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1676章

作者:晴了

“你们二人,都是很有才干的能吏,这一点,本官很清楚,但是……”

“你们的长处,在于政务和勾心斗角,而非是军国大事。”

听到了第一句话,二人脸上刚刚露出了满是期待的笑容,结果程三郎第二句话直接让二人脸色一黑,心头发梗。

虽然二人都想要大声疾呼我没有我不是。但考虑到程三郎的性格,二人只能用幽怨的目光看着这位上官,用沉默表示抗议。

“不过,经过程某的慎重考虑,觉得你们二人,做事兢兢业业,为程某助力甚多。

所以决定问一问你们二人,可有信心,与本官好好的谋划一二?”

“程洛阳有命,下官焉有不从之理。”许敬宗与李义府毫不犹豫地纳头就拜。

第2552章 一大批由大德高僧开过光的好宝贝

程处弼的公房之中,几个大箱子仍旧没有打开,程处弼先出了昨天晚上乘着酒劲,思如泉涌写下的提纲。

“你们二人可以先瞧瞧,这是程某昨日草拟的一个大概构思。”

“想要对付高句丽,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从军事上去想办法。

而是要从我们擅长的地方去动摇高句丽对于那片土地的统治。”

李义府与许敬宗认真地看着跟前的程三郎,听着他的表述,这些话,听得实在是让人觉得有点匪夷所思。

毕竟,那可是高句丽王国,他们都在那里统治了至少三五百年还是有的。

可等到他们查看起那些情报之后,这才错愕地发现了问题,高句丽本身的人口也就才七十余万户。

按照一户约为五口人来计算,也就才不过三四百万人口。即便全民皆兵,青壮也不过超过一百万之数。

不过,高句丽的主要军事力量,近十六七万兵马主要就是驻扎在辽东地界,对大唐进行严防死守。

另外,还有大量的仆从军,也就是辽地上的那些诸多部落,就例如那靺鞨人。

在高句丽当年与前隋作战之时,就有超过十数万的靺鞨兵马,与那高句丽联合作战。

另外就是,高句丽国中,也就在王都,约还有三万精锐驻扎于此守备。

另外还有大约十万人马,则正在跟那百济一起对那新罗进行征讨。

倘若大唐如同前隋一般前来进犯的话,那么高句丽全民皆兵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召集出五六十万人马来负隅顽抗。

……

两天之后,经过了朝议,最终,大唐皇帝陛下,同意派遣使节前往高句丽。

谴责高句丽与百济阻挠新罗朝贡之路,还无故擅起边衅,并且警告高句丽,你丫地再不改正,小心挨收拾。

对于陛下并没有第一时间兴兵讨伐高句丽,不少的臣工都暗松了一口气。

没办法,高句丽在朝臣中,就是一个忌讳,毕竟前隋的强大,那是有目共睹的。

可是三征高句丽啥也没捞着,反倒是劳民伤财,损兵折将。

最后更是让所有人眼睁睁地看到,强大的前隋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倘若大唐也要出兵征讨高句丽,难道就不怕重蹈前隋的覆辙吗?

虽然大唐如今的确很强大,可问题是,谁敢说大唐的军事力量,就比前隋更牛逼,肯定能一战而定高句丽?

所以,陛下没有第一时间喊打喊杀,这才是英明睿智的大唐天子。

而程处弼这段时间,真可谓是忙得脚不沾地,每天上班,就窝在那公房里边。

跟那李义府与许敬宗二人在那里暗戳戳地搞阴谋诡计,时不时地还拉上李恪这位优秀的皇族交际花一起兢兢业业干工作。

首先第一点,那就是粮食问题,高句丽属于是半游牧,半农耕的国家。

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结构,导致高句丽的国家粮食储量并不大,可以说,如遇灾荒之年,很容易出现饿死人的情况。

反倒是百济与新罗,这两个半岛农耕小国,有时候甚至还会向高句丽输出大量的粮食。

当然,高句丽向来不讲道理,有时候因为国内灾荒要饿肚子了。

就会很干脆落利地派大军去抢上一波,这种事情时有发生。

再有一事,那就是,高句丽的权臣渊盖苏文一族,信奉佛教,而偏偏他们的国主信奉萨满教。

一样样的情报,反复的比对,看看有没有可以钻的漏洞。

而程处弼也当然没有忘记自己最好用的工具:已然将经营范围扩张到了大唐周边诸国的汉唐商行。

毕竟自己手边的不少情报,也都是来自于汉唐商行,因为商行搞情报工作,绝对有极大的优势。

单单是从一个地方,或者是一个国家的粮食价格的波动,就能够判断出不少的问题。

就像汉唐商行送来的关于高句丽去岁末开始,粮食价格过高的情报,就是因为去岁秋天,高句丽遇上了大面积的灾害。

程处弼甚至可以推断,高句丽兴兵洗劫大唐边界,兴许就与此有一定的关联。

而渊盖苏文一族,喜佛事,好佛礼,这对于程三郎而言,绝对是好事情。

毕竟玩宗教崇拜,那可是耗费财帛,损耗国力的好东西,要不然,也不会有针对宗教的群体性事件。

于是,程三郎两眼一亮,顿时又有了一个新的大胆计划。

李恪正在帮着处弼兄收拾整理那些稿件,看到处弼兄抄起了鹅毛笔,正在那里奋笔疾书。

……

一探脑袋,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处弼兄你这是要做甚?”

