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1250章

作者:晴了

听到了于志宁给出的答案,李承乾手指头轻轻地敲击在案几之上,正欲开口。

就看到了门帘再一次被掀起,一位宦官入内禀报,却是说两位辅政大臣,马周与李道宗连袂而至。

不大会的功夫,这两位被大唐天子留下来辅佐太子殿下的辅政大臣便进了偏殿,朝着太子殿下一礼。

马周目光扫了那份已然摊开在那案几之上的《长安旬报》,当既开口询问道。

“看来殿下也已经知晓了这《长安旬报》关于这只吐蕃使团此行目的的剖析。”

“不错,孤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份吐蕃国书,不过刚刚呈到我们的手上没多久……”

“太子殿下,现在并非是追究这个的时候,还请太子殿下速速遣人往那《长安旬报》编辑部。”

“设法将这几个笔名十分古怪,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文章作者找到。”

“例如《小心,吐蕃的这番操作,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这篇文章的作者鞋辣桌布赌盖儿……”

“???”一干东宫大佬都伸长了脖子,看向那个让人一脸黑线的古怪笔名。

于志宁牙疼地吸了一口气,总觉得程三郎与李恪这两只妖蛾子仿佛又带着一脸猥琐的笑容。

在自己脑海里边此起彼伏,忍不住下意识地吐了一句槽。

“这是何奇诡异的笔名?怕是山东宋玉与长安潘安都远远不如啊……”

噗呲之声此起彼伏,一干久经大风大浪考验的大佬此刻也全都绷不住,哑屁频频。

“这个……”李承乾忍不住抹了把脸,这么魔性的笔名,难不成,又是处弼兄和三弟?

李承乾忍不住摇了摇头。“不可能是处弼兄与我三弟,他们现如今尚在东都洛阳……”

李道宗频频地眨巴着两眼,当他看到了这份《长安旬报》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程三郎那只妖蛾子出手了。

是的,虽然没有证据,但是,程三郎既然答应出手帮忙,那必然会有所动作。

以这货总能用出乎所有人预料之外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遭遇的各种疑难问题,甚至是疑难杂症的惯例。

炮制出这么多篇充满了攻击性和蛊惑力的文章,绝对可以令这只吐蕃和亲使节团臭不可闻,甚至达到人憎狗嫌的地步。

除了他程三郎,李道宗觉得不会有第二个人能够干出这种事情。

当然,这些念头,他只能默默地藏在心中,暗戳戳地得瑟。

“嗯,马侍郎言之有理,宁忠,速速遣人,往那《长安旬报》的编辑部去问一问,查一查这几篇文章的作者身份都有谁。”

宁忠赶紧领命而去,一帮人坐在这丽正殿偏殿内,一时之间,不禁有些沉默。

李承乾犹自在震撼中还未回过神来,而隐隐知道了真相的李道宗则是决定讷于言而敏于行。

至于那马周,与于志宁,都在等待着太子殿下开口。

看到了太子殿下半天不吱声后,作为太子詹事的于志宁决定主动一点。

“马侍郎,依你之见,这些文章上的推断……”

“本官觉得,这怕不是我唐人所为。”

“……”所有人都不禁一愣,看向了马周这位被陛下倚为左膀右臂的肱股之臣。

“这些文章的作者,对于吐蕃之了解,让本官觉得,他们似乎就是吐蕃人,常年生活在吐蕃境内。”

“不然,怎么能够对吐蕃人的习性,对于吐蕃国主,乃至于吐蕃对于未来的图谋和规划,都描述得如此详尽。”

“重要的是,本官实在是找不出一丝一毫,觉得作者是在想当然的破绽。”

“而且本官在去寻江夏王一同来见殿下之时,更是在街市之上,知晓了一事。”

“有好几位吐蕃人商贩,都在以数倍的价格,来者不拒的收购着《长安旬报》。”

听到了这话,一干老司机都不由得心中一凛,于志宁不禁有些狐疑地抚了抚长须。

“那位吐蕃来使禄东赞行事十分稳健,而且足智多谋,怎么可能会做出这等掩耳盗铃之事?”

听到了于志宁这话,马周抚着长须点了点头地道。

“没错,那禄东赞定然不会去做这等蠢事,但是于詹事不要忘记了,那只使团里可是有不少的人在街市上闲逛。”

“甚至有人看到了禄东赞之子,指使吐蕃商贾买《长安旬报》。”

听得此言,太子李承乾恍然大悟,拍着大腿,面色凝重地分析道。

“……真没想到,看来啊,这必定是与吐蕃有着血海深仇之人。

兴许那些人,知晓大唐为了应对那薛延陀,很有可能会对那吐蕃得寸进尺的索取,采取隐忍的态度。

才会将这样揭穿了吐蕃之险恶用意的文章,刊发到咱们大唐的《长安旬报》之上。”

听到了太子殿下这番分析,于志宁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附合道。

“为的就是想要让我大唐的百姓都尽数知晓这些吐蕃人的险恶用心。

大唐的君臣,或许会因为顾及百姓汹涌之情绪,而会在这与吐蕃和亲之事上,变得谨慎,甚至是……”

“甚至是什么?”这个时候,一直都显得较为沉默的李道宗突然忍不住开口问道。

这让于志宁不禁有些奇怪地扫了眼这位大唐宗室名将,心说以你的眼光,难道就看不出来?

