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1717章

作者:晴了

不过父皇也很痛快地告诉了自己,大哥李承乾目前正在巡视山东之地,想要从那边回转洛阳。

那么一两个月的光景就过去了,等到了秋天才开始启程前往,等到了晋阳一带,怕是已经入冬。

而皇爷爷如今年过古稀,甚是老迈,长途旅行本就很折腾人,再被严寒一激。

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亲爹决定及时启程,考虑到了皇太孙年纪太小,难以决策理事。

最终考虑再三之后,亲爹这才决定将监国的重担,放在自己这位性格温和乖巧,孝顺又听话的亲儿子身上。

亲爹的意思也十分的明确,为了能够让自己能够顺利并且平稳地开展监国工作。

所以决定让舅父长孙无忌留下来,与那位郧国公张亮一起,这样两位大佬,一文一武作为辅政大臣,辅佐自己监国。

第2618章 梦,并且不是梦想的梦,而是做梦的梦

这令李治欣喜之余,内心却仍旧淡定不能,毕竟,自己虽然很聪明,但终究年纪不大,阅历不够。

怎么能够将这一次的监国经历利益最大化,怕是只有这位将自己当成了工具人来摆弄的亲舅舅长孙无忌。

但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位亲舅舅掌控欲太过强烈,让人相当不舒服。

只不过现如今,自己想要觅得一线机会,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这位在亲爹跟前很有发言权的亲舅舅。

所以,李治出了宫之后的第一时间便赶过来,一来是问策于亲舅父,第二,也是让这位亲舅舅明白。

自己虽然已经成了亲,可还是那个胆小懦弱,但又乖巧听话的晋王李治。

听着这位面色潮红,目光散乱,语言逻辑也显得有些混乱的外甥在跟前陈述了他与陛下的见面与吩咐。

长孙无忌亲自端起了一杯温热的茶汤递给了李治,示意让他喝点茶水定定神。

这才满脸从容自若地道。“殿下,这可是天大的好事,你应该高兴才是,为何老夫见你恐慌多过于欢喜?”

“不瞒舅父,治不过中人之姿,处事向来犹豫,而父皇却将监国之权交予我,治实在是觉得担子太重。”

“好在听父皇言,舅父愿意留在洛阳襄助于治……”

长孙无忌听着这位满脸尽是讨好之色的胆小外甥,抚着长须不以为意地摆了摆手。

“老夫也是觉得殿下你过于年轻,所以这才决定留下来辅佐于你。”

“其他的,你就先别多想,但凡是遇上了疑难又或者是不决之事,只管来寻老夫就是了。”

“就算是不能为你解决所有问题,至少也能够帮你看清楚问题根源所在……”

李治频频颔首不已,乖巧地听着舅父对自己的指点,足足过去了半个多时辰,收获满满的李治这才一脸恋恋不舍地辞别了舅父,离开了赵国公府。

坐进了自己的马车之后,李治那原本满脸的轻松与欢喜之色渐渐地淡去。

心里边却甚是不爽利,没有想到,舅父这里,对自己完全就是一种敷衍的态度。

……

而本该离开了的褚遂良却在晋王李治离开赵国公府之后,又悄然地出现在了长孙无忌的书房之中。

“赵公,依下官看来,殿下此来,怕是目的不仅仅只是向赵公请教……”

“登善,殿下那些小心机,焉能瞒得过你我?”长孙无忌幽幽地轻叹了一声道。

“陛下对他委以重任,让他监国,其实对于他而已,并非是什么好事。”

“我这个当舅舅的,甚是担心,倘若他行差踏错,所遭受的反噬,那可是……”

这话让褚遂良最终咽下了后面的话,沉重地点了点头。

长孙无忌的暗示很明白,那就是,如今大唐国中朝局安稳,陛下身体康健,太子、太孙,未失陛下之恩宠。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他再喜欢晋王李治,也只能按捺住其他的想法与心思。

“这一次陛下离开,只率部份心腹,还有不少的官员都留在了洛阳,想来陛下与太上皇离开洛阳的时间不会太久。”

“你我二人,还是继续认真做事,以图后计吧……”

“赵公放心,下官并非是不知轻重的鲁莽之辈。”

褚遂良离开之后,长孙无忌仍旧枯坐在书房之中,脑中却反复地回想前两天收到的一个消息。

太医署那边的人传来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消息,那就是陛下这段时间因为公务操劳,身体有恙。

