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612章

作者:全金属弹壳

话说到这份上,王忆能说什么?

他能说自己是从22年来的知道以后四十年再也不会有饥荒这种事发生?

没法说!

对饥荒的恐惧是刻在中华人民基因里的东西,居安思危,中华人民总是抓住机会为可能的灾荒做准备。

王向红还给他解释了一下:“我安排你今天晚上去赶海,是因为天气快出暑了,看黄历上初五是今年的处暑对不对?今天阳历是19号,农历是初一,是吧?”

王忆把日子过糊涂了,但老人们最熟悉日子和节气,纷纷说:“对。”

“今天是初一,所以今天有大活潮嘛,早上王老师你们不是去赶大活潮挖沙虫了?”

“对。”王忆也点头。

赶海与潮汐息息相关,潮水涨落有大小之分,每逢农历的初一、十五是跌大潮,也就是渔家俗称的大活潮。

潮汐每天两次涨落,学术上白昼的称潮,夜间的称汐,也就是早潮、晚潮。

内陆人有所不知的一个冷知识,落潮时候晚潮通常会比早潮更大一些,所以赶海的合适时机是晚上,就是赶晚潮。

可问题是赶晚潮必须要有照明灯。

外岛资源匮乏,渔家又不通电,这时候可没有充电灯,要么用电石灯、煤油灯要么用手电筒,这都得消耗资源。

再一个渔家人白天要干活,正如刚才有老人说,现在城里流行赶晚潮,外岛渔家很少赶晚潮,毫无疑问赶海会有收获,但跟白天摇橹撒网那不能比。

诸多原因之下,导致外岛多数是赶早潮而不赶晚潮——赶早潮可以起的早点去忙活一下,不耽搁白天的活计,赶晚潮不行,白天干完太累了,晚上真的不愿意动弹。

王向红这边得到确切答案后说:“下一次再有大潮就是处暑以后,处暑就是秋天了,秋天冷、晚上海水里的冷气扎骨头,所以你要赶晚潮,今晚是最后的机会。”

王忆讪笑。

他其实不想要这个机会。

赶晚潮这事是自愿,蚬子、蛤蜊不像沙虫,这些东西有的是,以后肯定是饭店里的常备菜,在码头随便买。

于是王向红没有亲自去组织人手赶晚潮,而是傍晚等社员们都下工,他打开了喇叭放起了广播:

“现在是1982年8月19日,首都时间18点整,晚间新闻广播正式开始……”

“今天的新闻有——西哈努克亲王于今日结束对南斯拉夫的国事访问;羊城对合同工临时工等抽样调查表明,99%的青年赞成劳动合同制;为转变机关作风,锻炼培养人才,江南五千多机关干部下基层任职……”

慷慨激昂的广播声响起来不多会被切断,王向红的声音响了起来:

“咳咳、嗯,咳咳,那个各位社员请注意、各位社员请注意,今天是初一,今晚上有个大活潮,那个王老师准备组织人手去挖蛤蜊、找蚬子,有意去赶晚潮的社员请跟王老师联系。”

“我再重复一遍……”

正蹲在门口吃鱼肉饺子吃得开心的王忆愕然抬头看向大喇叭,有没有搞错?怎么成了我有意去赶晚潮?怎么还是我准备组织人手?

算了,广播放出去了,王忆无话可说只好继续低头吃饺子。

好吃不过饺子,好受不过倒着。

嗯,这野生大黄鱼鱼肉水饺滋味不一般,明明没放什么佐料,只用了油盐料酒一点秋韭菜来调调味,结果味道特别好。

王忆一边吃一边琢磨,或许可以给22年的生产队大灶再加一个主食。

黄花鱼肉水饺!

等他把冰柜拉过来,然后让漏勺用鱼肉拌陷,他直接把肉馅给送到22年去,这样没人知道所用鱼肉是野生大黄鱼的。

他正在吃的开心,一些妇女成群结队来找他报名了:“王老师吃着呢?”

“呵,好生活,不年不节的吃上白面饺子了?什么馅的?鱼肉?大黄鱼肉?嗨,白瞎了这么好的面皮子。”

“王老师今晚算我三个,我领着两个孩子去跟你一起赶晚潮。”

大家伙报名很踊跃,后面还有人到来。

赶晚潮得有组织,因为有危险。

去多少人必须得回多少人,一旦把人落在海滩上,那等到海水涨潮会出事的。

王忆打了个饱嗝让王新国去登记,然后刘鹏程和林关怀两个人也来凑热闹。

早上赶早潮起的早,天不亮就得起来收拾,他们两个可起不来。

赶晚潮那没问题,我们起不了早但我们能睡得晚!

报名的人很多,然后有人问出了所有人的心声:“今天赶早潮有方便面吃,王老师,那赶晚潮回来有没有什么吃食?”

有人带头立马有人跟上:“就是、就是,王老师,有没有那啥,就是夜宵?城里人都说夜宵是不是?咱能不能吃夜宵?”

王忆挠挠头说:“没有夜宵,不过有一种好电棒子可以卖给你们,你们有需要的去买个电棒子,给家里增加个电器。”

他放下碗去门市部拉出来一个大箱子,里面满满的全是一支支手电。

充电手电!

