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812章

作者:全金属弹壳

王忆说道:“我是供应我的大灶!”

邱大年补充道:“对,我们准备打出纯野生海鲜的招牌。”

钟世平问道:“这没问题,可是等到禁渔期怎么办?你们不卖海鲜了?”

王忆说道:“禁渔期的时候临时改用养殖海鲜呗,灵活改变宣传口号嘛。”

钟世平被他说的一愣一愣:“要说奸商,还得看你王总啊!”

这事简单,他问了王忆要打多少张张网,然后当场打了几个电话,最后说:“连买网加打网是一张680,这是我能给你要到的底价了,绝对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王忆给他转了三万五,让他在渔场打上五十张网。

钟世平竖起大拇指:“王总,你敞亮,不过我说了没有中间商那就没有,多出来的一千块我给你换算成好啤酒,年总你找空去我那里拎过去。”

邱大年竖起手指做OJBK的手势。

这会已经要黎明了,王忆打了个哈欠回去补觉,又让邱大年把他前段时间订购的货物全送入在码头租赁的仓库去:

“你给我盯着点,把东西全送过去,回头人家来拉货咱们不用过去交接了,所以数目不能出错。”

“然后你再给我买点东西,今天办齐它,清单发到你手机了,主要是除草剂之类的简单东西。”

“等等,你注意一下有一件衣服你给我取回来,现在已经做好了……”

邱大年又冲他竖起手指做OK动作。

王忆回到公务员小区休息了五个小时,起床后有些疲惫,毕竟童子身已破,他最近有点声色犬马了。

简单洗漱一下他坐在电脑前开始处理公务。

他准备重新振兴天涯岛,雇佣了地质勘探队来岛上研究水脉打井以扩大岛屿人员容纳能力。

邱大年已经雇好专业打井团队和一个工厂规划团队进入天涯岛了,他们有的给天涯岛找水,有的则对周边无人岛屿进行考核,看看哪个岛屿适合建一座海泥砖窑厂。

两个团队每天都会给出一份工作日志汇报当天工作结果,其中工厂规划团队给出的第一份工作日志结论是:

外岛不宜建设砖窑厂,海泥砖造价较为高昂,在国内发达的物流运输环境下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如果外岛需要砖瓦,建议从内陆采购,成本更低。

王忆看到这条后笑了笑。

这说的是废话,不过能证明这团队还挺负责任的,第一天考察过外岛的水源和原料环境后就做出了正确结论并且发给了王忆。

但王忆不是在22年建厂子,是要去82年建设。

现在国内基建大发展,在全球打出了‘基建狂魔’的称号,不缺砖瓦水泥之类的建筑材料。

可82年不行,82年不光外岛缺这些东西,内陆也缺。

天涯岛这边要全队建起小楼房,这需要的砖瓦数量不知凡几,全靠去内陆采购肯定不行。

而且现在物流业发达,船运行业先进,所以才能从内陆运砖头,八九十年代外岛的运输业可挺差劲的,主要是缺运力。

所以只要能在外岛建起砖窑厂,起码能给天涯岛赚上两个年代的钱,足够帮天涯岛完成原始资金积累。

他继续往下看,考察团队已经给出了一个建议,是聚宝岛。

在82年人丁挺兴旺的聚宝岛到了22年竟然也已经变成了无人岛!

确认了这消息后他有些唏嘘。

短短不到半个世纪,沧海桑田啊。

但82年聚宝岛不是无人岛,没法鸠占鹊巢建工厂,于是他排除了这选项让规划团队继续考察、继续规划。

他又搜索了一些内容、订购了一些商品,然后想起麻六想要在法大马路租赁门头做买卖的设想。

这样他便上网搜索了一下这条商业街。

从资料上看,1980年开始,沪都确实处理过法大马路,如麻六所说,想要打造成‘第二条金陵路’。

在各方的支持与配合下,政府通过一系列调整措施确实改造和美化了金陵东路的购物环境,同时设置了一些新兴商业网点,吸引金陵路上许多名牌商店落户开设分店。

资料上特别介绍了82年10月9日到18日举办的“展示新貌大型集市”活动,这活动引发了市民的强烈反响,然后使得法大马路恢复了往昔的热闹。

不过这样的兴旺局面并没能保持很长久,法大马路只兴盛了一时,后来慢慢没落了,进入1990年代中后期,法大马路商业街直接门可罗雀,只能寻求转型逐渐成为了装饰装潢业与器销售业聚集之地。

王忆看资料上说,当时因为沪都政府对法大马路的支持力度很大,最早一批搞投资的市民便看中了这条商业街的潜力,认为会成为第二条金陵路,于是他们或者买下或者长租了路边的商铺。

最终他们赔本了。

这样他摇摇头放弃了在法大马路买个商铺的设想。

算了,还是先建起砖窑厂吧。

实体经济才是王道!

