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116章

作者:全金属弹壳

王忆遗憾的说道:“你已经失去我的信任了!”

他这话一开口。

袁辉终于有点慌了。

他咬咬牙说道:“王老弟,给我个机会!”

“你得理解我,咱们这是在做生意,收藏品买卖就是这样,全靠手腕,它没有标准价!朋友之间买卖也是这样,不坑人的前提下尽量给自己留下利润空间!”

王忆冷笑道:“你给自己留下了百分之八十的空间啊,你干啥?打算建个空间站?”

袁辉说道:“你就别讽刺我了,我跟你说实话——这样,我看出来了,你只是走山人,你真不了解收藏品行当的规矩。”

“要不这样吧,以后咱之间别做买卖了,我给你当个代理人吧,我帮你去处理收藏品!”

王忆坐下用手指敲桌子。

不表态。

袁辉指着酒瓶说道:“我刚才不是糊弄你,71年五粮液酒瓶很难卖出上万的价格,你这个可以,你这个叫价一万才是真的可以卖出去。”

“看这里。”他指向酒瓶上头的标牌。

上有五个字一个红戳,‘为人民服务’。

王忆问道:“怎么了?”

袁辉指着红戳说道:“那是邓子均老爷子的私章,而这老爷子是五粮液的开派祖师!”

王忆吃惊了。

他说道:“原来如此,我收这酒瓶的时候老人家有句话,说这是他家长辈72年去戎州参观学习收到的五粮液厂长赠礼。”

袁辉点点头:“你看你还是缺经验,五粮液厂长赠礼能送普通酒吗?这瓶酒在当时也不普通,或者说它其实很普通,它这瓶酒是71年出产酒中某一批的一瓶,普普通通。”

“可是贴牌的时候它变得不普通了,它被贴上了扣有邓子均老先生私章的酒标!”

第103章 三百年窖藏坛

王忆现在是吃一堑长一智。

袁辉提到自己不了解的人,他就上网查。

一查他觉得不对:“不能吧,邓老爷子59年去世了,这酒是71年出产的呀。”

私章这种东西都会随着主人去世而停用。

在文盲半文盲众多的年代,这东西可代表了一个人的亲笔签名。

袁辉笑道:“所以这里面是有讲究的,这批‘为人民服务’标牌诞生于56年。”

“这一年在轻工业部主持的全国名曲酒评比中五粮液获得第一名,也是在这一年,邓子均在戎州政协第一届第二次全会上增补为政协委员。”

“他感念于党和国家的信任,配合厂家留下了这么一批标牌,以表达他在新时代酿酒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王忆恍然大悟。

简简单单一个酒瓶竟然有这么多说法?

他问道:“这样来说,这酒瓶很有价值才对,不得值个十几、几十万?”

袁辉无奈道:“想什么呢?邓老先生当年可不只是在酒标上盖章,还有手写自己的名字,那就是他的签名版五粮液,那样的酒瓶才值钱,但也顶多三四万块——毕竟他并不是什么全国名人。”

“而你这款盖章版真的顶多价值一万块,能卖一万块已经算是好价了!”

“当然五粮液酒瓶有贵的,我曾经见过一个陶瓷酒坛,那是邓老先生在中山街的铁石斋酿出的第一代五粮液封装坛,可那也不过是十万!”

他又解释:“王老弟,十万真是很多了,你想想22年了又有多少人干一年能挣个十万?”

王忆心里还是失望。

见此袁辉说道:“你要想找昂贵的酒坛子也不是没有,你甚至不信,我知道的最贵酒坛子反而是个陶瓷的黄酒酒坛子。”

“那是山阴市一家黄酒企业收的老坛子,说是有三百年历史了,是个精心烧制的彩陶,一直用来装黄酒,前前后后装了三百年所以酒坛子拥有了陈酿酒香,算是文物了。”

王忆哂笑:“糊弄人吧?黄酒保存期才几年呀,这坛子竟然装了三百年?”

袁辉想树立自己的权威,见他嘲笑自己的话顿时认真了:“我说的是前前后后装了三百年,所以那坛子是不断装黄酒而已。”

“你知道不管黄酒还是白酒都需要酒窖池来发酵,正所谓千年老窖万年糟,老窖酿出来的酒品质要更好一些。”

“像泸州老窖有30年、60年乃至90年窖龄酒,这不可能是说窖藏了30年、60年、90年,说的就是酿酒老窖是这么些年头。还有它家的高档酒国窖1573,这个1573酒是指酒窖池建于1573年!”

“黄酒也有酒窖池,而我说的这个坛子有三百年历史,它本身就被当作成了个酒窖池,所以说酒在这里面就有了独特的风味儿,因为用它装过的酒可以说是窖龄300年啊!”

王忆笑了:“真会整活,这些酒厂为了赚钱是不择手段了啊。”

袁辉说道:“咱中国酒由粮食变为美酒,这一过程主要在窖池中完成,窖池是发酵的容器,里面常年有老酒糟中,这就导致窖池本身拥有了一些有益微生物和香味物质,它们对酒水质量能起大作用!”

“反正这事酒友们认,所以古越龙山这三百年陶酒坛才会那么值钱——一百万呢!”

“等等,古越龙山?”王忆忽然拦住他,“我怎么觉得这名字有点耳熟?”

