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193章

作者:晴了

反正老程家也不指望那点俸禄吃饭,不然一大家子早就该喝西北风去了。

“虽然生了娃,可是现如今已然入了冬,你们的娘暂时回不来了,想要回长安,怕得到开春才成。”

“这倒是,娘带着刚出生的妹妹,的确不适合寒冬腊月的长途奔波。”

程咬金呷了口酒,又抄起鲜嫩的牛肉塞进了口中大嚼一面道。

“太子的婚期,之前已经定下了,就在明天春天,老三,你没收到什么消息?”

程处弼的眉头微微一皱。“孩儿之前问过吴王殿下,太子的腿伤一直未愈。”

“怎么这么久了还未痊愈?”程咬金砸砸嘴,这都快有三个月了吧。

程处弼点了点头,那颗原本已经放下了的心,又渐渐地悬了起来。

该不会,治疗伤势的时候出了什么差池,从而导致这个很不愉快的后果。

……

几乎同一时间,北方,晋阳宫中,屋外的风,越发地显得凛冽,尖啸着划过窗棂,墙角,呼啸而过。

李承乾正斜躺在卧榻之上,手中拿着一本书册正在消遣。

跟前的大铜炉内,竹碳通红,散发着热力,让整个殿中都温暖如春。

无聊啊,李承乾看了半天书之后,无可奈何地将书册搁到了一边,揉着眉心叹了声。

自己这段时间以来,天天都只能困在这晋阳宫中,加上脚伤,还有那晋阳越来越寒冷的天气。

更是连出门去溜达一趟,都成为了一种难得的奢望。每天只能躺在这里,偶尔能够说话的,也就是几位宦官。

真·憋的快要内伤,真·闲的快要蛋疼。

就在李承乾唏嘘不已的当口,却有宦官掀开了厚实的门帘步入了殿内。

“殿下,有长安来的消息……”宁忠裹着寒风,步入了殿内,笑眯眯地扶着一封书信来到了李承乾跟前。

“哦?快拿来给孤瞧瞧,是谁来的?”

“是吴王殿下遣人送来的……”

“哈哈,好,那孤可算不那么无聊了。”

李承乾双眉一扬,美滋滋地拆着书信,还不忘吐槽。

“二弟什么都好,就是每次来的写都不长,也不多写一些长安的趣闻趣事……”

“倒是程卿的书信有意思多了,可惜前些日子才收到他的来信,孤这一启程,怕是得回到,咦……”

宁忠来到了那大铜炉前,看了看火,示意守在一旁的小宦官注意点,莫要让火势太小,冷着殿下。

就听到了李承乾发出了一声轻咦,回头看去,就看到原本是斜靠着榻栏的李承乾居然难得地坐起了身来。

“殿下,您可小心点,这条腿可千万不要再受力了。”

“知道知道,宁忠,你知道不知道,程卿他居然会作诗。”

宁忠呵呵一乐。“程副率要是不作死,那才叫奇……等会,殿下你说他是作诗?”

而此刻,李承乾全然没有了回答他的意思,两眼放光地看着书信,一手轻击大腿,“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第270章 殿下的腿伤,为何还不能痊愈……

宁忠瞪圆了眼睛,满脸难以置信地看着那位神采飞扬,摇头晃脑吟诵此诗的李承乾。

整个人都不好了,半天才问了句。“这,这是那个程大将军的三儿子程处弼做的?”

就那个一不高兴就喜欢鼓起眼珠子瞪人,入了东宫没几天就把殿下给忽悠出宫的程老三?

“没错,正是他所作,当日,这首赋菊,夺得了重阳佳宴魁首,拿下了我皇爷爷和父皇给出的彩头。”

李承乾眉飞色舞,仔细地品味着这首七言绝句。

“我就知道,程三郎果然志向非凡,有大胸襟,大气魄。”

“不然,焉能作出这等气概非凡,雄浑凛冽的佳作。”

宁忠虽然很想要附合太子,可是一想到那个眉清目秀的糙老爷们。

实在是提不起兴趣夸奖那个家伙,小声地嘀咕了句。“没准是瞎猫碰上死耗子……”

李承乾脸色微沉,朝着宁忠摇头道。“莫要胡言,这才气本就是灵感。”

“他程三郎能够有这样的本事,还受到了我皇爷爷和父皇的认可,便是满朝文武,也都服气……”

宁忠听出了李承乾语气之中的不悦,赶紧垂头认错。

“是奴婢妄言了,奴婢只是觉得,太过惊讶,没想到力能举鼎的程三郎居然还会作诗。”

李承乾这才面色转和,亦是颇为自得地道。

“孤身边诸官之中,能够文畴武略皆精者,实在是罕有啊……而程卿,可是孤亲自出面,才从父皇手中要来的。”

“可惜这一次孤代父皇巡视晋阳及北疆诸郡,他未能跟来,不然,孤也不会像现在这么无聊。”

“……”宁忠整个人都不好了。嗯,他没跟来才是最好的好吧?