他之前摸知了猴的时候带了充电手电过来,社员们啧啧称奇,但没有引起什么轰动。

现在手电已经非常多见了。

渔家因为经常需要晚上作业,多数人家省吃俭用会买一根手电筒使用——不过这手电筒要用干电池。

一号干电池,短的用两节、长的用五节。

而这年头干电池不便宜,内陆的价格王忆不清楚,反正外岛这边一节一号电池要五角钱,跟一斤鸡蛋钱持平。

现在外岛销售的电池只有这一个型号,因为外岛常见的电器无非是手电筒和收音机,他们都是用一号干电池。

电池品牌叫双鹿,由于电池皮子是红色的,外岛人家都叫它红双鹿。

可能是技术不行,红双鹿电池的蓄电能力差,渔民家里备上电池轻易舍不得用。

像天涯岛上只有王向红用这个电池用的多:他得给收音机用电池。

其他人家可能一个月用不出一套电池来。

这种情况下王忆带来了充电手电,社员们挺好奇的,不过考虑到这手电筒得充电才能使用,这样他们并没有感觉这是什么神奇宝贝。

所以王忆一看大家并没有很为充电手电筒感到惊奇,于是他索性准备了一批。

下午听王向红说晚上要赶晚潮,他便从时空屋里搬了出来。

一支手电十块钱。

对外岛人家来说不便宜,一个强劳力满打满算干一个月,还不到四个手电筒!

当然,外岛人家把这东西叫电棒子。

王忆订这个价格也是没办法的,他解释说:“这是首都那样的大城市里才有的先进手电筒,现在虎头牌铁皮手电筒还要五块钱呢,人家这个卖十块不算贵。”

社员们很犹豫。

十块啊……

王忆拿出手电筒给大家看,介绍道:“别看这不是虎头牌的名牌手电筒,可它是高科技,不用塞电池,它带着个充电插头,回家以后插到电插板里就能用。”

其实他买的这个手电筒也是虎头牌,虎头牌手电真是个很厉害的品牌电器,它诞生于1921年,在22年依然经营,不过已经是羊城轻工集团所属的子品牌。

王忆现在买的这个手电筒就是虎头牌复古手电,外形上打眼一看跟七八十年代流行的这种老铁皮手电没有区别,但细看其实区别挺多。

从灯泡到外皮用料再到外皮线条都不一样,更别说里面了,里面构造肯定差别更大。

这是他在东子家里找到的好东西,之前他带来的那款充电手电筒是自己DIY的:

他买了个22年常见的充电手电筒结果外形过于优雅,在82年太吸睛,于是只好自己拆掉换进了现在常见的铁皮手电里。

结果要进行这样的DIY工作肯定得需要买充电手电筒和铁皮老手电,王忆都是在网上买的。

然后——

某一天他再打开网上商城,系统就把虎头牌复古充电手电推给他了。

当时把他给气的够呛。

一气自己都DIY完了才出来这东西有啥意思?他白DIY啦?他也成一无是处手工耿了?

二气现在网络太危险了,用户完全没有隐私可言,你买个电池它给推销手电筒,你买个润滑油它给你推娃娃……

总之这手电筒仅从外形来说带到82年没问题,当然它的内里对于这个时代而言过于神奇,但队里人自己用就没什么事了。

天涯岛孤悬海上,这东西不至于流传的太广。

实际上队里人都不想买,他们嫌贵。

可是林关怀识货,他拿到手电筒去试了试,顿时爱不释手:“这就是现在杂志上说的充电产品?好东西,那我买一根。”

“大刘,你不买一根吗?”

刘鹏程推了推眼镜说:“我家里有一根电棒子了,不想再买。”

林关怀瞪了他一眼:“你鼠目寸光!这是充电的电棒子,有了这个就再也不用买电池了。”

社员们慢慢也琢磨出这个道理。

十块钱是不便宜,但是队里现在换了新的发电机,前几天林关怀又给家家户户加装了一个电插板,那等于是花十块钱以后可以免费用电棒子。

想通之后他们开始下手。

不过下手的人不算多,多数人家里已经有电棒子了,他们不想再花冤枉钱。

这结局让王忆挺意外的。

他以为这么先进的手电筒肯定能在生产队引发一场电气革命,家家户户都会来买一支。

为此他做好了准备,一家一户只准买一支,不准买了往外送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守手电筒技术、避免流通去外界。

结果他总共卖出去二十五支,而且没买的人也不只是不舍得出钱,他们对这东西并不是特别新奇。

或许这跟手电筒的外形有关,仅仅看外形这手电除了新一些、亮一些,其他的跟渔家的老式铁皮手电区别不大。

另一个社员们这次过来不是要花钱的,他们想问问王忆晚上不能来蹭一顿饭。

上午的泡面太香了,让他们回味到现在。

王忆本来不准管饭了,管什么夜宵啊?社员们又不是给他干活。

结果社员们都在期待而饥渴的盯着他看,那眼神挺楚楚动人的,这样他只好去找漏勺问了问。

漏勺说:“要是请队里人吃夜宵,那就做个鸡蛋炒饭吧?最近队里送过来的鸡蛋挺多的,天热容易臭。”

“臭了炒着吃,臭鸡蛋可香了。”大迷糊说。

漏勺说:“那家伙确实香,不过咱也不能为了吃臭鸡蛋而放坏好鸡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