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1993章

作者:晴了

万一你亲儿子泄露,呵呵,揍他,削他都成,小婿愿意给丈人提供各种管制刀具。

一旁,同样因为进行人工呼吸之时,因为碰到牙齿,磕破了点嘴皮的赵昆。

此刻正努力地抿着嘴,想要把自己的嘴皮藏进毛胡子里边,深藏功于名。

毕竟两个有着浓须胡须的男人,在那里嘴怼嘴差不多盏茶功夫,都怼出血了,这很尴尬地好不好?

赵昆都还得想,等回了府,怎么跟自家婆娘解释,救人能救得破了嘴皮?

……

“那个贤婿啊,老夫,老夫这病情,可会反复?”

听到了这话,厅中顿时一静。

“一般而言,只要丈人你能够充份听从医嘱,按时作息,不再操劳公务,一般而来,会慢慢地向好。”

“当然,若是不配合医者,非要自己累死累活的话,那可就不好说了……”

“……”李明达与长孙皇后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了李世民的身上。

这位大唐天子脸色微僵,虽然观音婢与闺女的表情都很平静,但是目光如刀,让人压力山大。

李世民只能和颜悦地朝着长孙皇后道。

“放心吧,为夫一定会听从医嘱,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劳顿。”

“爹爹,我会和娘亲一起监督你。”

李明达脆声地道,然后还跟长孙皇后肩并肩地靠在一起。

“……呵呵,好好好。”李世民只能干巴巴地笑了笑,抬了抬自己那只现如今肌无力的右手。

“放心吧,就现如今这状态,爹爹就算想忙也忙不了。”

安抚好了这对母女,李世民开始东拉西扯。

奈何,长孙皇后与李明达的腿就跟生了根似的,丝毫没有要离开的意思。

无奈之下,李世民最终还是决定把自己真正想要问的问题问出了口来。

“那个贤婿,如今泰山封禅之事,朝廷已然准备就绪,你看……”

话还没说完,李世民就看到了娘子与亲闺女目光一寒。

“……”

第3074章 夜幕下的一声幽幽长叹……

到得第三天,一干文武重臣,被召入了皇宫,见到了这位生了病的大唐皇帝陛下。

好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恢复,人也不再显得那样憔悴,梳洗打扮一番之后,至少恢复了过去精神头的七八成。

就是不能移动,主要还是陛下很痛恨程三郎发明的新词圆规步。

而圆规是什么鬼玩意,李世民当然见识过这种程三郎发明的绘图工具,典型的脖子以下全是腿的画圆绘图工具。

作为大唐皇帝陛下的救命恩人兼奉皇后娘娘以及太上皇帝陛下、太子殿下、太孙殿下、晋阳公主殿下等人委托。

大唐皇帝陛下的贴身私人医生兼女婿程三郎就跟那位大内侍卫头子赵昆蹲在一边。

穿衣显瘦的太子殿下双手扶着轮椅,站在亲爹的身后边。

看着坐在轮椅上的大唐天子开始跟那些文武重臣交流起来。

被抢救过来之后的陛下,也就只是说话的时候,嘴皮子没有过去那般利索,说起话来,显得有那么一点大舌头。

甚至没有什么太大的异常,至于陛下坐着,大家也能理解,重病之后,能坐着就别站着。

一干忠心耿耿的文武重臣也当然希望陛下能够养好身体。

臣子们关怀着陛下的龙体,至于陛下,当然既要安抚臣工,同时还要告诉臣工们,自己没甚大事,就是栓了。

当然,栓了这是程三郎给脑血栓起的花名,这种病症在古代称为中风。

陛下风疾,以致行动不便,但好歹说话还很清楚,思维也十分的敏捷。

这也让一干臣工们暗松了一口气,庆功宴饮当日,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已然有所耳闻。

毕竟当日宫禁中的喧嚣,终究是瞒不过人。

但好在,陛下还活着就好,大唐很需要像陛下这样的君王。

毕竟,现如今大唐的行省制度改革这才刚刚开了头,还有新设一部之事,也才刚刚下旨。

正所谓千头万绪之时,陛下若是有个三长两短,那可真就是……

君臣见面寒暄一番,赐下茶点闲聊了一会,李世民谈笑自若,虽然有点大舌头,但是看到陛下双手都能够抬起来比划,亦是让臣工们放心了不少。

至少,陛下龙体还算健康,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引起朝局动荡。

一番叽叽歪歪之后,李世民终于扯到了正题。

“诸位卿家,朕今日召卿等前来,是有件事情先跟诸卿知会一声。”

“泰山封禅,照原计划进行,另外,到时,太子随朕同往泰山,太孙监国。”

“……”

