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550章

作者:全金属弹壳

能看见个屁啊!

他疑惑的回头。

王向红笑道:“没看见?那你注意海面颜色,别去妄想着直接看见海蜇,它们又不会飞出海面,你还能直接看到?”

王忆盯着海面看过去。

依稀感觉前方海域的海面确实跟四周有点不同。

船上的轻劳力老汉们纷纷走到船头向前看,嘴角吊起,挂上了笑意。

这是对丰收的喜悦,他们已经确定自己碰到海蜇群了。

王忆说道:“看来这捕捞海蜇要碰运气,还得在海上不断巡逻的找海蜇。”

王向红说道:“不是,是咱们有机动船所以可以这么操作,实际上更常见的捕捞方式是提前下网,昨天下午咱们就有一批社员出海下网了。”

“海蜇群啊鱼群啊,它们跟海鸟群有差不多的习性,你看海鸟群每年迁徙都会在某些特定岛屿上落下寻找食物,对吧?”

“鱼群也是这样,所以相公鲨才会去相公滩,而海蜇群在某一片海域出现的概率大,咱们都会提前去在这些海域上布好网子。”

“大胆他们今天就是去收网了,他们不用跟咱们一样四处转着打游击。”

“但咱们有机动船方便打游击,而咱们这船有拖网也有吊机,对吧?这样天涯二号适合撒网捕捞,就不适合去收渔网了,在这种情况下我领着一些有经验的老兵去寻找海蜇群……”

就在这时候船头响起欢呼声。

王忆过去一看,水下出现海蜇了!

它们颜色淡白近乎透明,张开后像一面面大伞飘在海面上,随着海浪而荡漾。

此时确实是海蜇的渔汛期,这片海上飘荡了大片的海蜇,洋洋洒洒,难怪老汉们刚才那么高兴。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王忆刚才还没有看到海蜇踪影,人家已经判断出大概的收获水平了。

这就是一辈子的经验和眼力劲。

王祥民给王忆指着看,他指的那几个海蜇个头很大,张开的伞盖随着海浪而飘忽,直径得有一米:

“这是沙海蜇,长得大也好吃,平常的时候都在水下好几米甚至几十米的地方,那样就很难发现了,也很难捕捞。”

王忆点头:“嗯,它们如果不漂浮到海面上,那跟海水混在一起确实很难发现。”

王祥民也点头,然后继续给他介绍:“咱们这里一般是黄斑海蜇多,沙海蜇不多,往北走水冷一些的地方更容易看到沙海蜇,今天咱能碰上这么多的沙海蜇,全靠你和天涯二号。”

王忆问道:“为什么?我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啊,更别说立功了。”

王真吉笑道:“你俩是初哥,龙王爷宽宏大量,初哥头一次出海搞捕捞,它不会让人空着手回去,怎么着也会给打点上一点好东西。”

“前面有黄斑海蜇,这里的海蜇还挺混杂的。”王向红探头出来说道。

他没有着急下网,而是调整天涯二号的船头驶出了海蜇飘荡的海域,切着它们的地盘外围转圈。

转过一圈后他心里有数了,便找了个切入点开船进去。

老人们纷纷抓着渔网的一部分,王真吉说道:“王老师,捕捞海蜇得靠大渔网,咱们爷们得一起撒网,不过你第一次来不着急下手,你先看着我们干。”

“一二、嘿哟!一二,下网!”

随着他发出粗犷的喊声,最后老汉们一起将渔网给抛洒了出去。

渔网在空中伸展开,笼罩了好大一片海面落下。

姿态很漂亮。

渔船前行,王真吉给王忆讲解道:“海蜇有毒,待会你小心着点别随便下手去摸,要听指挥,捕捞海蜇还挺危险的。”

王忆说道:“这个我知道,实际上是它们触手分泌的黏液中含有毒素,它们靠这些毒素来麻痹小鱼,一旦有小鱼进入它们伞盖笼罩范围它们就会伸出触手去抓小鱼。”

另一个叫王真金的老汉说道:“对,所以待会上来咱得第一时间把它们的须子剁掉——嗯,我说的须子就是你说的触手,哈哈,王老师文明,触手。”

其他人纷纷笑起来。

丰收在即,大家伙心情愉悦,便拿着王忆开玩笑。

王忆能怎么办?

这里辈分最小的都是他伯伯,里头还有好几个爷爷,他除了能赔笑没别的招。

除了拿他开玩笑,老汉们还纷纷抽烟,包括王向红在内他们使劲的抽烟袋杆。

王忆问道:“这又是什么意思?现在为什么要使劲抽烟?”

王向红说道:“待会海蜇上来以后咱就得戒烟了,否则烟灰掉入海蜇堆里就把它们给污染了,这肯定不行的,所以趁着还没有开始收网我们都赶紧抽两口。”

听到这话王忆对自家的老人们充满敬意。

这些海蜇他们自己不会吃,都是要上交给国家发售于市场,可是他们依然很注意卫生。

想想22年那些为了利润而将一双臭脚踩在酸菜里的商家,这觉悟是高下立判!

第285章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抽完烟,老汉们纷纷站到船舱两侧的边边角角,然后用紧张期待的眼神看向绞盘:

这机器真能自己把渔网给拉上来吗?

