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1102章

作者:全金属弹壳

渔船空间狭小,可该有的礼仪规格半点不能马虎。

点烛焚香自不可少,此外必备“三牲”——

不是三种肉,是粮食、鱼以及盐,这也是渔民出海必须的生活物资。

再就是水果,放的是苹果。

王忆记得在21世纪,最早从高校开始流行平安夜送苹果,说苹果是平安果。

但在外岛这个说法都流行半世纪了,早就有平安果的说法。

王向红和王忆在天涯二号船上谢年,他教授王忆谢年风俗。

能用上的,用不上的;以前的,现在的,他都一一说给王忆听。

船用‘三牲’、年糕、三杯茶、六杯酒,等等,甚至怎么挂鞭炮,怎么算时间点燃鞭炮,怎么在船头磕头、怎么祭酒他全得教给王忆。

王忆学着往四周看,码头上的船只一字摆开,都有汉子在上面主持祭酒谢年。

不管大船小船上都有人,船头竖起竹竿,杆子上挂了鞭炮。

鞭炮在风中摇晃着,王向红一声‘大谢’,大家伙纷纷拿起一支香来点燃鞭炮引信。

顿时,噼里啪啦的声音在海上响起来。

放了鞭炮,在有桅杆的大船上渔民们还会爬上桅杆。

桅杆上有国旗的他们会换上新国旗,没有国旗的就挂上一面国旗。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猎猎震荡在东海海滨之上。

王向红看着一面面的红旗掏出烟袋抓了点烟丝塞进烟袋锅里美滋滋的抽起来。

他吐出一口烟圈,放松的叹了声气:“直到这顺利谢了年,咱渔家人才算是正经的可以准备过年了。”

其他社员跟他的想法一样,收拾上东西开心的吆喝着往回摇橹。

海上又隐隐约约的飘来清脆的鞭炮声。

声声不断,这是其他村庄、生产队的渔民在谢年呢。

过往一年终于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个谢年是告别往年,也是期待新年。

壬戌狗年要结束了,癸亥猪年要来了……

腊月二十九,小除夕。

王忆开船把叶长安接到了岛上,他们今年在一起过新年。

最开心的莫过于秋渭水,揽着爷爷的胳膊又是介绍这个、又是介绍那个:

“你看我们新开垦的农田,这个冬天生产队都在开垦荒山,这下子来年能耕种的土地可就更多了……”

“爷爷我领你去山顶看看,我们学校盖的很快,明年开学,学生差不多就能进楼房里念书了……”

“还有我家里,王老师家里的老房拆掉了,明年生产队先给我们家里盖新房子……”

叶长安气喘吁吁:“停停停,你以为爷爷还跟你一样是二十多岁的年纪?爷爷上年纪啦,你得让爷爷先歇歇。”

王忆随身带着个折叠躺椅,小号的躺椅,通体是PVC管做骨架,很轻,能承受的重量也轻,超过150斤就有骨架断裂的风险。

叶长安迎着暖阳坐下。

一阵风吹过,他长叹道:“今年是暖冬,没怎么感觉冬天的氛围,这春天马上已经来了。”

他们环绕天涯岛转悠,社员们看见他来了纷纷打招呼,都称呼他为小秋爷爷。

叶长安这时候自然没有领导架子,就跟个寻常小老头一样回应众人,碰到寿星爷他们聚集在一起晒太阳,还凑上去蹲着一起胡聊。

老爷子其实并不老,才不到七十岁,但比起二十一世纪的老人,他的年纪跟八十一样。

这也导致他跟寿星爷等老汉在一起的时候毫无违和感。

特别是他嘴里还叼着一根狗尾巴草。

王忆回去在听涛居里收拾出春联、福字、门神、青龙纸这些东西。

贴春联、贴福字、贴门神这些活动在全国是标配,贴青龙纸应该是江南沿海地区的独特风俗。

青龙纸是6到15厘米大小的正方形软纸,纸上印有木刻的青龙腾飞、双龙戏珠、和合二仙、聚宝盆等图案和吉祥文字,均为黑色,统称为青龙纸。

纸的颜色有红色、青色、黄色三种,不同颜色的青龙纸,各有司管,然后要分别贴在不同地方。

外岛的风俗是把黄色贴在谷仓、谷柜或米缸上,红色贴在室内边门或房门上,绿色贴在水缸、磨盘、大秤上。

不光是老百姓家里贴青龙纸,银行、百货大楼之类的单位也要贴青龙纸,贴在柜台、橱窗、账桌、保险柜等处,既要获取青龙的运势,也要让青龙帮忙看门。

这风俗在21世纪就很少见了,王忆听父亲缅怀旧时光的时候介绍过,所以如今碰到了贴青龙纸的机会,他非常珍惜,很仔细的贴每一张青龙纸。

贴青龙纸有讲究,比如贴米缸的寓意是“青龙盘米缸,吃不完,用不完,越来越发”。

王忆要用胶水来贴青龙纸、贴春联,秋渭水嫌他不会过日子,让他打浆糊。

打浆糊是用面粉和水,王忆就调侃她:“面粉不要钱啊?你用面粉打浆糊就是过日子啦?”

