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1170章

作者:全金属弹壳

周民栋说道:“别养海带,海带现在不受欢迎了,淡菜可以养,但养殖的单位比较多,而且根据我所知,往后会越来越多。”

“养石斑鱼不错,不过如果是养鱼,那我建议你们养鳗鱼。”

“是的,养鳗鱼,不是咱们这里的沙鳗,就是鳗鱼、河鳗。”

“河鳗在咱这里不是很受欢迎,咱们外岛喜欢吃沙鳗,可沙鳗太少,更没法养殖,所以要养河鳗。”

“河鳗可以出售到港岛或者小鬼子那边去,他们那里喜欢吃鳗鱼,需求量大,而且价格高、收益好,我们下一步就要养鳗鱼了。”

王向红好奇的问:“养鳗鱼?这个还可以给国家创汇?那你们有鳗鱼苗吗?”

王忆说道:“他们没有,据我所知,至今放眼全世界鳗鱼苗的人工繁衍问题都没被攻克。”

“想要养殖鳗鱼,应该是只能靠渔民去出海捕捞鳗鱼苗。”

周民栋点头笑道:“王老师有文化,懂的就是多呀。”

“一点没错,这鳗鱼苗的人工繁殖问题确实没有解决,还是国家难题、世界难题。”

听到这话,一直默默无语的周大圆突然抬起头睁大了眼睛。

国家难题!

世界难题!

又到了我可以给国家做贡献的环节了!

周民栋继续说道:“众所周知,鳗鱼是在陆地的河流中生长,等成熟后洄游到海洋中的产卵地产卵。”

周大圆插嘴问道:“是这样吗?那咱们海里能捕捞到不少鳗鱼呀。”

王忆说道:“对,因为鳗鱼在淡水流域生长到成熟阶段,再洄游到大海里,所以咱们能捕捞到鳗鱼。”

渔民捕捞鳗鱼没有心理压力,老渔民知道,鳗鱼一生只产一次卵,产卵后就死亡,所以回到海里的鳗鱼都是快要死亡的。

即使不被捕捞吃掉,那它们也会在不久之后死亡。

王向红听后点头,说道:“对,这应该跟那个啥,鲑鱼?外国人叫大马哈鱼对不对?它们是一样的。”

“这个我在广播里听说过,听说过外国这个大马哈鱼的情况。”

周民栋是海水产行业的专家,他听后笑道:“应该说类似但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正好相反。”

“鲑鱼是河里繁衍海里生长,这叫溯河洄游性,鳗鱼的习性叫降河洄游性。”

“当然,它们都是产卵后会死亡。”

周大圆也知道大马哈鱼的习性,说:“大马哈鱼确实在淡水河流里产卵,它们好像是磨破肚皮的方式将鱼卵给排出,所以才会产卵后死亡。”

王向红一看自己这次没冒充成行家,反而闹了笑话,便赶紧说:“哦这样呀,那咱们养殖鳗鱼靠谱吗?”

“靠谱,绝对靠谱。”周民栋笃定的说。

他说道:“我研究过这件事,国际上有统计,咱们国家拥有丰富的河鳗保有量,特别是长江口,这里河鳗多、鳗鱼苗也多,捕捞量能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隔着咱们这里不远的钱塘湾,它与长江口有交汇处,我研究过了,那里是盛产鳗鱼苗的优选之地。”

“现在钱塘和沪都已经有渔业公司开始研究鳗鱼养殖了,每年冬至到清明之间,那边的渔民就会起早摸黑的捕捞鳗鱼苗进行出售……”

因为感激王忆给自家公社解决了诸多难题,周民栋对于鳗鱼养殖技术是倾囊相授,将自己的研究所得一一说了出来。

但海水养殖工作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这个需要实操。

周民栋这边拍胸膛对王忆和王向红表示:只要他们需要,只要自己能做到,那关于海水养殖工作上的问题尽可以找他。

王向红听到这话笑了起来:“好啊,老周,那你这是成为我们的水产养殖顾问了?”

周民栋说道:“你们要是愿意用我,那我就是了。”

王向红听到这话立马说:“肯定愿意用你呀,你可是人才,我们得给你开工资……”

“开工资就免了。”周民栋笑着摆手,“我还担心你们看不上我呢。”

“我可是听说了,你们队里要建起咱们市里第一家水产技校,这学校开起来,那你们水产养殖方面的人才不有的是?到时候可就看不上我了。”

王向红说道:“那不能,你是这方面的专家,咱福海有数的专家。”

周民栋客气而谦虚的说:“我是野狐禅,哈哈。”

他又问:“你们这个虾塘在哪里?我怎么没有看到你们的虾塘呢?”

王忆说道:“我们准备在红树岛那边养对虾,不是在这里养。”

“放养虾苗的事你交给我来办就行,我们自己能办的了。”

他用的可是这年代所未能出现的先进工具。

王向红等人好糊弄,毕竟是农民,没有什么眼力劲。

周民栋不行,他是去全国多个先进养殖中心、养殖场学习进修过的人,对虾养殖网箱尽量不能显露在他眼里。

绝对会引发周民栋的好奇和询问!

