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疯皇 第64章

作者:星辰玖

只要能一举收复大凌河到大辽河之间的良田,这两百多万人就能勉强养活自己了。

这想法貌似没什么问题。

问题,这么仓促行事,恐有不妥啊!

泰昌当然也想过这两百多万辽民怎么养活的问题,但是,他想的跟孙承宗想的不一样。

他原本是想将这两百多万辽民迁徙到京畿附近,甚至通过漕运大船运送南直隶去。

因为京畿有很多的皇庄,南直隶也有很多的皇庄,如果让这些辽民进皇庄干活,肯定不会饿死的。

而且,两百多万辽民中肯定还有不少的匠户,完全可以让他们补充到王恭厂、盔甲厂、战车厂、兵器厂等地方干活,这样这些匠户不但干活的人多了,那些匠户还能养活自己,养活家人。

问题,孙承宗为什么绝口不提将辽民内迁呢?

难道孙承宗没有想到这点?

不可能啊,将辽民内迁他就没这么大的负担了,也没有这么急迫的进攻压力了,何乐而不为呢?

泰昌想了想,还是对着门口道:“传戚金前来觐见。”

他对辽东的形势还不是很了解,而戚金在辽东待过几年,而且战略眼光独到,对辽民的处理,还是听听这位老将军的意见比较好。

戚金本就在外城西北角操练神机营,离皇宫并不是很远,不到半个时辰时间,他便在内侍的引领下匆匆赶来。

君臣一番见礼之后,泰昌也不啰嗦,直接就将手中的奏折递给戚金,随即问道:“戚将军,这两百多万辽民为什么要留在辽东,迁徙到京畿甚至南直隶不是更好养活吗?”

戚金闻言,仔细看了看奏折,随即拱手道:“皇上,迁徙辽民之举万万使不得啊,孙大人的做法才是万全之策。”

咦,这两个人想法竟然一样!

泰昌不解道:“为什么?”

戚金连忙解释道:“皇上,您有所不知啊,这些辽民里面有很多建奴的奸细啊!当初经略袁应泰袁大人就是看在建奴铁蹄下流离失所的辽民可怜,所以将这些辽民安置在沈阳城和辽阳城中。岂知,当建奴前来攻城之时,这些辽民中便窜出许多的奸细,又是趁夜放火,又是偷袭城门,搞得沈阳城和辽阳城中的守军疲于应付,这才是沈阳城和辽阳城都坚持不到几天便陷落的主要原因啊!如果将这些辽民迁徙到京畿,则京城危矣,皇上,万万不可啊!”

泰昌闻言,不由一震。

他猛然间想起了,王恭厂莫名其妙的大爆炸,还有,建奴在历史上入寇京畿时就如同进了自己的地盘一般,纵横睥睨,熟悉的不行了。

很有可能,这些事都是建奴奸细所为啊!

其实,努尔哈赤对于辽东的渗透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可怕,辽民之中大部分是忠于大明的没错,但投降建奴的也不少,甚至,其中还不乏文臣武将和大富大贵之家。

比如佟养性,此人被就是辽东有名的富商,家资巨万,富甲一方,努尔哈赤尚未一统建州女真诸部之前他就已经暗中投靠,跟人家合伙做生意,帮人家出售劫掠来的赃物,又帮人家购买粮食、生铁等战略物资。

可以说,建奴的崛起,他功不可没,如果没有他,建奴根本就弄不到什么粮食、生铁等战略物资,也没什么钱扩张。

所以,努尔哈赤拿下沈阳之后便将其封为二等总兵,并将三贝勒阿拜之女下嫁,而其弟佟养真的孙女佟佳氏更是成为顺治的嫔妃,生下了康熙,使得佟家成了汉八旗的翘楚,地位甚至超越了很多满八旗世家。

又比如抚顺守将李永芳,此人不但率军投降努尔哈赤,还利用自己在辽东的人脉关系为努尔哈赤刺探情报,策反明军将领,甚至引建奴大军进攻沈阳和辽阳,为攻克沈阳和辽阳,甚至拿下辽东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以,努尔哈赤拿下沈阳之后便将其封为三等总兵,并将七贝勒阿巴泰之女下嫁,其子李延龄更是官至顺治朝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闽浙总督。

还有辽东有名的官宦世家之后,范文程。

这家伙更不得了,他曾祖父范锐乃是嘉靖朝兵部尚书,其十七世祖更是北宋名相范仲淹!

