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461章

作者:全金属弹壳

王忆说道:“行,五月和六月合计起来卖了四十多天凉菜,收入怎么样?”

王向红表情欣喜:“好!形势好,不是小好是大好!”

“五月份生意就是铁具厂那里好,可进入六月份那是全面开花了,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八百四十元的凉菜!”

王忆一听这数额也挺吃惊:“好家伙,卖出这么多?”

王向红使劲点头:“不过那天特殊情况,铁具厂要进行兄弟单位联谊,他们自己就定了四百块的凉菜。”

王忆恍然。

现在他光提供酱料和配料,具体腌制多少凉菜已经不归他管了,王东峰调出来的凉菜味道跟他差不多。

他说道:“难怪呢,八百四十元的日销售额太惊人了。”

王向红看着他露出震惊表情后很满意,叼着烟袋杆使劲抽了一口烟吐出去:

“哈哈,但日销售六七百元的日子也不少,你现在不管凉菜生意了你不知道,咱生产队的凉菜在县里头正式打响名号了!”

“好些单位需要集体用餐都会来咱这里买凉菜,现在县里谁家来了亲戚客人,不来买咱一份凉菜回家招呼人就被认为小气、不体面!”

王忆愕然道:“哟,支书你不是夸张了吧?”

他知道现在改革开放之初,老百姓对餐饮的消费欲望是很猛烈的,可没想到一份凉菜还能在县里闯出这么大的名头。

那果断得在县里办饭店了!

这事可以暑假安排,暑假学生放假他轻松,可以把开饭店的事给处理一下。

王向红正色道:“我一点没夸张,一点不扒瞎!你猜猜咱这不到两个月,社队企业盈利了多少钱?”

王忆说道:“我不敢猜,你给说说吧。”

王向红慢条斯理的说:“给你的分红是一千八百二十五元四角二分!”

王忆的分红是一成。

他问道:“这段时间咱的凉菜生意竟然赚了一万八千多块?”

王向红郑重的点头。

他很满意王忆的态度。

因为他刚听完王东喜合计出来的账单后比王忆可吃惊多了,当场把烟袋锅给塞嘴里了,刚才王忆看见的燎泡就是烟袋锅烧出来的。

王向红继续说:“你以为这就结束了?没有结束!”

“我的王老师,咱的社队企业可不止是凉菜摊子这一个买卖,还有平安结呢?后续平安结一直交给凉菜销售队顺便出售,每天也能卖出三个五个、十个八个的。”

“总计一下,这次给社员们分红的总账可以达到两万元!”

他伸出食指和中指在王忆眼前使劲摇了摇,加重语气说:“两万元啊,王老师,咱不年不节的能给社员纯分红两万元!两个万元户!”

王忆笑道:“确实不少,那让文书好好谋划一下子,看看哪天好日子,咱给社员发分红。”

王向红说:“帐算好了,该谋划的谋划上了,不过暴风雨之后好渔获,这两天忙活一下,过两天再发。”

他背着手高兴的转悠起来:“这下子咱生产队要发展起来了,这才一个半月呢,要是完整的一个季度三个月?哈哈,哈哈!”

听着他的笑声,王忆劝告他:“三季度应该收入还行,四季度恐怕就不行了,冬天都不爱吃凉菜。”

王向红说道:“这个确实,不过平安结的买卖也能长期干,多多少少的赚一点。而且我觉得要是到了冬天,咱可以带上一批平安结去佛海县、天野县那边码头去卖,也能赚大钱。”

王忆说道:“不去了,我估摸着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不少平安结,到了冬天咱干别的,咱开馆子。”

王向红说道:“开馆子不还是卖凉菜吗?这事我琢磨过。”

“你别以为我天天听广播看报纸就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我也琢磨咱生产队的发展,开馆子有点冒险,但是个好想法,既然翁洲已经有个体户的馆子了,咱也可以。”

“可是咱做什么呢?冬天菜不好买呀,卖不上炒菜;那卖凉菜吗?开馆子卖凉菜不行……”

“不卖凉菜,开馆子确实不适合卖凉菜,”王忆笑道:“你看着我的操作吧,咱们到时候卖火锅!”

王向红跟着他吃过火锅,记忆深刻。

顿时恍然的一拍手。

王忆说道:“火锅做起来最简单,不需要什么大师傅,只要有合适的高汤加上锅底就行了。”

“高汤和锅底都是我来负责,你看着吧,肯定能干起来!”

他连续做成了几次生意,王向红对他也有信心了,便拍拍他肩膀说道:“行,你能指导就行。”

高高兴兴的,他哼着小调走了。

走出去一会他忽然一拍额头回过头来:“王老师,我今天本来还想过来跟你说,学生放暑假了,你没事干就去船上出工,我领着你出海工。”

王忆的嘴角顿时一抽搐。

怎么王向红还惦记这事呢?

行吧,就当去海上锻炼身体了。

唯一问题是得做好防晒!

他抬头出去看看天色。

真是晴空万里、阳光暴烈!

金色的光芒闪耀在天上、在地上也在海上,他沿着山坡往下看,起伏的山路上水汽晒的往外冒,山路蜿蜒入海,水汽接通了岛屿和海洋。

天色倒是好,海蓝山碧路白黄,被阳光照成了白黄色。

码头连通着山路,一艘小渔船并排停靠,最外面是天涯二号,王向红下山就去清理天涯二号了。

小渔船古旧、天涯二号崭新,它们紧密排列在一起,有一种时空交错又交融的奇异感,好些雪白的海鸥围绕着船与码头翻飞,浪花徐徐的翻涌——

今天的海浪带着烈日的白金色,看着就热!

