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1920章

作者:晴了

“陛下,臣以为李老将军所言极是,臣愿意追随李老将军麾下,以御高句丽贼子。”

李世民紧抿着嘴,目光扫过群臣,之后,又落在了程三郎这位爱婿的身上。

看到了老丈人投来的目光,程三郎也赶紧站了出来。

“丈人,小婿觉得,李卫公之言甚是有理,小婿愿意率麾下火枪营追随李卫公左右。”

“嗯,朕亦有此意,既然是要朕的全部仪仗留于诱敌,那么,贤婿你,还有赵昆,你们都留下,听从李老爱卿调遣。”

“陛下!臣以为,左右备身府可以留下一部精锐追随李卫公,可是臣却不能离陛下一步。”

赵昆直接就急眼了,臣可是你的贴身大内侍卫头子,怎么可能留下。

再说了,皇后娘娘可是千叮万嘱,自己不能离开陛下一步的。

……

最终,李世民统率主力大军,南下击敌,而李靖则统领诱敌的队伍。

打出大唐天子的全副仪仗,设法让那高延寿部知晓他们的踪迹。

对于李靖怎么勾搭,啊不……怎么挑逗,反正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把那高延寿部给撩过去。

关于这一点,大家都很有信心,而随同李靖留下来的,则是苏定方,还有那程三郎,以及程三郎麾下的火枪营。

当然,由于火炮利于阵地战而非野战,所以,原本主力大军之中的四十门火炮,还有程三郎这一次送来的那尊改良版飞雷炮也尽数交给了李靖。

毕竟有程三郎这位大唐排名第一位的火器专家在,他更懂得怎么使用火器。

“老爱卿,那小子交给你,你可得看好了,莫要让他生出什么事端。”

虽然已经下达了军令,但是李世民还是有点担心自己的爱婿,主要还是这小子容易闹腾妖蛾子。

此刻正蹲在那沙盘跟前打量地形的程三郎听到了老丈人跟那李靖的嘀咕声,顿时不乐意了。

“丈人你这话小婿可不爱听,小婿向来做事严谨……”

看到程三郎那副一脸不服气的表情,李靖先乐出了声来,笑眯眯地抚着长须道。

“运个粮草,结果顺手就把辽东城给薅了,让你去助那新罗,结果倭国没了……”

“老爱卿,那新罗也没了。”李世民很一本正经地提醒李靖道。

旁边的一干大唐武勋重臣全特娘的都在嬉皮笑脸的,听得程三郎心中大恶,饶是他脸皮够厚,可你们这帮长辈怎么能如何埋汰大唐第一才俊?

不讲武德的老丈人此刻又恢复了正经,凑到了脸色发黑的程三郎身边好言好语地道。

“好了好了,戏言而已,贤婿莫恼,你的本事老夫是知道的。

正是因为如此,这才对你委以重任,让你留于李老爱卿身边,老夫也才能够安心。”

听到了这话,程三郎这才算转怒为喜,昂首挺胸地道。

“丈人放心,只要有小婿和小婿手下火枪营在,就没有人能够伤得了李卫公。”

“好好好,有志气,老夫很看好你,唔……也很看好你手下那个火器营。”

后半句话显得相当的敷衍,对于老丈人的敷衍,程处弼只能心中暗恨,却也无可奈何。

总不能揪着老丈人的衣襟,把他给怼到枪口上问他服不服吧?

罢了罢了,既然自己要跟着李军神混,那就且让这位大唐军神知晓火枪兵的厉害,通过这位大唐军神的论断,再向大唐军方推广宣传这火枪,也会更有说服力。

正所谓说多不如做多,今日老子就亲自上阵,好好的让尔等知道火器的厉害。

……

大事已定,军情紧急,不敢耽搁分毫,很快,大唐天子亲自统帅大军离营而去。

这座大营,自然就留给了李靖所统帅的诱敌兵马,而此刻,李靖也没有留在大营内。

而是策马驰出了大营,开始根据手中的地图,溜达了一大圈,最终将撤离大营之后的守御地点。

确定在了距离大营东南约三十里之外的一座废弃小城,这座小城,也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修建,又是何年何月被废弃的。

总之,呈现在李靖一行人跟前的这座小城,已经坍塌得不能形状。唯一较为完整的,兴许是那只坍塌了十余丈长的部份城墙,不过城墙完全就是用泥土垒彻而成,厚度也不足一丈。

至于城内几乎就没有几间完整的建筑,足以证明这里到底有多老破小。

程处弼牙疼般地吸着气,扭头看向那位却一脸满意,频频颔首的李靖。

“我说伯父,咱们真要选这里?其实小侄我觉得之前那座山谷就挺不错,三面环山,易守难攻。”

一旁的苏定方也点了点脑袋,表情甚是蛋疼地打量着这座破落的小城,城内已然由于天气的转暖,又再一次长出了野草,看起来越发的令人嫌弃。

第2959章 这简直就是撞了大运,居然撞上了大鱼

他们之前曾经见到过一座山谷,山谷并不大,背倚山峦,两侧山势也还算陡峭。

如此一来,敌军一旦来攻,必定只能正面突击,而正面不过二十余丈的宽度,则对于万余大唐精锐而言,想要想守,绝对不是什么问题。

“那山谷不错,可是你们要想明白一件事情,若是太过易守难攻,那高延寿又怎么可能死咬住我军不舍?”