只不过,因为陛下严令,知晓的人实在不多。

而最令长孙无忌意外的是,陛下还亲自下旨,将那位来自天竺的方士开释了出来,据传,那位天竺方士要随陛下北行。

这让长孙无忌深感忧虑,莫不是,陛下的身体状况很不妥当,不然,为何陛下会如此急迫。

太子殿下代天子巡守天下,这分明就是在给太子殿下扬威。

而为了满足父皇的心愿,非要在这个时候赶往晋是,莫非,陛下的身体……

倘若陛下的身体真的有问题,而那位太子李承乾一旦回归洛阳。

一想到这位跟自己势同水火的太子殿下,将会成为未来的大唐帝王。长孙无忌的眉头越锁越紧。

……

很快,陛下准备巡狩漠北之地,有意让那晋王李治成为监国皇子,并委派长孙无忌与张亮二人为辅政大臣的消息,很快要就喧嚣尘上。

消息同样也落入到了那些世家大族的耳中,对于这位天子如此安排。

倒也不觉得意外,毕竟太子殿下在外,皇太孙年纪太小,让这位嫡出的亲王监国自无不可。

不过,对于那些耳明目聪的世家大族而言,他们更多的心思,仍旧在绞尽脑汁地思考着怎么改变即将到来的科举制度改革。

但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陛下明显执意要做下去。

哪怕是长孙无忌这种位高权重,情谊非凡的老友婉拒。却也无法阻拦这位大唐天子的意志。

甚至直接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将那科举取士这等重大事务,直接就转交到了明显更听话的礼部手中。

可是,任凭世家大族才智之士数不胜数,可是想要寻觅科举制度改革之后的可有什么漏洞。

大家除了黑着脸频翻白眼之外,都没办法拿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或者是手段。

对于这位想出这等阴损狠辣招数,令一干世家大族遭遇了至科举制度创立以来最大危机的大唐皇帝陛下。

令这些世家大族暗中切齿不已,可又偏偏无可奈何。

毕竟现如今大唐对于天下的统治,真可谓是江山稳固。

四面之敌,已然尽数荡平,没有外忧的情况下,哪怕是整出内患又能如何?

唯今日计,那就是巴不得这位声望极高,将朝廷权柄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大唐天子出现意外。

倘若他真的有个什么不测的话,那位性格虽然倔强,但是声望与手段远远不如的太子李承乾即便上位,好歹还有能够推翻科举制度改良的机会。

当然,倘若是有一位帝王,很乐意与世家大族和平相处的话,那就更加的没有问题。

只可惜,这一些,都只是梦,并且不是梦想的梦,而是做梦的梦……

第2619章 你也甭想好过,哪怕是生灵涂炭又如何?

郑氏位于洛阳城外的一处庄院之中,五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此刻正围坐在一座水榭之中。

这里四面八方皆是宽阔的水面,唯有一条长廊,从岸边一直延伸到水榭处。

而郑氏的族老,此刻亦然在列,另外四人,每一位站出去,跺一跺脚。

不敢说大唐官场要抖上三抖,但绝对会在朝堂之上搅起一阵汹涌的波澜。

因为,他们都是大唐最顶尖的世家大族的话事人。

他们齐聚于此,自然不是闲来无事在这里吹牛打屁,而是因为,陛下准备离京北巡。

太子又已然东巡而去,大唐帝都洛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将会由晋王李治监国。

而长孙无忌这位国舅爷与郧国公张亮一文一武作为辅政大臣。

陛下之所以选择张亮,本身这位张亮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深得陛下信重。

再加上之前张亮一直都在担任洛阳都督,所以,由他来担任武职的辅政大臣,自然也是再合适不过。

至于让长孙无忌担当辅政大臣,那就更加的不消说。

陛下的妻兄,晋王的亲舅父,同时又还是极有威望的,才智双全的肱股之臣。

“……太子殿下东巡,而李二郎因太上皇欲回龙兴之地,不得不亲自伴驾。

这,兴许是咱们最后的机会……”

“是啊,李二郎倘若一直安居于洛阳,我等反倒没有机会,可是现如今,我等再不有所作为。”

“待到明年春暖花开时节,这科举制度改革一旦功成,日后,朝堂之上,焉还能够有我等立足之地?”

“李二郎对我们向来忌惮之极,昔日编撰《氏族志》时,就曾经因排序而勃然大怒,并亲自下场……”

“而后,纵容那些不利于我等世家大族的各种流言蜚语纷扰,令我等各家声誉受损。”

“我等与他,本就誓不两立……”

“好了诸位,现在不是抱怨的时候,而应该好好思量一下该如何去做?”

“诸位可有什么消息,都一一说来,咱们好好的商议商议,看看能不能从中觅得良机。”

……

“老夫收互消息,李二郎近半年以来,频频召见太医,还有一些方士,虽然行事隐蔽,但是又焉能瞒得过所有耳目。”

“而且,他还命人将那原本被拘押在洛阳官衙的天竺方士那迩娑婆寐提了出来。

带到了城外的皇庄,让他在皇庄中日夜炼制丹药。

足可得见,李二郎的身子骨,怕是早已不复当年,这才会想着用天竺方士的丹药来延命……”

“诸位可还记得,李二郎可是遇上过好几次刺杀,光是他前往九成宫避暑,就遇上了几次。”

“若不是他命好,怕是如今……”

“莫说你的意思是,咱们可以如法炮制?不妥不妥,李二郎此番乃是率诸位精锐北巡。

想要派遣刺客,于万马军中,致他于死地,就算是我们诸家死士齐出,怕也难动他分毫。”

“那咱们可以试着对付另外一个目标。那位现如今正在东巡的太子李承乾。”

“不行,山东之地,乃是诸世家的根本所在,倘若李承乾真在山东之地遇上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