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1012章

作者:全金属弹壳

可在家里用什么养鱼?家里就这么小的个院子,倒是可以养在水缸里,问题是水缸那么小的地方能养几条鱼?

等进了院子周大圆给他介绍,答案出来了:

养在水井里!

周大圆家里祖上阔过,清朝时期还真是在首都当过官,后来周家祖先告老还乡回到佛海,整个周家口就是他家的地盘。

后来新中国成立了,他们家里的土地、房屋和渔船分出去了。

周大圆的父亲留下了现在这个小房子和小院子,所图便是院子里这口水井。

“今年大旱年,可我家这口井水中有水。”他颇为骄傲的说道,“而且这口井你别看它口不大,下面别有洞天。”

王忆问道:“淡水鱼就养在了那里面?”

周大圆点点头。

王忆问:“水下空气足够?”

周大圆笑道:“足够,不过王老师你真是有文化,一下子就提到了点子上。”

“如果只靠这个井口,那水下空气不足、水中含氧量不够,我自己做了个小机器,脚踩着往水里鼓气……”

他们进院子里说话有声音,一个穿着打满补丁粗布衣裳的老太太扶着门出来。

这就是周大圆的母亲了。

王忆客气的跟她打招呼,周大圆介绍他的时候用了‘朋友’这个词。

说起这个词的时候,他挺起胸膛昂起头,脸上有不一样的光彩。

周母听到后笑了起了,急忙示意他们进屋:“今天风大、冷清,你们别在外头了,赶紧进去。”

“没吃早饭吧?我去做点饭。”

王忆摆手。

周大圆说道:“娘你不用忙,王老师吃早饭了,我跟着他也吃过早饭了。”

说着他打开饭盒给老太太看:“喏,还给你带回来一些呢,吃的是方便面,就是老五买给他儿子然后天天出来炫耀的那个鸡蛋方便面。”

他把泡面给了老太太,领着王忆进屋去。

院子收拾的利索,屋子里面收拾的也利索。

当然除了墙上挂的一些画像另外没什么东西,算是家徒四壁了。

北墙中间是领袖的半身像,往两边摆开是小一些的人物画像,开国的元帅们,三钱、竺可桢、赵忠尧等知名老科学家们。

这年代很多人家是这样的布置。

周大圆请王忆坐下,说道:“王老师,你看你突然上门来了,我家没做啥准备……”

“还得做啥准备?”王忆笑了起来,“咱们这不是被刚才那家伙给逼得吗?”

周大圆也笑了,说道:“刚才真得感谢你,王老师你是第一个帮我出头的人,其他人都喜欢看我笑话。”

他叹了口气:“我这辈子可能真就是个笑话了!”

王忆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一直研究带鱼的养殖工作?”

“对了,你今天来找我,是不是跟带鱼养殖工作有关?”

周大圆说道:“对、对,王老师,你有文化,应该知道现在国家对于这个野生海鱼养殖工作的重视吧?”

王忆苦笑道:“我知道,但没必要搞带鱼养殖吧?”

周大圆一听这话拍膝盖了:“啧!怎么没必要?带鱼养殖很重要,这是咱们翁洲渔场四大经济鱼最后一种还保持着规模的鱼了,要未雨绸缪呀!”

“以前大黄鱼小黄鱼多,像我们佛海的渔民,随便出海一趟就能弄个几百斤回来,汛期的时候一天甚至能弄好几千斤、上万斤!”

“在我青年时候,就是五几年、六几年的时候,我甚至可以经常在码头上看到那种接近一米长、七八斤的大黄鱼。”

“现在呢?”

他摇摇头:“王老师你是渔家人,你比我了解的清楚,现在大黄鱼不好捞了吧?”

“一米多长的、十来斤的大黄鱼更是很少能见到了吧?”

“为什么?”

王忆说道:“因为大小黄鱼的资源被破坏掉了,现在野生鱼越来越少了。”

听到这话,周大圆激动的一拍大腿说:“对啦、对啦,就是这么回事!”

“被过度捕捞了,这大黄鱼小黄鱼已经无法形成渔汛了,它们的族群稳定性被破坏了,以后没法形成那个规模了!”

王忆点点头。

这是真的。

看到自己的看法得到王忆的赞同,周大圆更激动,身躯都有些发抖了:

“五几年的时候,每次鱼汛期,光是咱翁洲渔场就能捕捞大黄鱼好几亿斤,最多时候说咱们捕捞的大黄鱼够全国人民一人吃一斤呢!”

“现在呢?现在没有鱼了,就是专门去供应给首都人民,也没法子让首都人民一人分一斤!”

王忆说道:“你这话说的没错,那你为什么不去研究大黄鱼养殖技术呢?”

