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疯皇 第10章

作者:星辰玖

抄福王的家!

骆养性闻言,不由愣住了,福王可是皇上的亲弟弟!

这小子,还需要好好培养一番啊。

泰昌见状,只能鼓励道:“放心,福王已经被朕贬为庶民了,你派人把福王一家子押去凤阳守陵就行了,这次你的主要任务就是抄家。”

好吧,都被贬为庶民了还怕个屁啊!

骆养性咬牙点头道:“微臣明白。”

说完,他便带着圣旨赶回北镇抚司,点了数百缇骑,打马直奔洛阳而去。

洛阳离京城足有一千多里,这一来一去最少也要半个月时间,接下来就只能等了。

当然,泰昌也没干等着,齐楚浙党和东林的党争他虽然不需直接参与,偏架还是要拉一拉的,要不然以东林现在的实力要拿下齐楚浙党恐怕没那么容易。

还好,方从哲并没有不识趣。

他看了奏折之后便明白了,皇上是铁了心要偏帮东林收拾他们了,他如果不识趣罢官削籍估计都是轻的了,丢了性命都有可能。

东林这帮疯子,一旦咬上了那可是甩都甩不掉。

没办法,为了保住小命,他只能主动提出辞呈。

泰昌也没有挽留,当即便提名东林大佬叶向高接任内阁首辅。

紧接着,东林党又向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鋕和吏部尚书周嘉谟发起了新一轮的弹劾。

这两人倒是没有什么大错,不过这年头当官的总免不了人情世故,东林党硬是要鸡蛋里挑骨头,还是能挑出几根来的,再加上泰昌在一边拉偏架,这两人最终也被拱了下去,换上了东林的高攀龙和赵南星。

至此,党争就算是告一段落了,接下来只要等到京察大计,东林党便能轻易将朝中的齐楚浙党清理干净了,因为只要京察大计不合格,就必须卷起铺盖滚蛋。

这是党争最常用的手段,不管是齐楚浙党还是东林党,一般都是先掌控内阁、都察院和吏部,然后再利用京察大计排除异己。

因为内阁和吏部本来就能决定普通官员的任免,五品以上的大臣则逃不过京察大计,而京察和大计正是内阁、都察院和吏部联合主持的。

所以,只要掌控了内阁、都察院和吏部便能排除异己提拔朋党了,就连给人挑毛病不断上奏弹劾都省了。

泰昌只要帮到这里基本上就差不多了,东林那也是党争老手,这一套还是玩得很溜的。

第012章 班底

东林当权,众正盈朝,贪官污吏,无所遁形,吏治清明,朝野欢欣。

有病呢?

泰昌听到这些传闻着实有点哭笑不得。

不得不说,东林在宣传造势上还是有一手的,每当东林上位的时候朝野上下都有类似的传闻。

这些传闻肯定都是东林党自己传出来的,齐楚浙党是不可能给他们说这种好话的。

至于什么众正盈朝,什么贪官污吏无所遁形,虽然有点夸张,但东林也不是纯粹在吹牛逼。

因为清正廉洁正是东林党刻意营造出来的形象,大多数东林党人也的确是清流中的清流。

比如杨链,那是“举廉吏天下第一”,清廉那是出了名的。

比如韩爌,廉洁那也是出了名的,他四度出任大学士两度担任首辅都家无余财

又比如高攀龙、左光斗等那都是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之辈,眼里揉不得一点沙子。

不过东林的清正廉洁并非他口口声声说的那样,纯粹是为国为民,他们刻意营造或者说保持这种形象主要还是为了对付齐楚浙党。

主要目的说白了就是为了党争,为了争权夺利。

因为齐楚浙党大多求利,难免会出些贪官污吏,东林党人保持清正廉洁的形象,收拾齐楚浙党这些贪官污吏,这不是天经地义吗,这不是理所当然吗?

其实,他们为国为民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夺取朝堂的控制权,争权夺利,齐楚浙党喜欢夺利,他们喜欢争权,性质其实差不多,只是他们说的冠冕堂皇而已。

问题很多人还就吃这一套,特别是那些年轻学子又或者年纪轻轻就高中举人甚至进士的官场新秀,对东林的追捧尤其狂热。

清正廉洁啊,说出去多高大尚的。

谁不想当世人称颂的清官,谁想去做那世人唾骂的贪官污吏!

