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1237章

作者:晴了

自打那回太上皇陛下宣布他是汉唐商行的后台东家之一后。

再加上之前朝中重臣就已经知晓的晋阳公主殿下,还有吴王殿下。

甚至传闻,就连太子也在里边也掺了一手,在这种情况之下。

用正常的商业手段竞争搞事情,想来这些股东自然是不会露面的。

可若是明火执杖的想要将汉唐商行给收拾掉,那就得先看那些股东乐不乐意。

除了皇家之外,大唐的武勋重臣中最具份量的那一票人,几乎也都是汉唐商行的股东。

一想到了这,郑侍郎就觉得牙疼,原本一开始,只以为这帮子武家子弟自以为是。

搞出个汉唐商行,就只是为了蹿去那交趾之地瞎胡闹。

……

可结果呢,现如今,大唐的胡椒生意,几乎有三分之一为汉唐商行所把持。

至于那白沙糖的生意,更是用物美价廉,而且更加洁白的白沙糖,将那些天竺糖商,挤兑的都快走投无路了都。

还有那剑南道,昔日,剑南道在大唐的勋贵世家眼里边,也就蜀地的蜀锦,算是高档奢侈品。

还有蜀地的盐,品质颇佳,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有名的物产。

再加上那个地方,都是一些野人聚焦之地,动不动就鼓眼珠子打打杀杀,能有什么生意可做?

可自打随着程三郎等人进了剑南道赴任之后,扳着手指头仔细数数……

如今大唐市面上最顶级的佳酿:谪仙醉,还有另外几种高度酒,全是出自剑南道。

还有大量物美价廉的竹木制品,以及那绿茶、红茶、黑茶还有被称为普洱茶的玩意,纷纷被运往大唐各地。

茶饮料的种类之多,而且制作工序之精良,为世人所追捧,更别提那边所特产的各种山珍,在大唐各地都甚受追捧。

如今,剑南道整体的税赋收入,蹭蹭蹭的往上蹿,便是朝中的重臣们私底下都在议论,剑南道于大唐。

过于除了蜀地之外,其他地方,都犹如鸡肋一般,而现如今,整个剑南道的税赋收入,虽然比不得那些富庶的地区。

却已经将那陇右等地,远远地抛在了脑后,据说,剑南道除了秦岭仍旧是极大的阻碍外。

剑南道中南部地区的交通之便利,对于剑南道的商贸往来,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而修路的钱,居然几乎全是汉唐商行自己出资,或者是与当地人合股兴建出来的。

朝廷在剑南道的路道建设上面,几乎就没有耗费什么精力。

这让知晓了剑南道的商贸往来变得兴旺的一干世家大族们,纷纷遣人进入到了剑南道去。

结果这才悲剧的发现,大鱼大肉,已经被汉唐商行,还有蜀地的那些地头蛇叨在了嘴里边。

他们蹿进去,所能够吃到嘴里边的利益,也就只剩下一些残汤剩水而已。

过去,总觉得这些年轻人搞出来的汉唐商行,不过是个不过眼的小玩意。

结果随着汉唐商行在大唐那些边边角角之地,默默地谋发展。

转眼不过数载,已然成为了足令一干世家大族,还有那些豪商巨贾生畏的庞然大物。

……

但这些,都不是他郑某人的关注点,他所关注的就是,那数十万册书籍,是怎么一下子冒出来的。

晋阳公主的书坊,成立也有一些年头,但是一直都名声不显,唯一出彩的,就是太子殿下腿伤尽愈之时。

携书百余万册入长安以献天子那一场,令长安,整个关中,甚至是整个天下都引起了轰动。

但随后,抛出来的解释就是,晋阳书坊为了印刷这些书籍,不惜人力物力的辛苦了数月,这才弄出来。

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大家也还有勉强接受,但是这一次呢?

这一次,郑侍郎坐在自己的案几跟前,摆着足足有十数本以《洛阳牡丹雅集》为大标题的书籍。

另外还有那已经在洛阳再一次掀起了抢购热潮的《洛阳牡丹亭记》。

要知道,相比起《洛阳牡丹雅集》而言,这《洛阳牡丹亭记》,在洛阳城,至少已经售出去了两三万册。

这是什么概念,若是郑氏印书坊,光是刻版,校版,至少需要花上两到三个月的时间。

之后,印刷三万册,需要百余位印刷工人忙碌两到三个月的光景,也就是说,至少需要半年,才能够拿出两三万册来。

可问题是,长安那边传来的消息,那边的销量比这洛阳之地差别不大。

第1856章 尼玛言之有理,这可真大啊……

而且据传来的消息,汉唐商行还有一批《洛阳牡丹亭记》运往江南销售。

那么,说十万册,绝对不是虚数,这还不算那些《洛阳牡丹雅集》,这玩意在长安也有大数目在销售。

之前为了跟程三郎他们所办的《长安旬报》针锋相对,搞出了一份《长安文集》。

但是每印一期,他们都可以说是在贴本在销售,至今那玩意,仍旧是一干世家在往里边砸钱。

印数现如今都一直维持在一万份上下,一月三期,每个月就是三万份,光是往里边砸进去的财帛,都有一千多贯。

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只不过世家大族为了支撑脸面,只能继续撑着。

可是那《长安旬报》的印刷数量,相比他们足足翻了数倍。

“若真是如此的话,那晋阳书坊,必定掌握着一种,令我等不知晓的印刷之术。”

“不然怎么可能如此?”