“殿下,于詹事求见……”

“传。”李承乾这才收起了刚看了不到一半的书信,坐直了身躯,只是那条伤腿,只能十分不便的斜摆着。

“臣参见殿下,殿下的腿可好些了?”于志宁步入殿中之后,恭敬地长施了一礼道。

李承乾颔首一笑,轻轻地拍了拍伤腿颇为无奈地道。

“于卿平身,还是老样子,太医说,孤身子过于虚弱,所以这样的伤势想要养好,会比普通人耗时更长。”

“嗯,希望殿下能够早日痊愈,臣前来,是想跟殿下商议一二,看看能不能把归期再往后推上一推。”

于志宁担忧地扫了眼李承乾那条伤腿道。“这一路南去千多里,路途颠簸,若是有个万一……”

李承乾缓缓地摇了摇头。“卿的心意,孤领了。”

“如今已然初冬,父皇和母后,为了让孤能够在晋阳安心将养,回长安都快两个月了。”

“孤在这晋阳呆了快三个月,再不回去,若是等到了深冬,大雪漫道就更难赶回长安。”

“父皇既然已经给我拟定了婚期,我怎么可以因为腿伤而耽搁这等大事。”

于志宁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这倒真没办法。倒真没料想,陛下会把婚期敲定在春天。

不过按照常理而言,殿下的腿伤,将养了这么久,该当是痊愈了才对,何以还会那样……

前几日殿下下车尝试走动,稍稍挪步,便钻心的疼,这着实让人心忧。

看到于志宁沉默不语,李承乾想了想,给出了最后的期限。

“三天之后,无论如何,必须启程回长安,有劳于卿主持。”

……

于志宁掀开了厚帘,迎着那开始隐隐透骨的寒风,裹紧了身上的裘衣,转身朝着太医的居所方向行去。

三名太医,颇为紧张地面对着这位太子詹事,揣揣不安。

“本官就是想要知晓,何以殿下的腿伤,已经将养了足足三月,为何还是觉得疼痛难忍,不良于行?”

为首的杜医监只能硬起头皮,作为代表发言道。

“于詹事,一般而言,骨裂之伤情,短则两三个月,长则四五个月,甚至半年才愈,也是有的。”

“太子一向体弱多病,身体不佳,所以,三个月,怕是不足。”

“会不会是有其他的原因?”于志宁不禁有些烦燥地追问道。

“于詹事,我等反复查验过,殿下的腿伤,应该就只是骨裂。

下官会再想想办法,给太子殿下增加一些滋补的药。”

看到这三位太医吞吞吐吐,一个个小心翼翼的模样,于志宁也着实无可奈何,只得安抚道。

“罢了,有劳你们了,望你们能够尽心尽力,让殿下早日痊愈。”

……

等到于志宁离开之后,杜医监如释重负地坐了一来,对着碳炉烤着双手,满脸疑色。

“太子殿下的腿伤,本就不错,可是将养如此之久,却未有痊愈迹象,的确令人奇怪。”

“我等实在是无能为力了,该做的都做了……”另外两位太医也是一脸无可奈何。

“既然于詹事言,还有两三日便启程回长安,等回到长安,再让诸位同僚也来给殿下诊治一二。”

“嗯,如今也唯有如此了……”

“不过,你们听说了没有。”其中最年轻的那名太医,先是看了一眼门口,这才压低了声音。

“听说什么?”另外两位太医面面相觑。

“下官也是偶然听到晋阳宫的宫人再说,指不定是因为昔日之事,怨魂作祟……”

另外两名太医不禁倒吸了口凉气,一时之间,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切莫胡言乱语,实在不成,待回了长安之后,请祝由科的来给殿下驱邪去灾试试。”

“也好……”

三位太医的低语,却被几名正在埋头整理炮制药材的药童听了去。

半个时辰之后,亦随太子同往晋阳的东宫侍读长孙家庆直接脸色大变,气极败坏地站地起来厉喝道。

“是哪个混帐传的?”

站在跟前禀报的药童被吓得一哆嗦,赶紧跪倒在地。

“是阎太医传的,不过阎太医也是听其他人传的流言。”

“岂有此事,这等混帐事情,居然也敢在晋阳宫内流传。走,随我去见于詹事。”

“长孙侍读,小人……小人不敢……”

“放心,有本官在,保你无恙,愣着做甚,还不快走。”长孙家庆怒意冲天,大步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