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疯皇 第22章

作者:星辰玖

他稍微理了理思绪便直接问道:“师皋,先帝没有派矿监之前这采矿和炼矿之事归什么人管,你知道吗?”

这个毕懋良当然知道,毕竟他都在朝堂之上摸爬滚打二十多年了。

他不假思索道:“这些原本都是由工部虞衡清吏司管的。”

原来是归工部管的。

泰昌微微点头道:“他们又是怎么管的呢?”

毕懋良随即解释道:“这个其实是有成例的,自洪武朝开始,便是如此,一般朝廷各衙门,地方各州府,包括皇室和各地藩王需要什么矿产都会行文到工部虞衡清吏司备案,工部虞衡清吏司汇总各种需求之后便会估算出一定的出产量,然后便会命派驻各地的大使组织采矿和冶炼,如果矿源不足,工部便会派出专门探矿的匠户前往各地探矿,总之工部工部虞衡清吏司会保证各种需求同时还有一点盈余。”

泰昌闻言,不由一愣。

原本他以为采矿和炼矿是一件很简单的事,要想管好也不难,现在看来,他有点太想当然了。

朝廷各衙门,地方各州府,包括皇室和各地藩王需要什么矿产,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简单,细细一想就会吓一跳,朝廷有多少衙门,地方有多少州府,藩王又有多少,还有矿产也不是一种,而是很多种,也就是说,工部虞衡清吏每年光是收到的备案行文恐怕最少都有上千份,汇总之后再行文各地组织采矿和冶炼,恐怕最少又是上千份。

看样子,也不是所有文官都在忙着内斗,有些人还是做了很多事的,就好比工部虞衡清吏司,真正在工部衙门坐值的也就那么十几个人,他们要管的事却是吓死个人,采矿和炼矿还只是他们一个小的职司,至少他以前就没注意到,他们还有很多其他事要管呢。

他忍不住感叹道:“看样子还是有些官员在办实事,要不然,这天下恐怕早乱套了。”

毕懋良也忍不住跟着感叹道:“是啊,六部衙门里大部分官员都很忙,尤其是主事和郎中,那真是忙的晕头转向。”

呃,这个好像扯的有点远了。

泰昌点了点头,随即又问道:“那成本和收益呢,又怎么算?”

毕懋良依旧是不假思索道:“这个就是户部的事了,工部虞衡清吏司将各种需求汇总之后会转呈一份到户部备案,户部会核算成本,拨付银两,收取各种税款和货款,同时组织人力将矿产分运到各地,如果有多余的,便会就近转运到各地库房存起来备用。”

原来是工部管采矿和冶炼,户部管钱。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收益。

泰昌又追问道:“那收益呢,你现在就是户部侍郎,对这个应该很清楚吧,以前没有派出矿监的时候每年的矿产收益有多少?”

呃,收益!

毕懋良尴尬的道:“这个基本没有什么收益,所以,工部虞衡清吏司会尽量避免矿产盈余太多,反正不够就去采就行了,户部也会尽量做到收支平衡,一般能做到不亏本就不错了。”

这!

采矿竟然赚不到钱?

难怪先帝会派出矿监去捞钱,皇室这么多矿产竟然赚不到钱,那就派人去捞啊!

当然,这纯属乱搞,不问缘由,硬捞,那跟抢有什么区别?

这个原因还是要先搞清楚的。

泰昌又追问道:“皇室这么多矿产为什么会赚不到钱呢?”

毕懋良连忙解释道:“皇上,这是因为采矿和炼矿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太大了啊!就好比前些天提出的,要铸泰昌通宝,每年铸五十万枚。如果这事交给工部工部虞衡清吏司来管,虞衡清吏司就会找个合适的地方组织开采和冶炼铜矿,铜陵这里正好铜矿多,而且户部铸币局也在这里有铸币作坊,虞衡清吏司十有八九就会将公文发到这里来。五十万枚铜币差不多需要一百万斤铜来铸造,这批铜如果包给盛怀宣来开采和冶炼,那么,除去税赋,户部还得给他拨二十万两左右的酬劳,然后户部组织匠户铸币,花费的人力物力和材料费用也不下二十多万两,这还没完,还得将这些铸好的铜币转运到各处才行。这样算下来,能不赔钱就不错了。“

铸造铜币还赚不到钱?