第248章 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夏天早已经来了,小暑都在暴风天里过去了。

可是海岛上有海风,海风是好东西,渔家人说天有三宝日月星、海有三宝水鱼风,由此可知海风的重要性。

到了夏季天气炎热,内陆的土地被阳光一晒就是高温,然后风贴着地皮刮起来也是热的。

被烤热了。

但海水总是温凉的,于是海风也是凉爽,夏天海风吹在人身上不光凉快,而且还有个好处是它能吹走水汽,或者说让岛上的水汽活动起来,这样就避免了湿度过大。

奈何前两日台风到来把云彩全给卷光了,这下子海洋的太阳就猛烈起来,让天气变得分外燥热。

照耀在海岛上的阳光不是阳光了,变成了熊熊烈火,满岛的草木都蔫了,特别是下午时分几乎没有风了,好些海上的风都被台风给吹走了,这样格外的热。

凤丫用太阳能灶煮饭,刚过了没一会她就听见隔壁的赵绿萍喊道:“皮鞋他娘,你饭蒸透了。”

“这么快?”凤丫疑惑,“你不是忙着要蒸饭,故意糊弄我吧?”

赵绿萍笑了起来:“你可拉倒吧,我家今天中午吃凉的,你饭真透了,没看着一直大冒热气吗?”

凤丫擦了把脸去看看,还真是。

她端下饭来,锅里的热气汹涌的往外冒,跟一道白烟一样。

“这天太热了。”赵绿萍说道。

凤丫无奈的说道:“可不是怎么了?太热了,你看男人还行,又是摇扇子又是光膀子,实在热了还能下水去扎两个猛子,咱妇女人家可难了,遭老罪了!”

赵绿萍说道:“咱还行,咱不跟公婆过,你看小翠、爱萍她们那些跟公婆一起过的小媳妇大媳妇,她们才遭罪,穿着个土布蓝褂子,这个天你说都不让开扣子,怕让人给看了皮肉去?”

“唉,我刚才瞧见小翠,小翠热的真够呛,我看她不大对劲,有点恍恍惚惚的,怕不是要发痧?”

凤丫说:“绿萍嫂子你是咱组里的副组长,要不然你过去看看吧,可别真发痧,今天太热了。”

赵绿萍沮丧的说:“我算个什么副组长?还不如你这个组长媳妇好使,你去看看,你知道我是支书赶鸭子上架硬派的副组长……”

“算了,咱俩一起去看。”凤丫掰了块饼子,吹了吹不那么烫手了,抹上一层虾酱两人去往小翠家。

小翠的男人叫王东根,是家里独苗,所以他们两个跟爹娘一起住。

她公公前年刚去世,现在就一个婆婆。

王东根是强劳力,天天要出海。

她婆婆没了男人后总是喜欢捕风捉影,特别是这两年岛上经济情况不好、日子过的难,她婆婆很担心小翠会跟别的男人跑了,所以盯着她盯的紧。

凤丫和赵绿萍到门口看见了树荫下坐着个老太太,问道:“根他娘,小翠呢?”

老太太正在给儿媳妇补衣裳,就指了指屋子里说:“让她去做了个饭,然后就跟我置气呢,在床上躺着。”

赵绿萍说:“赶紧进去看看,刚才小翠去端饭的时候我看着她不大对劲,那脸发白,跟白纸一样。”

两人进屋,一股热气把两人差点扑出来。

海草房冬暖夏凉,为什么?因为屋顶是海藻能起作用,可是之前大暴雨让干海藻吸了水。

这样阳光暴晒,水汽无孔不入,顺着屋顶墙根渗下来了,这样天气炎热一烘烤,屋子里一股热水汽比外面还蒸人。

小翠穿着蓝褂子躺在床上呻吟,赵绿萍赶紧过去晃了晃她问:“小翠你怎么了?我看着你不大好。”

“副组长来了?小婶子也来了?”小翠迷迷糊糊的坐起来,没坐稳差点又躺下,“我不舒服,头晕、想吐……”

“是不是害喜了?”凤丫关心的问。

赵绿萍说道:“害喜什么害喜?小翠跟我说过,他们家里没钱,之前葬东根他爹拉的债还没还上,这两年不打算要孩子——小翠这准是发痧了,走,领她去王老师那里看看。”

凤丫说道:“对,像是发痧。”

她们俩搀扶着小翠出门去,先让她在树荫下坐下,拿着蒲扇给她使劲扇风。

东根他娘狐疑的问道:“怎么了?怎么病恹恹的?刚才还好好的……”

“小翠发痧了,你看她穿的,这大热天怎么还穿长袖子?”凤丫打断她的话责问道。

东根他娘说道:“不穿长袖子穿啥?小媳妇露出两条白胳膊那能像话吗?”

凤丫无语:“这都是新时代了,你怎么还老封建呢?小翠准是发痧了,得找王老师来看看。”

东根他娘说道:“怎么就发痧了?去用太阳能灶煮个饭就发痧了?太阳能灶我知道,我去用过,不烧火不烧柴,怎么能把人烤的发痧?”

“以前夏天我们操持家里的时候都是要烧火的,那时候才厉害,门窗那么小出不去热气,屋子里跟蒸笼一样,气都喘不动,一会功夫褂子就被汗湿透了,跟狗皮膏药一样糊在身上,要是灶火再烘烤一下,那身上的皮跟烤糊了……”

“你说这些干啥?”凤丫毫不客气的打断她的话,“小翠这就是发痧了!”

东根他娘摇摇头:“我看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