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33章

作者:全金属弹壳

前一天王东喜说要尽快修补房屋的时候,王忆没重视这话,很快他就吃亏了。

当天晚上寒流突至!

大半夜的忽然吹起了寒风,北风尖啸着透过后窗缝子往里钻。

睡袋保暖,他本来开了一圈的拉链,就当是褥子铺着、被子盖着。

这样半夜他被冻醒了,哆哆嗦嗦的赶紧拉上拉链。

而大迷糊还在打呼噜……

还是王忆看不下去,让老黄跟他凑在一起抱团取暖。

后面他正要入睡,老黄爬起来叫。

秀芳抱了一床被给他送了过来:“谁也没想着今晚会来冷风,你哥怕你冻着染风寒,让我给你送一床被子。”

王忆心里热乎。

这是什么样的乡情?别说以前他没体会过,甚至都没有听过!

亲哥亲嫂子又能做到这点吗?

不过他只能心里领了这份情谊,被子他用不上,睡袋闭合后很暖和,于是他给了大迷糊。

大迷糊拉着被子盖着头。

依稀有哽咽声传出来……

大早上的王忆呼了口气,有一股白雾冒出来。

气温估计一夜回到零度了!

他把刚换下没两天的厚牛仔服又换上了,这才能出的了被窝。

大迷糊照例早起去海边忙活了。

他只好小跑着发热取暖。

王东喜看到后大声说道:“王老师在跑步?我早就听说练功夫的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原来就是这样练啊。”

王忆想解释,但王东喜已经进办公室了。

后面大迷糊回来了,胳膊里夹着木板和纸壳。

王忆问道:“你没去海边?”

大迷糊说道:“回去拆了板子,王老师,把后窗封上,封上就不冷了。”

王忆瞅了瞅脏兮兮的木板和残破的纸壳,问道:“队里没有塑料膜吗?塑料膜透明,贴上又保暖又透光。”

大迷糊摇摇头。

他又满怀希望的问:“早上吃什么?”

王忆说道:“下面条吧,对了,你会不会揉面蒸馒头。”

大迷糊说道:“会,我早跟婶子学会了,以前蒸过,但婶子他们说我吃的多,不让我蒸了。”

这番话字不少,但王忆愣是没理解他意思。

不过只要大迷糊只要会蒸馒头即可,他将一袋面粉推出来,说道:“今天冷,你别去捞海草了,你用锅子蒸馒头吧。”

大迷糊凑上去看了看,抬起头来很惊喜:“白面,都是精白面,真白啊,特等粉,这是特等粉!”

王忆上午继续跟小崽们斗智斗勇。

王向红回来了,跟他一起回来的还有两男一女三个人。

这事是儿童团团长王新钊跑来跟他说的:“王老师快去看西洋景,有个女鬼来咱这里了。”

听到这话王忆一愣:“女鬼?什么意思?”

王新钊挤眉弄眼的说:“是一个外来的女人,她翘着脚跟走路,嘴巴通红刚吃了孩子血——这不是鬼是什么?我爷爷说鬼就翘着脚跟走路。”

小崽们听说有西洋景可以看,拔腿就跑。

王忆气的跳脚。

下午上纪律课!

这下子他不去看热闹也不行了,他得去抓小兔崽子们。

他一出门看到王东喜在山路口探着脖子往下张望。

两人打了个照面,王东喜指了指下面笑道:“去看热闹?那我去库里给你支一盒过滤嘴烟捎过去,咱队里来大人物了。”

王忆说道:“烟?那不用去库里支了,我拿一盒吧。”

他背包里还有好几包华子呢。

看热闹的都围在王向红家门口,王忆下去一看都是不上工的老头老太太,凑在一起窃窃私语:

“那是徐社长?怎么穿上皮鞋了?皮鞋是资本家穿的。”

“他身边那娘们怎么回事?嘴唇那么红,吃孩子血了?”

“那个男同志脖子上挂了个什么?刚才我看着他瞄准我来,我以为那是枪,要打我!”