“唯有在敌军跟前,露出了破绽,让他们觉得有胜利的机会,这样,才能够将高延寿的兵马给死死拖在此地。”

“而且,这里恰巧是我军撤往辽东城的要道之上,我军撤之不及,决定固守待援,合情,更合理。也能够打消那高延寿的疑虑。”

面对着这位智珠在握的大唐军神的解释,程处弼与苏定方只能齐刷刷地翻着白眼无话可说。

李靖抿了抿嘴唇,拍了拍那土夯的破旧城墙,看到了那程三郎眼珠子滴溜溜乱转不吱声,不禁乐道。

“程三郎,你小子可有什么主意,只管说来。”

“伯父,小侄之前清点过了陛下留给咱们的火器,想要守住这里数日,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若是伯父能够信得过小侄,就请伯父让小侄先率火枪营过来这里布置,到时候也好接应伯父。”

“好,你既然有想法,那就由着你自己施为,最迟明日午时,高延寿所率的高句丽兵马,就会进抵大营处,你可没有多少时间。”

“来得及。”程处弼露出了一个自信而又从容的表情。

四十门火炮,都是有牲口牵拉的,而程处弼所统帅的火枪营士卒都是出身武勋子弟的亲兵家将,人人有马。

而且这段时间以来,在那薛仁贵的严格整训下,这帮子火枪手不论是在船上,还是在陆地上,又或者是骑着马,都能够射击目标。

这也是为何程处弼如此重视火枪营的原因所在。

……

等到程三郎他们护送着那四十门火炮,星夜兼程地赶往那废弃小城的当口。

高延寿这位高句丽北部耨萨统帅着两万高句丽精锐五万北方靺鞨蛮族兵马,朝着那大唐大营所在匆匆杀来。

年近五旬的高延寿作为一位高句丽的大将,原本想的是固守后方城池,奈何禁不住那渊盖苏文的严辞催促。

不得不硬着头皮上,他负责纠缠住唐军主力,让唐军主力难以挥军向南。

而让那高惠真有机会联合那积利城、安市城与建安城诸守军,力争将那唐国营州都督麾下兵马尽歼于建安城下。

唯有重挫唐国兵马,才能够挽回高句丽的士气军心,同时,唐国此番征高句丽,兵力原本就不多。

只要能够断其一指,让唐国明白高句丽的实力,就能够让唐国不敢孤军深入,只能步步为营。

那样一来,对于占着地利的高句丽而言,持久战是最有利的。

而就在高延寿所统帅的大军前锋,距离那唐国大营不足五里之时,前锋将领带来了一个令他倍感错愕的消息。

那就是在看到了有高句丽的侦骑频频出现之后,唐国大营派出了大量的游骑截杀高句丽的侦骑。

这还不算完,那座大营内驻扎的大唐兵马,居然开始撤离大营,沿着大道开始向高延寿所部相反的方向撤去……

这样的举动,瞬间就引起了那高延寿的怀疑,第一时间快马赶到了前锋。

可是等到他在一众骑兵的簇拥之下一路狂奔,终于赶到了唐军大营所在。

而此刻,那大营已经为高句丽勇士占据,高延寿满脸错愕地打量着那显得杂乱无章,遍地狼藉的大营。

还没等他这里滞留太久,前方的侦骑再一次来禀报,撤退的那只唐国兵马不过万余,而且大部份为步卒。

重要的是,这只仓皇而走的唐国兵马遁走的路上,他们发现了一些不得了的东西。

“你能确定?!”高延寿的眼珠子直接就鼓了起来,一把就揪住了那位回来禀报自己的手下。

“末将敢确定,那奢华到无与轮比的车驾就歪倒在道旁,而且还掉落了不少的旗帜,还有那种很夸张的伞盖……”

这位侦骑头子让手下将捡来的旗帜还有一些杂饰摆放在地上,金延寿看着那些事物,当即内心一片火热。

难怪这唐国兵马会在遇上了自己的前锋大军的第一时间就要撤离。

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唐国主力大军,已经南下,而那位大唐天子自然要坐镇后方。

兴许他都没有想到,自己会突然率领大军出现在此,而那位大唐天子身边怕是没有多少兵马。

所以他才会第一时间遁逃而去,只是他没有想到,在半道上扔下的这些宝贝,就足以暴露他的身份。

不光是高延寿反应了过来,他身边的一干高句丽将领的眼珠子直接就红了起来。

“耨萨,居然是唐国天子,咱们这简直就是撞了大运,居然撞上了大鱼。”

“耨萨,末将愿领本部人马,先去追击。”

“都给本帅住口!把地图拿过来。”高延寿深吸了一口气,控制了下自己的情绪,目光在那些大唐天子所使用的仪仗器物中扫过。

很快,地图就在那一干高句丽将领、蛮族将领跟前展开。

高延寿的目光沿着那条路缓缓向前,一旁的将领诺阿小声地道。

“耨萨,他们现在撤离的方向,看样子是想要退往辽东城。”

高延寿两眼一眯,再次开口喝问这位前锋主将。“栋春,这只唐军共有多少人马?”

“耨萨,这只唐军最多万余兵马,多为步卒,只有少量骑兵。”

听得此言,高延寿砸了砸嘴,目光一扫。

“栋春,你立刻率领本部骑兵,给本帅抄这条路,快马加鞭,务必要在这里,将唐国的退路堵住。”

“哪怕你麾下兵马死绝,你也绝不能后退一步,不然提头来见。”

“末将遵命。”栋春心头一凛,朝着高延寿一礼之后快步而去。

“诺阿,你立刻率前锋给本帅死死咬住这只唐军,拖延他们的速度,本帅会率主力赶来。”

随着一个个军令的下达,很快,这只原本想要拖延唐军主力的高句丽大军,此刻就像是饥饿的狼群地般,朝着撤离的唐国兵马衔尾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