秋渭水说道:“总比你用胶水来的便宜,再说你往面粉里混上点玉米面一样能打出浆糊来。”

王忆服了:“你这真是上坟烧报纸,糊弄鬼。这玉米面能用来打浆糊?”

秋渭水给他一记很有风情的白眼:“你呀,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玉米面同样富含淀粉,怎么就不能打浆糊了?不过用玉米面打浆糊不那么粘。”

“所以你用面粉打浆糊,往里面加上点玉米面粉,调和一下就好用了。”

王忆掏了一些面粉进小搪瓷盆里倒上清水搅和黏稠又上热水打出浆糊来。

老黄的崽子们在旁边愉快的摇尾巴。

它们看王忆整的搪瓷盆里东西这个恶心样,以为是给自己准备饭呢。

王忆给它们一个眼神,熊sai,滚犊子!

小黄们没脸没皮没有眼力劲,摇头摆尾的还以为王忆跟它们玩眼神交流呢,又开始欢快的扑王忆要去抢搪瓷盆。

老黄见此爬起身飞奔而来张开嘴就咬。

它是真下狠嘴!

第508章 春节大联欢之1983

大年二十九之后是大年三十。

小年夜过后便是大年夜了!

到了年三十这天,过年的味道可就更浓了。

对于老百姓来说,一年之中最美好的一天到来了。

大人小孩、男人女人的都穿上了新衣裳,未婚的青年们一人一身西装和一双皮鞋。

一件春秋单衬衣、一件毛衣,衣领翻出来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再把头发用摩丝给打起来——

一群精神抖擞的八十年代精神小伙就来了。

麻六也穿了西装。

他的西装是在沪都买的,是这年头外岛地区很罕见的条纹西装,穿上之后像模像样,用王向红的话说就是拄一根文明棍,就能装华侨。

下午按照风俗,各家的家长带着孩子在后山上坟。

鞭炮声不绝于耳,瓦盆里的纸张燃烧,王向红在旁边溜达:“都看着点火啊,小心引燃山林搞出火灾来。”

这事只要提醒一下即可。

岛上林木湿度大,一般不会引发山林火灾。

王忆拎着个网兜领着秋渭水上后山祖坟找他老爷爷、老奶奶的坟——他爷爷的墓现在还在东北应该没迁回来,他亲爹同样还在东北呢,不知道哪年会回来。

不过肯定是八十年代回来的。

想想这事王忆觉得很搞,不知道他见了他爹算什么事……

名义上他现在要祭拜的是爷爷奶奶等直系血亲的墓地,这之前清明和九九重阳的时候已经有人领着他过来烧过纸、焚过香了。

门清。

王忆领着秋渭水找到坟头,迎面而来的王真尧看见秋渭水后有些注目:“王老师,年三十女人来祖坟不太好。”

听到这话旁边的社员便赶忙说:“对,都是大老爷们来这地方。”

“祖坟不让妇女来。”

王忆听的一个劲撇嘴:“现在国家有计生政策,一家一户往后只能生一个,那生了闺女的人家怎么办?以后不用来给祖宗们上坟了?”

王真尧哼哧哼哧了几声,说:“反正老说法里头,这样不行。”

王忆说道:“我让我爷爷奶奶他们看看咱王家的儿媳妇,不说别的,咱王家从来天涯岛的老祖宗一代开始,有娶过这么好媳妇的吗?”

“这应该没有。”大胆帮他说话,“小秋老师长得好、出身好,啥都好,又有本事又有爱心,别说咱王家了,整个外岛谁家能有这样的好媳妇儿?”

“那就该让祖宗都看看,王家有好后生,好后生也娶了好媳妇。”王祥高也力顶王忆。

对此持有反对意见的社员不说话了。

王忆领着秋渭水恭恭敬敬的给老爷爷、老奶奶焚香烧纸、磕头祷告,后面又一辈辈的往上找,连找了三代,一一祭拜。

他对祖坟的态度摆的很正,因为他觉得老百姓有祖坟挺好的。

这么多坟墓聚集在一起是有意义的。

就像他们族人平日里住在一起一样,逝去的亲属们坟墓相近,可以让人不那么害怕死亡,因为后人会知道,以后自己可以和亲人睡在一起。

有归处,对虚无的死亡便会多三分坦然。

两人祭拜了先人往下走,有人亲热的从后面在他肩膀上拍了一下子。

王忆回头一看,是王东峰。

他对王东峰点点头问道:“王技术员,烧砖的工作进行的怎么样?”

王东峰讪笑道:“我现在是副技术员,石德路是正式技术员,我和大阳给他打下手。”

然后他又振奋起精神换了话题:“王老师,听说今晚看完《新闻联播》有《春节大联欢》节目?就跟65年那种一样的节目,特别好看?”

王忆说道:“对,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次春晚、嗯,就是春节大联欢节目,应该很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