王忆过去往门里一看,是个穿着西装、皮鞋的大脑门男人和一对青年男女。

其中男青年穿一身蓝色涤卡中山装,文质彬彬,胸口衣兜斜插着一支钢笔,脖子上挂着个黑色老式相机。

女青年穿双排扣列宁装,嘴上抹了口红、脚上蹬着一双高跟鞋。

王向红正好出来,他先让老人们散开,又对王忆说道:“王老师你进来,给你介绍几个人。”

他又对王新钊说:“儿童团的任务完成了?在这里探头探脑干什么?快去跟文书说一声,让他从库里提点鲜货,他在县里供销总社的徐伯来了。”

第29章 供销公司来领导

王忆跟着他进门。

屋子里的青年男女一起扭头看他。

特别是男青年,死死的盯着他身上看。

那眼光相当不对劲……

很垂涎的样子!

这不是王忆给自己加戏,他肯定没看错男青年的眼光,因为他就经常这么看大长腿的姑娘!

当然他都是偷偷看,这男青年是光明正大的死死盯着他看!

他正警惕,王向红忽然也回头盯着他看:“王老师,咱们党员要注意衣着仪表,你看你穿了一件什么衣裳?奇装异服!”

“这不是咱农民该穿的,你吃了饭回去换件正常衣裳。”

王忆低头看看自己的牛仔服。

自己不是穿过两次了吗?怎么今天突然被批评了?

这时候西装男子笑了起来:“行了老王,你还玩上指桑骂槐的把戏了?你看不上我的西装皮鞋你就说,拉人家小同志下水做什么?”

王向红板着脸说道:“我跟你说少了?我看你要犯享乐主义的错误!”

他又对王忆点点头:“这是咱县里供销总社的徐社长。”

这时候旁边的青年说道:“王支书,今年初政府主持着给我们改革了,我们现在不叫供销总社,叫县渔农业供销公司,徐社长现在是经理。”

王向红说道:“经理?那怎么不是老板?”

青年要解释,徐经理笑着摆摆手。

他站起来主动对王忆伸出手:“你是王老师?我可是听你们王支书念叨一晚上了,首都回来的大学生呀,但你怎么不按照分配进国家单位?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你这样的人才回村里多可惜!”

王忆低调的伸出双手,笑道:“徐经理您好,我是主动要求回家乡来当教师的,因为我认为我的家乡比一些单位更需要我。”

“而且我的大学导师曾经对我们说,我们上大学念书不是为了离开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带领家乡离开贫困!”

掌声响起来!

徐经理带头鼓掌,本来因为听了村里人评头论足的话而不悦的青年男女也面露钦佩之色跟着鼓掌。

掌声落下,徐经理却有话要说:“王老师的高风亮节让人佩服,可还是那句话,好钢用在刀刃上,咱们祖国现在改革开放了,人才缺口极大,你应当去给国家效力。”

王忆客气的说道:“国家需要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您在供销公司当干部、支书给社员当领导、我回家乡当教师,我们都在给国家效力,我们都有着光明的前途。”

“而且如您所说,国家如今人才缺口极大,这绝不是一个我所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的是千千万万的人才。”

“那千千万万的人才从哪里来?我认为学校可以提供很大一部分,所以我要回到学校,去把家乡的孩子培养成国家需要的人才。”

“我一个大学生对国家帮助能有多少?我天涯岛若是一代代的走出大学生,这才能对国家有所帮助!”

王向红激动的点头。

说得好。

你娘的,文化人就是嘴皮子溜,说的太好了!

徐经理对王忆露出赞赏之色,也是连连点头。

王忆很低调。

从22年的角度来看,他刚才说的都是场面话,假大空。

但他还真不是。

他待在天涯岛上当老师,是真想在这个时空好好搞一下家乡的教育,进而帮助家乡好好发展。

徐经理一双眼睛多毒辣,他能看出王忆这番话是真心实意的。

所以他指着王忆对王向红说:“老王,你们王家的后生里出来了了不得的人才!”

王向红说道:“以后会出更多!”

徐经理无声的笑了笑。

不置可否。

王向红不高兴了:“你不信?你看不起我们队?”

徐经理说道:“老王,咱俩都是老海武,我记得很清楚,咱俩都是42年秋加入的海上武工队,那年你十六、我十四。”

“接着咱一起转入主力部队、一起渡江,后来60年你先复员回你队上,66年我转业来了地方上,最终我被关入牛棚里,那时候是你安排王家人隔三差五给我送吃的帮我活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