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367章

作者:全金属弹壳

领着修船的刘红梅抬头说:“不是自己跑来的,是国家奖励给我们队里的。”

李岩华知道刘红梅是妇女主任不会随意开玩笑,便吃惊的问:“是国家奖励你们的?为什么奖励你们?”

又有妇女笑道:“因为我们王老师觉悟高,大学生回生产队里办学校、领着社员办社队企业,国家要鼓励大学生帮助农民,这叫先进带后进。”

还有人问:“你们俩不知道?这事早就传开了,这船刚来那天就有你们社队的人来看电影然后问了,他回去没说?”

兄弟两个摇摇头。

他们俩不太八卦,所以没听说这件事。

现在知道这船的来路,他们两个琢磨了起来:

“有泉家的老大不是去年也考上大学了吗?公社还来敲锣打鼓祝贺来着,你说他大学毕业能不能回咱庄里给带回一艘船?”

“想都别想,有泉早放话了,他儿子大学毕业就要留城里当干部,吃商品粮、住单位房,到时候把他们两口子也接过去。”

“也是,看有泉那个样子,他家老大就算真能回来支援咱庄里搞建设,那国家奖励一艘船也得让他家要走。”

两人长吁短叹,然后看向王忆的目光真是充满垂涎。

这么好的后生,怎么就不是我们李家的子孙呢?

王忆说道:“咱去市里摇橹可不行,来不及,这样咱就坐我们的这艘船吧。我们这船还没有开过呢,第一趟拉了你们俩。”

“这是处女航啊。”李岩松嘿嘿笑,“我们兄弟给它开个苞?”

刘红梅骂道:“滚你娘的蛋,别瞎说,我们这里还有黄花大闺女呢。”

李岩华急忙说道:“王老师你真是太大方了,这样,我们不白白坐你们的船,我们按照老规矩,回来给你们把油加满,这一趟的油算我们兄弟的!”

李岩松说道:“这是肯定的,这是应该的。”

王忆一听这话乐了。

省柴油了。

他不跟俩兄弟客气,因为他们俩马上就有钱了。

他去找王向红,而王向红早就在等待着这个机会了。

能过一把开船的瘾,又能搬运粮食回来。

手里过瘾嘴里肚子里也要过瘾!

唯一问题是队里的强劳力都出海了,于是王向红就把强壮的妇女和老汉中身子骨好的叫上了。

妇女们很高兴——能乘坐大铁船去市里能不高兴吗?

刘红梅喊:“妇女能顶半边天,同志们,今天咱要去市里立功,都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妇女们大声喊。

因为要去市里,她们准备回家收拾收拾。

王向红一听这话不耐烦了,说:“咱又不是去走亲戚窜门子看戏的,都是去搬粮食干活的,别穿露腚的裤子就行了,别浪费时间,出发!”

王东喜挑着担子喊:“出发、赶紧出发!”

他们今天要坐船去县里卖凉菜了。

王向红去库里拿出一盘鞭炮,说道:“今年好事多,存的鞭炮不够了,后面要是再有大好事可得去借鞭了。”

现在很多商品都是特殊时期才能买到。

比如端午节才能买到粽子、中秋节才能买到月饼、过年才能买到瓜子花生鞭炮,平日里集市、供销社和门市部是不卖这些东西的。

所以生产队会以集体名义储备点这种具有节日色彩的商品。

考虑到以前生产队没什么钱,这些商品不能多储存,要根据过去的经验和以后的计划来进行采购储存,这也是农村计划经济模式。

王东喜拿了根竹竿站在船头,挂好鞭炮后徐横来点鞭。

但男孩子们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放鞭的机会,在码头上纷纷跳脚:“让我来点!”

王向红看着孩子们积极兴奋的样子便笑了起来,他被孩子们的情绪所感染,挥手说:“行,小新娃,你平日里最胆小,今天既然你要主动点鞭那就让你来。”

王新新欣然上船,其他孩子看向他的目光满是艳羡。

他没用徐横的防风打火机来点鞭炮,因为那东西火力太猛不好控制,容易把鞭炮芯子直接全烧掉。

相比之下王向红的烟袋锅最合适,有火星还够长。

他试探的上去伸手。

王状元和王凯他们使坏,纷纷的喊:“啪!”

王新新早有准备,他并没有害怕,笑了笑小心翼翼的点了鞭炮。

随着噼里啪啦的声音响起和弥漫的硝烟扩散,码头上和礁石滩里的孩子们兴高采烈的蹦跳起来。

王状元他们那些大孩子直接跳入水里游过来要去水面捡鞭炮。

这可把王忆吓到了,赶紧说:“别靠近,小心被砂子崩到!”