历史上名震一时的复社之所以能在天启和崇祯年间掀起一股风潮,正是接过了清正廉洁的旗帜,以东林后继自居。

那家伙,“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振臂一呼,声震朝野,从之者数以万计,江南学子莫不唯马首是瞻!”。

唉,这帮愣头青。

泰昌看着东林交上来的名录,脑海里想得却是收拾了东林、齐楚浙党和阉党之后怎么办。

这天下不能无官啊,他哪怕是三头六臂也不可能一个人管尽天下事,到时候还是得有人帮他治理国家啊!

看样子必须尽早选拔自己的班底才行,要不然到时候上哪里找那么多人来取代东林、齐楚浙党和阉党的位置。

东林这次给他上的名录是内阁大学士的候选名单,因为内阁一般需要四到五位大学士才能帮皇帝将所有政务处理妥当,当初万历怠政,就连内阁大学士都懒得点,以致方从哲独相七年,不知道耽误了多少事。

说到这内阁大学士初设的时候其实就是皇帝的政务秘书,品级才正五品,比六部侍郎和五寺少卿都不如,直到后面内阁有了票拟的权力,大学士才逐渐成为宰辅般的存在。

不过,这会儿内阁大学士的任免还是由皇帝说了算,一般也就是由朝臣举荐一份大名单,然后由皇帝从里面钦点几个出来就行了。

当然,东林党提供的名单里面肯定都是东林党人,其他人是不可能上榜的。

这时候正是东林党收拾齐楚浙党的关键时刻,泰昌也懒得跟他们计较,反正内阁大学士的任免是他说了算,想换就换,等齐楚浙党收拾的差不多了再换也不迟。

像历史上的崇祯就换了五十多个内阁大学士,他换四五个,应该不过分吧?

至于这次内阁大学士的人选,韩爌和刘一燝肯定的点,因为这两人本就出任过内阁大学士,而且在东林党里面声望甚高,不点他们,东林党肯定会闹意见的。

还有两个他直接点了孙承宗和袁可立,这两人可以说是东林党中难得的能臣干吏,尤其在军事方面能力出众,后面收拾建奴还得用到他们呢。

内阁大学士挑选完,他便命吏部送上进士名册,准备着手挑选自己的班底了。

这挑选人才组建班底自然得有个由头,要不然招这些人来干嘛,招来又往哪里塞呢?

这个由头他很快便想到了,那就是重组詹事府,教导太子。

詹事府原本就是教导太子的机构,兼且还有辅佐太子理政的职能,其规模就相当于一个小朝廷,职位多的很,从正三品的詹事往下,左右少詹事,左右大学士,左右庶子,左右谕德,左右中允等等足有三十多个属官,全招齐的话将来主政的班底就有了。

不过,自英宗正统之后,大明朝堂便有点乱套了,詹事府的职能没人重视了,太子的教导之事也没专人管了,詹事府的官阶也逐渐成为翰林官迁转之阶,也就是说,当翰林官需要升迁的时候一般都先挂个詹事府左右谕德又或少詹事等职位把品阶提上去再说。

这或许就是英宗正统之后的皇帝大多喜欢胡闹的原因吧,太子都没有专门的机构教导了,自然就不能系统的学习治国之道了。

当然,这也只是泰昌为了重组詹事府找的借口而已,不管他前面的皇帝为什么喜欢胡闹,反正这詹事府必须重组。

至于他想要招纳的班底,自然是懂技术的最好,也就是那种研制火枪和火炮,甚至轮船和火车的人才。

因为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只要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对建奴那就是碾压,相反,如果不发展科技,总有一天会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欺凌。