那采其他矿岂不都得亏!

这是为什么呢?

泰昌想了一下,随即又问道:“你觉得盛怀宣炼制精铜百斤收二十两左右的酬劳多吗?”

毕懋良想也不想便摇头道:“这个真不多,因为铜矿太难炼了,他说的矿石万斤出铜百斤都算多的了,他肯定是选过矿石了,要是不经过选矿,挖上来就炼,矿石万斤能炼出五十斤铜就算了不得了,就这挖矿选矿,他就得投入不少人力,那苦水和煤的投入就更不得了了,如果是个生手,花二十两还不一定能炼出一百斤铜来呢!”

呃,盛怀宣这里没问题,那户部官员那里有问题没?

泰昌又追问道:“铸币这么费钱吗?铸五十万枚铜钱竟然要费二十多万两!”

毕懋良无奈的叹息道:“唉,没办法,铸币就是这么费钱,这铸币一开始得用铜块雕出母钱来,然后再用母钱精铸,翻出一定数量的钱模来,然后就得组织大量匠户翻砂、倒模、浇铸、冷却、清理、修整、打磨,这样算下来,十个匠户配合,一天能做出一百枚合格的铜钱来就算不错了。五十万枚铜钱,起码得上千匠户做半年才能做出来啊!就这还不知道要用掉多少煤,废掉多少模具。”

好吧,这年头铜钱都是一个个铸出来的,的确相当费时、费力、费材料。

现在看来,如果按以前的套路来已经不光是有没有人贪腐的问题了,没有利润根本赚不到钱也是个大问题!

也就是说,想要解决贪腐问题同时让皇室这么多矿山产生利润,必须得换个全新的套路才行。

如果一个东西赚不到钱怎么办呢?

其实很简单,提高价格,增加产量!

对了,价格。

泰昌又问道:“盛怀宣采矿炼铜每百斤只收取二十两左右的酬劳,也就是说户部收购铜的价格就是二十两左右,那么卖出去呢,又是多少钱一百斤?”

卖出去?

毕懋良想了想,随即估摸道:“卖出去的价格应该是五十两左右一百斤吧。”

铸五十万币需要一百万斤铜,累死累活累半年赚不到钱,直接把一百万斤铜卖出去就是五十万两,等于赚五十万币!

那累死累活为了什么,直接卖矿产啊!

这么简单的事情这些当官的不会想不到吧?

泰昌有些不解道:“那为什么不大量开采和冶炼矿产然后拿出去卖呢?”

这!

毕懋良连连摇头道:“皇上,这样不行啊,铜也就罢了,人家最多拿去做佛像铸铜狮子什么的,铁如果卖出去,那直接就能做刀剑啊,这样做迟早会出大事的。”

你们怎么就这么死板呢?

铁不能卖我们就卖铜啊卖煤啊!

再说了,刀剑怎么了?

只要新式火枪和火炮一出,刀剑还有个屁用啊!

第031章 还看双毕

泰昌已经决定了,大力开矿,拿去卖,赚钱!

因为他现在急需要钱,今后大明的发展也需要矿产。

至于什么铸币,还是先等等。

现在的铸币方法实在是太落后了,想想那过程,拿个小模子,把细沙装进去,压实,再把模具放进去,压个空心铜币的印子出来,然后把模具拿出来,如果不小心没拿好,沙模直接就废了,得重做,哪怕多粘了点沙子出来,都得去修补,没修补好,又得重做,光是个沙模就能把人折腾的够呛,而且浇铸的不好同样是废品,就算浇铸好了,还得清理、修整、打磨,太费事了。

如果有了后世的冲床就不一样了,哐嘡一下就是一个,一个人一天做一千个都没问题!