……

这是长孙皇后经不住夫君的反复磨叽,当然也考虑到封禅泰山,对于一个王朝,对于一位帝王而言,是何等的重要。

最终同意夫君按原计划泰山封禅,不过嘛,同意是同意,后边可是有一堆的附加条件。

太子随同前往,许许多多原本只能由天子亲自操持和拍板的事务,都可以尽委以太子。

而陛下就老老实实当个工具人,登山,然后在封禅仪式的时候登场亮相。

跟天地进行一番神交,也就算是完成了大唐立国以来,首位封禅泰山的帝王。

这,也算得上是李世民的宿愿,毕竟,他这辈子,就是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

证明自己是当之无愧的天下英主,搞掉高句丽,证明大唐远超前隋。

而封禅泰山,就是要让天上地下的神灵们也都知道,老子比谁都强,老子这个皇帝当之无愧。

长孙皇后也很清楚,这是夫君毕生所愿,之所以答应,当然也有程三郎在一旁拍胸口作保证。

并且,李明达、程三郎小两口会全程陪同,程三郎将会时时刻刻监督皇帝陛下的身体健康状况。

一旦有点啥,那么,程三郎可以第一时间处置,保证这位刚刚栓过的大唐天子的性命安危。

而大唐皇太孙,老老实实地留在大唐帝都洛阳,而这一次,留守的辅政大臣变成了马周。

而程大将军,这一次终于有机会跟随着陛下的脚步,一同前往泰山。

泰山封禅,源于古代帝王封禅祭祀。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

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前,亦曾经有春秋战国的雄主也上过泰山封禅。

但问题是,在后世的正统看来,未能一统天下,没有威望昌隆于世的帝王,根本没资格去封禅。

所以,自李世民之前,为史书所载的三位帝王封禅,一位完成了大一统伟业的秦始皇。

第二位,就是那位将西汉劲敌匈奴打得狗血淋头的汉武帝。

而第三位,则是重立汉之社稷的东汉开国之君汉光武帝。

至于李世民,则算得上是第四位即将封禅的帝王,相比起前几位而言,大唐的此次封禅之举,显得颇为隆重。

七月中刚过,大唐皇帝陛下率文武离开了洛阳城,除了文武百官代表之外。

还有天下诸国使节以及国主,就连那些归降的大唐的高昌国主、倭国国主、高句丽国主也都随行。

只不过,他们不是被放在外宾区,而是被列进了大唐的文武臣工队列里。

而太子殿下,则已经早一个月赶到了泰山脚下进行巡视,以及各种筹备工作。

大匠作阎立德,已然早在陛下决定封禅之时,就已经赶到了泰山脚下,在山下南方兴建了圆丘为封坛台。

另外,还有泰山之颠顶兴建登封坛,又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为降禅坛。

由于之前,从洛阳至登州的水泥官道已然通畅,再加上为了陛下的身体考虑。

所以目的性很明确,也很纯粹,咱不玩虚的,也不会在前往泰山的途中瞎鸡儿乱逛。

所以,这一只封禅队伍,一路径直而言只花了不到十日,便抵达了那泰山脚下。

其实原本按照李世民的安排,肯定不是这样,毕竟这是至东汉光武帝以来,六百余年,再一次有帝王登泰山封禅。

照他原本的意思,那自然是场面能搞多大就搞多大,时间跨度越长越好。

影响力也一定要远远地超过秦皇、汉武以及光武……

奈何,自己栓了……但好歹,终究还是得以在三代名垂青史的帝王之后,成为了第四位登临泰山封禅的君王,单单这一点,就值了。

八月初,李世民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

第三日,至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待李世民初行献礼毕,太子李承乾升坛亚献。

封禅结之后,亦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大赦天下……

之后,又在泰山脚下停留了数日,终于踏上了返程的路途。

而大唐《长安旬报》、《洛阳旬报》都全程跟踪报道了大唐皇帝陛下封禅的全过程。

并且,在大唐皇帝陛下封禅期间,祥瑞频频。全国各地的官员们纷纷献上各种祥瑞。

什么白狼、白鹿、又或者是各种稀奇古怪的祥端,不过也不乏鸡蛋大的珍珠,犹如道士打坐的奇石这些令程三郎眼馋的好宝贝。

程三郎觉得大部份的祥瑞之兆,应该都是瞎鸡儿乱编出来的,可他偏偏没有证据。

再说了已经栓了的老丈人乐呵呵的没有揭穿,自己犯得着站出来讨人嫌吗?当然没必要。

……

虽然大唐文武臣工都很体谅这位栓了的大唐皇帝陛下,再加上太子李承乾承担了绝大部份的工作。

饶是如此,李世民这位大唐天子,还是给累的不轻,早早地就支撑不住,回到了行在睡了过去。

等到他睁开两眼,醒过来的时候,就看到了在身边和衣而卧的观音婢。

看到她就躺在身边,哪怕是已经深睡入了梦乡,可是纤手,却仍旧与自己的大手交握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