“当然是在做计划,这是一个新的计划,你知道不知道,目前高句丽的主体信仰以萨满教为主。

可偏偏那位主掌高句丽政权的,甚至可以说是左右皇权的却是渊盖苏文。”

“而渊氏一族却笃信佛教,既然如此,程某自然要投其所好。”

“正好给他们印个几万份佛教经文,再让他们制作大量的佛像。

然后再整出一大批由高僧大德开过光的好宝贝,全部运往高句丽……”

“一大批?”李恪一脸瞬间一黑,得道高僧开光的好宝贝,居然要用上一大批这样的量词,合适吗?

“废话,你也不想一想,高句丽有那么多的权贵,豪商巨贾。

咱们就设法让他们都近距离地感受佛法,触摸佛教器物,从而使得灵魂都得到升华。”

“当然,这些宝贝都是价值不菲的,例如用烫金的纸印制的佛经。

又或者是鎏金的梵钟、木鱼,经幡,佛像,还有什么念珠、锡杖、钵、拂子……”

李义府与许敬宗也是听得牙疼不已,总觉得程三郎搞计划都怎么那么的粗暴而又蛮不讲理。

李恪忍不住提醒这位说得眉飞色舞的处弼兄道。

“……处弼兄,你觉得有哪一位高僧会陪着你这么胡闹?”

程处弼脸色一板,表情变得十分地严肃。“怎么?他们难道不是我大唐的僧人?”

“贤弟你要记住,佛教是没有国界的,但是,僧人是有国界的。”

“……”

第2553章 有请高僧大德出具开光证书的原因

李恪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还真没有办法反驳处弼兄这话。

因为大唐的僧人想要到其他国度去宣扬佛法,那也是需要有通关文碟这些玩意作保证的。

而且,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身份证明,才会使得这些大唐的僧人在诸国之间游走无碍。

因为诸蕃都很清楚,大唐惹不起,所以大唐来的不管是僧人还是商旅,都会尽量地不去招惹。

程处弼脸色一整,朝着李恪语重心长地道。

“咱们当初在那高原之上的时候。那些出身象雄国的苯教僧人,都还知道维护象雄国。

甚至愿意为了象雄国的安危献出他们的生命。

不少的苯教僧人,甚至为了象雄国,做出了不少违背教义之事。

那是因为什么,因为他们明白,那是他们的祖国。”

说到了这里,程处弼的目光扫过李义府与许敬宗。

“所谓祖国,简单来说,就是我等的祖先开辟出来的这片养育我们的生存之地。

我们的祖祖辈辈生长繁衍,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土地上所建立起来的国家……”

“还请诸位仔细想想,我们不需要他们去杀戮,不需要他们去做细作。

难道我大唐的僧人,连为提供给他们一个平安详和,稳定专研佛理的环境。

还养育了他们父母、亲眷的祖国,对他们提出的一点小小的要求,都要拒绝不成?”

李恪看着跟前侃侃而言,昂首挺胸,有理有据的处弼兄,当下面色一整,朝着程三郎恭敬地一礼。

“……处弼兄之言,小弟受教。”

“的确,不论僧道,皆受我大唐子民之供奉,他们也多为我大唐子民。

既然如此,国家有大用之时,他们也该为朝廷进一份心力才是。”

“小弟我会入宫向父皇陈情,努力促成此事,就算是我父皇不答应,小弟也会利用自己的关系,去请一些高僧大德为处弼兄所指定的那些法器用物开光。”

……

“那就有劳贤弟你了。”程处弼满意地朝着这位知错能改的贤弟微一颔首,提笔继续完善着自己这个新计划。

想了想,程处弼又朝着李恪小声地叮嘱道。

“你记住了,千万跟你爹说清楚,最好请每一位高僧大德,给我例出来的这些法器都轮流开上一遍。”

“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请这些高僧大德,写下开光证书。”

“啥?!”李恪口歪眼斜地看着处弼兄。李义府与许敬宗也被程三郎的奇思妙想所震惊。

“那个处弼兄你等会,开光,小弟我能理解,但是开光证书是什么鬼?”

“你连这都不明白?”程处弼一脸恨铁不成钢地白了李恪一眼。

抄起了自己手中的鹅毛笔,在李恪的眼皮子底下晃了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