不过对方既然相问,于志宁还是耐下地解释道。

“若是天下舆论甚是厌憎吐蕃,百官怕也无人敢在朝堂之上,奏请陛下同意与吐蕃和亲,以稳固高原。”

“……”

第1877章 不愧是被陛下看中的肱股之臣,当真是……

“于詹事之见,深合吾心……”李道宗听到了这话,眼中闪过一道难以掩饰的喜意。

虽然他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他的内心却有些不确定,毕竟关心则乱,生怕是自己的主观态度影响到判断。

马周很是老谋深算地薅着自己的长须,眯起的两眼里边精光四射。

“太子殿下,臣笃定,十有八九,怕是这些文章之中提及的那刚刚被吐蕃所破没多久的象雄国中的才俊所为。”

李道宗默默地薅着自己的长须,想象着,程三郎与李恪这两只妖蛾子晒出了高原红,装扮成象雄国子民的模样。

张口闭口就是一口关中腔调的吐蕃话……

嗯,面部肌肉瞬间一阵抖动,差点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而这个时候,李承乾派去《长安旬报》编辑部打听消息的人也传回来了消息。

“这些人都是通过书信投递到投稿箱的,并未留下真实姓名。而且应该都是编辑部不上班的时间投入的投稿箱。

《长安旬报》编辑部那边,将这些投稿书信的原件交给了奴婢……”

李承乾朝着宁忠招了招手,很快,投稿那几篇文章的书信,被摆放到了御案上。

李承乾目光落在了那如同初学书法的儿童书写的书信,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字迹完全没有什么特点,哦不对……有特点,那就是特娘的一个字:丑。

于志宁也是满脸嫌弃地打量着这些字体,实在是太辣眼睛了,亏得那《长安旬报》的编辑能够看得下去。

若是自己当编辑,呵呵,只看到这样的书法,第一时间就扔到废纸篓里去,根本不屑再看内容。

“若是我大唐人士所书,怎么可能写得出这么丑的书法来,而且居然还有涂改的痕迹。”

“看来,马侍郎你所料不差,怕真是象雄国那些才俊不甘心吐蕃与唐国结成翁婿之国,借势一统高原。”

“才会遣人往我大唐长安,又没有其他的渠道可以发声,所以,才会借这《长安旬报》之便来宣扬……”

很快,鸿胪寺的官员赶来禀报,由于吐蕃使节团所住的驿馆总是有百姓去骚扰。

吐蕃使节团的正使禄东赞要求今日就要离开长安,前往洛阳,这事鸿胪寺的卢少卿可不敢作主,只能入东宫求见太子。

听到了吐蕃使节团这样迫不及待的要求,丽正殿偏殿内的所有人脑子里边都冒出了一个念头。

那就是那禄东赞已然意识到了吐蕃的意图被揭穿,甚至担心,久留于长安,生恐和亲之事生变,所以迫不及待地想要赶往东都洛阳。

总之,越来越相信《长安旬报》上的那些有理有据的分析文章的一干大佬。

此刻都已经在心中,给那位吐蕃来使禄东赞盖了一个章:居心不良。

“马侍郎,还有王叔,二位意下如何?”李承乾作为监国太子,目光扫过那两位辅政大臣问道。

马周朝着身边的李道宗看过去,李道宗回了一个眼神,抬手示意马周。

马周倒也不客气,朝着太子殿下一礼之后正色言道。

“太子殿下,陛下恩准吐蕃使节往东都洛阳觐见的旨意已经传达。

所以,吐蕃使节意欲什么时候前往东都洛阳,我们都不便阻拦。

不过臣觉得,还是应该将长安这边的情形,详呈予陛下,以便于陛下决断。”

……

李道宗与马周一同向太子殿下辞行之后,朝着东宫外行去,相比起那慢慢悠悠溜达的马周,李道宗恨不得插起翅膀蹿回府中去。

可没奈何被多话的马周拖着叽叽歪歪,甚是无奈。

李道宗颇有些幽怨地朝着正在唾沫星子横飞的马周看去,然后目光下移,落在了马周那略显得松垮的前襟处。

有些狐疑地轻咦了一声,好奇地问道。

“我说马侍郎,怎么感觉你人似乎一下子清减了不少。”

看,这就是说话的艺术,若是程三郎在这里,指不定就一手指头戳过去,直接问马周你的啤酒肚似乎小了一圈。

但是作为一位有修养的宗室名将,李道宗的这种说法,就很容易让斯文人接受。

听到了这话,马周也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自己的肚皮,脸上露出了一丝略显得得瑟的笑容。

“能看得出来?看来,马某这段时间管住嘴,迈开腿的做法,还是挺有成效的。”

“不但感觉自己身子轻省了不少,便是夜里休息也能够直接倒头就睡。”

“而且之前的那些症状,似乎也有所减轻。”

“就是糖尿病的症状是吧?”李道宗忍不住说出了这个疾病的名称。

听到了这个很不正经的病名,马周很不乐意地道。“那小子看病的本事是厉害。”

“可我这病,跟尿甜不甜没半天干系,马某特地去寻了医者诊治,说我这病,应该叫消渴症才对。”

马周说完了这番话,却查觉到了身边的李道宗脚步一顿,脸上的表情变得十分的夸张,眼珠子都鼓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