他正准备关掉网页,但往下一看,后面介绍了八十年代沪都电视机行业的发展,于是他往下看了看。

七十年代末,国内的电视机需求量开始增加,而且人们对彩色电视机的渴望日益强烈。

为了缩小我国电视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国家有关部门决定从国外引进生产技术和设备,沪都电视一厂是被批准引进的厂家之一。

经过历时一年的艰苦谈判、分析、比较,厂方最终决定从日立公司引进14英寸和22英寸、24英寸的三条彩电生产线及成套技术设备,建成后年产量达到了20万台。

这并不是国内引进的第一条彩电生产线,但其产量规模在当时是最大的。

这两条彩电生产线是于81年初基本建成,随后一边试生产一边进行调试优化;同年10月28日,沪都电视一厂宣布这两条彩电流水线正式竣工投产。

因为沪都电视一厂的前身是金星金笔厂,因此该厂产品使用“金星”品牌,从这条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14英寸、22英寸和24英寸的“金星牌”彩电一举成为该厂的拳头产品……

王忆这一看来劲了。

原来金星彩电的生产量这么大?他以前查看资料说,金星彩电产量少,还以为是年产个几千几万台呢。

结果现在偶然看到的资料中显示,这彩电在82年就有二十万的产量了!

王忆沉吟了一下继续搜索相关新闻资料,继续研究金星彩电的消息。

金星彩电在82年的市场上大放光彩,特别是在黑市备受欢迎!

它是黑市明星!

怎么回事呢?原来81年彩电流水线正式投产后,电视一厂的领导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厂里员工每人发一台14寸彩电,干部发一台22寸彩电!

这一消息当时就在社会上引发了巨大反响,然后等于给黑市扔了一枚炸弹。

电视一厂的员工将自己的电视转手送入黑市,私下里偷偷卖了出去。

原因很简单。

82年彩电太贵了。

并且在当时属于计划经济的时代,电视机可不是有钱就买得到的,得凭票购买,王忆深有体会的是,一张电视机票的黑市价往往比电视机本身的价格还要高!

所以曹吉祥母子真是很大方的报答了他,送给他一张电视机票,这张电视机票是很值钱的。

甚至连徐进步这种职级的官员如果不去利用职务之便利都没法弄到这样的电视机票。

拿金星彩电来举例,它生产的三种彩电规格中,14寸彩电的型号是C37-401型,82年定价是1150元。

当时夫妻小两口哪怕是双职工,那攒一年也攒不下这个钱,要是加上平日里开支,两年能攒下这钱买一台彩电也很难了。

因此很多员工拿到彩电后转手卖去了黑市,甚至当时电视一厂有门路的干部子弟还私下里捣鼓彩电进黑市。

这彩电在黑市卖两千块都很抢手。

被谁买走了呢?

农村最早的万元户们。

对万元户来说,一台彩电的价钱高但能承受得住,家里摆一台彩电太有面子了,于是当时黑市里有不少万元户的身影。

甚至当时出现了神州大地多个省份的万元户揣着皮包乘坐火车去沪都买彩电的奇景!

王忆见此便来劲了。

这不是有大买卖上门了吗?

金星牌彩电在22年市场可是依然有所保留的,他可以往82年沪都的黑市带彩电。

至于被查?

他看新闻资料上说压根没人查电视机在黑市的销售情况!

八十年代的混乱,那真不是吹的!

这样买彩电的都是外省各地的万元户,他们买回彩电也不可能带着再去电视一厂进行鉴别或者维修,所以王忆往82年带彩电是个发展的好路子。

盖砖窑厂可得需要好些资金,甚至需要一艘正经的运输船。

光靠生产队现在的队集体账户显然无法解决这难题,叶长安和魏崇山当时提到这个问题来着,还建议他们去贷款。

但王忆知道队里社员和王向红的思想,他们不愿意贷款,哪怕知道贷款是借鸡生蛋,却就是不愿意。

这是老实的人民最朴素的思想,他们可以赔掉拥有的资产,却不愿意背上债务。

以至于王忆为了解决资金来路,都打算联系宁一诺往外国佬手里卖赝品古董来收钱了。

如今看到沪都黑市彩电横行,这样他还为难个什么劲?

带着这念头他开始兴致勃勃的搜集更多的资料研究起来。

研究发现他不光可以往82年带金星彩电,也能带沪都无线电十八厂出产的飞跃牌电视和无线四厂出产的凯歌牌电视。

其中凯歌牌的黑白电视机当时出货量巨大,同样是黑市上常见的电视机品牌。

于是王忆便给邱大年下达了新的采购任务。

开始购买几款在81年、82年推出市场的电视机,具体型号他直接给发了过去。

比如22英寸的金星彩电具体型号是C56-402型;14寸是C37-401型,至于24寸就算了,不买了,他觉得这种彩电不至于流落到黑市去,即使流落过去也很少有人买得起。

24寸的金星彩电是2600元!

制定了新的采购计划后,他随便吃了点东西回到82年。

今天是礼拜天,王忆这边手头没事。

于是他回去接上大迷糊后,领着大迷糊又在市里转悠了一下。

他去盛大贵家里看望了满山花。

满山花这边日子过的挺好,就是离家时间长了,有些想家,看到老家人来了当场就掉眼泪了。

见此盛大贵捶了捶腿感叹道:“唉,都怪我,都怪我身体不好,拖累了你这大妹子。”

王忆急忙说:“老爷子您瞧您说的,我这婶子想家是难免的事,但我们生产队和我这婶子都感谢您,您给她提供了一份工作,还对她很好,我看我婶子胖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