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1934章

作者:晴了

对于他们而言,生活在这样的深山老林子里边,成日要担心出没的野兽,担心部落之间相互抢地盘。更担心部落吃不饱,穿不暖。

这样的日子,真心不是他们想要的,谁不乐意能够吃得饱,穿得暖,还能够享受美酒佳肴,过上有滋有味的生活?

毕竟宁为太平犬,莫为乱世人,这不仅仅只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发出来感慨,而应该是经历过了这样的苦难的人们内心绝望的纳喊。

真心想要自由自在,不愿意受家国天下束缚的那种神人也不是没有,但他们完全可以远离大唐的统治,到其他地方去逍遥自在。

李世民已然带领着文武百官,精兵悍将,离开了辽东城,对于程三郎的所作所为,自然也会有人禀报于他。

对于此,李世民除了蛋疼地摇了摇脑袋,又能如何?

反正都是好事,具体那小子想要怎么搞,由他便是。只要不弄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就好。

除了轰轰烈烈的学知识,习文化运动之外,程三郎当然不可能忘记自己的老本行。

那就是要致富,先修路,现在这十万战俘,不就是现成的壮劳力吗?

一边认真的学习文化,一边努力地架桥铺路,争取早日将这辽东之地也铺设上水泥官道。

另外,崭新的建筑物也将会在这辽东之地拔地而起,过去,由于天气严寒,只能搞半地下式的建筑。

程三郎的到外,带火炕的建筑物,必将会成为辽东地区的主流建筑物,让人们得以渡过严寒,改善他们的生存生活质量。

有了产量可以获得保证的卢城水稻,有了精耕细作,有了发达的交通,让这辽东平原,也变成渔米之乡,塞北的江南,也不是不行。

程三郎相信,经过了自己的这么折腾只要开发搞得好,提前让东北变成大唐的又一个粮仓,也不是不行。

第2983章 李二公子回来了,卫国公家的二公子回来了

第二天开始,辽东城内外,竖起了一块块巨大而又醒目的公告牌,还有一条条的横幅,拉扯在街市上。

辽东城内,也有一些是汉民。

辽东城内的百姓们,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莫说辽东城的人,哪怕是在大唐的百姓,也未曾见过这样的一幕。

想来,兴许只有当初在那金沙州,又或者是南部六诏地区搞大开发的时候,才能见到。

现如今,金沙州地区以及南部六诏地区的各族百姓们,十之五六,都能够抄着一口不怎么标准。

但足以让大唐中原人士听得明白的大唐蜀地官话进行交流。

这些功劳,自然是利益于程三郎的指导,还有汉唐商行以及官府各级层面的共同努力所得到的回报。

而今,程三郎成为了军政大权一把抓的核心权利人物,自然更加的便利。

当然,除了修路之外,那就是辽东平原这一带原本就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如今有了稻种,焉能再由着他们空置,然后只能眼巴巴地从其他地区运来粮草。

汉唐商行原本就已经有大批的能工巧匠,包括大批的工程队,早早的就已经来到了登州,不少甚至都已经前往扶桑岛,以及那库衣岛等地去搞建设。

而现如今辽东之地既然也要大兴土木,程三郎又是汉唐商行的董事长,自然是优先满足自己以及辽东的需求。

大批的海船,亦从各处赶往这边,在那已经经过了扩建的登州大港来往进出不停。

在那登州大港满载了货物与工匠们之后,就从这里启航之后,奔赴向辽东之地。

使得那原本人口不多的辽东地区,几乎以肉眼可见之势变得热闹起来。

……

流球大岛南端的港口,程大管事正在忙着跟那些各部落头人积极沟通着各种问题。

“大管事,凭什么我们部落得到的粮食少了差不多一百石,还有布匹,铁器……”

一位早已经不再脑袋上插着鸟毛,身上的麻袍,也已经换成了质量过硬的白叠布衣裤的部落头人此刻正在那里不乐意地进行着申诉。

听到了这话,程大管事侧头向身后边,那位专门负责跟这些部落交道的管事,在程大管事的耳朵边小声地嘀咕了几句之后。

程大管事脸上那犹如春风拂面般的笑容依旧,只不过嘴里边的话可没怎么客气。

“你们部落今年来到蒙学参加文化学习的学童,可是比去年,少了十个孩子,按照我们之前的规定……”

部落头人忍不住进行反驳道。

“可是大管事,他们已经成年了,都可以帮着部落做事了。”

“成年了?你管十二岁的半大小子叫成年?!”程大管事脸上的笑容陡然消失,大手轻轻地拍了拍案几。

“族长可莫要忘记了,如今这里已经是我大唐属地,而尔等也早就已经签下了归化协议,你等皆属我大唐国民。”

“而我大唐可是有规定,唯有年满十六岁者,方可谓之成年,而你们跟我汉唐商行当时签的规约里边,就有一条。”

“所有入学学童,未满十六岁离开者,一律按比例减扣其家庭以及其部族的援助钱粮物资。”

看到这位大管事陡然变了脸色,方才还颇为大嗓门的这位部落头人直接就萎了,摸了摸自己那已经渐渐凸起来的肚子。

不禁有些犹豫起来,这个时候,旁边的一位部落首领则朝着程大管事讨好一笑。

“大管事,我们部落今年又新增了五位蒙童入学,不知……”

“放心吧,都是哪家哪户的,回头程某自会让学校的人去进行走访,只要情况真实,没有弄虚作假,该你们一,一文不少。”

“另外,新增有五位的话,我再给你们部落一个名额,让他们可以到商行这边的工厂做事。”