这事他跟王向红提过,王向红给他打掩护,领着周民栋去吃饭。

到了饭桌上酒一喝,正经事没人管了,都开始胡聊瞎侃。

要么忆苦思甜,要么吹牛皮。

周民栋是个好干部,他是六十年代的中专生,这哪怕是在现如今也是高学历的人才。

本来他可以安安心心的靠学历熬资历然后升职,但他没有这么做,一门心思研究渔业养殖工作。

他说福海是穷海,渔民的出路就是一个海水养殖,因为靠海吃海,他们只能这么吃。

王忆很佩服他,王向红也欣赏他,两人招呼周民栋等人是拿出好菜来的。

鸡鸭排骨猪头肉的齐全!

周民栋连连摆手说:“不要上菜了,这些菜够好够多的了,咱们当干部的,要牢记领袖同志的叮嘱,应当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王向红笑道:“我是领袖同志的战士,这辈子就听领袖的话,你问问王老师,平日里我是最反对大吃大喝的,还为此批评过王老师呢。”

“但是贵客上门,我们总得拿出好东西来招呼客人,你周民栋就是我王向红眼里的贵客!”

周民栋不好意思的说道:“我算什么贵客?你王向红觉得我人行,那以后我就常过来找你和王老师玩耍,当然也要向你们学习。”

然后他看看桌子的好饭菜又感慨:“我不是不爱吃好东西,谁不爱吃好东西呢?咱们党员干部又不是怪物,对不对?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嘛!”

“可是现在国家发展还落后,老百姓日子过的困难,咱们可不敢享受呀。”

他接着问王向红:“我听说你们队里去年没有工分倒挂的户了,是真的吗?”

大集体生产制里的社员收入按工分计算,渔民有需要就去大队委预支工钱,然后等到年终统一结算。

不少人家劳动力少,导致赚的工分少,这样年终一核算,平日里预支的工钱要高过工分收入,这是亏欠工分了,就叫做倒挂户。

此事是王向红的骄傲,他得意的说:“一点没错,我们队里去年没有一个倒挂户,今年统计了一季度的情况,也没有倒挂户!”

周民栋很羡慕:“好哇、好哇,这个小康村就是不一样,你们这个队集体走在了发展的前列呀。”

“你们干部好,有本事又一心为民,我们公社的干部要是能向你们学习、像你们这样,那各家村子生产队里哪能还有那么多倒挂户、漏斗户?”

借着酒力,他突然来了脾气,说道:“他奶奶的,为什么我不愿意大吃大喝?现在很多基层干部把党性丢了,把领袖同志的叮嘱给忘记了,光想着享受,一点不肯为人民吃苦!”

“他们现在在吃喝上相当过分,就说这个吃鱼吧。”

桌子上有红烧梭鱼、有煎带鱼也有一条清蒸大鲈鱼。

他便指着鲈鱼问道:“这鱼肠子你们怎么处理了?”

王向红说道:“一般是洗干净了炒韭菜或者拌凉菜。”

周民栋愤愤不平的说:“那你知道我们公社一些干部怎么吃吗?”

“他们现在吃鲈鱼,真他吗吃出花样来了!”

“十斤以上的大鲈鱼,他们捕捞了直接破开肚子,不吃肉,专门吃鱼肠子。”

“嗯,他们怎么吃?他们吃出花样了,把鱼肠清理干净了,搞一点肥肉、搞一点新鲜的海虾取虾肉还有搞一点鱼肉,一起剁馅灌入鱼肠子里做香肠,你说说、你说说,这像话吗?”

王忆陷入沉思。

妈的,这些人真会吃,还可以这么吃吗?

必须得尝尝!

王向红唉声叹气:“现在社会上歪风邪道的很多,国家该管管了。”

周民栋点燃一支烟,说道:“就得管一管,你们队里好,所以能干的下大集体,我们那里大集体不行了。”

“老百姓都说,大锅饭乱喳喳,肥了干部肚子坑了大家——多气人、多气人啊,真是一粒老鼠屎,搅坏了满锅好汤!”

酒意上头,两个干部开始批评起这个世道来。

王东方上来送菜,嘀咕说:“行了吧,爹,有些话不能说,搁在十来年前你们说这个,传出去要挨批的!”

王向红:“你给我滚!”

王东方缩了缩脖子,麻溜的滚了。

这顿饭吃的挺好,氛围很好。

最后周民栋喝多了,王向红把他给架到了船上,挥手送他离开。

等到周民栋乘坐的运输船离开,王忆和王向红就要赶紧带队去放养虾苗搞养殖了。

对虾网箱已经沉入水底,但多处有开口,将养殖水箱里的虾苗连同海水倒入里面即可。

这些事很简单,周大圆、王东顺等人来负责,王忆和王向红站在船上观看。

王向红跟王忆聊了起来,说:“养殖场开起来,要是成功了,那咱们以后不用出海就有渔获了,就能给国家的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做贡献了。”

说到给国家的奉献,他还特意强调一句:“一个强盛的国家,绝对不能没有足够的蛋白质供应给人民。”

“咱们的海水产就是富含蛋白质的好东西!”

王忆说道:“这个确实,咱们要加快搞建设,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王向红想了想又说:“嗯,这是应该的,咱们队里发展已经很快了,今天是4月14号了,再过个三两天就是我跟六家建筑单位约好来咱们岛上商谈的日子。”

“王老师你可得准备一下,这事我不懂,得靠你来指挥了。”

王忆笑道:“咱们是甲方,这些事很简单,交给我负责,我肯定给你搞的漂漂亮亮。”

清明节一过,这春天的脚步可就快了。

到了此时,谁也挡不住春色,外岛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