可以说,范家就是辽东最出名的书香门第,也是最有权势的官宦世家。

他的能力那也是相当不凡,什么进攻辽东之策,拿下蒙元诸部,出兵属国朝鲜,绕道入寇大明京畿,策反明军将领以为先锋南下等等,皆是出自他的谋划。

可以说,他就是努尔哈赤的军师,皇太极的宰辅,顺治朝的文臣之首!

这些人原本都是辽东的名门望族,他们的关系网之广,简直无法想象,所以,努尔哈赤安插在辽民中的奸细那是数不胜数。

如果将辽民迁徙到京畿地区,将辽东的匠户安排进工部在京城内的各处工厂,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啊!

还好,泰昌听了戚金的解释之后立马就警醒了。

这些辽民,绝对不能内迁!

既然如此,那孙承宗的建议就是最好的了,因为大凌河与大辽河之间的河道纵横,土地肥沃,乃是辽东最为适合载种粮食的区域,如果能收复回来,养活两百多万辽民肯定是不成问题的,而建奴的奸细只要不混进城池堡垒之中,在那种地方也很难有什么作为。

问题就是,这个时候实施堡垒推进之策,合适吗?

泰昌又不耻下问道:“戚家军,建奴此时气势正盛,而辽东边军新败,正是士气最为低落之时,此时我们实施堡垒推进,合适吗?”

戚金闻言,不由微微叹息道:“如果要说合适,那自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此时的辽东边军根本就不是建奴的对手。不过,一定要选个开战时机的话,这会儿反而是最好的时机。因为建奴刚刚侵占辽东幅员千余里的土地,肯定要分散兵力去镇压地方,要不然,很有可能整个辽东就乱套了。如果等他们整饬好地方甚至招纳更多的兵源之后我们再行堡垒推进之策,那肯定更费劲。”

这话的确有道理,如果说现在建奴的兵力是十万,那么,辽东那么大的疆域,他们最少要分兵五万以上去镇压地方,也就是说,他们现在能动用的兵力才五万,要不然后方就会大乱。

如果等他们稳定了后方,甚至招纳了五到十万新军,那可麻烦了,到时候人家最少能集结十多万甚至二十万大军,那时候就不是大明堡垒推进了,而是他们大军压境!

泰昌又沉思了一阵,随即微微点头道:“嗯,看样子只能如此了。”

第091章 卖地

孙承宗欲实施堡垒推进战术,光靠辽东那刚溃败的十来万残军肯定是不行的,这些人整编之后用来守守城还可以,一旦出城,那肯定会再次溃败。

也就是说,欲要堡垒推进,辽东还得增兵。

可惜,这会儿神机营火枪和火炮尚未装备完毕,神武营更是人都还没到齐,根本就没法出击,无奈之下,泰昌只能下旨调集其他边镇边军和地方屯卫支援辽东了。

这一次东林倒是没有跟他唱反调,因为这会儿东林还认为孙承宗是自己人呢,自己人需要支援,他们自然不会从中作梗。

问题,这会儿想要调集其他边镇边军和地方屯卫还不容易,因为上次萨尔浒大败之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的边军和屯卫就已经抽调过去十多万了,如果再从这些地方抽调,那这些地方的边军和屯卫都要抽调干净了。

这样自然是不行的,特别山西边镇,还得防着蒙元诸部来打草谷呢,抽调一空的话,那山西老百姓可就遭殃了。

没办法,他们只能从更远的陕西、四川和湖广抽调兵力。

这样一来,耗费的时日就长了,要知道,距离辽东最近的陕西都司离山海关都有两千余里呢,而距离辽东最远的四川行都司离山海关足有四千余里!

也就是说,要等援军集结到山海关,最少也需要两三个月时间,而援军集结完毕之后再实行堡垒推进,夺回大凌河和大辽河之间的土地,那最少还得两三个月时间,毕竟,修筑城池和堡垒那都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而且,孙承宗也不可能修筑几座城池堡垒便能夺回那么大一片土地。

这样算下来,要等两百多万辽民自己能养活自己,最少还得一年,因为收复了失地之后他们再种粮食出来也需要时间啊!

这一年怎么熬过去呢?

原本,泰昌以为只要将南直隶整顿好了,逐步实施新政,他基本就不缺钱了。

谁知道,东林和阉党突然给他捅这么大个篓子。

两百多万平民啊,外加最少二十万大军,一个月最少要消耗七八十万石的粮食,再加上饷银,那就是上百万两了。

这会儿大明一年的税赋收入才四五百万两呢,一个月怎么抠出上百万两的钱粮来?