学生们很听他的话,只好围而不靠。

王忆又问王向红:“咱这又不是第一次开船,怎么今天还放鞭放炮的?”

王向红笑眯眯地说:“咱渔家的习俗不是船一碰到水就要庆祝,是船正式要出水干活了才会庆祝。”

他又感叹道:“现在不讲究了,以前这样的好船要下水干活,那家伙场面大了,祭拜海龙王、祭拜观音娘娘、祭拜妈祖娘娘,三牲六果、三拜九叩,后来破四旧不流行这个了。”

但他还是默默的在心里说了一句:龙王爷保佑、观音娘娘保佑、妈祖娘娘保佑、教员同志保佑,保佑我们的宝船日后风里来浪里去一路平安啊!

第213章 我用这宝贝换你一套瓷杯

最后一枚鞭炮炸响。

等在水里的学生顿时游过去在海面飘荡的纸屑里找鞭炮,找到没响的鞭炮就举起手臂哇哇叫。

这就是幸福感。

现在的孩子获得幸福感的模式简单而有效。

王东峰趴在船头护栏上驱赶他们离开,然后王向红戴上墨镜启动渔船发动机,慢慢的转动船舵驶出码头。

天涯二号开始加速,乘风破浪直奔县城码头。

时速是三十公里的样子,不算很快。

但对于习惯了摇橹的天涯岛社员来说已经是非常快了,妇女老人们坐在船舱往两边看,海风吹动他们头发衣襟摇晃,也吹动了他们的心。

他们倚着船舷冲着海里的水、海里的船指指点点,笑声比以往都要更多。

到了县里码头,他们逐渐靠上停泊位,这时候周围好些渔民、力工都在盯着船看。

有人认识刘红梅,问:“刘主任,这是哪里的船?”

刘红梅自豪的笑道:“是我们生产队的船,我们生产队的新船,第一次出海干活呢。”

好奇围观的人纷纷来问:

“哟呵,你们生产队买上这么好的船了?”

“是队集体的船?贷款买的?”

“天涯岛买这一艘船,那得贷多少钱啊?”

询问声中不乏瞧不起的意味,刘红梅一怒之下不回应了。

王东喜领着销售员挑着担子、推着小车上码头,王向红操作船舵,渔船又开了出去。

王忆从窗口往外看,看到王东喜等人刚下码头就被围住了,显然都是在打听这艘新船的消息。

这年头的新型机动船就跟小轿车一样稀罕!

天涯二号奔驰向市里的码头。

王忆谨慎的问道:“支书,要是咱碰上人家检查证书怎么办?”

王向红说道:“不用管,我的行船技术都是在部队里学的,也是经过好些考试才有操船资格,那时候为什么不给我们驾驶证呢?”

李岩松笑道:“王老师你瞎担心,谁查这玩意儿?实际上咱渔家都没听说过开船还要驾驶证,咱祖祖辈辈就摇橹操船,历朝历代都没听说过还得有什么证,这政策太滑稽了。”

王忆无奈的说道:“但国家政策就是政策,咱老百姓胳膊扭不过大腿,还是要遵从政策的。”

王向红仔细的盯着前方海域稳稳把控着船舵,说:“我一辈子遵纪守法,既然国家要咱开船的考船证那咱就考,只是现在没考出来,老百姓又有了开船的需要,那肯定是得先紧着需要的来嘛。”

王忆看出来了。

老支书对开船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

所以万物都逃不过一个真香定律。

以前徐进步可是找上门来让他们生产队买船,就差求他王向红了,结果王向红死活不同意。

如今船到手了,那没人比他拿着更宝贝的了。

当然考虑到一个是买船要贷款、一个是国家送船当奖励,二者之间区别还是很大的,对待态度不一样也是能理解的。

最终渔船顺利开进市里码头。

王向红等待靠岸的时候慢慢摘掉墨镜挂在胸前,他眯着眼睛凝神扫视码头,好一会才说:

“这辈子第二次自己驾船来了市里头!”

王忆说道:“很正常,咱生产队隔着市里太远了,这开船都得两三个钟头,要是摇橹的话得摇一天!”

王向红默默的点头。

王忆先领着他们去丙-110仓库去搬运粮食。

他打开仓库把钥匙递给王向红,说:“支书你小心别丢了钥匙,这仓库名义上是咱租赁的,其实是我认识的那个食品厂单位的,他们有时候会用这个仓库,在里面储备一些东西。”

“所以咱丢了钥匙万一让人捡到再让他们来开了仓库偷了东西,那咱真是对不住人家了。”

王向红说道:“你放心,人在钥匙在!”

‘咣当咣当……’

大铁门拉开,老鼠乱窜。

里面一袋袋的粮食出现在他们面前。

横七竖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