这就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只要有了技术,效率提高一百倍都不是问题。

当然,这个得慢慢来,发展技术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冲床也不是一天就能做出来的。

反正万历通宝、隆庆通宝,甚至是嘉靖通宝都是一样的用,铜币保存几百年都没问题,多用个几年应该也没问题。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贪腐问题,如果矿产直接拿去卖,利润可是翻了倍的涨,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两甚至上百万两,谁能不心动?

那么,怎么解决贪腐问题呢?

这个说起来其实也简单,就是监督和惩治。

先监督,你不贪最好,如果贪了,那就严惩,杀到你怕,就老实了!

其实,大明王朝早就建立起监察体系了,洪武朝那会儿,真没人敢贪,贪六十两以上就是扒皮充草啊!

谁敢贪?

问题这会儿都察院都成党争的工具了,别说是贪六十两了,哪怕贪了六十万两,只要是自己人,不但不会受到惩罚,还会得到提拔!

怎么办呢?

这会儿京城的都察院还不能动,因为东林正收拾齐楚浙党呢,如果夺了他们都察院的大权,那他们手里的刀就没了。

看样子只能先在南直隶试试了。

这边如果试出了成功模式,以后推广起来就简单了。

想到这里,泰昌果断道:“师皋,朕决定加大开矿力度,能开多少就开多少,开出来卖,先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再说。”

这!

毕懋良忍不住劝谏道:“皇上,这样搞不好真会出大事啊!”

你们这些死脑筋。

泰昌无奈的道:“大不了铁矿少采,先留着自己用,行了吧?其他铜矿、煤矿什么的,给朕使劲开采!”

这个,好吧。

问题我点头没用啊,我就是个户部侍郎而已,朝堂之上比我大的官多了去了。

毕懋良同样无奈的道:“皇上,您跟微臣说没用啊,朝中的东林肯定不会同意的。”

嘿嘿,他们也蹦跶不了多久了。

泰昌自信的道:“这个不急,我们可以先在南直隶试试,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杜绝贪腐,如果卖矿的钱全给那些贪官污吏给贪了,那我们就白忙活一场了。”

这个好像问题不大,因为南直隶也有六部和都察院,虽说权职范围没有京城的大,南直隶这块的事情还是能做主的。

问题,这事谁来做呢?

毕懋良忍不住皱眉道:“在这边先试试倒是问题不大,但这边六部和都察院的官员没几个能用的啊!”

泰昌忍不住叹息道:“是啊,从我们暗中探查的情况来看,南直隶这边的官员恐怕大多都涉及贪腐,他们,肯定是不能用的,朕能用的好像就只有你了,如果由你掌管南直隶都察院,再将石万程和倪元珙分别提拔为南京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这事就差不多了。问题,京城的工部也需要有人掌控啊,朕原本是想让你出任工部尚书的,唉,朕能信任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毕懋良闻言,不由一阵激动,他着实没想到,陪皇上来江南赚一圈便能晋升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甚至是京城的工部尚书。

要知道,这年头如果不参与党争,想晋升太难了,特别是六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这一级,那都是党争的焦点,不是东林或者齐楚浙党,你根本就别想上去。

问题,他是真不想参与党争,因为争来争去没有一点意义,大明朝不但不会因此强盛,还会因此衰亡。

这点他早就看透了,所以,他宁可当个侍郎,也不愿为了晋升去参与党争。

没想到,这机会突然之间就来了。

如果让他选,他自然想当京城工部尚书。

他想了想,随即小心的道:“皇上,微臣倒是可以举荐两个干吏,就是不知皇上想不想用。”

你举荐的朕当然用!

泰昌是看出来了,毕懋良跟东林和齐楚浙党完全不一样,此人就是那真心为国为民的贤臣。

他毫不犹豫的点头道:“你说,朕还能不相信你吗?”

毕懋良不由激动的拱手道:“多谢皇上的宠信,微臣举荐的人其实也信毕,而且他们也是两兄弟,他们就是太仆寺少卿毕自严和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毕自肃。这两人那也是难得的能臣干吏,更重要的,他们也不想参与党争,他们都只想为大明为老百姓做点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