驾驶舱里的王向红庄重的按下了收网的按钮,王忆在一旁看的很无奈:

他好像把手里这按钮当做是核武器发射井的打开按钮了……

随着机器通电,只听发动机的轰鸣声忽然增强,庞大的船身都有些颤栗起来。

绞盘转动,绞索收回。

吊机的吊臂自动伸展出来,绞索一点点的盘进了绞盘中,渔网开始浮出水面。

众多的海蜇也露出了水面。

老汉们摘下草帽欢呼,王向红从船舱窗口探头出来往后看,黝黑的老脸上挂着激动地笑容。

这辈子头一次,天涯岛自己展开了自动化作业。

具体来说这是半自动化,毕竟得需要人来确定海蜇位置也需要渔民自己撒网。

老汉们同样感觉欣慰,他们围绕着半自动化生产展开了谈论,声音洪亮、嗓门激昂:

“好家伙,你说现在时代发展多快啊,咱自己生产队都有了机动作业渔船,以前哪敢想啊?”

“我敢想,53年咱从苏南划归了翁洲,当时地委领导、行署专员就跟咱老百姓说,咱们用不了多少年就不用帆船出海、人工撒网收网了,国家会进入机械化时代。”

“我不记得这个事了,53年,53年我才三十,当时全是帆船出海,领导们组织渔业大会战也是帆船出海,咱都是坐小对船,还得分成网船和煨船,一个老大八个人。”

“对,三十年来,咱现在用上机动渔船了,哈哈,鸟枪换大炮,这就是那句话,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最早时候咱的渔网是棉纱网,是吧?棉纱网换尼龙网换现在的工业纤维网。”

“嗯,棉纱网真要命啊,王老师是没见过,那东西每用一水就得把渔网用猪血啊栲胶啊浸染上一次,要不然不经用。”

“他还是别见到为好,那东西,嗨!王老师你不知道,部队来咱岛上之前,咱山顶就有一口烧栲淘的大灶,我他娘,那玩意儿烧起来臭味真厉害,只有山顶风大把它给吹散了才能行……”

老人们忆苦思甜,这时候团聚成很大一团的渔网被吊了起来吊到了船舱正上方。

王向红探头喊:“老少爷们,放网了!”

老人们纷纷扎紧腰带、戴上粗大厚实的老橡胶手套,有两人从两头去找到渔网的开口,一拉扯网口打开,众多的海蜇顿时落下来。

砸在船板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溅起好些海水甚至碎片。

一网收起得赶紧收拾。

王向红关停船发动机上来帮忙,王忆跟他说:“支书,你不能直接把发动机给关了,这样危险。”

“这样省油。”王向红满不在乎的说。

他将一个个的大水桶给拎出来,老汉们上手捡起大水母往桶里扔。

王向红领着王忆也在干活,同时给他讲解:

“这次运气挺好,最多的是沙海蜇,沙海蜇挺好。”

“琴岛人也把沙海蜇叫沙蜇,他们那里沙海蜇多。”

沙海蜇比较漂亮,抱起来后能看到它们的伞部是个半球状。

王向红掀开海蜇伞盖给他看:“这个东西叫中胶层,厚实又坚硬,这个可以随便摸。”

“这是它外伞面,上面有些鼓鼓囊囊的东西,然后伞边上这些东西叫缘瓣。”

“往里是伞柄,喏,这伞柄根又粗又短,再往里就危险了,全是触手,不小心被它给撕扯一把那会中毒的,所以伞柄又叫姑娘腿,这里不能乱摸。”

王真吉抬起头说:“你得给王老师说说中毒了怎么处理。”

王忆说道:“这个我知道,我在书上学过,用干净毛巾先擦掉弄在皮肤上的毒液还有触须啥的,再用白醋冲洗受伤的位置,然后涂抹碱性的解毒药,是吧?”

王真吉跟王向红面面相觑。

然后老爷子又笑:“王老师这弄的太文明了,这不是在劳作,这是在上课呢。”

王向红说:“没那么多讲究,用手帕擦掉毒液触须啥的是对的,然后赶紧用海水冲洗,不能用淡水,淡水会让毒更厉害。”

“咱没有什么解毒药,不过碱性的药水是必要的,驾驶舱里有小苏打水,用小苏打水洗就行了。”

因为还有大量海蜇飘在海面上,大家伙工作效率很高,将海蜇分类扔进大塑料桶里,装满了一个立马放上遮阴网给存放起来。

除了沙海蜇也收获了其他的海蜇,王向红分类给王忆做耐心的讲解:“这个海蜇也好,这是黄斑海蜇,就是咱这里最多的海蜇品种。”

“霞水母、海月水母,这两个也能吃,都收起来,霞水母长得也很大,跟沙海蜇一样都很能蜇人,碰上了就得小心点。”

王祥民对王忆说:“每年捕捞海蜇,咱队里总得有几个人被蜇伤,你等着看吧,你是大夫,今天回去估计就有人要找你了。”

大海蜇被率先捡完,然后王向红从剩下的海蜇堆里找到一些小海蜇给王忆看:

“这叫小棒槌,书上叫、叫棒状海蜇?咱这里挺少的,据说广粤那边海里多,怎么样,好看吧?”

棒状海蜇的外伞十分光滑,色泽是乳白略带黄色,很薄,对着阳光看去晶莹剔透的。

王忆问道:“这水母有毒吗?能不能养?确实挺好看的。”

王向红说道:“你要养那就养银币水母还有那个啥,夜光水母?反正有一种水母能发夜光,那才叫好看。”

这一波海蜇收拾的差不多了,剩下一些小个头的要被扔回海里。

有人拿出大扫帚要扫,王真吉拦住说:“别不要了,反正它们是春生冬死,现在扫下去它们也会死了,化在海里。”

“小的捡回去喂鸡,现在咱队里养的鸡多,这东西可以喂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