“研究不了,”周大圆叹了口气,“国家已经组织海洋专家、渔业专家、生物学家去北海组建专题组研究大黄鱼的人工养殖问题了。”

“我估摸着这两年研究会有突破——而我不是专家,我没有多少文化,专题组不可能招我进去搞科研的。”

“所以我想研究带鱼的人工养殖!”

王忆说道:“可是带鱼资源……”

“根据我的判断,这近海的带鱼资源快要枯竭了。”周大圆严肃的说,“从80年开始到今年,翁洲带鱼捕捞量三连降,往后还得降低!”

“其实七十年代从74年开始、不对,73年,从73年往后就该降低带鱼产量了。”

“为什么74的捕捞量突然之间增多了?因为那一年开始,渔汛大会战出现了机动船船队,有了探鱼仪、机械捕捞设备!”

“正是这些设备的出现、机械化的加入,导致对带鱼的捕捞工作变简单了!捕捞量增加了!”

王忆诧异的看向他。

还以为周大圆是个民科专家,没想到他对现实的了解、对未来的判断挺非同寻常的。

周大圆继续说道:“我跟你说,机械化的应用是竭泽而渔!”

“前几年收获量大了,这是把更多的带鱼群给抓住了。往后洄游产卵的带鱼少了,带鱼产量怎么会不下降呢?”

王忆听的点头。

这个理论没有问题。

但日后带鱼产量确实没有下降。

因为近海带鱼数量很少了,远海却多,而改革开放后国家飞速发展的不光是经济,是各行各业!

远海捕捞业马上就要踏上华夏五千年历史的舞台了,它们要上线了。

从九十年代开始,国内市场供应的鱼主要靠远洋捕捞和人工养殖。

周大圆受困于眼界,他不可能知道未来国家发展有多快、变化有多大。

工业化的中国正式在全球服上线了。

这事王忆没法说,他把客观条件强调了出来:“带鱼真的不好养殖,它们生活在深水区呀,这怎么养殖?”

周大圆说道:“减水压式驯化养殖。”

“王老师你是大学生,学过达尔文同志的进化论吧?”

王忆点头。

“那高卢生物学家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呢?”周大圆接着问。

王忆说道:“也了解。”

听到他都懂,周大圆来劲了。

他从兜里掏出一块船形白色硬鞘——这是乌贼的海螵蛸,就是它身体里中间的那块大骨头,是一味中药,也可以当作粉笔。

刚建国时期,国家确实一穷二白,外岛的学校便曾经用海螵蛸当粉笔来写字。

一直到现在外岛的孩子要在地上画棋格子玩游戏还是用这东西,王忆最早去王祥赖家里找王东竹,看到过王东竹在石头上写字,便是用海螵蛸当粉笔。

他在地上写下‘用进废退’四个字,以此展开进行讲解。

这理论很简单。

就是培训带鱼从深水区往浅水区进行更迭换代,带鱼可以在二三十米深的水域生存,那么就可以对它们进行一代代的淘汰筛选,逐步让它们适应在浅水区生活。

实际上根据王忆所知,22年代的国家渔业已经实现带鱼的人工养殖技术突破了。

不过成本太高,海洋野生带鱼资源还足够多,不值得进行人工养殖,所以技术一直处于实验阶段,没有进行推广。

周大圆现在自己研究带鱼人工养殖技术有些可笑,但他的未雨绸缪不可笑。

在22年代为什么要研究带鱼人工养殖呢?因为国家的远洋捕捞技术和规模已经足够强大了,带鱼捕捞量还是出现了下滑。

如2016年时年捕量为110万吨,但17年时就回落至101.2万吨,18年时为近10年来首次跌落百万吨大关,为93.9万吨。

而到了19年时,年捕量又回落至91.6万吨……

以往带鱼捕捞量下降的时候,国家会安排更多、更大、更先进的捕捞船去更远的海洋。

现在不行了。

他们可以去的海域已经都去过了,所以国家搞带鱼人工养殖也是出于一个未雨绸缪的想法。

周大圆想要实现带鱼人工养殖技术的突破不是为了自己,他还真是为了国家!

他想给国家的农林牧渔业发展做贡献。

王忆却知道这个年代国家不需要他的贡献。

他正琢磨着怎么劝说周大圆,周大圆这边已经说嗨了:

“现在带鱼产量越来越低,昨天我去拜访了周专家、周松岭专家。”

“周专家跟我说,他们今年给捕捞的带鱼做了调研,发现捕捞的个头明显减小了,单条重量普遍没有一斤。”

“可是它们已经达到了性成熟,提前进入了性成熟可以产卵了!”

“你得注意!”