“总而言之,程某愿意跟诸位敞开心扉,做事做交易,都要公平公正,可谁要跟程某耍心眼,哪怕是你们告到官府那里去……”

“大管事说的哪里话,我等诸部能有今日,正是多亏了汉唐商行愿意与我等进行合作。”

最终,方才那位部落头人也只能老老实实地向程大管事认错,并表示,回部落之后会第一时间好好地教训那些蒙童的爹娘,然后他会亲处去将那十名蒙童再次送归学堂。

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就在这样开诚布公的场面下得到圆满的解决,真可谓是宾主尽欢。

而就在这个时候,疾蹄之声从外面传来,很快,就听到了有人扯起大嗓门在吆喝。

“大掌柜,李二公子回来了,李二公子回来了……”

“李二公子?”听到第一声之时,程大管事还一脸懵逼,等到第二声叫唤传入了耳中之后,这位程大管事,就像是屁股下面挨了针刺一般地蹦了起来。

然后在一干呆若木鸡的部落头人的注视之下,十分敏捷地冲出了大门。

“可是卫国公家的二公子?”

“正是,他们已经回来了,带来了殷商遗民的代表,还有好多好多的殷商大陆的特产和物种……”

听到了这话,这位程大掌柜顿时两眼放光地大巴掌一拍。“来得好,弟兄们,都给程某过来,快快快……”

……

李德奖顶着一张苍桑而又显得有些憔悴的面容,立身在那前甲板上,两眼痴痴地看着那渐渐接近的海岸。

之前,已经遇上了汉唐商行的海船,那艘海船已经派出了快船赶回流球大港去报讯。

而那艘汉唐商行的海船,亦陪同着一同向流球大港而来。

李德奖他们的海船,经历了艰险的远洋航行,此刻显得有些破旧,但是,那船桅顶端那醒目的唐字大旗仍旧在迎风飘扬不已。

李德奖身后边,还有那位大祭司以及那些奉命随同而来的部落年轻才俊们,也都在这里伸长了脖子,朝着那海岸张望。

“这位管事,这里已经算得到了大唐的地界了吗?”

一位穿着一身明显迥异于大唐乃至大唐周边诸国服饰的年轻人,朝着那位与他们碰巧相遇的汉唐商行船长问道。

“你,你会说我大唐关中官话?”

第2984章 免贵姓奥,名观海,字听涛

这位船长满脸皆是震惊之色,如此流利,如此标准的关中腔,怕是自己这位剑南道籍的大唐人都不如。

“不错,我等皆是跟船上的老师们学的。”

“那敢问这位小哥尊姓大名?”

“免贵姓奥,名观海,字听涛。”这位年轻人斯斯文文地朝着船长一礼,有理有节地道。

这位年轻人,正是殷扎卡的部落大祭司最得意的弟子奥马哈。

不过现在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姓名,那就是姓奥名观海,字听涛。

在前往大唐的旅途中,大祭司与一干殷商人士通过商讨,决定让所有人都给自己起一个姓名。

既然我们是殷商遗民,那么最好我们都要统一学习故乡的人命的命名原则。

所以在大祭司的要求之下,他们这一帮子年轻人,都以自己的第一个音为姓。

例如奥马哈,就姓奥,而且大祭司还特地找到了那位李二公子,请他为自己的得意弟子赐名。

李德奖当时正在欣赏着这辽阔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又考虑到了奥马哈不仅仅殷扎卡部落的才俊,同时还是部落的继承人。

所以思考了半天,决定给他起上一个响亮而又大气的名字,奥观海,字听涛。

毕竟他李德奖也是学识渊博的文武双全之士,起这名也是很有讲究的。

名字叫观海,所取的字是听涛,如此方才能够前后呼应。

意思就是希望这位年轻人能够有观海听涛,不畏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同时还要深刻地铭记,你们身上所流淌的血脉的由来。

莫要忘记你们的祖先,与你们的故乡就在大海的那一边。

……

这个名字,可是让这位奥观海激动了好几天,至于奥马哈这样的名字,他自然是弃之不用,这辈子,他只有一个名字,就叫奥观海,字听涛。

就像他们这些殷商遗民之间,不再是像过去那种叫人全部都叫绰号,就像奥观海,他之前的绰号就叫七匹狼。

意思就是他曾经为了救下一个姑娘,面对七匹鬃狼毫无畏色,死战不退,最终等来了援兵得以幸存。

一开始,一干大唐人士听闻这货居然有这等英雄事迹,等到看到了鬃狼那修长的瘦腿,长得跟狐狸似的模样之后。

大家都觉得也就那么回事,毕竟狼和狼的品种实在不一样。

按下闲话不表,打从他们有了姓名开始,相互之间,都会称字,那些殷商遗民才俊都会称他为观海兄或者是观海贤弟。

看到那位满脸震惊的船长,在那里跟奥观海聊得很是热切,那位现如今叫索归商的独眼大祭司露出了个欣慰的笑容。

过去的名字,亦已经被他抛在了脑后,亦是以自己原本姓名的第一个音索为姓,后面的两个字,则是独眼大祭司向李德奖请教之后,自己给自己起的。

毕竟他年纪比李德奖还大,让对方给自己赐名,按大唐的规矩,似乎有些不合适。

索归商,字思殷,前后亦产呼应得相当的精彩,至于那位李德奖可是频频夸奖这位大祭司很有才华。

“大哥,快看,前方的港口方向,那里好像有字幅……”

随着那在瞭望斗中的游侠儿的大声叫唤,李德奖伸长了脖子,朝着对方大手指向的方向看去。

不大会的功夫,李德奖便看到了那有船只停泊的琉球大港此刻似乎站满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