这是一股不可逆的潮流,谁先发展就能傲立潮头,而那些不发展科学技术的,迟早要被潮水所淹没。

大明原本是傲立潮头的,早在两百多年前,大明立朝之初,明军便装备了数量众多的火器,造船技术更是天下第一,所以,大明成了天朝上国,四夷臣服。

可惜,这两百多年来大明在科技方面并没有什么进步,火器方面也就学会了一个佛郎机炮的铸造,造船技术方面更是倒退了不知道多少年。

至于原因,其实很简单,就因为读书人不想学这些东西,而单靠工匠传承的话,口口相传很容易失传。

这年头,科技方面的造诣还有个不好听的名字,那就是奇淫技巧,大有一种玩物丧志的味道,读书人一般都是嗤之以鼻的。

因为读书人都是以考科举为目的,所以肯把时间浪费在这上面的几乎是凤毛麟角,他翻遍了在朝和致仕的进士名册总共也就找到三个而已。

第一个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科学家徐光启,据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天文望远镜就是徐光启给做出来的,而且徐光启在农学方面还有很深的造诣,他编制的《农政全书》乃是农学方面最重要的典籍。

好巧不巧,这会儿徐光启正好挂了个詹事府少詹事的闲职在翰林院著书,泰昌直接将其擢升为詹事府詹事,这詹事府的领头人就算是有了。

还有一个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武器专家毕懋康,据传,毕懋康把燧发枪的图纸都设计出来了,可惜,还没有付诸生产明朝便亡了。

这么个武器专家着实难得,泰昌直接以少詹事之职将他招了过来。

另外一个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机械专家王徵,机械在这个年代可没什么人重视,王徵貌似研究了个寂寞,在官场上混的那是相当的不如意。

不过,遇到泰昌这个伯乐就不一样了,泰昌同样将其擢升为正四品的少詹事,让其连升了四五级。

这郑重其事的组建班底当然不能只招揽区区三个人,泰昌结合脑海中的历史知识想了又想,最终还是决定,把宋应星和孙元化这两个举人还有孙传庭和卢象升这两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也招了过来。

宋应星就不必说了,他编著的《天工开物》那是举世闻名,孙元化那也是难得的火炮专家,这两人虽然都只有举人功名,泰昌还是给他们授了个正六品的左右府丞。

至于孙传庭和卢象升,这两猛人都是难得的统帅,虽然不会什么奇淫技巧,以后征战天下还是用得上的,泰昌直接给他们授了个正五品的左右春坊大学士。

这样一来,詹事府的大致框架就组建起来了,他手底下的班底也初具规模,至于扩充的事情,那就只能慢慢来了。

第013章 父子

慈庆宫,始建于大明嘉靖年间,乃是嘉靖和万历两朝太子的居所,也就是俗称的东宫。

西李被诛之后泰昌便让太子朱由校和皇五子朱由检搬到了慈庆宫,由乳娘客氏负责照顾,同时安排了王承恩和方正化两个小太监作为他们的伴当。

这天,詹事府官员皆已就位,泰昌也重回故地再次踏入慈庆宫中。

“皇上驾到”,一声高唱响起,主殿中等候多时的朱由校、朱由检和徐光启等人连忙趴服在地,齐声山呼:“恭迎皇上。”

泰昌满面春风的走进来,微笑着道:“免礼,平身,都是自家人,不必如此多礼。”

朱由校和朱由检也就罢了,徐光启和毕懋康等人却是满脸懵逼。

皇上这话什么意思?

自家人!

开什么玩笑?

这几个甚至都不知道皇上为什么会把他们招进詹事府来教导太子,因为太子的老师那都必须是学识渊博之辈,最少也要是翰林出身,而这里面也就徐光启是翰林出身,宋应星和孙元化甚至连进士都没考上。

众人从地上爬起来之后,泰昌也没往主位上座,他直接走到太子朱由校跟前,抬手在其肩上轻轻一拍,亲切道:“怎么样,校儿,慈庆宫还住的习惯吧?”

这一拍,差点没把太子朱由校拍回地上去。

倒不是他力气大的吓人,主要太子朱由校没想到自己的父皇会如此亲切啊。

他哆嗦了一下,随即颤声道:“回父皇,这里很好,孩儿很喜欢。”

唉,可怜的孩子。

泰昌看着朱由校和朱由检那陌生而又畏惧的表情,心中不由一阵愧疚。

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因为他当太子那会儿自身都难保,每天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又哪有心思来管自己的孩子。

七个儿子啊,就剩下这两个了,朕一定要好好待他们。

他暗自叹息一声,随即又亲切的道:“校儿,听说你整了个木工房,走,带朕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