切记照顾看娘亲和刚刚生下来没多久的的妹子。

自然也少不了要看顾好那三个精力过盛的弟弟。

程处弼看着有些絮絮叨叨的程咬金,比起平日里的畅快和简练,再在的程咬金,更像是一位唠叨的长辈。

虽然有些唠叨,但是那情真意切的关怀,让程处弼与两位兄长都老实地频频颔首。

“好了,老夫也交待得差不多了,对了两日后,全军出征,你们哥仨到时候记得到渭城大营来,送一送老夫。”

“爹你就放心好了我们弟兄肯定都到。”程处默拍着胸口大声地答应道。

程处弼与程处亮也同样昂首挺胸,到时候一定亲自到场,恭送亲爹走上战场。

程咬金笑眯眯地迈步走到了老三跟前,拍了拍这位才艺和长相最肖似自己的三儿子。

“记得到时候过来,让你们这三个小娃娃,见识见识老夫戎马的英姿。”

程处弼眨巴着两眼,一脸懵逼地看着爹,总觉得有哪里不对。

好吧,这证明爹就是个好脸面的人,喜欢热闹的场面,程处弼嘿嘿一乐。

“要不要让大哥二哥把鼓也给搬去?”

没曾想,自己的玩笑话,亲爹程咬金居然认真地考虑了半天,这才不无遗憾地叹了口气。

“不了,那可是军营,军中胡乱擂鼓,那是要受军法的。”

说到了这,程咬金忍不住扭头瞪了一脸黑线,这才稍稍如释重负的老大老二一眼,没好气地道。

“你们两个混帐,在老夫言传身教之下,居然就学会敲敲敲,也不知道搞点吹拉弹唱,气死老夫了,走了。”

扔下这么一句话,程大将军愤愤地拂袖而去,留下三个娃愣在原地风中凌乱半天才赶紧撵上去。

在府门外,程家一二三加四五六都整齐划一地朝着父亲一礼。

“老大老二老三看好家。”

“诺!”

“老四老五老六要听话。”

“诺!”

程大将军这才心满意足地将头盔套到了脑袋上,厉喝一声,身下座骑铁蹄蹬踏,在一大票悍勇无匹,杀气腾腾的亲兵的簇拥之下,隆隆而去。

等到老爹的背影渐行渐远,突然,眼尖的老五大叫一声。“耗子,耗子!”

“在哪?”

“我来,哇呀呀!”

程家四五六犹如三道黑色闪电瞬间消失。成年的程家一二三,一脸黑线地看着这三个熊孩子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