袁辉说道:“你肯定耳熟,古越龙山是山阴黄酒的招牌,你应当知道咱们敬爱的周总理祖籍是山阴,他设宴招待外宾时第一杯酒往往是山阴黄酒。自1959年钓鱼台开馆始,他一直使用古越龙山黄酒作为黄酒之专用品。”

“另一个现在古越龙山更是山阴的顶级黄酒品牌,它做到了咱们国家的企业五百强之一。”

“也是这么有钱的企业才能砸出一百万买酒坛子,你别不信,我给你找这坛子照片看看。”

王忆绞尽脑汁思索着自己在哪里听说过这个名字,便随口问:“网上有新闻?”

袁辉说道:“不是,是这酒坛是我山阴一个同行好友收到的,他当时留了照片做纪念,朋友圈里有这照片。”

他扒拉了一会,很快调出一张照片给王忆看。

王忆仔细一看。

一个彩陶坛子,挺大的坛子口、滚圆的肚子,外表陶层有简单的镂空,整体底色是红褐色……

他心里咯噔一下子:“我草!”

桃园三结义!

他见过这酒坛子!

徐进步第一次来岛上做客,王东喜就是从库里搬出来这样一坛子黄酒来招待他!

不过图上这坛子不是桃园三结义是围着坛子有一圈的浪花,浪花上是一艘艘船,船上插着稻草人,然后空中是一支支飞箭……

看到他直勾勾的看着照片,袁辉说道:“这是物证,你要是不信我还有人证呢!”

“不是,我不是不信。”王忆喃喃道,“是你不信!你肯定不信我见过这样的坛子!”

袁辉吃惊的瞪大眼睛:“你开玩笑吧?”

王忆说道:“真的,我不久前刚见过这样一个坛子!”

袁辉下意识起身抓住他肩膀。

王忆说道:“可是也不对,我上面不是这样的图案,这是草船借箭吧?我见过的是桃园三结义。”

袁辉说道:“这就对了,这坛子是彩陶,它有一套,烧制了不同图案,全是《三国演义》中的典故,有草船借箭、有辕门射戟、有三顾茅庐、七擒孟获,也有温酒斩华雄、煮酒论英雄,当然更有桃园三结义!”

他又激动的问:“这酒坛子是你在哪里看到的?”

王忆说道:“跟这五粮液酒瓶子是一家,他家以前有长辈做过供销社领导……”

他记得当时宴请徐进步的时候是王东喜搬出来的这坛酒,还说这酒是徐进步送王向红的,只是队里一直没舍得喝。

“嘿!那就对了!”袁辉狠狠一拍他肩膀,“老弟,当时这一批黄酒坛子被装上黄酒后便送入了供销社,据说因为酒坛子漂亮加上酒好,它们并没有进市场,而是被供销社的领导们自己买下收藏了!”

聊着这个话题,王忆的记忆逐渐清晰了:“你等一下,我记得、那个,嗯,陈宝庭?是这个名字!”

“我看到的那酒坛子的塞子还包了一块麻布,上面写着什么‘百年老坛子、陈宝庭酿造’,好像是这话……”

袁辉让他稍等,直接给同行挂了电话。

简单寒暄之后他将王忆的话说出来,那边立马说道:“百年老坛、陈酿良品,陈宝庭亲酿!是不是这些字?”

王忆点头。

就是这些字!

“还有个红色大印。”他补充道。

那一位鉴宝师说道:“我去,不是吧,你们找到的坛子保存也太好了吧?连封坛布都保留着?”

王忆急忙对袁辉说:“那老人家喜欢收藏东西,他确实把手里东西都收拾的很好。”

袁辉得到了想要的信息就挂断了电话。

他对王忆说道:“这坛子还有是吧?那没错了,你手里的坛子比我朋友这个还要好,这一套坛子最早是五十个,取了‘《三国演义》半百典故’的说法。”

“其中按价值排名的话有十个,温酒斩华雄、煮酒论英雄、周瑜醉酒骗蒋干等等,自然还有桃园三结义!”

“这些典故都跟饮酒相关。”王忆说道。

袁辉郑重点头:“是的!”

王忆拿起手中杯子喝了一口。

又喝了一口。

一杯水很快喝完。

他忍不住问道:“就是个酒坛子啊,竟然价值上百万?你之前还劝我说现实不是电视电影,收藏品价值没有高的吓人,可现在只是个酒坛子……”

后面的话不说了,他一个劲摇头。

袁辉说道:“这不是酒坛子,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座黄酒窖池和一个有三百年历史的古董陶瓷。”

王忆问道:“可是这种古董陶瓷怎么会装上酒流入市场?”

袁辉想了想说道:“这件事我了解也不太多,我还是再打个电话吧。”

他再次拨通刚才那朋友的电话,那人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他们:酒坛流入市场源自一个误会。

这酒坛本身在一位黄酒酿造大师家里,他们家有个小作坊一直酿酒,这套陶酒坛是他家祖传之物,经过多年使用难免有破损,等到新中国建立就只剩下二十个了。

56年公私合营,他家的小作坊并入了当地国营酒厂,但酒厂领导比较开明,允许他们这些小作坊依然自己酿酒不过要统一走酒厂的账户交给供销社。

然后时间到了六几年的动荡年代,那时候打砸四旧,这套坛子被人检举出去并要求砸掉。

酿酒老师傅自然不愿意,他说外界传闻是假的,这些坛子是普通的酒坛子,他买来正准备装酒交给供销社。

为了打消外人质疑他还把酒坛送入酒厂并从厂里找关系去跟供销社特意签了一份针对古董酒坛的合同,说明年的黄酒出来就装坛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