靠东林,肯定是靠不住的,要不是他将两淮盐科税赋给收回来了,东林甚至连辽东十万边军的粮饷都应付不来,现在再加上两百多万辽民和十余万援军,他们肯定无计可施。

这钱粮还得他自己来想办法。

问题,他上哪里搞这么多钱去?

原本,南直隶那边的矿产收入一个月还能给他带来几十万两的收益,但是,这会儿南直隶出产的铜矿、铁矿、煤矿大半都运到京城来加工武器装备了,他不往里贴钱就算是不错了。

皇店的收入,那更是杯水车薪,他还没有完全将遍布大明各大城市的皇店全部整顿好呢,光是南直隶那块的皇店,一个月能给他赚几万两就顶天了。

他现在最大的收入来源就是老丈人吴养春给他买珠宝古玩字画的那点钱了,问题,这些他原本是打算用来扩充禁卫和亲军的。

这会儿神机营上万人马已经就位,神武营五万人马也正在聚集,再加上两万禁军,光这八万人马的粮饷一个月就是将近二十万两,还有生产武器装备的投入也不是个小数目,他一个月下来最少也得花上个三十万两。

也就是说,他一个月最多也就能抠出二十余万两来,想要堵住辽东那个大窟窿,根本就不够。

怎么办呢?

他思来想去,唯有卖地!

这会儿他手里最值钱的也就是良田了。

说实话,皇室到底有多少良田他都不清楚,因为皇室名下的皇庄都是太监在管着,而这一块基本没产生过什么收益,全被那些太监给吞了!

他个当皇帝的名下没有良田那自然是不可能的,要知道,这会儿随便一个藩王都是上百万亩良田,福王府和潞王府的良田更是多达三四百万亩,他个当皇帝的能比藩王还少吗?

这个当然是不可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室要是没地,那就是奇了怪了。

原本皇室的田地可谓遍布天下,这会儿虽然大多分封给藩王了,南直隶和北直隶还是有不少的,随便一个皇庄那都是几万亩甚至十几万亩地。

也就是说,皇室名下的良田没有一千万亩那也有八百万亩!

反正这些良田的收入全被那些死太监给贪了,他是一文钱都没见过,还不如全卖了,用来抵辽东军民的开销呢。

还有,洛阳福王府名下的那三四百万亩良田,还有,南直隶那些贪官污吏上缴的良田,全部开卖,一个月筹集个几十万两又或者几十万石的粮食总不成问题吧?

至于种红薯和土豆赈灾什么的,那就只有另想办法了。

反正整个大明只要是没有开发的荒地都是他的,没有开发的山地也全是他的,到时候要开发点荒地或者梯田来载种红薯和土豆还是不成问题的。

泰昌一个人坐那里沉思了半天,终于开口道:“传王安。”

王安这个人,怎么说呢,忠心没得说,就是性格偏懦弱,执掌司礼监那是真心不合适。

当然,这会儿要让魏忠贤这条疯狗壮大自己的实力去咬人,那司礼监掌印就不能太强势,要不然,司礼监掌印和东厂提督先搞起来了,还咬个屁的人啊!

所以,这会儿王安暂时坐在这个位子上还是可以的。

泰昌盯着王安胡思乱想了一阵,这才开口问道:“你知道皇庄到底有多少地吗?”

呃,这个。

王安略带羞愧道:“皇上恕罪,这个奴婢不是很清楚,皇庄按例是归内宫监管的,而内宫监掌印李朝钦是魏忠贤的人。”

唉,你啊,你说你这司礼监掌印当的。

泰昌暗自叹息一声,随即果断道:“拟旨,擢王承恩掌印内宫监。”

啊?

王安一听这话都傻眼了。

王承恩才多大啊?

皇上这有点坏规矩啊!

按理来说,王承恩这种二十来岁的小太监能提到从六品的管事就已经很不错了,正四品的掌印那最少也要在宫里混了几十年才能一步一步提上去的,宫里就没出现过小于四十岁的掌印太监。

皇上倒好,直接把个二十来岁的小太监直接擢为掌印太监!

这?

王安喉头滚动了几下,干咽了几口唾沫,劝谏的话却始终说不出口。

皇上需要讲规矩吗?

好像不需要讲啊!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咬牙点头道:“奴婢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