郑侍郎作为荥阳郑氏中的精英,很清楚,世家大族,能够在士子圈中,掌握话语权。

就在于他们掌握着书籍资源,而他们之所以在出现印刷术之后,第一时间,抢占印刷市场。

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霸占住这个行业,让那些本以为有了机会可以有渠道读到书的那些寒门士子,设下了一道门坎。

这些印刷书坊,所印刷的,也就顶多是一些常见的读书,而且价格当然不低。

而且他们还大量投朝廷和世人之所好,大量的印刷佛、道的典籍。

那些玩意你读得再多有个毛线用,科举又不考这些东西,只会把那些识字之人的三观给歪到了宗教上。

真正对于读书人有大用的那些大部头书籍,呵呵……抱歉,不能印刷。

或者说各家书坊都很有默契地以那些书籍字数太多,印刷工序过于漫长而复杂而拒绝把那玩意搬上货柜。

这让那些寒门子弟,只能通过借阅,抄录等各种操作,来汲取知识。

但这些操作,少部份,兴许可以依靠脸面和情谊搞到,但更多的则是需要花钱。

当然,你也可以不花钱,那就去投效于这些世家大族,依附他们,由他们给你提供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成为他们的门客也好,弟子也罢,等你进去了,有朝一日考上了科举,成为了官员。

那你也会被拔拉到这些世家大族的派系里边去,如果你想要摆脱世家的控制。

忘恩负义,背叛师门等等各种的恶名、污名都会泼到这位的身上,最终的结局,怕是比考不上还要凄凉。

这就是为什么,但凡是一统天下的有为之君,都会相当地痛恨这些世家的原因所在。

这也是为何,颇为远见与睿智的隋炀帝,想到了兴科举这样的办法。

就是希望,借机,提供那些寒门庶族,来对抗那些世家大族,只是这个过程极其艰难,时至如今的大唐。

世家大族,仍旧是朝廷的主力,这也是为何李世民会大力地提拔那些随他打江山的老兄弟。

甚至于要编撰《氏族志》,以向天下宣扬,李唐皇氏,方才天下姓氏之首的原因。

若是晋阳书坊,真的有什么样的手段,能够如此短时间之内大规模的印刷图书,这必然会对世家大族掌握宦途话语权造成巨大的冲击。

但问题在于,晋阳书坊是晋阳公主的产业,陛下不可能不知晓晋阳书坊掌握着新的印刷手段这等大杀器。

但为何陛下一直隐而不发?这让郑侍郎愁眉苦脸的考虑了好半天,都毫无头绪。

最终,唤来了一位心腹,叫到了跟前,仔细地一阵叮嘱之后,又写下了一封书信,交到其手中,让他立刻赶回长安去。

不管陛下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但是,这样一下能够印刷十数万册的手段。

掌握着中原地区大量印刷业的荥阳郑氏,最好能够把这等印刷术搞到手上。

……

长安城西的金光门外,一干守卫金光门的将士,此刻正站在那立于城门下的一处避风亭内,里边一个铁炉子正烧得甚是旺盛。

大伙正是靠着这个铁炉子,获取着温暖,身上厚实的冬衣也被烤得暖烘烘的,让人甚是舒服。

一位烤得甚是舒爽的老行伍忍不住眯起了两眼,颇为唏嘘地道。

“前几年的时候,每到冬天,出勤值守城门,可是最大的苦差事。”

一旁的袍泽忍不住下意识地怼了一句道。

“废话,难道现如今就不是苦差了吗?”

“当然是苦差,可至少,比起过去而言,舒坦多了。”

“过去咱们守备城门,穿的冬衣跟这白叠布的冬衣想比起来,简直就是四面漏风的货色。”

“而且还有这手套,这毡靴,哪一样不比过去舒服?”

“还有这铁炉子,离这么远的距离,都还觉得浑身发热,过去烤的碳炉子,凉飕飕的,让人恨不得特娘的一腚坐在火上去才过瘾。”

这话一出口,顿时惹来了一干袍泽的嬉笑之声,就在这个时候,几名已经冻得鼻尖发红的士卒快步赶了过来。

“你们这帮混蛋,都过了点还不过来换岗,赶紧过去,让我们暖和暖和……”

一阵骚乱之后,方才烤得暖洋洋的那几位士卒,只能恋恋不舍地蹿出了这个安乐棚,来到了那金光门下站定。

不远处数骑正朝着这边快马行来,不多时,便已然来到了城门跟前。

而他们的装扮,瞬间就让那些士卒明白了这些人来自哪儿,不是吐蕃蛮子,就是吐谷浑蛮子。

为首那位一身绫罗绸缎的年轻人,两眼瞪得大大地打量着这金光门,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这便是长安城的城门,居然修得如此高大巍峨,这怎么也得有快两丈高了吧?”

一旁,一位同样衣着华贵的中年人凑到了这位年轻人身边,讨好一笑指了指前方道。

“是的大公子,这长安城,可是我见过的,天下底最雄伟,最壮观的城池。”

这位大公子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感慨地道。

“尼玛言之有理,这可真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